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步天下

2022-05-30李世超

中华手工 2022年3期
关键词:民窑款识青花瓷

李世超

作为康熙时期的代表性瓷器,康熙青花瓷举世闻名,在国内外收藏界素有“独步天下”的美誉。不仅在当时受到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富商巨贾、一般民众等诸多人士的喜爱和追捧,更是成为外销的主力产品,风靡世界各地。直至今日,青花瓷的魅力依旧,成为收藏家竞相追逐的对象。一旦有康熙青花瓷流入市场,往往都会引起不小的轰动,拍卖价格更是水涨船高,动辄成百上千万元。正因为如此,造成了一大批康熙青花瓷的仿制赝品,给收藏人士造成疑惑和困扰。本文以康熙青花瓷为例,尝试以专业的视角对其进行品鉴和解读。

一、康熙时期瓷器发展的概况

清朝进入康熙统治时期,国家强盛,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空前发展,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同时,康熙帝在位长达61年,是封建王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正是在康熙的大力支持下,青花瓷得到了长足发展,从而蜚声国内外。康熙时期,出现了一种特有的现象——即将一定数量的宫廷御制品放入民窑中最好的窑位中搭烧。这种“官搭民烧”的做法大大促进了民窑烧制技艺的进步。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和商品经济的繁荣,民窑数量激增,品质精进,质量得到稳固,逐渐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陶瓷烧造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对官窑而言,民窑烧制的瓷器没有繁琐的约束,风格自然独特,表现较为自由洒脱,集观赏性与实用性为一体,成为雅俗共赏的藏品。同时,也满足了当时国内外庞大的市场需求[1]。

康熙时期,虽然民窑在数量上占优势,但品质上仍略逊于官窑。康熙年间,朝廷加强了对御窑厂的管理,主要用于宫廷瓷器的烧制,促使瓷器领域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和成就。在朝廷雄厚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扶持下,瓷器烧造工艺精益求精,做工考究复杂,表现形式优美。康熙时期的瓷器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发展,虽然五彩瓷器和各种颜色釉瓷都名声在外,但是论及数量、规模、影响等,仍以青花瓷为最,其工艺和影响力都达到历史顶峰,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二、康熙青花瓷的品鉴

品鉴首先看造型。康熙青花瓷的造型,在中国青花瓷发展史中不仅数量最多,而且也是最为丰富的,一种器型往往表现出多种式样,主要为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和审美需求。瓶类可谓千姿百态。既有陈设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以及各种文具、茶具、象生瓷、瓷塑等,甚至还有专门的仿古铜器式样祭器、外销瓷等。从瓶类划分,主要有长颈瓶、棒槌瓶、胆瓶、天球瓶、蒜头瓶、荸荠扁瓶等,其中直口、长颈、扁圆腹、圈足等则为康熙时期创新的器型。此外,还有八方瓶、绶带耳扁腹葫芦瓶等;尊类可分为摇铃尊、凤尾尊、撇口尊、琵琶尊、双陆尊、石榴尊、马蹄尊、筒式尊、兽面衔环尊、观音尊、双耳尊等。凤尾尊为当时的流行式样,因其口、足外撇形似凤尾,故而得名。凤尾尊由花觚演变而来,线条优美,舒展流畅,多是康熙中、晚期产品,无款居多。撇口尊、琵琶尊,形似弦乐器琵琶,故而得名;罐类以将军罐最为多见,官窑民窑均有生产,民窑产量较大,早期口大罐高,晚期口小罐矮。[2]

在绘画技法上,康熙青花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艺风格。首先,改变了元明时期青花勾勒花纹轮廓线,而且也对传统的涂色方法,即单线平涂进行了创新;其次,采用“分水皴”技法,用笔梢蘸着浓淡不同的青料水,在胎上描绘,对技师技艺要求较高,少的有三五种色阶,多则分八九种。再者,康熙时期兼容并蓄,在传统中国画技法基础上,借鉴了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手法技巧,浓重、淡雅,层次分明;最后,多种技法的共同运用,整体显得更加细腻精致。在胎釉上作画,主要靠画师的手笔完成,需将勾、染、皴、擦、点各种绘画技法并用,难度可想而知。这种技法代表中国古代绘瓷工艺的最高水平,这也是康熙时期青花为后世所推崇的一个重要因素。[3]

在釉色方面,康熙青花瓷的胎釉极具特色。康熙早期的青花瓷,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出青白色,底足并不像中后期那么精致细腻,甚至有少量的粘砂现象,因此早期的青花瓷器并不是那么光滑;到了康熙中期,随着煅烧温度的提升,烧造水平也有明显进步,很少出现前期的杂质现象,胎体厚薄适中,更加洁白坚硬。整体相较于前期的青花瓷,胎釉结合得更为紧密,瓷器内外壁与足底的釉色基本一致,足底更是经过打磨,更加圆润光滑;康熙晚期的青花瓷,呈现出青白釉和亮青釉2种后世常见的胎釉,也有一些粉白釉,釉面光泽,胎体比早期和中期更为轻盈,硬度更高。底足采用普遍平切的方式,显得更加整齐光亮。

康熙青花瓷的纹饰也非常独特,表现更为丰富,极具艺术魅力。特别是在民窑的青花瓷题材更为广泛,布局更为合理,纹饰与造型有機融合,充满了艺术的美感和生活的质感。在取材方面,康熙青花瓷更多以自然景物和现实生活为主,多以山水和人物为背景,情景交融,反映了世俗生活的点滴和乐趣。最能体现康熙青花特色的是山水人物,如青花雉鸡牡丹纹将军罐、青花福山寿海图花盆等,都非常具有代表性。这些画面立体感强烈,画法细腻,层次鲜明,浓淡相宜,意境优美。

康熙青花瓷的款识可谓丰富多样,在瓷器鉴赏中,值得特别注意。康熙早期的青花瓷,一般没有帝王年号的款识,偶见以帝王斋堂为落款,目前发现的主要有“中和堂”款识——中和堂是康熙在圆明园的寝宫,如直接落款的“中和堂制”,还有加上帝王纪念中和堂的落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康熙壬子中和堂制”“康熙癸丑中和堂制”等。这些以斋堂落款的青花瓷,比较单一,往往不带双圈。而到了康熙中期青花瓷的款识,开始出现后世常见的“大清康熙年制”帝王年号落款,这种款识6字3行,均为楷书,呈现出双圈结构。此外,还有少数2行4字的“康熙御制”“大清年制”款识,均以楷书书写。总体而言,康熙青花瓷的款识,字体瘦长,字迹清晰,色泽较为浅淡,书写有力,“熙”字的写法有“一撇三臣二笔已”之说。无论1行6字,还是3行6字,甚至是2行4字的结构,字与字之间的距离较为宽大,显得不是特别紧凑,具有鲜明的康熙时期特征。相对官窑而言,民窑的青花瓷款识,不能出现帝王年号,多以堂名款,双称“斋堂款”,即所居的“斋”“堂”“室”“轩”等。这些款识多数写在底足,画有双圈——无双圈线的极为少见,常见的有“碧云堂制”“兴裕堂制”“笔花斋制”“世锦堂制”等。

明朝在中国瓷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达到了一个辉煌的时期,影响了后世瓷器的发展和走向。之后发展到康熙时期则达到了历史的顶峰。但是,二者相较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别。首先,明代青花瓷胎体厚重,釉质肥厚,颜色暗淡,与康熙时期青花的艳丽相比,少了一份精致细腻;其次,由于煅烧温度不够,火候欠佳。明朝青花瓷的砂底,多见星点或红斑,显得粗糙,而康熙时期随着工艺的改进,已经得到很好的改善,基本不会出现这种现象;最后,明朝青花瓷较为单一,而康熙时期青花瓷用料和工艺更为丰富,无论从数量、纹饰,还是工艺等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和提升。[4]

三、结语

综上所述,康熙青花瓷别具一格,在中国瓷器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无论是在造型,还是工艺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达到了青花瓷的顶峰,受到各界人士的喜爱和推崇。通过对康熙青花瓷的品鉴,不仅可以了解更多青花瓷知识,更能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大量仿品进行真伪辨别,为收藏人士提供一定帮助。[5]

猜你喜欢

民窑款识青花瓷
焕活青花瓷国风之美
明末景德镇民窑青花写意花鸟的文化艺术特征探析
金石学视域下陶瓷款识的学术独立性研究
纯净的青花瓷
清 李觶 花草虫鸟册页
土观呼图克图驻京期间的贡献探析——从摩利支佛母像款识谈起
吐鲁番发现的明代成化瓷器款识字体结构研究
青花瓷
空中青花瓷
景德镇民窑变迁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