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伦理学视域下应用写作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

2022-05-30吕升高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34期
关键词:语态伦理学视域

[摘           要]  国内的教育伦理学强调道德和教育科学为基础的全人教育,这与课程思政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育人要求不谋而合。应用写作课程在广大高校以通识课的方式开设,在人才培养中占据基础位置。将应用写作课程思政的研究置于教育伦理学视域下开展,将促使从教者在思政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语态等方面产生全新的认知。

[关    键   词]  教育伦理学;应用写作;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4-0158-04

当下,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各门课程教学中持续展开,随着理论研究的持续深入和实践探索的积累,笔者关注到,将课程思政建设放置于教育伦理学的视域下开展,能够加深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深度,在理念和落地实施中也会具备更清晰的目标和路径。本文以高校应用写作课程为例,探索在教育伦理学视域下,该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实施。

一、教育伦理学与应用写作课程的育人目标

教育伦理学是研究教育伦理的新兴学科,有不同的研究类型和层次范围。在研究和探索中,总体上,国内的教育伦理学强调道德和教育科学为基础的全人教育,其理性依据符合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善的理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知识和技能的“育才”教育被逐渐强调和放大,“育人”教育则明显不足。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正是“育人”的重要途径,既符合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也能够顺应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教育环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这一论述,既强调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应秉持“全人教育”观念,也强调了课程思政实施的育人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高等教育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如盐入味”地进行“化育”育人,应是课程思政建设努力的方向。

应用写作课程在广大高校以通识课的方式开设,兼具基础性、人文性与工具性。课程教学中,应用写作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育才”目标,通过“作文”来“化育”,进而实现“为人”“处世”的教育则是其“育人”目标。笔者认为,教育伦理学视域下,应用写作课程思政建设首先“化”在课程思政理念,其次“化”在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最后“化”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语态。

二、教育伦理学视域下的应用写作课程思政理念

现代教学理念中,“学生中心”已经是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学生中心”正体现了教育伦理学视域的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全人教育。应用写作作为一门通识基础课程,首先要明确应用写作课程思政的认识基础,文以载道;其次是课程思政的实施主线,以文化人;最终实现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育人的知行合一。

(一)文以載道

周敦颐《通书·文辞》曰:“文所以载道也。”中国人的文章观念倡导“文以载道”,进而“文以明道”。应用文相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其实用性和工具性更强,对工作和生活产生的作用更直接。因此,在应用写作授课中,“文中之道”是从教者应首先关注的,是育人的基础,也是课程思政开展的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把“文中之道”归纳成了“谈天说地”,“天”指应用文体中蕴含的道德、哲学、文化、情怀、精神、方针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诸如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职业道德等,这是本门课课程思政的认知基础。“地”指应用文体中包含的用于生活、工作、社交的方法技能等,诸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职业操守等,这是本课程思政落地的直接归宿。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应用写作课程内容的“天”,可以有效提升课程内容的深度,灵活拓展应用写作课程内容的“地”,则能够扎实增强课程教学的效度。

(二)以文化人

应用写作课程以教授相关应用文种的写作为具体授课目标,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则需依托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实现而达成。因此,在文以载道认知理念的基础上,应用写作的课程思政实施理念主要通过以文化人的方式来实现。不管是价值观的引导,还是为人处世的启发,都需通过具体的“为文”来实现,随文入课堂,润物细无声。以文化人首先表现在写作观上。应用写作有鲜明的政治性,因此,在讲授和实践中,应用写作首先应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念,思想鲜明,观点准确。其次,还体现在应用写作的格式与规范。这是行文的基本规矩,也是为人处世之规矩。教授作文,也是在教授做人做事。最后,还体现在应用写作的对象性。无论是文章写作还是做人做事,都会至少牵涉到当事的双方,因此,应用文的写作,必须把行文对象放在首位,学会换位思考,而这也是生活中沟通、合作的重要方式。

(三)知行合一

在文以载道和以文化人的基础上,结合教育伦理学的理念,应用写作的育人目标最终要落到知行合一,这也是写作教育在高等教育育人上的价值呈现。知行合一一直是中国人追求的境界,在应用写作课堂上,知行合一更多指向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的一致,写作价值与写作行为的融合,尤其是教师言传与教师身教的合一。言传,不单指课堂的写作理论讲授,还指向理论讲授的方法,即言传之法。身教,即教育者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教师自身的写作理论专业度、写作理论应用能力、写作水平,对学生的专业写作辅导等,无一不影响着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和行动体现。

三、教育伦理学视域下的应用写作课程思政实施

结合教育规律和人的学习发展规律,在上述理念的基础上,课程思政首先是一种思想的教育。只有将其自然地寓于显性的知识和技能传授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无论是应用写作课程思政资源的积累还是教学的实施,总体上,课堂层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链接知识背景,挖掘深度

链接知识背景,主要指既要挖掘应用文体的来源与演变,又要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明应用文体在当前政治、经济、文化层面的要求和规范。应用写作课程开设的时间并不久远,然而应用文却历史悠久。应用文种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过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更多地与时代政治制度、社会发展等密切相关,可以说文体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写照。在现代应用文写作授课中,仅做知识和技能讲解,学生虽然可以快速掌握写作的基础技能,但对于文种的历史演变、文化内涵和使用规范以及由此延伸的思想价值等则缺乏认知,这无疑是“育人”层面的缺失。以“请示”写作为例,课堂讲授中既可以链接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明确该文体反映的制度规范与程序,还可以联系中国古代请示文体的名篇如《陈情表》等,让学生深入感受和学习为文处世之道。

(二)类比讲解,拓展广度

类比讲解,指在授课过程中,把不同领域的相似相关理论引入应用写作课堂,通过两者之间的对比和关联,拓展学生对应用文的认识,加强学生对事物间横向联系的关注,助推由此产生的理论迁移。比如,在讲授事务文书活动策划书的写作时,可以引入亚洲博鳌论坛历届会议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会议主题与活动策划主题之间的相似性,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

(三)中心归纳,提升高度

在应用写作的日常授课中,每节课都有重难点,即知识和技能的核心。笔者认为,课程中的思政教学一样需要有核心,这个核心是在结合知识和技能核心的基础上实现的育人目标,是思政育人高度的体现。中心归纳可以结合具体章节进行不同的升华,既能体现课程育人的深度,又能结合具体章节体现灵活度与课堂价值。如调查报告章节就是引导学生形成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神,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体现,更是我党的基本工作方法,也应当成为学生将来工作中践行的准则。应用写作课上,中心归纳可以通过教师和学生互动两个闭环来实现,即教师的“教—验—纠—扩—引”,学生的“学—练—改—评—说”。教师通过“教”带动学生“学”;接着教师通过学生“练”来“验”证教学成果;紧接着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纠”,带领学生“改”;再接着教师对知识和技能进行扩展,启发学生评价与思考;最终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价值的归纳。

(四)近景写作,体现温度

作为一门工具课,写作练习既是应用写作课堂教学的必须,也是课程思政开展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而言,知行合一讲起来容易,课程实践却有一定难度。为写而写,脱离实际都可能让写作流于形式,学生既缺乏兴趣,又无从着力。因此,应用写作的练习必须是近景化的,不论是写作练习,还是学生日常参与社会实践的相关文体写作,抑或是课程的考核,都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如重大节日、纪念日的倡议书,与教育教学基地的联系函,学生社团工作计划与总结,校园调查,校园活动策划书等。

(五)方法多元,注重灵活度

除了依托以上主要的方法外,应用写作与其他课程相似,可以选取名人名家故事、红色影像资源、时政素材等,丰富课程内容,打造课程思政育人的资源库。在此基础上,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小组合作、课堂讨论,依托学习强国等平台,采用多种现代化课堂常用手段提升课堂教学实践。总体上,通过思政资源的灵活运用和育人方式的巧妙结合,潜移默化中达成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四、教育伦理学认知下的应用写作课程思政语态

在教育伦理的视野中,“教育最基本的一个任务就是发现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的需求,最终极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师生关系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新生代的大学生在学习中呈现出自主化、多样化、灵活化等特点,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已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逐渐转向主动选择。应用写作作为通识课程,技能教学占比较大,理论知识相对严谨但较为枯燥,思政元素的融入仅靠案例、讲授、引导与说教,极其容易变成道德大讲堂,育人效果适得其反。在这样一门人文性的工具课中,“盐溶于水”“如盐入味”的语态,能在课程思政育人中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

(一)从说理式到情境式

传统的思政教育容易与说理、说教联系到一起,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要求把讲道理变成讲故事、摆情境,于事件或场景分析中带领学生自己领悟其中的价值与观念。我们以应用写作的课程性质这一知识点为例,这节课几乎全是理论講解,而且是课程的第一节课,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往往由本节课发端。笔者在讲授时,直接以某明星合同事件为开场,把事件的全程当成故事讲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参与到故事讲解中,在故事发展的每一步思考处理问题的办法,学生瞬间被带入情境,跟着老师的节奏走。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不仅了解了应用文的适用场合、性质、作用等,也得到了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普及,既灵活有趣,又具体实用,学生的学习效果大增。

(二)从讲授式到对话式

对话式教学是古代中西方大教育家一直采用和崇尚的教育方法,如孔子和苏格拉底。而讲授则是现代课堂的主流授课语态,这种教学语态和方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质疑,尤其是随着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的使用,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渠道越来越多元,教师在课程知识传授中的位置不再唯一,甚至也不再权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和中心位置愈加突出,加上新生代大学生的学习与社交特点,课堂上的平等与对话必将成为高等教育课堂的常态。我们以计划的教学为例,计划写作本身难度并不大,且大部分学生从一开始上学就写过不同的计划,网络上的计划范文多种多样,如果课堂教学一开始就以讲授式来进行计划写作的讲解,学生的兴趣必然不高,教学与育人效果也自然会大打折扣。对话式教学语态则反其道而行之,首先与学生展开对话,询问学生曾经的计划如何写,有没有按照计划执行,为什么写了计划不能按计划执行等,通过对话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反思,进而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写出科学的具备执行力的计划。这样的课堂成了一个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未雨绸缪、实事求是、严谨自律等育人目标自然融在解决问题之中。

(三)从教育式到分享式

爱因斯坦认为,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知识,而是教人独立思考。面对秉性不同、能力各异的学生,教师要做的是创造性地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告诉学生同样的道理,教育学生按照同样的道理做同样的事。尤其是大学生,在学习行为上呈现出与中小学时代不同的特征,他们渴求独立发现和判断,分享式语态显然在进行育人中更能体现其优势和作用。如在讲解函的写作时,教师可以把自身曾经遇到的写作场景、写作的函文,以及辅导学生写作的函等过程分享到课堂,让学生能在教师的经验分享中自然分辨出函的使用场景、写作要求和技巧,不仅满足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还能提升学习价值。

五、课堂教学章节举例

我们以“请示的教学”为例,在教育伦理学的大视域下,把课程思政的理念、方法和语态进行课堂教学落实。

传统的请示教学,主题内容主要包括请示的定义、特点、适用情形、结构、写作等。在教育伦理学和课程思政建设的视域下,原有的教学内容,显然只初步完成了“育才”的技能教育。为什么请示?请示是怎么来的?请示写作和使用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怎样请示更合适?学习请示写作还能带给学生哪些启发?这些问题与原来的课堂内容结合起来,从知识的系统性和育人的全面性方面做了大幅度的提升。

请示文体的授课可以首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比如询问学生需要购买大件物品时的做法,大部分学生都要征得父母同意,从父母那里争取到相应的购买资金,这与工作中重大事项请示上级有相似性,进而明确这是做人做事的规矩与文化传统。因此,请示文体自古就有,在古代,多以臣子上奏君主的“奏”“章”“议”“表”等方式呈现,刘勰的《文心雕龙·章表》曰:“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陈情表》即古代请示的典范。还可以鼓励学生说出奏章的开篇用语和结束语,引导学生关注请示文种的礼仪性,为后续讲解现代请示文种的用语规范打下基础。以上思路从文化、政治、历史、写作、生活等融合的角度阐释了请示的原因和来由,同时也对请示的适用情形讲解作了铺垫。

接着进行主体部分的讲授。定义、特点、适用情形相对可以准确快速进行,写作结构则和其他公文文种类似,没有太多难度。所以主体部分最重要的还是落在写作上。这里相对容易操作的是近景化写作的方式,如设置的场景为学生所在的教学楼设备老化,代表学院向学校写一份更换教学设备的请示。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楼比较了解,写作起来更亲切也更容易,主题内容的写作思路和逻辑可以更有效地融入其中。因此,这里既可以采用先写作后讲解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先讲解后写作的方式。

接下来,讲授完请示写作的主体内容,可以将学生写出的作品和教师写出的参考答案结合起来,让学生进行对比,自己发现差距,同时总结请示写作的思路和技巧。教师适时进行相应的引导,如大部分学生能把基本情况讲清楚,请示的事项也比较明确,然而在请示的原因、请示的目的和重要性等过渡性的表达部分往往欠缺,这是学生思考和表达中不够完善的地方,也正是请示写作需要提升的部分。教师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思考方法和写作思路,同时还可以与《陈情表》结合起来,让学生展开讨论。这种思路,既联系了学生的前期所学,还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有效锻炼学生的思考、分析与总结能力。

紧接着可以通过课堂知识检测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知识检测的方法多样,其中,我们认为最有效的就是病文改错,这是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最直接的考验,也是课堂教学中课堂知行合一的重要体现。

最后,可以延伸总结请示在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对章节知识学习的认识,获得认知升华。2019年,中国共产党颁布实施《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这是一个优秀组织对工作规范和纪律的重视和强调。《弟子规》曰:“出必告,反必面。”这是中国古人的孝道与礼仪文化的彰显。未来的职业中,重要事项,事前请示、事中汇报、事后报告,這是现代社会工作的基本规范。

以上授课思路,从文以载道的理念出发,找到请示文种暗含的“天道”“地道”,通过“以文化人”的方式把写作、做人、做事等结合起来,运用近景化写作的方式,对话式等语态,把课程思政教育高效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实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总之,无论是应用写作课程还是其他课程,无论是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还是教学语态,课程思政归根到底还是人的教育,“立德树人”“为党育人”,教育伦理学的视域让我们提升了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只有在真正理解了人的基础上,教育才能做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才能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吕朝.教育伦理探微[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

[2]李红秀.应用文写作教学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与建议[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21(15).

[3]林莉铭.课程思政引领下高校应用写作课程建设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1(36).

◎编辑 尹 军

作者简介:吕升高(1981—),女,河南方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礼仪学。

猜你喜欢

语态伦理学视域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动词的时态与语态题这样得高分
“媒介技术论”语态下的宗教形态与传播
动词的时态、语态
“蚁族现象”的伦理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