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研学旅行的困境与路径

2022-05-30侯海兰刘养卉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33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困境

侯海兰 刘养卉

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乡村发展探索出不同的方式,乡村研学旅行就是在其过程中探索出来的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乡村研学旅行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乡村研学旅行意识淡薄、基础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匮乏、安全保障存在隐患、活动开展资金短缺等问题,导致活动难以开展或不敢开展。因此,要加强乡村研学旅行的宣传、完善研学基地基础设施、提升研学专业人才素养、社会共同发力保障研学安全、统筹多方力量筹措专项经费,从而助力乡村研学旅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研学旅行;乡村振兴;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33-0030-03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乡村的发展状况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乡村研学旅行是人们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产生的一种重要的乡村发展方式。在全国上下掀起乡村振兴的热潮和倡导素质教育背景下,乡村研学旅行作为研学旅行和乡村旅游结合的产物,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同时推动乡村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乡村研学旅行的开展虽然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具体开展中面临各种问题,如何突破发展的瓶颈,实现乡村振兴,是重点亦是难点问题。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实施乡村研学旅行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强调,农村发展要遵循其自身规律,体现其自身特点[1]。乡村研学旅行正是顺应农村发展的规律,立足于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更是着眼于推动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探索出来的乡村发展的新路子。

(一)乡村研学旅行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

乡风文明贯穿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2]。乡村一旦失去了乡土文化,没有了乡村特色,就失去了吸引力。城镇化带来的农村劳动力迁移,导致许多技艺失去附着物。乡村研学旅行带动就业,留住了乡土人才,就不惧后继无人。在机械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传统工艺和礼俗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而研学旅行工作需要传承传统技艺,即市场需求倒逼村民养成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和继承传统习俗。从某种意义上说,乡村研学旅行与乡村文化的传承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乡村研学旅行是输出、振兴乡土文化的过程,也是传统乡土文化与时俱进、自我革新的过程。

(二)乡村研学旅行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

乡村只有实现产业兴旺才能真正地留住乡土人才,保持乡村活力,实现乡村的振兴。研学旅行和第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方式发挥良好辐射作用,对于周边经济的发展都具有良好的带动作用,实现完整产业链和乡村旅游的相互促进[3]。乡村研学基地的建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研学基地规模化发展,能有效整合乡村资源,把闲散的土地有效利用起来,提高乡村资源利用效率,研学旅行的发展带来的人流量和市场能促进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的质量及效益的提升,增强农村经济活力,从而促进乡村资本加快增值,提高农业附加值。

(三)乡村研学旅行是实现生态宜居的助推器

乡村地区一直让人神往的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历史证明,乡村发展始终要保住“绿水青山”,走绿色发展之路。在以往发展中,大多数乡村开发与利用是以牺牲独特的生态环境为代价,或过度开发,或不注重环境。而研学旅行更加注重环境的品质,对乡村产生的破坏更小。有利于完善基础设施,帮助村民养成环保意识。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研学旅行才能吸引到参与者参与其中,才能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此外,研学旅行不同于旅游的“只游不研”,具有教育属性,可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村民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四)乡村研学旅行是实现生活富裕的重要手段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4]。乡村研学旅行的兴起除了是学生“第三课堂”的开发,还是有效增加村民收入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村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参与基地建设和自主经营等方式,增加收入渠道。乡村振兴中的“生活富裕”不仅仅是指经济的发展,还包括人的发展。研学旅行的发展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助力乡村振兴。而村民参与研学基地的工作,研学基地的培训,能提高村民的认知水平,更加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学校开展研学旅行能够促进区域学生乡村文化认知水平的提升。

二、乡村研学旅行的實施困境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需要。然而近几年,乡村研学旅行的开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很难实现自身突破,致使发展成效不显著,难以推广。

(一)乡村研学旅行意识淡薄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以学生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教育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精力和金钱的巨大工程,很多家长并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即使是重视教育的家长,也更关注学生的分数,很难意识到研学旅行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除学业之外的任何教育活动于他们而言都无关紧要,认为这种对“提分”没有实质性帮助的新兴课程形式的开设是可有可无的,加上经费和安全问题也加剧了他们的顾虑。因此,很难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同时于整个社会而言,研学旅行对于目标客户的定位大多数太狭隘,研学旅行的普及很大程度上仅限于学校,只面向中小学生,不利于乡村研学旅行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研学旅行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目前研学旅行主体是中小学生,基本上都是以团体为单位开展活动,在同一时间接待如此多的游客,对于承接的研学基地的接待能力更是一个考验,特别是区域内基础设施和活动器材。乡村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优秀的乡风文化,但长期以来受到较为复杂的地质情况的影响,旅游开发难度较大,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完善,特别是文化旅行基础设施方面。随着脱贫攻坚的胜利使乡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特别是道路设施问题,但仅靠这些还不能满足乡村研学旅行过程中人们的实际需要。总体来看,研学旅行基地分布不均,良莠不齐,导致课程开发不足,学生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

(三)乡村研学旅行专业从业人员匮乏

《研学旅行服务规范》指出,“研学导师是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具体制定或实施研学旅行教育方案,指导学生开展各类体验活动的专业人员。”学校开展乡村研学旅行需要把学校课程和研学旅行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对于研学旅行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了解乡村文化,又需要扎实的教育教学基础和统筹能力。当前乡村研学旅行的指导员是兼任的导游或者教师,缺乏教育专业知识的导游开展研学活动时,教育成效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不了解乡村文化的教师难以让学生真正懂得课堂以外的知识,研学课程开发受阻。而市场扩大要求研学旅行从业人员必须加强自身的职业化和专业化。

(四)乡村研学旅行安全保障存在隐患

安全问题是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又一大阻碍。乡村研学旅行在农村地区开展,地形复杂并相对偏僻,不确定因素增加,不可控风险加大。目前参与乡村研学旅行的大多数以中小学生群体为主,研学旅行导师的数量有限,照顾管理的精力有限,很难兼顾到个体,该群体的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安全意识淡薄,缺少对自身的约束力和应对突发情况的处理能力,这些都是活动开展前必须要考虑到的安全隐患。当前大多数研学旅行从业机构对专业人员的安全技能培训不够重视,缺乏安全意识的培养,这是当前整个研学旅行行业中缺失的一环。政府部门对研学旅行产业的管理和规划不到位,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管理部门,易造成管理的缺位,对突发情况不能有效地处理。

(五)开展乡村研学旅行的资金短缺

乡村研学旅行在我国还属于新兴事物,在这方面取得的经验和成就有限,对于研学旅行方案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其中就包括活动开展的经费问题。当前国家对学费的减免主要是针对基础教育的学杂费,研学旅行作为一种非主流的教育形式,政策和资金倾斜力度不大。所以,即使有些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参与,但碍于自身经济能力有限,最终只能选择放弃。加之一些家长无法意识到乡村研学旅行的实际价值,因此,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难以得到支持,进而影响了乡村研学旅行的普及。同时,乡村研学旅行基地的建设更是需要很大的投入,依靠少数企业很难实现,特别是对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领域的投入。

三、乡村研学旅行的实施策略

(一)加大乡村研学旅行宣传力度

只有人们明晰乡村研学旅行的价值意蕴,才有可能支持鼓励研学旅行。面对教师和学生家长研学意识薄弱,主办方和相关政府部门要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加大宣讲力度,为乡村研学旅行搭建平台、营造氛围。首先,要对学校教师进行宣传,提高对乡村研学旅行的认知,然后通过家长会、家访等途径,提升家长对其的认知水平。其次,在互联网普及,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的时代背景下,应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如抖音、微博、小红书等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提高乡村研学旅行的知名度,普及研学旅行知识。再次,乡村研学旅行自身就是一张“名片”,研学基地要加强自身建设,增强自身说服力来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参与,特别是要落实好、宣传好安全保障。最后,要拓展宣传面,把乡村研学旅行的宣传对象拓展到大学生、家庭、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等。同时还要对村民加强宣传,动员他们投身到研学旅行建设当中来,增添乡土特色。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完善研学旅行基地的基础配套设施,不仅包括外部地理环境的建设,还包括常规的室内教学设施、活动场地等安排。研学旅行活动虽然只是学校开展的“第三课堂”,但其开展却需要多个部门保驾护航,如文旅部、交通部门和教育部等。学校学生参与乡村研学旅行大多以年级甚至学校为单位,参与数量之大,对当地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都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有效整合当地旅游资源,合理利用好乡村资源,避免出现资源过剩或者开发过度的现象。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数学乡村”建设,乡村研学旅行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推进研学旅游数字化建设,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乡村研学旅行不仅只是乡土的一面,还要把当前的科技成果加以应用,做到与时俱进,主动创新。而研学旅行的场景数字化,既是一项基础建设,同时也丰富了乡村研学旅行的内容,为研学活动增添了科技体验,应该大力支持和推进,加大投入力度,增强研学旅行产业的竞争力。

(三)提升研学专业人才素养

研学旅行导师的专业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学效果。研学旅行导师是指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组织和指导中小学学生开展各类研究性学习及旅游体验活动的专业人员。为了有效开展研学旅行要加强导师的培养和管理,以确保研学旅行的安全和质量,无论是专职指导员还是村民都要加强管理和指导,确保研学旅行价值方向的正确性;要适应社会发展和立足研学者需要,主动创新,组织村民和研学导师进行经验交流提高自身的技能,从而提升研学行业的整体水平;要加强区域乡村研学基地、中小学校和相关高校的联动合作,加强人才培养,为乡村研学旅行输入专业人才,培养并组建专业的研学导师团队,抽派相关专家对村民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更好地输出当地乡风文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了。

(四)社会共同发力保障研学安全

安全问题是活动开展的重中之重,是研学参与者、家人、发起者和政府最担心的问题。在乡村开展活动,突发状况和不可控因素增多。对此,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需要多方协作、共同努力为研学活动的开展保驾护航。首先,研学旅行基地必须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对基地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确保研学旅行的安全和成效,排除一切影响研学开展的隐患,同时做好医疗保障工作,有效利用保险资源保障利益。保护参与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其次,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研学基地的监管,明确划分工作职责,进行不定期抽查,保证基地建設合理规范。再次,研学活动的开展尽量选择资源丰富的研学基地,配备一定比例的研学旅行导员,寻求志愿者或父母的帮助负责学生的活动管理工作。同时要利用好研学旅行这种特殊的课堂形式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参与者的安全防范意识。最后,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解决难点、热点问题,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管理。

(五)统筹多方力量筹措专项经费

资金问题是研学旅行落实的关键。乡村研学旅行是一个长期工程,协调各种社会力量,特别是在资金的筹集方面,不能只依靠单方面的支持。首先,学校可寻求政府部门的帮助,建立研学专项教育基金,同时做好研学专项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落到实处。其次,还可以通过爱心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投资捐赠。再次,研学旅行在得到家长的支持下,根据参与者的家庭状况收取经费,对于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采取适当收费,家庭条件属实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采取减少甚至免除研学费用的方式,减轻家长的经济压力,尽可能不让一个学生因为资金问题缺席。总之,要多渠道筹措专项经费,保证研学旅行的可持续发展。而基础设施的经费问题,政府要优化财政投入机制,大力投入以公益性为主的基础设施。对于盈利性设施,要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企业参与基地建设,并积极与教育部门协商,鼓励、引导当地中小学生开展乡村研学活动,增加基地收入。

参考文献:

[1]  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N].人民日报,2015-01-22(001).

[2]  刘启英.乡村振兴要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J].人民论坛,2019,(27):140-141.

[3]  黄凌云.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1,(11):73-74.

[4]  颜勇,周真刚.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出发点和落脚点[N].贵州日报,2021-09-15(009).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困境
困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
中国“富二代”家庭教育的困境
刑事禁止令执行的困境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