卫星监测技术赋能生活垃圾治理的实践与探索
2022-05-30孟庆海杨柳
孟庆海 杨柳
近年来,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市重要讲话精神,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科技赋能,引入北京系列小卫星监测技术,持续开展全市大型垃圾堆放点及周边态势分析市容环境监测。截至2021年年底,小卫星监测助力清理整治大型垃圾堆放点2610个,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为实施垃圾分类、遏制垃圾乱倒乱卸现象、实现源头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大型垃圾堆放点小卫星监测应用模式
(一)“影像采集处理-卫星监测-外业核实-数据分析-成果制作”监测模式
从2009年开始,北京市引入小卫星监测技术,尝试对全市面积4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垃圾堆放点进行监测。其监测基本模式是定期进行监测和实地验证。对新增、未完成整治、复发(存量)等大型垃圾堆放点的数量、面积、成分、占地性质进行监测。对距离居民区、水源较近,以及容易造成社会影响的重点区域周边垃圾堆放点的分布、数量、成分、整治情况做出可行性分析。按季度形成垃圾堆放点详细统计表、点位准确定位图、外业照片、监测报告、监测图册等成果,建立“影像采集处理-卫星监测-外业核实-数据分析-成果制作”的监测模式。
(二)“卫星发现-现场核验-属地通报-整治反馈-遥感复核”应用模式
基本模式是,每季度(每月)小卫星发现大型垃圾堆放点,通过综合检查和考核评价系统下发各区管理部门及属地,核实是否属于规范备点管理点位,否则,必须立即开展整治,并在限定期限内反馈,相关情况纳入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考核。经过十年的业务化应用与实践,形成了“卫星发现-现场核验-属地通报-整治反馈-遥感复核”的成熟应用模式,有效支撑了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
二、大型垃圾堆放点小卫星监测成果及工作机制
(一)大型垃圾堆放点小卫星监测成果
2009年以来,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开展小卫星市容环境监测,全市大型垃圾堆放点由2009年的300余处减少至2021年的100处左右。截至2021年第四季度,小卫星系列遥感数据助力清理整治大型垃圾堆放点2600余处,面积共1000余万平方米。小卫星市容环境监测成为加强首都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科技手段。
在对大型垃圾堆放点数量、面积监测的同时,进一步开展了大型垃圾堆放点主要分布区域分析,指导各区对复发频发点位,加强人防、技防和执法管理。同时,进行了大型垃圾堆放点与河湖、道路、居民区、垃圾转运站及处理设施等基础业务数据的关联分析,为行业处室、相关部门协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强化综合管理,巩固环境建设成果。
随着卫星遥感数据分辨率与覆盖频度的提高,从2022年起,小卫星监测大型垃圾堆放点监测频度由季度提升至月度,垃圾堆放点监测精度由400平方米提升至100平方米,垃圾堆放点成分分类由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两种类型细分为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园林垃圾、混合垃圾四种类型。提供了更精细的决策辅助信息,助力业务管理决策和全市垃圾分类工作再上台阶。
(二)大型垃圾堆放点小卫星监测工作机制
从小卫星监测工作伊始,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就进行季度通报和挂销账管理。2020年,《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北京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规定》《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陆续出台,对北京市垃圾分类、垃圾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2021年开始,统筹督查考核、环卫管理、固废管理、科技信息等工作环节,建立了“小卫星监测机制-问题业务定性机制-专题调度机制-各区处置反馈机制-处置后监管机制”五大工作机制。借助小卫星复发监测、业务处室行业监管、首环办月检查抽查三种形式,加强对大型垃圾堆放点治理后常态保持情况的监督检查,构建市区统筹、部门联动、高质高效的“早发现、早处置、强巩固”一网统管模式,努力实现“监测精准、整治及时、监管到位”的目标。
三、下一步工作
(一)强化监测分析
发挥前沿技术引领作用,整合多源技术手段,探索大型垃圾堆放点的垃圾成分细分、垃圾量估算方法,提升垃圾分类精度、垃圾量估算准确度。加大对大型垃圾堆放点与占地情况、拆违现场、施工工地、道路交通、主要河道、垃圾处理设施等基础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力度,对复发、频发、多发的区域加大监测力度,因地制宜,对症施策。
采取绿化、设置围挡、屏障、监控电子设备等方式加强管理,并加大人员巡查和执法力度,巩固环境建设成果,提升环境建设水平。
(二)强化联动治理
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优势,结合城市综合管理部门现有管理手段,依托城市管理要素現场核验系统的建设,建立“遥感监测-问题发现-图斑分发-管理核实-监督指挥-处置反馈-监督核实-卫星核实”的闭环管理流程。纵向实现“市-区-镇街”多级信息联动,形成早发现、早报告、早整治的管理方式,横向实现城市管理、规划、建设、园林、水务、农业和执法多部门协同配合,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有效提升北京市城市精细化管理效能,实现市区协调、部门联动、同频共振、高质高效。
(三)强化成果应用
依托大型垃圾堆放点的处置工作机制,做细小卫星监测大型垃圾堆放点考核实施细则,做实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考核评价。严格按照《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北京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规定》要求,落实垃圾分类管理责任制。督促各区、各单位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建筑垃圾规范管理和备案,落实“场清地净”标准;大件垃圾和可回收物分类有序码放,及时清运处置。
作者简介:
孟庆海(1976—),河南永城人,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城市管理督查考评处处长,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杨柳(1990—),河南许昌人,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城市管理督查考评处四级主任科员,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