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师幼互动”发起环节的前置条件
2022-05-30杨柳
杨柳
摘要:“师幼互动”是促进幼儿与教师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重要途径,是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得以充分展示的必要环节,是幼儿园教育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指标”,其发起环节必须满足若干前置条件。只有厘清并强化这些前置条件,才能真正激发“师幼互动”的活力,发挥好“师幼互动”对于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和师幼共同成长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主动学习;师幼互动;发起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7A-0042-04
“师幼互动”是实现幼儿与教师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重要路途,是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得以充分展示的必要环节。有内涵、有价值、有活力的“师幼互动”,对于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落实幼儿主体地位,增进师幼情感、磨砺师幼意志具有重要作用。从实施过程来看,“师幼互动”一般分为“发起”“运行”与“回应”三个阶段。“发起”环节处于整体环节的开端,具有导向、引领和基础性意义。但“发起”环节的启动必须借助于若干前置条件,只有抓住并利用好这些前置条件,才能有效地实施后续的若干步骤与环节。
一、充分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愿望
“师幼互动”的实施,必须紧紧围绕幼儿主动学习这一根本目标。《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和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明确提出:“教师保持积极乐观愉快的情绪状态,以亲切和蔼、支持性的态度和行为与幼儿互动,平等对待每一名幼儿。幼儿在一日活动中是自信、从容的,能放心大胆地表达真实情绪和不同观点。”只有以激发幼儿主动学习为前提的“师幼互动”,才有高层次价值和深远意义,不以这一愿望出发,其他活动都是“花架子”和空中楼阁。
(一)合理安排时间激发幼儿学习愿望
通过合理把控时间来激发幼儿学习愿望,常常被忽略。大多数老师认为,幼儿在幼儿园的所有时间安排都能激发起学习的愿望,其实不然。“幼儿在幼儿园的自由和自主,更多体现在幼儿有充裕的、能够自己安排的自主时间,能自己做决定,能依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和探索的方向。”[1]幼儿在幼儿园时,往往在几个“点”或“区间” 学习愿望最强烈,在这些“点”和“区间”内幼儿往往最自由、最自主,最能体现主体性,最能依据自己的意愿做游戏,参与各种活动。例如一般情况下,上午幼儿的注意力要比下午更集中一些,在区域游戏时间上,对新的区域、新的环境或未参加过的游戏,其兴趣点和自主探索的兴奋期就会高许多。
(二)合理安排地点激发幼儿学习愿望
几乎每所幼儿园都有着丰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可以实现“师幼互动”,这就要考虑到地点的合理选择。我们要为幼儿提供可以满足其需要的具有趣味性、安全性的场所,尽可能地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去公园观察各种植物,去地下商业街寻找各种标记,去超市观察物品分类等,这样一些园外资源的有效拓展,可以给幼儿提供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
(三)合理安排內容激发幼儿学习愿望
一个开放、自由的环境中,幼儿学习的内容应看得到、拿得起、放得回,而不能不着边际、虚无缥缈。所谓“看得到”内容,就是幼儿的眼睛可以看到,这样才能激发自主学习的意愿;“拿得起”,就是幼儿的手可以触摸到,这样才能更好地支持幼儿动手操作;“放得回”,就是幼儿的学习有过程性,这样才能提升幼儿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学习能力。如我们幼儿园“泥巴村”中的搓泥球、踩泥池、画泥画、挖泥沟、砌泥灶等活动,幼儿就特别感兴趣。
二、充分提升教师德艺双馨的素养
“师幼互动”必须以教师素养作为保证,没有较高素养的教师,所有“师幼互动”只能是纸上谈兵、水中之月。教师作为“师幼互动”的主体之一,不妨从品质层面、知识层面、技能层面来分析。
(一)品质层面
品质层面应该着力提升以下几方面内容素养:一是培养大爱之心。苏联作家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懂得教育孩子。”当我们教师将“爱”付出时,不仅能得到相应回报,也能焕发出来自心灵深处的最深挚情感。只有教师对幼儿、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真切的、深厚的情感,才能真正把“师幼互动”这一策略实施好,也才能真正提高育人的质量与效率。二是培养认真态度。“师幼互动”是人与人的互动,要态度严谨,不得马虎。常言说得好:“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因此,教师只有以认真的态度,用心设计、用心实施、用心指导,“师幼互动”才能事半功倍。三是培养进取禀赋。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说过:“一个人怎样认识他的环境,取决于他的进取程度。”因此,教师在认识自己与周围环境的现实关系后,不能消极地等待客观条件的成熟,而要积极进取地向大自然学习,向周围环境学习,思考课程与环境的融合,并进行相关研究和尝试。
(二)知识层面
一方面,要培养教师好学的品质。这里的“品质”不仅指喜欢学习、有学习习惯,更主要指有着强烈学习需求和钻研精神。这种品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我需要,他们有着更强的学习动机,而且更会自觉地在师幼互动中注重独特的知识体系的生成”[2]。另一方面,要培养教师与幼儿语言沟通的能力。幼儿的语言表达与成年人有着很大的区别,教师要转换话语表达系统,围绕幼儿的身心特点来加强师幼之间的沟通。
(三)技能层面
一是要提升教师观察评估能力。要引导教师关注幼儿与图画、影像、工具等物质材料的互动,具体观察幼儿如何将自己探索、发现的过程和结果等各种信息用图表、绘画或符号等方式记录下来,并通过教师专业解读幼儿留下的这些“图”信息,帮助幼儿对实际操作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同时进行过程性评价。二是要提升教师实践思考能力。面对幼儿的行为,教师需要去思考:孩子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如何去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这一思考过程,表面是回应幼儿的关切与表现,实际上也是锻炼教师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当教师将幼儿信息汇聚在一起思考时,本身就是思维提高的一个重要过程。
三、充分关切幼儿生活学习的需求
“师幼互动”必须基于满足幼儿的实际需要,没有这一点,再好的策略也不符合教学的需要。那么,如何来满足幼儿的需求呢?可以有顺向与逆向满足幼儿需要两种形态。
(一)对幼儿需要的顺向引导
首先要顺向解读幼儿言行。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有时幼儿会因一时的好奇而拆开一个崭新的手表,会因一个突发的问题向老师不断地追问。幼儿有一百种语言、一百种思维,因此教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不断地去探索幼儿、发现幼儿、引导幼儿。其次要顺向推动幼儿主动学习。幼儿主动学习是建构经验的过程,而不是人为式传递的过程。教师要做到“风行水上,水自成纹”那样自然,而不能刻意、有意、预想而为之。在自然状态下,因势利导、顺其自然地启发幼儿通过亲身动手、实践与体验去模仿、感知、探究具体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第三要顺向支持幼儿主动学习。作为具有开放和包容心理的幼儿教师,要有爱心和耐心,允许幼儿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观点,甚至与教师不同的意见,还要允许幼儿思维上有些失败与走些“弯路”。第四要顺向梳理幼儿学习生活成果。这一过程是渐进的,幼儿会看到自己的一些进步,发现一些问题,会有一些体会和感受,会增加探究发现问题的乐趣。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家长园地、主题墙、作品栏等,进一步展示孩子的思维路径、创新作品,帮助他们有效梳理自主习得的经验与成果。
(二)对幼儿需要的逆向回应
教师要善于回应幼儿的追问。教师要善于接受来自幼儿需求的信息,高度关注幼儿的问题,特别是幼儿在解决一个问题后的再次追问。例如,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关键问题的把握、对幼儿个性的了解、主题活动的安排等,要基于幼儿的关注点。面对幼儿的提问、追问,要满腔热情地加以回答并帮助解决。要有效纠正幼儿的过失。幼儿经常会有过失,甚至有些过失在成人看来近乎可笑,例如他们会把自己碗里不吃的菜悄悄夹到同伴的碗里,看到别人手里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便过去抢……教师不能粗暴地批评呵斥,而要去挖掘幼儿内心的想法,给予积极的引导。
(三)拓展满足幼儿需求的有效内涵
第一,教师要拓展满足幼儿需求的“深”度。满足幼儿需求的深度是指“师幼互动”中所体现的培育幼儿的人文素养、构建幼儿的核心素养、激发幼儿创造潜能的特点,要努力向深处挖掘。有位学前教育的学者指出,要“让幼儿思维插上金色的翅膀”,这正是满足幼儿需求的深度体现。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舍弃某些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目标,在课程、生活、情感等引导中,贯注进思维开发的内容,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第二,教师要拓展满足幼儿需求的“活”度。“活”就是要重视满足幼儿需求的不确定性因素,不确定性凸显满足幼儿需求的生成性质。预设的互动具有线性的序列特征,而生成性互动则是非线性的,它具有一种宽泛性与不确定性。当满足幼儿需求出现预设所不能包含的内容时,应该转向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方向,关注幼儿的即时状态,关注幼儿的当下成长,以促进幼儿的和谐成长,使幼儿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满足幼儿需求是包含预成性教学活动,并大于预成性教学活动的。正因为互动的不确定性存在,要允许预设不成功的可能。第三,教师要拓展满足幼儿需求的“真”度。真正有效的满足幼儿需求是建立在理解幼儿的前提下,只有细致地走进童心,了解幼儿的真实需求,才能更好地去支持和回应幼儿。因为“学前阶段的幼儿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具有一定的识别、理解和判断能力,他们能从老师的语言、表情、动作等信息中识别对他们的态度”[3]。
四、充分探究幼儿亲身实践的体验
“师幼互动”本质上也是师幼在幼儿园亲身实践的一种活动体验。我们要下决心花功夫来观察、研究幼儿的实践体验,以此来丰厚“师幼互动”的具体内容。
(一)认真对待幼儿一日活动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提出:“支持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同伴和玩法,支持幼儿参与一日生活中与自己有关的决策。”在幼儿的一日活动当中,因为孩子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同时生活活动中的安全隐患也较多,教师对于孩子在实践中遇到的寻求帮助和请求都较为关注。而教师对游戏活动中幼儿的一些表述、告状和发表见解容易视而不见,甚至敷衍对待。还有些教师在游戏活动时采用放羊式的模式,将幼儿游戏时变成自己放松调节、喝水休息的时间,这样也不利于师幼互动的有力进行。因此,教师要认真对待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做到外松内紧,在放手让孩子自主活动的同时,时刻关注幼儿的需求和行为,并提供适时适宜的指导和帮助。
(二)观察解读幼儿自然行为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一个有素养的幼儿园教师,必须是一个善于观察幼儿自然行为的教师。对于幼儿自然行为的观察,我们也可以借鉴新西兰的“学习故事”,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哲学性问题思考,由注意到识别,再到回应,教师观察和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发现幼儿的学习品质、生活习惯等,适时给予支持、扩展及深化,然后进行评价和分析。同时根据《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的“聚焦班级观察”的评估方式,自然观察师幼互动的真实情况,更能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保教过程和质量。当然无论是怎样的观察记录,都必须站在孩子的自然的视角,用多长时间观察、用什么方式觀察、用什么形式记录、用什么角度理解分析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我们在征求孩子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再去观察、指导和评价。
有了上述这些前置条件,或者我们已经充分利用了这些前置条件,“师幼互动”实施才能成为有渠之水、有本之源,才能更从容、更通畅,更能焕发出别样的精彩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刘晓清.基于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环境创设及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6(4):66.
[2]徐春明.浅谈幼儿园师幼互动教学策略[J].好家长:创新教育,2018(12):43.
[3]姚秀娟.人本主义视角下师幼互动中的情感关怀[J].教育观察,2019(3):31.
责任编辑:丁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