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路径
2022-05-30曾周康楠
曾周康楠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国家关于“三农”问题所提出的重大发展策略。乡村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通过不断完善乡村社会的管理制度来实现。当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乡村社会治理系统的构建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乡村基层管理团队中缺乏专门的人才,严重制约了乡村基层治理工作的有效实施;乡村德治能力有待提高,严重削弱了乡村治理体系的有效发展;乡村治理缺乏科学合理的治理制度,造成了乡村治理体系的滞后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乡村的法制建设、德治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要切实加强乡村社会管理体制的构建与发展,這是实现乡村发展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乡村振兴;治理体系;三级治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33-0033-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的今天,已经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是突出的社会主要矛盾。要想破解这一新的社会问题,就需要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农为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点任务,要健全乡村社会管理体制,强化乡村基层组织,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的管理体制,从而推动我国的乡村建设的现代化进程。
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内涵
(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1]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基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生动体现,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2]针对中国农村地区目前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国家需要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体制。乡村建设是实现现代化强国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中国乡村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仅对农村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对建设美丽和谐的现代化农村具有深远意义。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是坚持以农业为重点、以农民为主体、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解决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其总体原则是以农为本,工业、生态、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3];是统筹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面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推动“三农”的发展,建设美丽和谐现代化乡村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中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乡村治理组织队伍中缺乏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影响了乡村治理工作高效开展
乡村干部的队伍中缺乏全能型人才,同时乡村干部人员缺乏一定的管理能力和适应能力,这就造成了乡村干部的人才流失和断层,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产生不利的影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要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强化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村的人才支持,鼓励各行各业人才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当前农村基层干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人员老化、管理能力和管理经验不足等方面,从而造成乡村治理空心化、治理无序的局面。因此,在乡村振兴治理层面上,要求我们要建立自治、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基层组织,加大对青年农村干部的培养、选拔和重用,以此来坚定乡村治理的核心领导力量;二是要不断完善综合治理机制,从自主治理出发,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支撑,实现道德共建的乡村治理体系。完善乡村治理制度并改革基层治理体制。因此,美丽乡村的建设离不开一支坚强有力的乡村领导班子,必须通过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的干部队伍[4],以此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当前,乡村基层党建工作还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是乡村基层党组织总体素质不符合乡村科学发展的需要;二是基层乡村干部的思想认识不够宽,缺乏对发展机遇的正确认识;此外,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还不够规范,有些党员干部的致富引领能力不够强,这些问题严重地削弱了乡村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将直接影响到乡村基层组织和乡村发展稳定工作的实现。例如,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社会阶层日益多元化,如何妥善处理好各类利益关系与利益诉求,强化党的基层组织。要以大抓基层为根本,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就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基层党组织领导队伍。
(二)乡村德治能力有待提高,削弱了乡村治理体系的有效发展
地方乡土文化正在逐渐消散,一些乡村地区仍然保留着较陈腐的、不合情理的规矩和习俗,导致农村社会管理效率低下,成为农村社会治理的短板。而目前缺乏一套完整、细致的监督机制,从而产生了以权谋私等弊端,使得乡村社会的管理具有“人治”的特点。不利于乡村治理的法治化和现代化发展。而使乡村治理陷入新的危机。在某些乡村中,虽然有明确的当地村规制度来规范村民的生活习惯,但仍然存在着不良的风气。有的在节日中出现挥霍无度的现象,这影响了乡村文明建设。目前,在我国农村社会中仍沿袭许多旧的传统习俗、礼仪、道德观念,而在强调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今天,乡村社会的法治意识、德治意识依然淡薄。在农村基层,在维护农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等方面,仍然存在着“没人管”“管不住”的“真空地带”。这类问题的产生与出现,严重地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破坏了整个社会的文明风尚,同时也给地方的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目前乡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德治”缺陷,制约了乡村治理能力与管理水平的提高。由于传统的社会伦理观念的冲击,使得乡村地区的法治建设缺乏一套规范的体系,乡村居民的法制意识薄弱,乡村地区自治的内部伦理规范与外在法制制约薄弱,制约着乡村社会的发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和谐乡村的障碍[5]。
(三)乡村治理缺乏科学的治理制度,造成了乡村治理体系的滞后发展
乡村治理缺乏科学合理有效的治理制度,导致乡村社会管理效率低下,乡村社会管理是一个薄弱环节。乡村社会的管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村法律制度体系不够健全。当前农村社会矛盾呈现出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复杂局面,如民事纠纷、行政纠纷、轻微刑事纠纷等。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二是乡村治理长效机制不健全,数字化治理水平不够。网络治理、居民自治、法治治理、文化治理等是近几年不断涌现的实践案例,推动了国家的持续改革与发展。这既是“互联网+”对整个社会治理的新需要,也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社会管理新模式。因此,构建中国特有的网络社会管理体系,同时也是一种持续提升改善的过程。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间的联系也会越来越密切,农村社会改革和农村的开放程度也将不断提高,信息网络的建设将影响农村社会治理的成效。三是我国基层治理在整体治理、层级联动治理、参与治理等多个层次上都缺乏创新性。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农业农村的近代化发展,我国的乡村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农村地区发展与管理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实现乡村治理体系优化的现实路径
(一)加强乡村法治建设,体现法治保障作用
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的建设逐步引起了党和国家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不仅发展目标清晰,而且在法制、组织、制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保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于2018年1月发布,明确提出要“以法律为保障以实现乡村振兴”。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法制相对比较薄弱,必须尽快健全农村法制建设,推动城乡法制建设要善于用法律思想和方法来解决“三农”问题。通过农村法制的建设,可以有效地保护农民的合法权利,从而推动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
同时,要立足于农村的实际,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正面作用,将法制与道德建设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民的法制宣传,增强农民的法律观念,让人民群众既懂得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又懂得尊重他人的合法利益。同时,要将村规民约、族谱、家训等传统文化资源整合起来,充分利用身边的优秀模范,大力宣传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引导村民向善、孝老、重义、勤俭持家。在保证农民合法利益的基础上,要强化农村社会管理的法律体系,注重运用法治思想,运用法治的方法,预防和解决纠纷,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在法制的基础上,引导人民群众形成维护权利、解决纠纷的良好习惯。在我国农村法律制度建设中,必须着力解决农村的社会矛盾、化解各类利益冲突、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深入的法律宣传、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等法律事务,这也是法治社会的一个基本保证。同时,要从现实出发,使村规民约的积极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把法治和伦理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构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道德激励与制约机制,以实现家庭和谐、邻里和谐、干群和谐。
(二)推动乡村德治建设,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德治是构建“三治合一”治理体系的关键,是乡村治理的思想道德基础。推进乡村德育工作建设,加强乡村德育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要充分发挥好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的角色,使其在群众中的作用得到有效的体现,创新工作的手段和方式,因势利导,加强农村的文明建设。首先,应大力加强乡村德治建设,要大力弘扬身边的榜样人物,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体道德的建设。中国农村属于“乡土社会”“熟人社会”,具有较强的道德约束和德治导向功能。需要增强农民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观念。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来推动乡村文化的深刻变革,引导农村群众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其次,强化社会诚信,倡导科学精神和传统美德,增强村民的社会责任感。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大力发展公益文化,加强信用建设,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要强化乡村的思想品德教育,把中华优良的传统文明发扬光大,构建良好的乡村道德教育体系,培养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乡村道德建设奠定坚实的意识形态根基和心理根基。以此实现乡村社会改革的稳定发展。
(三)构建乡村文化繁荣的机制,提升乡村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国之魂,民族之魂。文明之兴盛,民族之强盛。乡村文化既是广大农民的精神家园,也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来源。要促进乡村文化的复兴,就需要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入手,充分挖掘本土特色的乡村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同时弘扬并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发展,促进乡村的移风易俗,促进农民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首先,以“乡村精神”为载体,推进乡村社会的发展,必须在持续增强其自身的“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 推动乡风文明,是促进农村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现阶段,在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中,不仅要做好农民思想政治工作,也要做好农业科技工作。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保持乡村良好的社会治安。在繼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也要充分利用乡村文化,以家传民风,以民风促乡风,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乡村文化氛围。其次,在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进程中,要充分利用好农民的主体性地位,鼓励农民进行乡村文化形式的创新。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培育新型乡村人才,要坚持和发展乡村特有的、农民大众都喜闻乐见的乡村文化。要继续弘扬和传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大力发展乡村的特色。发展乡村文化有利于乡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热情。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有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土乡村文化资源,赋予乡村文化全新的经济价值,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提供资金来源。这对于我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增强农民文化自信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J].共产党人,2018,(4):4-15.
[3] 蒋永穆.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路径[J].社会科学辑刊,2018,(2):15-21.
[4] 罗汶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现实困境及应对措施[J].福州党校学报,2021,(2):37-39.
[5] 张建国.乡村振兴视阈下乡村治理体系优化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1,(9):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