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生成、困境与提升路径的再思考

2022-05-30郭建,戴明欣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提升路径困境

郭建,戴明欣

摘要: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基层党组织为完成党所赋予的任务在组织动员广大党员和群众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组织能力与效力。组织目标的引领力、组织主体的能力、组织客体的认同力、组织制度的约束力、组织资源的保障力、组织文化和组织环境的影响力共同构成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生成要素。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就是这些生成要素的函数。当前,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面临五大现实困境,即能力困境、结构困境、制度困境、资源困境和文化困境。破除五大困境,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要求我们必须以提升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为重点,以提升组织结构力为基础,以提升组织制度效力为关键,以提升资源保障力为前提,以提升组织文化力为根本。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生成;困境;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73(2022)03-0086-06

一、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及其生成因素

“组织力”由“组织”和“力”两个词共同构成的。“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组织是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形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狭义上的组织是指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社会集团,诸如政党、工会、企业等。“力”的意思是力量、气力、能力、威力、权力、尽力、竭力、努力、功劳以及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等。[2]“力”与“组织”结合在一起,“组织”对“力”具有限定作用,规定着“力”的范围和方向。因此,从组织管理学角度来认识,“组织力”的“力”应当是一种组织的能力或力量,可以理解为组织为实现一定目标、完成一定任务的能力或力量。

對于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迄今为止,学术界大致有三种解读:一是“能力论”。有学者认为,政党组织力就是政党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对组织自身及外部环境的动员与整合能力。[3]也有学者将之理解为基层党组织依托组织系统将组织内外部的人、财、物有机组织起来的能力。[4]还有学者认为,组织力就是党组织组织能力的总称。[5]二是“合力论”。有学者指出,党组织的组织力就是党组织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各个环节所形成的各种力的集合。[6]也有学者强调,组织力是由组织的动员力、发展力、监督力、管理力、执行力、知识力、战斗力、凝聚力形成的合力。[7]还有学者将之界定为基层党组织为完成任务统筹各组织要素展现出来的组织合力[8]。三是“力量论”。有学者指出,政党组织力是政党提升自身领导力/执政力的一种力量[9],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广大党员与社会群众所体现出来的力量[10]。其中,“能力论”强调的是应然,“合力论”强调的是相互的作用与影响。但组织力不能只是一种“应然力”,还应该是一种“实然力”,要能够体现出组织的效力。从“应然力”到“实然力”必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力量论”是一个包含了能力、合力以及效力在内的一个概念。本文认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应该是基层党组织为完成党所赋予的任务在组织动员广大党员和群众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组织能力与效力。

依据作用范围,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内在组织力”和“外在组织力”。“内在组织力”是基层党组织为完成相应的工作对组织内部的人、财、物等诸要素进行调控和整合的能力与效力。“外在组织力”,亦称社会(或群众)组织力,是基层党组织为完成相应的工作,宣传、发动、组织、服务、凝聚群众的能力与效力。“内在组织力”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基础,“外在组织力”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集中表现。

为了加深对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内涵的理解,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剖析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生成要素及其影响因素。

在管理学上,构成组织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被称之为组织要素。组织要素是构成组织的最基本单位,主要包括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主体、组织客体、组织制度、组织资源、组织文化等。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目标,一般来说,是一个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目标体系。其中,既包括短期的具体目标,也包括中长期目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结构是基层党组织为实现本组织目标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职、责、权的分工与协作的结构安排。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主体是指在基层党组织中具有相应的权威和责任、具有一定组织和调控能力的人或机构,主要包括基层党组织的各级负责人和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组织主体在组织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客体是组织主体直接作用和影响的对象,既包括基层党组织的党员,也包括广大的人民群众。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制度是指为基层党组织所设置的一整套规范的管理原则、管理方法、管理机制。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资源是指基层党组织拥有或可以直接控制和运用的各种资源,既包括有形的人财物资源,也包括无形的关系资源、信息资源、形象资源等。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文化是为基层党组织中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可的组织目标、组织意识、组织作风、价值规范、行为准则等的总和。

不同的要素在组织系统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实际上就是由组织目标的引领力、组织主体的能力、组织客体的认同力、组织制度的约束力、组织资源的保障力、组织文化的影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组织目标的引领力、组织主体的能力、组织客体的认同力、组织制度的约束力、组织资源的保障力、组织文化的影响力共同构成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生成要素。如果我们把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视为函数的因变量,那么,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目标是否科学、组织结构是否合理、组织主体能力的高下、组织客体的认同度、组织制度是否完善、组织资源质量的优劣以及组织文化和组织环境影响力的大小就是函数的自变量即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大小、强弱的影响因素。

二、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五大现实困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推进,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不断加强,组织力也不断提升。但是,与新时代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的要求相比,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当前,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面临五大现实困境。

(一)能力困境

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关键在于提升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对组织自身及外部环境的动员与整合能力。这种能力在基层党组织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为组织的领导力、整合力、凝聚力、号召力、创新力、执行力和服务力。能力问题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最核心的问题。然而,能力不足恰恰是当前基层党组织提升自身组织力的最大难题。其主要表现有:一是领导班子作用发挥不够。当前,在一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中,有的“班长”变成了“家长”,搞“一言堂”;有的貌合神离,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分工变“分家”;有的分工不明,出了问题相互指責推诿。二是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对现代金融、科技、管理等知识疏于学习,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能力不足;习惯于依靠行政手段开展工作,法治观念淡漠,依法办事能力不足;面对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利益诉求多元化带来的复杂挑战,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不足。三是服务群众能力不足。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宣传、组织、动员群众的能力,而宣传、组织、动员群众必须以全心全意服务群众为前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方面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能力不足问题。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就曾批评一些干部不会与群众说话。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我们党能够提供更为专业化的高质量服务。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一些基层党组织在为群众提供专业化服务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

(二)结构困境

系统论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系统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系统功能。基层党组织的结构既包括系统结构,即“硬结构”,也包括党员的年龄、性别、职业与知识等方面的“软结构”。从“硬结构”来看,虽然《党章》对基层党组织总体结构有明确规定,实际上各类基层党组织的具体组织结构也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存在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对于国有企业、高校的基层党组织来说,存在着纵向组织层级较多和横向职能部门较多的“双较多”问题。一般来说,组织层级越多,越容易滋生官僚主义、主观主义,越容易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造成信息失真;横向职能部门越多,沟通与协调就越困难,也越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现象,统一行动也就越困难。对于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基层党组织来说,党员占比偏低,新兴领域党组织还没有实现全覆盖。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说,流动党员管理难问题也比较突出。从“软结构”来看,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党务工作专业化程度不高;另一方面,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了城市,不仅造成了农村社会的“空心化”,也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党员队伍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以老龄党员为主体的党员队伍,不仅使基层党组织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也意味着在知识、能力、思维等方面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由此可见,这种结构性困境已经成为当前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制度困境

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硬约束作为保障,那是难以想象的。当前,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制度困境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制度不合“法”。一些基层党组织的制度规定很多属于闭门造车,并没有经过广大党员的广泛讨论,反映的只是基层党组织少数领导干部的意志,而不是基层广大党员的意志。二是制度不合理。一些基层党组织制度的制定脱离实际,不接“地气”,责权利不统一。三是制度不完善、不协调。当前,一些基层党组织的制度体系还不够健全,缺乏层次性、互补性,甚至有些制度之间还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四是可操作性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的制度规定很抽象、很原则、口号化,内容要求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五是制度的执行缺乏刚性约束。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对制度的执行检查、监督不到位,对于违反制度的问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结果就是使制度成为了“稻草人”。

(四)资源困境

“资源”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资源指的是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狭义的资源仅指有形的人、财、物等物质要素。本文所指组织资源是从狭义上来理解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一方面,基层党组织已不再处于行政权力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大量出现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对党组织的依附性也大大减弱。基层党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行政权力的依托,对人、财、物等物质要素的掌握和支配极为有限,出现了与其履行职责不匹配的突出矛盾,从而严重影响了核心功能的发挥。

(五)文化困境

钱穆先生曾说过:“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11]组织力的问题,从本质上讲,也是组织文化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基层党组织组织文化建设得到极大加强,党内文化正本清源、激浊扬清,风清气正的党内文化逐步形成。同时也应看到,当前基层党组织组织文化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与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新要求不相称的东西。一是组织微观发展目标缺失。没有目标,就没有努力的方向,也就难以产生引导、鼓舞广大党员努力工作的力量。二是“三观”动摇。文化的灵魂在于“三观”,组织文化的核心在于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在市场经济诱发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下,不信马列信鬼神,理想信念滑坡,宗旨意识弱化,不讲奉献讲索取。三是“圈子文化”依然存在。一些党员干部出于私利,刻意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相互称兄道弟,不讲原则立场,充斥的是江湖义气,明争暗斗。四是好人主义、人情文化还很有市场。对于党内不正之风、不恰当的言论,不敢坚决斗争;民主生活会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团和气;办事不讲原则,讲人情。这些都是影响基层党组织组织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以上五大困境,既是造成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的重要原因,也是在新时代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需要着力克服的重要阻碍因素。

三、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基本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其中,既有机遇,更有风险挑战。要抓住机遇,克服风险,应对挑战,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2021年出台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明确提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12]在新时代,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必须从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构成要素入手,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在影响因素上下功夫。

(一)以提升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为重点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實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3]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根本依靠,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最直接、最大的影响因素。在某种意义上说,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状况决定着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大小、强弱。因此,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必须要把提高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作为重中之重。提升党员干部素质能力,首先要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其基本途径有二:一是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提高政治理论修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坚决维护”,始终保持与党中央的高度一致;二是积极参加政治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增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其次,要增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一是要突出实干导向,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选人用人机制,选强配优领导班子,要把干事创业作为工作的主旋律,用事业凝心聚力,在谋事、干事、共事中增进团结。二是要严格党员标准,把住党员“入口”,加强教育管理,疏通“出口”,淘汰不合格党员,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再次,要加强党员干部推动改革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建设。要增强调查研究能力,在深入实际中把握真问题;要加强学习能力,在学习研究中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提高科学决策的本领;要加强群众工作能力,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送进千家万户,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增强突发事件处理和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最后,要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提升人民群众认同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党的服务力就是党的生命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必须把做好服务群众的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建设,需要我们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将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基层工作好与不好的根本尺度;加强服务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积极拓展服务人民群众的载体;进一步加大基层服务的投入,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创新服务工作的方式方法。

(二)以提升组织结构力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14]组织之所以能使力量倍增,源于组织的结构及其运作机制。组织结构及其运作产生的影响即为组织结构力。组织结构力对于组织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结构力,一是要对基层党组织进行再组织化改造。从组织的纵向结构来说,要进行“去层级化”改革,去除不必要的层级,实行扁平化管理;从横向结构来看,要进行“去碎片化”改革,减少不必要的部门设置,实行综合化管理。从管理水平来说,要通过必要教育培训提高基层党务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对于不同类型的基层党组织,再组织化的重点也有所区别。国有企业与高校党组织的重点在于实行扁平化管理,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党组织重点在于努力实现“两个全覆盖”,即实现基层组织全覆盖与组织工作的全覆盖,农村基层党组织重点在于通过为外出打工、经商、办企业的青壮年党员回乡创业、发展创造条件改善党员队伍结构,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二是要对运作机制进行流程再造。当前,一些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不强与组织的运作机制不顺畅也有很大的关系。对运作机制的流程再造,既包括纵向层级之间的管理流程,也包括横向部门间协作流程。组织流程再造,就是要在层级间、部门间通过构建起科学、合理的沟通与协调机制,使层级间、部门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支撑,从而形成一个高效组织运行机制。

(三)以提升组织制度效力为关键

邓小平曾说过,制度问题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15]。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要想取得实效,也需要通过建立一整套相应的制度为之提供长效保障。破解当前制度困境的关键在于制度的制定要科学、合理并得到有效执行。所谓“科学、合理”,就是制度的制定要合“规”、合理、合情,在制度体系上要完善、协调。合“规”就是制度的制定要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广大党员、干部的意见和建议,要符合党内的“法”定程序;合理,就是制度的制定要符合客观事实及其发展规律;合情,就是制度的制定要体现公平正义,能够为广大党员干部所接受。所谓“有效执行”,一是组织制度的制定要从实际出发,宜细不宜粗,要有针对性,要具体、缜密、规范,对于违反制度的责任规定要详尽,要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二是要提升制度的执行力。制度的执行力,既源于领导干部的以身作则,也源于对制度执行的监督、考核以及对违反制度的严明执“法”。对于违反制度的行为必须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依“法”惩戒,以制度的有效执行提升组织制度的效力。

(四)以提升资源保障力为前提条件

必要的人、财、物等资源是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组织力提升的必要前提。因此,破解基层党组织的资源困境,必须要建立起与其职能作用发挥相匹配的资源保障机制。首先要为基层党组织组织工作的开展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保障。其中,既需要根据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实际充实专职党务人员,更需要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其次要将基层党组织开展组织工作所需要的财、物纳入基层政府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并建立起随同当地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以及参考物价因素适当调整的基层党组织工作经费增长机制,为之提供基本工作保障。同时,也需要通过上级党组织及时足额返还党费、党员捐助,争取企事业单位与社区的支持等各种合法的途径自筹部分工作经费。最后,还要进一步建立严格、透明的资源使用、监督专项制度,确保各类资源用得其所。

(五)以提升组织文化力为根本

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文化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形成的最深层原因,加强组织文化建设是加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根本途径。加强基层党组织组织文化建设:一是要紧紧围绕党的核心价值观这个中心。从文化的层次看,心理、情感、意志、道德与审美等是最浅层的表现,思想理论、理想信念、目标愿景等是较深层次的表现,而思维模式、致思途径和价值观念则是最核心的内容。从组织行为的逻辑看,组织的核心价值观→组织的理想信念、目标愿景→组织的情感、意志、道德→组织行为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组织力是现实的外在表现,而价值观才是最终的“导演”。因此,基层党组织组织文化的培育必须要紧紧围绕党的核心价值观进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细化组织目标愿景,弘扬组织精神,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强化以“四个服从”为核心的组织道德建设。二是要从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入手。党内政治文化对党内组织文化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党内组织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必须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16]181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马列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习,加强党性教育、宗旨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其次要大力加强党性修养锻炼,积极“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16]181,把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手段。最后,要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党员领导干部对于党内政治文化的形成具有重大的直接影响。党员领导干部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能做的自己也坚决不做,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自觉为良好党内政治文化做好各项工作。三是要坚持以党员为本。党员是党组织的基本细胞。加强基层党组织组织文化建设,必须要充分发挥全体党员在组织文化培育中的主体地位,积极践行组织文化的基本理念。为此,还需要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尊重和保障党员的合法权益,做好党内的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努力营造党内和谐融洽的组织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2.

[2]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462.

[3]赵大朋,简皎洁.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与建设路径[J].社会主义研究,2019(5):120-126.

[4]肖长春,郑传芳.提升村级党组织组织力:理论、现实与实现路径[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4):101-106.

[5]刘红凛.政治建设、组织力与党的建设质量——新时代党的建设三大新概念新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2018(7):74-79.

[6]郭方,魏雪晨.新时代高校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意义及路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5-32.

[7]高振岗.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提升组织力的理论探源与实践路向[J].探索,2018(2):101-106.

[8]徐丙祥,乔克.基层党组织如何提升组织力[J].人民论坛,2018(4):102-104.

[9]王久高.组织力、政党组织力与中国共产党组织力内涵考辨[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0(2):95-99.

[10]王久高.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力及其实现[J].湖湘论坛,2021(1):17-24.

[11]钱穆.文化学大义[M].中国台北:台北中正书局,1981:3.

[12]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9.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0.

[14]習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95.

[1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武玲玲

Rethinking the Formation, Dilemma and Promotion Path of the Organizational

Power in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 of CPC

Guo Jian, Dai Mingxin

(School of Marxism,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 China)

Abstract:The organizational power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is the organizational 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in organizing and mobilizing party members and the masses to accomplish the tasks entrusted by the Party. The leading force of organizational goal, the ability of organizational subject, the identity of organizational object, the binding force of organizational system, the guarantee of organizational resources, the influence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 all constitute the generative elements of the organizational force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The organizational force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 is the function of these generative elements. At present, the promo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power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 is faced with five practical dilemmas: ability dilemmas, structure dilemmas, system dilemmas, resource dilemmas and cultural dilemmas. To solve the five dilemmas and improve the organizational strength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we must focus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ability of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on the basis of improving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ake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as the key, on the premise of improving the resource guarantee ability, and take improving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al strength as the foundation.

Key words:organizational power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 generated; dilemma; ascension path

猜你喜欢

提升路径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探讨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路径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
中国“富二代”家庭教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