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化协同”赋能稳粮增收“稻”路

2022-05-30郭红东洪妤婷曲江王吟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郭红东 洪妤婷 曲江 王吟

摘 要:如何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是目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浙江省杭州市余杭街道粮食专业村永安村这几年围绕“粮食”做文章,充分挖掘村庄内部的潜在资源,通过品牌化、数字化、科技化、功能化和组织化,走出了一条“五化协同”赋能稳粮增收的“稻”路。本文以浙江省永安村为典型案例,通过对永安村发展阶段的系统性描述与分析,介绍永安村“五化协同”集成创新主要做法,在此基础上提出经验启示,为破解我国粮食专业村稳产增收和乡村振兴难题提供思路和建议。

關键词:粮食专业村;乡村振兴;五化协同

一、引言

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粮食生产及供给正在与世界百年变局、地缘政治风险、贸易摩擦升级等多种因素叠加,为粮食安全带来了新形势新挑战[1]。粮食安全是保障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和基础,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粮食安全是需要牢牢守住的两条底线之一,要通过遏制耕地“非农化”、管控“非粮化”来保障粮食安全最根本的生产能力,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用于粮食生产。其中粮食专业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抓好粮食生产保安全的同时肩负着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但相比较经济作物,传统粮食作物的比较效益低下,农户种粮积极性欠缺,特别是村域内存在大量永久基本农田或是高标准农田的粮食专业村很容易陷入“粮多钱少”的困境。粮食专业村如何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实现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是目前我国粮食生产亟待破解的瓶颈。本文总结了永安村“五化协同”集成赋能粮食产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为破解稳粮增收难题提供借鉴。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策略

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在于引进现代要素激活乡村资源,一方面要引入新生产要素对粮食产业进行赋能增效[2];另一方面要完善利益联结和分配机制,实现新生产要素与传统要素的有机联结。为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必须依托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依托组织创新提高产业链竞争力,依托数字技术提高品质竞争力,依托功能拓展提高农业功能竞争力,依托品牌建设提高产品价格竞争力[3]。依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农业高质量发展更是需要技术进步的推动[4, 5]。技术进步以运用知识、信息、技术等新生产要素以及改造升级传统生产要素为动力支撑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6]。马歇尔认为组织是能够强化知识作用的新生产要素,农业组织化能够减少交易费用[7-9]。随着农业产业链的演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农业组织创新形式在提升经营绩效[10, 11]、振兴乡村[12]、推动标准化生产等方面有显著效用[13]。数字技术在农业的运用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发展质量[14],助力生产智能管控[15, 16],实现资源利用绿色化[17],降低农业经营中的不确定风险[18],让涉农流通体系高效化[19]。农耕文明孕育国人的乡土情结,粮食产业及其产生的经验与技术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底蕴更为厚重,除产品性功能,更有艺术与社会文化价值[20]。农业的发展型、享受型与农耕文化型消费等需求因素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引领性作用[21, 22]。在市场供应丰富的情况下,品牌化发展能够为农产品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从而增加农户的收入[23]。随着消费需求的升级,粮食品牌的消费市场已经形成,需要通过品牌赋能实现注重产量向质量产量兼顾的方向转变[24]。

综述已有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在科技、组织、数字、品牌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赋能农业的探索已经不少,但鲜有关于这些要素如何协同赋能的研究,且对于粮食为主要产业的村庄如何实现振兴的问题仍缺乏深入探讨。笔者调研发现,杭州市余杭街道城郊的粮食专业村永安村通过引入现代要素赋能集成创新,从经济薄弱村蜕变为村集体经济可观的致富带头村。本文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描摹村庄在平衡乡村经济发展和筑牢粮食安全底线中的具体实践及颇具借鉴意义的做法,剖析村庄“五化协同”的发展模式。另外,期望通过该案例思考当前我国粮食专业村实现振兴的可能路径及创新模式。

在研究路径设计方面,本文主要采取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课题组于2021年11月两次赴浙江省余杭街道永安村进行走访调查,期间分别对永安村党委书记兼村主任张水宝、永安村职业经理人刘松、稻香小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员工等人员进行了深入访谈,获取了案例研究的一手资料。

三、永安村:典型案例观察

本文选择的案例为浙江省杭州市余杭街道永安村。永安村地处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区,稻作历史悠久,具有稻米、茶叶等农产品的天然优势。其有30个村民小组,28个自然村,农户884户,人口3069人,拥有耕地5259亩,村域面积7.09平方公里。周边交通便利,毗邻阿里园区,距杭州市区仅半小时路程。受滞洪区和永久性农田保护区限制,永安村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粮食产业为主,2017年村集体收入只有28.5万元,属于当地经济薄弱村。但是,近年来永安村迅速发展,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由2017年的28.5万元提高到2021年的31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31614元提高到56920元,先后获得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浙江省卫生村、2020年余杭好稻米金奖、2020年余杭区首批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基地、2020年余杭区现代农业发展先进单位等荣誉。永安村是如何破解“粮多钱少”困境、实现乡村振兴的?永安村发展主要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一)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阶段

永安村发展以2002年新村支书上任为契机。张水宝1991年部队转业后在人寿保险工作十年,后经组织调派出任永安村支书。2002年张水宝初到永安村时,村内集体凝聚力低,只有一条泥路通往余杭街道。2003年并村后基本农田面积扩大为8342亩。在充分考虑现实情况后,张水宝从土地建设与改造入手,带领村民先后完成水田改造、粮食园区改造、土地股份制改革、高标准农田提升等,更新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生产效能。2016年,在余杭区推行“田长制”管理的基础上,永安村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从村委会延伸到种粮大户,实现分级责任到人,完善治理体系。土地整治总规模达3412亩,耕地等级由7等提至6等,带来近2000万元的收入。另外,五水共治、卫生整治等行动完成河道整治、小微水体清淤和农村生活污水改造,村貌焕然一新。

2018年,“美丽余杭”建设三年计划启动,核心区块建设位于永安村中心地段,涉及2个组,40户农户。永安村围绕风景田园打造、基础环境整治、庭院整治三部分进行全域整治,村级八亩滩粮食现代农业园成功创建区级规范园区,实现了景观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效统一。除了少量企业建筑,整治主要涉及村民的违法建筑和不雅建筑,在拆除过程中阻力巨大。为此,永安村组建了由老党员、老干部、村民骨干等10余人组成的协商议事小组,分头入户开展工作直至协商落地。截至2020年永安村共拆除違章建筑199宗,拆除面积12 463平方米;拆除不雅建筑212宗,拆除面积11273.86平方米;对全村17家低小散企业进行关停取缔,拆除违法建筑16 750.66平方米,平整场地30余亩;清除田间垃圾380吨,整治拆除蔬菜大棚180 387平方米;重要道路两侧复耕复绿面积3000平方米。在美丽乡村核心区块,共改造、搬迁农户主房16户,拆除辅房21户。2018年4月,余杭区出台“富村惠农双十条”等政策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保障,全村现已新建及提升公厕7座,其中包含星级厕所1座;新建集中停车场3个;文化礼堂1座;健身点6个;布局民宿农家乐8家。

(二)公司化运营阶段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永安村通过水稻这一主导产业的做精做深做大,带动全体村民共同富裕。永安村2018年开始启动土地集中流转至村委,将传统的农户种植模式通过统一流转形式,将耕地全部集约至村集体,再由村集体按照高标准农田标准建设后发包给专业大户,按照标准规模种植,粮食生产全部机械化,大大提升生产效率。通过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五统一”集中经营,增加了土地产出收益,单亩水稻产值由2000多元提升至6000元。村民土地租金收益由流转前点状租赁收益的800多元提升至现在集中流转的1400多元,村民仅租金收益增加75%。集中流转释放更多劳动时间让村民轻松创业务工,增加非农收入。作为余杭农文旅融合的一种新途径,区农业农村局会同余杭街道于2018年启动“永安稻香小镇”建设项目,涵盖苕溪以北8个村。项目一期建设主要位于永安村,项目投入约800万元。为配合项目建设,村集体于2019年5月设立杭州稻香小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张水宝任董事长。2019年稻香小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委托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进行品牌规划,品牌主口号“稻色新,永安心”向消费者传达品牌愿景。为保障区域品牌大米的品质和口碑,村里从农田灌溉设施、田间道路、田间输配电设施三方面下手,高标准改造4000亩农田。在规整的田块间,新农机、新技术得以全流程服务于耕、种、收环节,稻香小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再以保底价格收购种粮大户生产的粮食,解决稻米销路难题,售价达每公斤14元。

为挖掘粮食产业潜力,促进产业融合,公司推出一系列与农耕文明相关的活动,例如开镰节等,2020年全村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带动村民增收450万元。为丰富游客体验,村委盘点村集体闲置资产,改建共享小院民宿、游客中心等。另有区政府、街道出台政策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村民改建闲置或低效使用的房屋,经营农家乐、便利店等。永安青黛蓝染工作室等村民创业项目多次获得媒体报道。对于没有经营意愿但有闲置空间的农户,村委租赁后统一规划设计,装修打造后招商入驻。2020年签约浙江中青旅等16家涉农创业项目,大部分项目已经落地经营。

(三)职业经理人管理阶段

为实现小镇可持续运营,永安村引进专业人才为村集体经济“掌舵”。2020年10月,通过余杭区农村职业经理人公开招聘,具备丰富的农业经营和企业管理经验的刘松成为永安村第一位农村职业经理人。另外,村委组建了一支9人的管理团队,包括7位村民,例如返聘的老书记姚凤贤,负责协调牵涉村民利益工作。村委牵头做表率,优先将村集体闲置资产盘点,改建成为“共享小院民宿”“游客中心”“稻香体验工坊”等场所,服务游客,仅2020年全村接待各类游客近10万人次,带动村民增收450万元;出台政策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村民改建闲置或低效使用的主房辅房等空间,经营农家乐、便利店、手工体验店等。其中“稻香茶庄园农家乐”“永安青黛蓝染工作室”等本村村民创业项目多次获得媒体报道;对于没有经营意愿,但有闲置的房屋,村委统一租赁后统一规划设计,装修打造后招商入驻,2020年签约16家农业相关创业项目,部分项目已经落地经营,给村里带来新的活力和消费市场。这些外来创业的吃住行都是村民收入不断增加的新增长点。在原有活动基础上,新增“丰收月”“耕读研学”等活动;承接各类直播、团建、研学活动,并引入谷绿农品作为电商合作方,2020年双11大米销售额达425万元。后推出“认养田”项目,500亩认养田共招引31家企业入驻认养。这些“引流”行动为永安村带来了1690万元销售额,带动村民和集体增收超400万元。数字化是刘松大刀阔斧改革的重点,期间与阿里云合作实现消费者端的数字化改革,与托普云农合作推进生产者端的数字化改革,联合之江实验室打造“数字乡村”和“未来乡村”实现乡村治理的数字化改革,从生产、生活、生态三个角度,全方位实现乡村运营和管理的数字化。凭借可靠的业务能力,刘松得到了张水宝的全力支持和信任。随着永安的发展,团队内部改革应运而生,2021年8月,刘松实行“合伙制”改革,各类创收的活动收益部分补贴团队成员,余下再纳入村集体收入,有效激励员工积极性。目前永安村正朝着刘松提出“四个一”的目标(一个全国乡村振兴的样本,一个全国数字农业的示范基地,一个永安村自有品牌,一个能对外输出服务的乡村振兴模式)稳步迈进。

四、“五化协同”赋能稳粮增收“稻”路的实践

从永安村的发展历程来看,主要是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围绕“粮食”做文章,凭借其所在的区位优势,通过品牌化、数字化、科技化、功能化和组织化,走出了一条“五化协同”赋能稳粮增收的“稻”路(见图1)。

(一)品牌化:提升产业价值

2019年永安村委托浙江永续农业品牌研究院进行品牌规划,提出“稻香小镇”区域公共品牌。利用其都市农业、毗邻阿里的区位优势,提出品牌传播辅助口号“阿里以西十分钟”,借力提升知名度。稻香小镇以其鲜明的地理定位和充满江南个性的品牌标识,迅速获得消费者认可。在“稻香小镇”区域公共品牌基础上形成产品品牌“禹上稻香”,品牌价值体系更加完整。升级产品包装推出全新产品例如胚芽米系列,并将原有的稻香永安、永安心米等品牌纳入区域公用品牌体系,从原有的一产纵向延伸,开发稻米衍生品,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并借助数据化、图片化、颜值化的方式形成品牌差异化,通过定位差异化,表现符号化,引流IP化,体验活动化,传播口碑化形成品牌活力,用线上媒体、抖音网红、年轻艺人多渠道宣传,结合线下展会、新闻发布会等形式提升永安大米知名度。

(二)数字化:实现提质增效

永安村以需求为导向,启动“数字农业”建设,以数字技术赋能为粮食产业提质增效,推动“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的转型升级。永安村与阿里云合作,引进了智慧农业系统,通过认养小程序给客户提供专属管理体验,实现了稻田认养数字化;推进“农安码”应用,确保产品安全可追溯;创新餐饮环节“智慧+第三方协管”模式,强化长效管控机制,扩大食品安全监管范围;依托小镇5G信号全覆盖实现村域VLOG视频自动剪辑。永安村与托普云农合作,在一千多亩核心生产区安装虫情自动检测仪,达到阈值,仪器会自动预警并短信通知种粮大户和管理人员,自动生成除虫建议方案。通过数字农业项目的实施,实现主导产业水稻的生长模型、智慧气象站等模块的应用,趋利避害提高产量。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举办直播等活动销售大米。联合之江实验室打造“数字乡村”和“未来乡村”,借助科技和人才优势探索集生产加工、创新创业、互动体验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庄园“稻梦空间”数字化应用场景,打造“管理驾驶舱”。在整合数字生产和数字营销的基础上,增加数字治理和数字创业模块,对内实现网格治理和人员动态管理等场景,便于村级管理和服务村民;对外实现招商空间发布,招商政策对接,公共空间预约相关创业政策兑现等场景,吸纳人才和资源,内外协同推动乡村的创新创业。数字化成为乡村粮食产业价值提升和价值兑现的加速器。

(三)科技化:实现质量兴农

永安村非常重视发挥科技的作用,打好大学、村企“两张牌”,创新校地合作新模式,缩短科研成果转化链,助推永安村产品打响名气。永安村与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永安村被授牌“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学实习基地”。在永安大米的品种研发过程中,凝聚了中外农业科技和行业专家的心血。永安村聘請浙江大学吴殿星教授作为名誉顾问,同时也获得了来自日本国立农业与食品研究所的技术支持。经过了300余次的前期实验,永安村引种8种优质大米品种,在问世不久便获得了“浙江好稻米”评比的金奖,为永安村稻米及其衍生产品提供了高质量背书。在区政府、街道办的支持下成立专家指导站,通过聘请精准育种方面的专家学者带动本地的农民技术人才一同开展新技术产品应用试验,推动农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数字技术和创新科技相结合,确保了科学技术在种苗选育、种养管理、疫病防治和生产端的广泛应用,使得永安村的传统稻米产业实现了以量质并重的“质量兴农”,以农业集约化生产的“效益兴农”,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兴农”。

(四)功能化:实现多元价值

永安村的核心产业是以一产为主的传统稻米产业,除了研发优质的品种,开发糙米、软香粳米、胚芽米等多类型的稻米产品外,还开发了米糕、米酒、粽子、青团等衍生品,实现了一产的纵深向延伸,从初级农产品过渡到粗加工和精细加工农产品,丰富了产品类型,提高了粮食产业的综合产值。在农文旅三产融合方面,永安村创新认养农业新模式,实现精准订单农业,预留土地作为“农业认养”项目基地,开发“数字稻田认养”App,游客线上下单完成农田短期租赁,即可亲自体验作物播种、育苗、生长、收获全过程,也可通过田间高清摄像头,24小时远程查看农作物的种植长势,实时享受种植乐趣。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整合村民闲置房屋,开辟共创空间,引入浙江中青旅、天机营研学、美莓源空中草莓等农旅结合的创业企业,开设各类农事体验场所,策划丰富的乡村生活趣味互动活动,开创了“景区+小镇+营地+田园综合体+共创空间”的文旅发展新模式,极大地拓展了乡村产业的宽度和广度,带动了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民创收增收。

(五)组织化:形成发展合力

永安村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内部组织体系的构建和外部各类组织的协同。从内部组织体系来看,村集体成立了杭州稻香小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村企的成立为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动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民增收植入了现代经营理念。在公司核心管理层的构建上,既有在本地深耕20多年,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对本村情况了如指掌的村支书作为董事长,又有在知名农业企业工作多年,拥有丰富实践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并且招聘原村书记、村民成为公司员工负责日常运营,形成了“公司+大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态。从政策落实、生产管理、资产盘活、营销运营等各个层面,有效发挥村集体、公司、村民各自的优势,保障了规划和项目的稳步实施。从外部各类组织协同来看,政府在其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政府通过全域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提升项目等,完善了农田基础设施,提升了粮食生产条件,通过粮食生产补贴和支持政策,为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通过实施稻香小镇项目,为永安村三产融合发展提供了机遇,积聚了人气;通过实施农业职业人制度,为永安村发展引进了人才;通过政府牵线搭桥,永安村整合了浙江大学和之江实验室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资源,又与天猫、盒马鲜生、谷绿农品等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为永安村带来了新技术、新思路、新渠道,有效激活了乡村的内生动力,实现了各类生产要素的更新迭代,使得永安村能够保持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五、经验与启示

余杭永安村作为粮食专业村,面临同类型乡村发展普遍面临的“粮多钱少”问题。该村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围绕“粮食”做文章,凭借其所在的区位优势,通过品牌引领、数字赋能、科技支撑、功能拓展、组织创新“五化”协同集成赋能,激活了传统劳动力、初级农产品、新鲜空气、乡村生活等乡村传统要素,体现了乡村的价值再造,并取得了阶段性的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成果。从永安村的发展,可以得到如下几点经验与启示。

(一)通过品牌建设为粮食产业发展提供引领。永安村的实践表明,通过乡村品牌和产品品牌体系的建设、实施和推广,不仅能够解决粮食生产问题,还可以解决粮食增收问题,从而激发出村民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乡村品牌成为乡村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在没有占用更多资源、没有增加产量的情况下,乡村的品牌化实现了乡村资产的整体增值。乡村品牌建设是提升乡村资源价值的重要手段与抓手,要高度重视乡村品牌建设。

(二)通过数字赋能为粮食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永安村的实践表明,乡村品牌规划的实施落地,提升了粮食的溢价能力,而数字化生产、销售和传播则让品牌的溢出效应得到了高效的经济收入转化。数字化成为乡村基础产业价值提升和新兴产业价值兑现的加速器,要高度重视乡村数字化建设,引导粮食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类主体,共建共享大数据平台信息,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粮食产业发展的作用。

(三)通过科技创新为粮食产业发展提供支撑。永安村的实践表明,科技能够为粮食产品提供高质量背书。产业、科技交互联动,以科学、绿色、高效的生产方式代替传统粗放、低效的生产方式,有效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在注重粮食产出数量的同时强调质量与环境友好。要堅持科技兴农,筑牢科技支撑,用现代科学技术赋能粮食产业,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四)通过功能拓展为粮食产业发展提供增值空间。永安村的实践表明,通过三产融合功能拓展,粮食产业也可以实现价值增值。粮食产业发展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乡村资源,围绕多功能拓展、多业态聚集、多场景应用,开发具有体验、观光、旅游价值的资源和产品,把粮食生产、现代科技、生态环境、农业景观和参与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挖掘乡村的生态、社会、文化等功能,实现保护与开发并重、传统与现代并存,推动产村融合发展。

(五)  通过组织创新为粮食产业发展提供合力。永安村的实践表明,乡村要振兴,关键是组织要振兴,要完善拓展村级组织体系,突破传统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强封闭性限制,建立统筹协调、多方参与、分工协作的组织机制,鼓励乡村发展“带头人”发挥引领带动作用,链接外部优秀组织合作共赢,形成“农民、村组织、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多元主体协同作用的合力。

参考文献

[1] 尹成杰.后疫情时代粮食发展与粮食安全[J].农业经济问题,2021(01):4-13.

[2] 金文成,张灿强,王莉.深刻认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J].中国农村科技,2021(01):3-5.

[3] 叶兴庆.我国农业支持政策转型:从增产导向到竞争力导向[J].改革,2017(03):19-34.

[4] 滕堂伟, 王馨雅, 唐卓伟. 一号文件与中国农业发展动能转换——基于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9.

[5] 盛朝迅.“十四五”时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思路与策略[J].改革,2020(02):5-19.

[6] 易信.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多部门熊彼特内生增长理论的定量分析[J]. 宏观经济研究, 2018(11):15.

[7] 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M].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7:123-162.

[8] Coase R H. The nature of the firm[J]. Economica, 1937, 4(16): 386-405.

[9] 杨明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演进:一种基于内生交易费用的理论解释[J].中国农村经济,2002(10):11-15+20.

[10] 张益丰. 资产专有性、政府精准扶持对象选择及合作社组织优化——基于东营妇联对合作社成员资助的多案例比较[J]. 农业经济问题, 2018(04):11.

[11] 王志刚,于滨铜.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概念内涵、组织边界与增效机制:安徽案例举证[J].中国农村经济,2019(02):60-80.

[12] 赵晓峰, 赵祥云. 新型农业主体发展与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革[J]. 贵州社会科学, 2018(04):6.

[13] 周洁红,黄好.以标准化为手段 充分发挥合作社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8(03):37-38.

[14] 夏显力,陈哲,张慧利,赵敏娟.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赋能与实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9(12):2-15.

[15] 李瑾,郭美荣,高亮亮.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及创新发展策略[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S2):200-209.

[16] 蒋璐闻,梅燕.典型发达国家智慧农业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体制改革,2018(05):158-164.

[17] 杨建利,郑文凌,邢娇阳,靳文学.数字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21(07):81-90+104.

[18] 韩旭东,杨慧莲,郑风田.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息化发展[J].改革,2018(10):120-130.

[19] 张兴旺,孟丽,杜绍明,等.关于信息化影响农业市场化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9(04):39-45.

[20] 张露,罗必良.中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本质规定与策略选择[J].天津社会科学,2020(05):84-92.

[21] 郭克莎,杨阔.长期经济增长的需求因素制约——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增长理论与实践分析[J].经济研究,2017,52(10):4-20.

[22] 罗必良.小农经营、功能转换与策略选择——兼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第三条道路”[J].农业经济问题,2020,(01):29-47.

[23] 谢向英.福建白茶地理标志品牌结盟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01):49-54+111.

[24] 王海燕, 闫磊. 粮食供给侧:“按量补贴”与“按质补贴”[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38(09):1-7.

(中文校对:李阳)

Energizing Revenue Increase and Grain Production Stabilization with “Five Modernizations Synergy”: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Yongan Village of Zhejiang Province

GUO Hongdong HONG Yuting QU Jiang WANG Yin

(China Academy for Rural Develop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Abstract: How to achieve stable grain produc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under the premise of ensuring food security is a major challenge facing Chinas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at present. Yongan Village, a specialized grain village in Yuhang Stree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has focused on grain in recent years and fully tapped the potential resources within the village. Through brand leadership, digital efficiency improvement, technological support, function expansion, an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chieved through“Five Modernization Synergy”. Taking Yongan Village in Zhejiang Province as a typical case,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main practices of  Yongan Villages “Five Modernization Synergy”integrated empowerment innovation through a systematic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ges of  Yongan Village, providing idea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problem of stabilizing grain production and increasing farmersincome in specialized grain villages.

Keywords: specialized grain village;rural revitalization;Five Modernization Synergy

(英文校譯:翟世贤)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