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机理、路径和对策研究
2022-05-30蒋建忠
蒋建忠
摘 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适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变化、着眼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民营经济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路径有三条:创新为本,分类转型;服务内需,精准对接;深化开放,联结内外。当前,民营经济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存在“为什么参与”“如何参与”“谁组织构建”等现实困境。下一步,需要从用好内循环牵引的“窗口期”,全面提升民营经济的竞争能力;优化政府职能,构建良好营商环境;强化企业家队伍提质建设,重塑优秀企业家精神;提升政府对民营经济的治理服务水平等方面多向发力。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
关键词:民营经济;新发展格局;双循环;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F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63(2022)03-00037-08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科学把握国际大势和我国发展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事关全局的战略性决策。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民营经济经历了一个不断成长的历史过程,实现了从零到“56789”的飞跃,民营经济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体,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力量。因此,积极探索民营经济参与新发展格局的方法路径,是响应中央战略部署,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从三个层面加以细分研究,按照理论分析——现实分析——对策建议的范式,在明确民营经济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逻辑机理这一理论问题的基础上,阐述民营经济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路径,最后通过调研分析,提供民营经济参与新发展格局的对策与建议。
一、民营经济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逻辑机理
(一)新发展格局的形成背景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大国经济发展规律、改革开放历史逻辑以及全球格局迭代的周期规律作用于经济循环的结果[1]。具体而言,提出新发展格局是基于三个现实逻辑。一是全球地缘政治竞争加剧,中国经济“两头在外”格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外部市场萎缩,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全球化进程严重受损;发达国家加大对芯片、精密制造等“卡脖子”技术的封锁,导致产业链安全性受到严重威胁。二是全球价值链增长明显放缓。1980年到2000年,全球分工高速演化,跨国公司相关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1980年只占三分之一,2000年占比接近70%。此后速度一直在放缓,从2000年到2010年只提高了5%,2016年和2010年相比甚至有所回缩。从技术和成本角度来看,制造业全球分工似乎达到了均衡稳定状态,再继续细分和转移的必要性、合理性下降。同时,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实行严苛的技术禁运,试图将中国排斥在核心产业链之外。依靠产业链延伸进而享受制造红利的模式已临近结束。三是投资拉动效应减小。政府投资是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投资的边际效用逐渐降低。由此可见,促进发展的外部环境、内在动力已发生重大转折,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性、体制性和周期性问题交织的转型期。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已成为“十四五”时期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纲举目张的支撑、引领作用。
(二)民营经济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目标定位
新发展格局赋予了民营经济重要的职责和使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科技创新中,民营经济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生力军。民营经济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发挥着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是实现“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的重要力量。中国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2]。民营经济面临着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环境,在成本最小化的利益驱使下,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十分强劲,企业家已成为创新意识最强的群体之一。民营企业在我国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中占比超过70%,其中既有华为这样优秀的大型民营企业,也有近些年迅猛成长起来的科技领军企业,還有千千万万充满创新活力的中小微企业。特别是近年来,党委政府积极推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发展壮大,他们保持了较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和创新产出,通过专注铸专长、配套强产业、创新赢市场,已成为强链补链、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重要力量。2021年,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研发人员占比基本达到25%,平均研发强度超过了7%,平均专利数超过50项[3]。因此,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民营经济将通过“创新”这一渠道,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方面发挥更加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民营经济是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重要组织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在“三去一降一补”中,民营企业是主要动力。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从卖方经济转向了买方经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不断拓展,品位不断提高,消费日益升级,国内外市场日益连通,原有的“大众化”“低端化”产品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也从需求拉动转向供给提升,主要是通过不断完善产品功能、创新产品样式,进而把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配置到社会最需要的产品上,从而扩大整个市场的需求。民营企业作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主体,能够及时对资源稀缺状况和供求关系的价格信号作出反应,结合自身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约束条件,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生产社会最需要的产品,去争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相关的实证也表明,从所有制结构方面来看,民营企业效率最高。非国有经济部门用10%左右的资金提供了5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充分说明了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的效率优势。因此,在以资源配置最优化为核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民营经济能够立足于供给端进行有效供给,通过把住供给侧的“准入关”,通过集约化、低能耗的科学发展方式,为经济高质量增长、社会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在扩大开放中,民营经济是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结者。民营经济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主体,是提升我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内生驱动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是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4]。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就是要改变过去“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世界工厂模式,重塑新的比较优势,其实质就是突破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困境,实现价值链的高端化攀升。参与国际竞争,民营经济具有显著的优势。一方面,民营经济通过不断“走出去”,竞争实力显著增强,积累了丰富的国际竞争经验。我国很多民营企业已经成长为世界级跨国公司,特别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民营企业抓住了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机遇,实现了价值链的高端切入,涌现出华为、字节跳动等一大批初具全球价值链影响力和控制力的民营企业。另一方面,由于所有制性质,民营经济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开国际政治影响因素,更好地与跨国企业和国外政府进行合作。近年来,得益于在产权、决策机制、成本、非政治性等方面的优势,我国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全球资源配置,已成为引进国外资源、进行国际合作的生力军。因此,广大民营企业要在推动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上发新力、立新功,既要积极而稳妥地“走出去”,也要高水平高质量地“引进来”,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打造“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作出更大贡献。
(三)民营经济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动力
民营经济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主要基于以下两大原因:一是着眼于政策红利。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又一次深刻的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动力上的巨大转向,只有顺应宏观形势才能更好地享受政策带来的红利。新发展格局提出后,党中央进行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更深层次的制度创新:抓好有效投融资,优化收入再分配,释放消费潜力,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以“新型举国体制”攻关支持形成高端产出的内循环,更大力度地减税降费,等等。对民营经济来讲,享受宏观经济政策红利,提升自身经营效能,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双轮”驱动。只有深入参与新发展格局,才能更好地享受政策带来的“超额利润”,促进企业的发展。二是着眼于竞争需求。新发展格局意味着更加市场化的竞争,需要民营经济及时把握市场大势,顺应大势。从国内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已经形成既有分工合作又有竞争,相辅相成的相对稳定格局。中央所属企业主要分布于金融、能源(电网电力、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邮政、电信、航运、汽车、石化、有色金属、军工等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命脉的要害领域;民营经济在轻工业、一般制造业、建筑、交通运输、仓储、住宿、餐饮、租赁和商务服务等领域占绝对优势,并且在重化工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也有发展。民营经济在行业分布上主要集中于充分竞争领域,这种竞争压力有利于民营经济持续保持创新发展的优势,随着互联网新经济领域的开拓,民营经济将不断提升自身创新力和竞争力,助推产业结构升级。
二、民营经济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路径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民营经济面临着转型升级和培育新增长点的任务。民营经济应该围绕发展新经济,从技术创新、服务内需、联通内外等几个方面来培育新的增长点,从而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民营力量”。
(一)创新为本,分类转型
创新是民营经济参与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要根据民营经济的类型,积极探索创新的突破口。对于外贸型民营经济,力求多元化市场,特别是要改变对欧美依赖过于严重的状况,要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扩大其中的貿易份额。对于制造业为主的高技术企业,要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力求获得全球价值链攀升。对于传统型制造企业,要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的方向,不断推动产业向高端攀升、向顶端迈进。对于服务型民营经济,要按照服务化、品牌化方向,强化互联网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
(二)精准对接,服务内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外循环为主向内循环为主的逻辑演变。发展经济学“双缺口”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大多存在制约发展的两个瓶颈:一是巨大的储蓄缺口,制约投资;二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存在外汇缺口。打破“双缺口”的方案是大量引进外资,为本国经济起飞提供必要的资本和技术支持[5]。国际大循环发展战略主导下,长期大规模贸易顺差本质上是我国内部经济失衡的体现,在积累大量外汇储备的同时,也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挑起贸易争端。同时,由于我们高度依赖国外市场,迫切地引资引技引智,外循环实质上就是以国内廉价资源对接国际市场需求,以低成本优势换取发展空间[6]。近年来,中国经济既要面对国际贸易环境根本性转变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又面临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内需结构剧变、有效供给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多重问题的交织考验。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有利于破解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的低端锁定,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从而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使得消费成为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内需牵引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民营经济要紧紧围绕扩大内需战略,精准对接内需,按需生产、按需转型,根据国内消费升级实现供给多样化、高端化,从而服务于新发展格局的核心需求。一是要坚持创新发展。民营企业要激发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拓展创新空间,持续推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增强创新自信。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着力培养技术精湛技艺高超的高技术人才,推广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品牌,扶持优秀品牌做强做优,树立具有一流质量标准和品牌价值的样板企业。二是增强企业竞争力。当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促进转型升级,要加快推进民营中小企业“制造+智能”“制造+网络”“制造+服务”转型,使融合发展成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路径。三是集聚优质人才。民营企业要面向未来产业发展引进一批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面向产业链高端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特别是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大力培养企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积极推进双元制、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动手能力强、爱岗敬业的高技能人才。四是解决要素制约。灵活运用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定价机制,充分利用小微企业信贷计划单列政策,化解资金约束。
(三)深化开放,联结内外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坚实发展,中国已经形成广阔的国内市场、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雄厚的物质基础、人才储备和治理优势。在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并不是排斥对外开放,而是实施更有力度、更高水平、更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从而与国内超级大市场成为车之两轮,共同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这种更高水平、联结内外的开放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从引进来为主,转变为“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互动;从沿海开放为主,转变为沿海和内地开放并重;从工商企业开放为主,转变为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开放;从民营经济适应规则为主,转变为参与改造、制定新规则。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就是要推动内需与外需之间从替代关系走向更多的互补关系。也就是说,要通过国内超大市场规模的优势,来增强国内企业对外竞争的能力,而不是弱化其外向性[7]。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走出去的重要载体。民营企业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资源配置,是推动中国经济融入世界、行稳致远的生力军和主动力。以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为例,2014年,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初期,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数量为65家,至2019年,这一数量增长了近两倍,上升为191家。此外,2021年上半年,民营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34.5%,其中对东盟进出口增长了37.3%[8]。民营企业也是国际标准化的主要实践者,已成为国际标准创新的重要力量。把握国际规则,参与相关标准建设,是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降低民营企业“走出去”成本,成长为世界性企业的关键一环。例如,浙江省依靠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民营龙头企业,争取国际标准化组织电子商务交易保障技术委员会(ISO/TC321)秘书处落户杭州,在电子商务领域主导制定了两项国际标准,让民营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有了新的支撑。
三、民营经济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的困境
面对新机遇,民营经济需要主动适应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当前,民营经济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短视,“为什么参与”亟待端正
笔者就“民营经济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认识问题,对多家民营企业进行了调研,主要内容涉及民营经济是否有能力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参与的动力和动机是什么。从统计结果看,大多数企业家都非常认可“民营经济有必要、有能力参与新发展格局”。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探究民营经济参与动因时,企业家对为什么参与、怎么样参与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忽视了民营经济在新发展格局构建中的主体作用,具有相当大的功利性和盲从性。有些企业希望在参与过程中得到政府在政策、税收、补贴等方面的行政性支持,表现出“以小换大”的利益交换思想。从中可以看出,部分民营企业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出于“小我”,而不是从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格局转换出发认识其必要性和必然性。如果把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仅仅当成企业自身发展的契机;那么,在实践中利益得不到满足时,民营企业自然就缺乏主动参与的热情。
(二)实践工作短板,“如何参与”尚待确定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民营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民营经济的市场主体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对中小企业来讲,参与新发展格局存在能力不足问题。中小企业多数是以血缘、地缘等关系为纽带,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人员,也缺乏懂经营管理的职业经理人,从而导致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能力不够、动力不足。对于大型民营企业而言,为了引导他们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會给这些企业较多优惠政策,这实际上是与这些企业形成一种契约关系,即只有这些大型民营企业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实实在在的贡献时,政府才会给他们这些优惠。但是,民营企业往往是逐利的,这种契约关系的约束力强弱就非常关键。一旦政府失灵,如审查不到位、监管不力甚至出现寻租行为,企业逐利的本能就会占上风,很可能达不到政府最初所预想的促进企业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效用比。
(三)管理服务机制不完善,“谁来组织构建”仍需明确
民营经济参与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工作涉及面广泛,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但从目前来看,针对民营经济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工作机制尚需完善,对民营企业的引导未形成合力。同时,引导民营经济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目标往往与地方的短期目标存在矛盾。对地方政府而言,就业、财政收入、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稳定等都是党委政府考虑的重要目标。尽管当下各地方政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出台了给予民营经济的一系列政策优惠,如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总体来看这些制度是为解决经济发展困难的短期之策,还未从更加长远的视野提出促进民营企业参与新发展格局的组合政策。
四、民营经济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策略选择
民营经济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进一步发挥民营经济的优势、特点和作用,优化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可行性方案。针对上述困境,笔者就引导民营企业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几点策略选择。
(一)用好内循环牵引的“窗口期”,全面提升民营经济的竞争能力
一是要推动现代企业治理制度创新。深化民企股权治理结构改革。从法规政策层面界定公司产权归属,区分公司财产和个人财产,优化股权结构,推动股东社会化分布,探索新的股权激励模式。渗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结合传统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优势,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以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为突破口,优化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二是坚持延链、补链、强链,筑基赋能产业安全。提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考量是产业链安全性。应当充分发挥我国产业完整和产业链完善的优势,加速纵向的联合、横向的兼并重组,着力推进产业链延伸延长。例如,制造业可以向原材料零部件配套加工、供应与分销物流、产品开发设计、包装设计、产品检测、产品维护等延伸。农产品生产在集约生产的基础上,可以向储运物流、系列深加工、农业旅游延伸,也可以向种子生产、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延伸。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合力攻坚,努力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总之,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扩大话语权,整合资源,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运转效率,降低供应链的运行成本,从而提升民营经济的整体安全性。
(二)补足短板弱项,优化营商环境
民营经济发展来自良好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的本质是政商关系或法治建设。促进民营经济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搭建交流互动平台。积极搭建党政领导干部与民营企业的制度化沟通平台。规范和疏通民营企业家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的方式与渠道,夯实基层协商基础,打造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社会治理共同体。二是建立反馈追踪机制。完善企业申诉、投诉及建议反馈等机制,采取会议协调、现场调度、建立重点项目微信群等方式,及时了解项目的进度和存在的问题。三是推动政企线上互联互通。通过互联网搭建现代化政务信息沟通云平台,加快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和公共数据共享,避免各部门各自为政、自成体系、数据壁垒等问题。四是坚持遵守“臂距原则”。一方面要引导民营企业家积极投入当地经济建设,专注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要与政府官员保持一定距离,在工作往来中见“清”。
(三)强化企业家队伍提质建设,重塑优秀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是社会的宝贵资源和稀缺资源,但长期以来被排除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之外。习近平总书记对企业家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激发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无法培养的,是靠市场激发出来的。因此,要划分好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做到“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事实上,企业家面对的最大风险是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可以划分为两类:一个是市場的不确定性,一个是政策的不确定性。市场的不确定源于技术不可预测、消费者偏好、竞争对手策略等因素,政策的不确定性是政府导致的。为了消除不确定性,企业需要创新。政策的不确定性来自政府部门行政命令的变动、执行效能的高低。对于相应的不确定性,创新也可以划分为两类:一个是技术、商业创新,比如推出新产品;另一个是制度创新,就是设计一些新的、可能和政府博弈的制度安排。这样划分后,企业面对的形势可以用矩阵表来表示(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西方企业家和中国企业家的区别。西方企业家应对的主要是市场的不确定性,精力主要用来预测未来消费者是什么口味,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是什么。而中国的企业家,更多地在应对政策的不确定性,花大量的精力应对政府,找出一些绕过现行政策的办法,进行所谓的制度创新。因此,我们需要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让企业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技术的创新创造上,而不是处理与政府的关系上。
(四)提升政府对民营经济的治理服务水平
一是要产权保护和产权监督两手并行。对不同类型经济体制的产权保护和产权监督要一视同仁,对强势产权和弱势产权的保护监督也要一视同仁。打通政策颁布与政策落实之间的梗阻,必须要避免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产生共谋关系,确保在党的领导下,依法裁量产权案件。监督产权一方面要在政策制度上有所规定,另一方面注重发挥媒体监督的作用。二是要支持发展与防范无序齐头并进。审慎提高行业趋势开放度。“行业趋势开放度”概念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一脉相承。数量上,负面清单所列事项越多,行业趋势开放度越低。质量上,已开放的清单事项能否让市场主体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能否消除市场准入的地方保护和人为市场分割、能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决定着行业开放层次。行业趋势开放度表征了我国市场主体投资容量和投资环境。提高行业趋势开放度举措包括深化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市场准入隐性壁垒破除机制、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等。完善多元共管的反垄断机制。将资本扩张和资本流动,资本配置与收入分配联合起来,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制度驾驭资本和运用资本的能力。探索建立数据产权制度,加强对平台经济的私人监管和公共监管。三是平稳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9]。平稳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需防范“混合所有制失灵”。明确不同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各类资本的地位和作用,加快完善外部和内部平等产权保护制度。企业应在公司章程、公司治理制度、运行机制设计等方面充分体现对各类股权的保护。构建独立外部监管机构,完善关于资本市场中关联交易和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的立法。
(五)加强政府服务培养,破解民营企业传承之惑
随着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民营企业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接班潮涌现,80后、90后“企二代”逐渐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在“权力棒”交接中面临着三个突出问题:子女接班愿望低迷,缺乏成熟的、前瞻性的传承计划和行动方案,传承过程的家族世袭和人治特征突出。在民营企业代际传承的关键时刻,要做好其延续工作,推动其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是促进“企二代”提神、提质。通过实施“薪火传承创新创业”行动计划,让“艰苦奋斗、敢闯敢干、聚焦实业、做精主业”的老一辈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在新生代企业家身上得到发扬。优化新生代民营企业家的培训计划,强化企业传承过程中所需政策、法律、税务、管理、团队及文化等知识板块的课程培训,努力提升创新发展、资本运作、现代管理、市场开拓和国际竞争五大能力,从而使企业传得稳、握得紧、跑得快。二是加强政府扶持、服务。高度关注民营企业代际传承发展,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分层次、分领域加强针对性指导,在创造传承条件等方面切实做好民营企业传承的扶持与服务工作。协助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评价制度,政府和相关监管机构应建立职业经理人协会,制定信任评判机制,提升市场的信息透明度,促进职业经理人自律行为,规范职业道德。三是引导社会理解、包容。积极宣传推广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在传承方面的经验做法,让社会认同多样化的传承模式,减少企业传承过程中的社会文化阻力。
参考文献:
[1][7]江红霞,王赞新.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J].湖南社会科学,2021(2):51、55.
[2]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8.
[3] 解码“小巨人”的成长秘诀[N].中国青年报,2021-01-29(5).
[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88.
[5] Chenery H.B, Strout A M. Foreign Assist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8 (4):912-916.
[6] 刘勇,李丽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企业转型发展的机理、路径与政策建议[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1(1):43.
[8] 2021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查分析报告[R].全国工商联经济部,2021:54.
[9]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9.
责任编辑: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