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业态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探析

2022-05-30白小青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27期
关键词:新业态培育

白小青

摘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意义深远。当前新业态蓬勃发展为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机遇,因此需深入了解新业态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及培育现状,分析归纳其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性探究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完善培育体系和优化培育环境等对策。

关键词:新业态;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

创新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要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创新型人才。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为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新业态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现状分析

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工作在多方配合和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新业态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取得的成绩

第一,党和国家更加重视大学生创新人才培育工作。发表重要讲话,调动各方面力量,鼓励青年大胆创新;出台相关政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保障。第二,高校创新精神培育体系逐渐优化。搭建众创空间,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平台;整合有效资源,以竞赛促创新,积极举办组织各种比赛。第三,培育对象对创新精神的认可度日益增长。大学生意识到創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可度稳步上升,参赛人数不断增加,热情持续高涨。

(二)新业态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新业态背景下创新精神培育对象自身素质不足。一是大学生对创新精神的认知不到位。多数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弱,缺乏新业态创新必备的意识素质,缺乏利于创新的品质。二是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素质明显不足,新业态创新相关能力欠缺,创新实践活动参与度比较低,参加人数不多,团队工作融入度低。

第二,新业态下创新精神培育体系不完善。一是高校创新精神培育资源服务体系不健全。创新精神培育内容陈旧,跟不上新业态发展步伐;新业态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不完备,数量不足且质量不高。二是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考核体系不科学。重理论,轻实践,传统笔试考试方式固化。三是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评价体系显刻板。教师是评价的唯一主体略显不公;知识本位,以分数论英雄。

第三,新业态下创新精神培育环境氛围不浓厚。一是创新精神培育政策落实不到位。政府政策文件与学生接收信息“不对称”,高校活动尽显形式化表面化。二是创新精神培育校企配合度低下,校企之间合作甚少未给学生提供机会。三是家庭不重视营造创新精神培育环境,只关注成绩,意识不到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四是高校创新精神培育风气不够浓郁。没有充分利用有效条件,同辈群体创新积极性普遍不高,对大学生创新影响弱。

二、新业态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新业态背景下为了更好有针对性地落实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工作,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分析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创新精神培育对象自身存在一定局限

第一,大学生对新业态创新精神培育认知存在偏差。一是大学生缺乏新业态创新专业理论知识支持导致不主动、不自信。不主动多学知识充实和提升自己,满足现状。二是大学生参加活动的动机和目的存在功利主义倾向。市场经济下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偏激观念腐蚀学生思想,促使大学生为了学分、评奖评优参加活动,这样则无法提升创新精神。

第二,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参与积极性低。一是职业规划取向迷茫、视野短浅导致学习态度不端正,很多学生不求创新,缺乏终身学习的坚持,缺乏长远眼光和战略意识。二是高校舒适圈使大学生惰于创新,缺乏问题意识。深陷轻松自在的学校生活不能自拔;网络的便利更是减少了学生的思考,逐渐缺乏问题意识,懒于行动,惰于创新。

第三,大学生对创新精神培育知行不合一。一是学生深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努力去提高理论水平、做题速度和应试技巧,思维逐渐固化,缺乏质疑意识和创新精神。二是大学生兴趣狭隘、墨守成规。很多大学生生活单调、兴趣狭隘,对新事物无关痛痒,就不会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墨守成规,就不会创新。

(二)创新精神培育体系缺乏针对性和创造性

第一,培育理念落后偏差。一是高校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理念取向单一。高考模式根深蒂固,重视成绩,轻视能力,不以学生综合实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二是培育理念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高校重视知识轻视实际探索,只要求学生接受间接经验,缺乏亲自发现和探索的直接经验;同时重视实用轻视基础教育,创新创业课程不受重视。

第二,培育师资队伍不够专业。一是专业的创新精神培育教师数量不多。新业态的发展需要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创新课程老师,但学校符合条件的老师数量不多。二是创新精神培育教师素质不高,缺乏没有深层次的新业态创新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创新教学以及创业实践指导经验。

第三,培育实践平台缺失。一是创新精神培育实践平台形式化。高校未建立满足学生需求的创客空间、实验室、训练基地等,学生无法进行培训、实操、模拟演练。二是创新精神培育缺乏实训、演练、实践平台。大部分学校是实践平台并未物尽其用投入到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培育工作中,对大学生来说形同虚设。

第四,培育教学方法单一。一是创新精神培育教学方法一成不变。灌输式教学凝固化,时间少,内容多,学生多,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被动接受,氛围低沉,无法调动创新热情。二是创新精神培育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乏味无趣。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缺少启发和互动,不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传媒载体与新业态结合探索新方法。

第五,培育内容滞后。一是创新精神培育内容一成不变。教材陈旧,课程相关资料、理论和案例缺乏更新,教师不结合自身经验去讲授,语音语调没有轻重缓急,没有抑扬顿挫。二是创新精神培育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教学内容不突破课本局限,没有融入新业态元素,缺乏视觉刺激和新业态创新典型案例的刺激和调动,无法激发学生创新实践的热情。

(三)创新精神培育环境氛围复杂,难形成合力

第一,创新精神培育政策缺乏真正落实。一是社会创新环境不够良好。市场经济趋利本性对大学生失败的包容性差;新业态创新的相关组织团体缺乏,无法营造有利的环境熏陶。二是网络创新环境鱼龙混杂。互联网助长了学生的创新惰性,逐渐丧失创新热情,同时消极风气腐蚀学生的思想,颠覆学生的创新动机,甚至打击学生的创新勇气。

第二,校企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上未达成有效合作。一是学校缺少与企业的合作。有的学校经费不足,不愿意拿出资金与企业共建实训工作室、训练基地,不重视与企业合作共赢。二是企业未达成与高校的合作。企业侧重营利性,利益为重的企业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积极性就不高。

第三,家庭未营造出良好创新精神培育环境。一是传统思想羁绊。受传统学而士择优、官本位思想束缚,家长鼓励孩子追求“铁饭碗”,大学生趋之若鹜,竞相争考,应试热潮不利于创新。二是家庭氛围不利。受家庭风气和家庭教育方式影响,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和宽容有爱、积极向上、担当独立的家风更有利于创新,但很多家庭达不到标准。

第四,高校对学生新业态创新精神培育文化熏陶显不足。一是学校创新精神文化不够鲜明,物质文化建设薄弱,没有充分补充建设和利用基础设施,另外制度文化建设薄弱,某些體制规则较为固化死板。二是社团组织的创新文化渗透不明显,无法通过集体教育熏陶大学生,调动学生创新的主动性。

三、新业态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面对新业态的新要求和新动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需要不断努力。结合新业态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现状和原因分析,进而针对性提出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的路径。

(一)多途径提高新业态创新精神,培育大学生综合素质

第一,注重教育以改正学生对创新精神的认知偏差。一是加强鼓励性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和勇气。拓宽学生视野,用尽量可视化、动态化的方式普及“互联网+”、智能智造等新业态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克服对新业态的恐惧,相信、尊重、表扬学生,培养自信心。二是加强正向教育,端正学生创新目的和动机。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大学生爱国情怀,以爱国促创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坚定对党的信仰,端正学习动机,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第二,强化引导以调动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积极性。一是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利用大数据为大学生开展职业规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平等观、终身学习观,加强对新业态相关理论、创新知识的学习。二是大学生自身要勤奋努力,培养创新的意识品质。改变生活习惯,提高思维广阔度和灵活性;养成多读书、深思考、善发现、敢质疑提问的习惯,树立问题意识和批判质疑精神。

第三,加强锻炼以提高创新精神实践转化能力。一是培养学生创新的习惯和毅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羁绊,解放思想,教师因材施教,针对性培育;通过劳动教育、志愿者服务、各种体育运动比赛激励学生吃苦耐劳、做事持之以恒。二是引导学生培养创新兴趣,展示创新个性。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刺激其好奇心和注意力;鼓励学生展示个性;激励学生科学冒险,追求创新,标新立异;树立反思意识,寻求并积累反思经验。

(二)推动新业态创新精神培育体系系统化完备化

第一,推动创新精神培育理念与时俱进。一是促进高校创新精神培育理念开放多元。转变育人理念,树立多元培育理念,培养综合应用型及创新型人才,设立弹性学制,创建以问题为导向的实验室等。二是创新精神培育理念更加以学生为本。教师在课堂中更加侧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重点关注和培育;重视学生的创新实践,在日常的上课中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和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以学生为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第二,打造专业的创新精神培育师资队伍。一是提升教师新业态创新专业素质,增加创新教育教师的数量,不断通过教育教学理论培训、讲座分享、新业态创新学习会,经验交流会等培养一批指导老师,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二是提高教师思维创造力,端正教学态度。进行自我培育,与时俱进,通过各种互联网传播载体,微信、微博、快手、抖音、学习强国、网站等,保障思想与社会发展同步同频;高校将创新能力纳入教师考核和评价标准,调动积极性。

第三,搭建合理有效的创新精神培育实践平台。一是搭建慕课、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重要在线平台,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互联网+教育”理念高度契合并有效管理运用新业态创新新媒体平台。二是搭建新业态创新培训、训练基地。创设“互联网十创客”教学和实践平台,借助互联网创建网内网外一体化的创客空间,开展学科竞赛,借助AR、VR技术等方式让学生发挥创新潜力。

第四,创新丰富创新精神教育方法。一是理论讲授上增加新的教育方式。通过短视频、采访、纪录片、讲故事等形式感染学生;创新课程教学方式,增加具有创新意味的小游戏,巧用案例式、探究式、抢答式、竞赛式等引导学生融入课堂,将创新教育与全科课程相融合。二是创新实践上增加新技术手段。通过AR演示法、VR模拟法、实践锻炼法、讨论法、竞赛法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利用5G技术与AI技术,提高学生创新实践的体验,培养学生“做中创”“玩中造”的探索精神。

第五,促进创新精神培育内容推陈出新。一是培育内容要有意思、有意义。增加新颖的有趣的内容,利用技术手段比如5G高清视频、云直播、虚拟现实、动感游戏等与创新理论知识的结合;通过大数据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二是内容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教师要知识跨界,走出课堂课本,广泛学习各种知识,融会贯通;有效利用创客空间、实验室等给学生进行展示,并指导学生实践;利用榜样现身说法,增强感染力。

(三)建设优质的新业态创新精神培育环境

第一,社会政府做好网络和实地的创新精神培育文化氛围。一是政府主导,在社会上营造出良好创新氛围。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配套机制,在资金补贴减免、税收降低、法律倾斜、建设和补充平台等方面给予学生实际支持;支持创新,包容失败,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等。二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网络创新空间秩序。完善法律法规,对不法分子、不良行为进行管束制裁;提高全网人员思想道德素质,鼓励辩证分析、有序参与,营造包容失败的网络舆论环境;对网络企业,微信微博、抖音快手、B站、MOOC、网站杂志等相关人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净化网络创新文化风气。

第二,校企融合打造良好的创新精神培育支持环境。一是高校要抓住新业态发展机遇,主动与新业态创新相关企业合作;企业提升社会责任感,响应政府号召,积极与学校合作。二是借助高科技技术5G、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整合分析学校、学生、学科、专业的具体实际情况,完善共建工作室、众创空间的教学体系,借助物联网充分整合技术、信息、资本、人力等资源体系,辅助孵化,健全创新实践成果转化体系。

第三,家校创造互通联合的创新精神培育引导条件。2021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家庭教育促进法》,鼓励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一是对家长进行教育,努力摆脱传统思想束缚,引导家长思想要与时俱进,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尊重、认可孩子的独立与个性。二是营造利于创新的积极向上的家风,家长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动学习新知识和理解新事物,营造团结和睦、互尊互爱,追求个性的风气。

第四,高校创造利于新业态创新的全方位保障服务条件。一是构建独具特色的创新课程体系,运用大数据手段实现专创融合,优化学生课程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加资金投入支持学生创新创业。二是利用大数据技术搭建“朋辈引航”平臺,增加赛事,营造良好新业态创新校园风气。积极开展各类专业技能竞赛、科技下乡、技术扶贫等社会服务活动;丰富校园社团文化;有效利用科技竞赛、素质拓展、创客平台、校友讲堂等载体,鼓励学生全面参与创新活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陈小波,周国桥.新时代大学生创新精神的生成及其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04):69-71.

[3]何庆江,雷祺,吴学兰.基于政策梳理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03):133-138.

[4]夏雪花.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途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08):136-140.

[5]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5-28(001).

[6]习近平.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签署主席令并予以公布[N].人民日报,2021-10-24(001).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新业态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互联网+广告”的新业态研究
我国农资电子商务发展概况
新常态下港口加快转型升级刍议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