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分析及研究

2022-05-30郭奎芳牛金成

职业时空 2022年4期
关键词:专业群建设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

郭奎芳 牛金成

摘要:高职院校要实现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目标需要借助高质量优质专业群地建设,高职院校优质专业群建设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路径,是人才培养匹配产业需求的有效方式,更是提高高职教育社会适应性的重要手段。从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的缘由剖析入手,厘清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的主要内容,并提出基于产业结构与工作任务组建成专业群;构建“平台+模块+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立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等路径,旨在推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专业群建设

高职专业群是指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特色优势专业,围绕区域产业核心工作岗位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以具有明显优势的特色专业为核心,由若干个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专业而形成的专业集群,专业群代表着学校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1]。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有力地推动了高职院校优质专业群的建设。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要“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的目標[2];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出台《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3]。”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要“推进专科高职学校高质量发展,遴选300所左右省域高水平高职学校和60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4]”;从目标的提出到一步一步的实践探索,专业群建设在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中开始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优势日渐凸显,对区域经济的服务能力也逐渐增强。通过分析高职特色专业群建设的缘由、内容与路径,并探讨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对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缘由

(一)社会层面:智能化社会对人才能力特征提出新需求

1.智能化条件下,传统产业岗位数量压缩,岗位之间竞争力增强,岗位任务不断拓宽,造成人才之间边界模糊,人才结构整体上移。与工业化社会清晰的人才关系不同,智能化社会,不同类型的人才之间,出现交叉融合,呈现出相互独立的特点[5]。比如,一个产线的技术工人可能需要承担部分技术员的工作,技术员可能会转岗做工程师的工作,工艺工程师可能会调岗至质量工程师负责产品质量。有些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甚至只设置了一个工程师的职位,同时承担技术员与技术工人的职责,集三岗于一职。

2.一些新兴产业提出跨专业交叉融合的需求。比如人工智能行业,高端人工智能岗位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用以支持抽象建模和模型算法分析设计;还需要具备多种优秀的计算机编程语言应用能力,用于支撑多领域的算法;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人工神经网络知识和电子信息技术知识。此外,优秀的人工智能工程师还需具备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用来阅读最前沿的人工智能资讯和人工智能方面的论文。目前,仅靠单一学科知识体系构成的专业已很难满足新兴产业对人才的跨专业能力需求。

智能化社会,工作任务范围逐渐扩大,工作复杂程度逐步提高。对创新的要求也日益增强,需要从业者具备比以前更宽广的知识,由单一学科知识体系构成的专业显然已无法适应需求,迫切需要构建由多学科构成的专业集群。

(二)院校层面: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1.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提升的关键抓手。质量是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专业群建设的集约效应是实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师资队伍、实训基地、校企合作、课程教学资源、相关保障体系等优质专业群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这是一个良性循环,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会增加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的认可度,为学校吸引更为优质的生源,争取更优越的办学条件,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提高。

2.专业群建设有助于高职院校凸显办学优势,提升社会认可度。历经数年的办学实践,高职院校已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通过组建专业群可以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面向区域劳动力需求和核心工作岗位任务,进行精准定位和错位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办学品牌标识[6]。

3.专业群建设有助于增强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职业教育是以职业为导向的类型教育,专业群建设中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到企业中实践、调研、收集资料,了解行业的新工艺、新技术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提升高职院校师生科研水平搭建平台。专业群建设中的实训基地为师生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场所,在这里师生可以根据兴趣进行探究性学习,先进行科学理论创新,再将研究成果转化成技术应用于生产。

(三)个体层面:专业群建设是学生发展自我的需要

1.专业群建设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能力倾向,从而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学生通过专业群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作业练习,可以发现自己在从事哪方面的课程与实践时,摩擦与困难最小,满足感最大。从而逐渐明晰个人特长,把握能力倾向,为今后生活中选择适合的职业做好准备[7]  。

2.专业群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专业群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或技术方法,而且了解这些技术技能所依托的科学知识和社会历史背景知识。他们了解当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并对自身能力倾向的行业具有一定的敏感度。他们具有抗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能力。他们不仅能够发展自身的特长,而且明白不同职业之间是存在关联的,人一生可能会从事多种职业,每个人都具有无限发展的能力。

3.专业群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专业群中以项目为核心的实践课程,需要各小组成员共同参与,每个成员都承担一定的项目任务,都依据自己的任务收集一切相关资料,然后各成员再依据整个项目的目标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组织安排,这样建构知识的方法是有生命力的,因为这是和需求相联系的,是各组成员多次沟通,共同努力的结果。

二、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内容

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特指职业院校、行业企业、政府、第三方等多元利益主体以专业群匹配产业结构与就业市场需求为目标,在各自利益表达过程中,有效达成专业群布局结构与产业结构、岗位工作任务与课程结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学生评价与职业资格评价四个方面的耦合匹配的过程[8]。高职专业群建设包含专业群组建成群、课程体系、教师团队、教学资源,实践作业、保障机制六大核心内容。高职院校院校专业群建设唯有从这六个方面入手,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产业发展的动态耦合。

(一)组建成群

院校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需求、工作岗位任务要求、院校自身优势等诸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优势专业作为核心,其它相关专业为支撑,构建专业群框架的一项举措。它是专业群建设的起始环节,规定了专业群建设的方向,唯有科学合理的专业群组群才能保证专业群建设后续环节的顺利推进。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中认为课程是转化的过程和经验的多层次组合,随着我们注意力的转移而不断发生变化,具有复杂性、丰富性和开放性[9]。

(二)课程体系的内涵

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的经验系统,具有转化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它是专业群建设的落脚点和关键环节。高职院校专业群集群优势的发挥离不开层次分明、内容多样的课程体系的有效支撑。

(三)教师团队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体

专业群建构过程中最具创新性和生成性的教学主体。师生关系、教师自身的思维方式甚至话语体系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课程资源,将对学习者产生重要影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团队将为专业群课程体系顺利实施提供重要的人员保障。

(四)教学资源

为专业群课程实施与学生学习提供各种资源和媒介,它不仅包括教科书、参考书、电子课件等常规教学资源,还包括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资源,甚至包含教师自身、同伴群体等隐性教学资源。优质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建立在信息通信技术基础上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视频、动画、照片、虚拟车间等形式,为推动高质量专业群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五)实践作业

师生通过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方法,它是有目的的、继续不断的活动,能促使学生进行思考,唤起学生的本能和习惯,使活动不会成为机械的或任性的。实践作业是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一大特色,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

(六)保障机制

为确保专业群建设顺利进行而推出的一系列组织机构和运行方式。良好的保障机制可以为专业群建设的各个环节的正常进行提供良好的环境。如果将专业群组建成群看作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骨骼”,那么课程体系、教师团队、教学资源、实践作业、保障机制便是其“血肉”,“血肉”需要“骨骼”来支撑,“骨骼”要靠“血肉”的营养。专业群建设六大核心内容相互作用,共同推动高职院校专业群集群优势的有效发挥。

三、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路径

(一)基于产业结构与工作任务组建成群

基于产业结构组建专业群是指专业布局要遵循区域产业结构。其中专业目录依据产业目录设定,并随产业目录的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依据产业目录设定是指依据专业目录培养的人才能满足国家产业目录任意产业类别对劳动力的职业能力要求,即基于国家层面,国家所有的产业类别都能够被职业教育专业类别覆盖到[10]。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由市场供需关系运行规律可知,需求与供给关系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一种动态的运行机制,其会随着市场的变化现量的此消彼长,甚至会产生新的需求关系。同理,劳动力的供需关系也是动态的,会随着产业的更迭而产生变化,国家产业目录便需依据劳动力供需关系的变化而做出调整,及时录入新兴产业,删减过时产业。以产业目录为基础构建高职院校专业目录,可以确保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产业的需求,有助于解决劳动力的供需结构错位问题,更好地满足了市场对劳动力技能层次的需求。职业教育专业空间布局对应产业空间布局是指各区域职业教育专业类别能覆盖该区域产业类别,主要解决产业发展对劳动力“哪里要”的问题[11]。其目的是缓解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同质化的问题,实现人才的错位培养,从而减轻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产业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12]决定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方向。

基于工作任务组建专业群。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要与工作任务相匹配,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能力储备要满足核心岗位工作任务对从业者的任职要求。在智能化社会,岗位工作任務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大致可以分为专业技术能力,计算机能力、语言能力和个人品质四个部分。其中,专业技术能力包含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工具能力,是从业者能力的特别专门的一个方面,直接决定了从业者的职业类型和职业胜任力;基础技术能力包含计算机能力、语言能力等,属于从业者工作的辅助能力;个人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责任感、自律能力、非暴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创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积极心理能力等。其中,个人品质能力和基础技术能力共同影响着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的工作效率。专业群建设与工作任务对接,一方面学生通过专业群学习可以掌握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知识,直接胜任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学生培养了计算机技能和语言能力,提高了其职业韧性和迁移能力,有助于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

(二)构建“平台+模块+工作过程”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专业群建设的基础,高职院校可以依据行业核心工作岗位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将行业新技术纳入专业教学标准考量,按照“成果导向、通专融合、个性培养的逻辑思路重构课程体系[13],构建“平台+模块+工作过程”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如图1),以适应智能化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

“平台”课程包括通识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补充的学科理论课程,主要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对学习者进行文化修养方面的培养。其中,德育课程主要指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用以培养学习者的政治素养;智育课程包含专业基础理论和其它基础学科课程,如数学、物理、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用以发展学生的理性能力,开拓思维;体育课程指身体素质类课程,如足球、篮球等课程,用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能力;美育课程指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类课程,用以提高学习者审美意识和能力。采用“必修+选修”的形式,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倾向,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课程。

“专业模块”课程是一门侧重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属于职业能力教育的内容。模块课程内容是依据产业和市场需求转化而来,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旨在训练学习者的职业技术能力。它是一种个性化的、基于能力的教育课程,采用限定选修课的形式,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专业模块进行学习。模块内部课程,采用项目课程的模式是为了发展学生重要的能力而设计的课程,是具有建构性、生成性、原创性和可理解性的课程。此外,各模块课程之间可以进行自由组合,有利于提高学习者跨专业交叉学科的学习能力,促进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工作过程”课程是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是集理论、技能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以育人为导向的课程。采用必修课的形式,整个课程内容包含信息地获取与使用、计划与决策、实施、检查与评估四个方面。学习者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还可以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专业情怀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学队伍

教师是专业群建设中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研究者,是专业群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是连接专业群教学资源与教育对象的桥梁。因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高职院校应依托专业群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既有理论素养又有技术能力的“双师型”教学队伍。一是招聘方面,严格教师的准入制度。对于新引入的教师,需强调其企业经验和阅历;对于企业师傅的引入要建立明确的准入标准,不仅需要具备与专业群建设相匹配的高水平行业技能,还要能深刻理解校企“双元”育人的理念,具备教育责任感和一定的教学能力。二是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制度,建立专业考评标准,按照考评标准对教师进行严格考核。一方面,校企合作中对企业师傅的培训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并依据专业标准进行严格考核;另一方面,完善对学校全职教师的评价指标,明确评价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维度,构建合理高效、与时俱进的评价体系。三是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改善教师的经济条件,以增加教师岗位吸引力,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加入教师团队,从而促进高职院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出真知”,专业群建设应面向实践,其中校企合作與实训基地建设是其重要途径。

一是实践教学在专业群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与技术知识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密不可分。与科学知识不同,技术知识具有动态性和过程性,它是零碎的且具有随机性,需要个体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不断地试错和修正。正是因为技术知识具备这些特点,便存在着一种只能依赖实践才能获得的知识技能,它们很难被提炼成普遍的规律通过文字或口头的形式被传授。比如说直觉,这些直觉无法交流,只有通过实践获得[14]。比如应对突发事件时随机应变的能力,这些技能都很难作为预先计划好的方法被传授。每个实践者都有自己的角度,通过在企业真实环境的工作,可以使学生了解生产制造的每个工序及其所包含的全部意义。形成自己的直觉与经验,在实践中逐渐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

二是生产实践可以培养职校学生的执行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比如,职校学生通过在实训基地的训练,不仅可以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理解工作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养成爱岗敬业、勇于承担责任的高尚情怀。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体会企业的价值观,熟悉职业规范与公司经营理念,培育职业情感,为将来进入工作岗位做好职业能力储备。同时,学生通过工作实践能够认识到团队精神与沟通能力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学会洞察自己的需要与他人的需要,并能够将自己的需要与他人的需要进行恰当地联系。

三是生产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客户意识,质量意识与创新精神。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在企业真实情境下工作,能与客户团结协作,培养客户服务意识。在把握质量标准与生产工艺方面具有质量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在工作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处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可以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处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曾明确指出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优质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将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如图2,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以实现学习者个性化、系统化的学习活动:一是构建数字化课程资源,包含工具书、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内容、数字化考试系统和案例、故事等辅助学习材料。需要注意的是数字化课程资源内容要匹配劳动力预期要求;采用螺旋式的课程组织方式,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学习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内容设计方面,建议采用虚拟公司、虚拟竞赛的方式,使学习者能够进行体验式的学习。二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开发和提供将由政府、院校、行业和企业共同承担。行业、企业从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的视角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构,提供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与核心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相关的内容,与政府、院校提供的教学资源一起编制成电子教科书,并随着产业需求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修订教学内容。三是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认证标准。一方面,设立教学资源的来源认证标准,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提供者的能力水平进行严格把关,以从源头确保教学资源的质量;另一方面,设立教学资源的内容认证标准,从内容方面进行质量管控,以确保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高水平高质量建设。四是创建外部资料链接并为学习者提供技术支持。产业新技术资源、劳动力就业市场对从业者能力要求的新变化都会通过外部资源链接传递到数字化资源库,高职院校可依据此信息,视情况动态调整专业群内容。此外,通过技术嵌入,对专业群教学资源库提供信息技术支持,专业群学习者可以通过智能设备随时随地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

(六)建立健全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应不断完善专业群建设机制,为专业群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一是出台专业群管理相关制度,明确划分专业群建设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明晰权责关系;加强跨部门联动,提高专业群管理效率,形成科学的专业群管理运行机制。二是建立专业群校企合作机制。组建由行业企业知名专家、教育专家等组成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专业群的指导,形成校企知名专家指导专业群建设的机制[15]。三是建立专业群内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跟踪区域产业发展变化,将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纳入专业标准考量,不断完善专业群课程体系。四是依托学校教学和区域就业大数据,合理配置专业群师资、实训基地等教学资源,积极构建共享机制,实现专业群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五是构建专业群多元主体评价体系。构建由学校教师、学生、家长、行业企业专家、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第三方评价机构和评价专家组成的专业群多元评价主体,改变由政府或者学校单一主体评价的弊端,提高专业群的评价质量,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

总  结

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是个动态过程,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智能化背景下,工作任务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开始从单一技能向综合技能转变,高职院校如何应对智能化带来的挑战,专业群建设变得越发重要。专业群建设的优劣可能成为未来高职院校发展分化的重要分水岭。如何合理构建高职院校专业群,如何清晰定位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如何使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既符合教育规律,又能充分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成为高职院校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需要我们进行长期地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林.高职专业群建设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评论,2017(08):76-79.

[2]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2022-04-17].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3]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EB/OL].(2019-04-01)[2022-04-1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1904/t20190402_376471.html

[4]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EB/OL].(2020-09-23)[2022-04-1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2009/t20200929_492299.html

[5]  徐国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转向:类型教育的视角[J].教育研究,2021,42(04):118-127.

[6]  任占营.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变革意蕴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6):4-8.

[7]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0:327

[8]  王亞南,成军.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的三维逻辑:产业需求、知识关联及有效治理——基于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耦合匹配[J].职教通讯,2021(04):7-18.

[9]  (美)小威廉·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38

[10][11] 刘晓,钱鉴楠.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匹配逻辑与理论框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              (02):142-147.

[12] 郑颖,杨小娟.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职教育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J]. 河北职业教育,2022,6(01):34-40.

[13] 丁锦箫,龚小勇.“双高计划“引领高职专业群建设: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5):24-30.

[14] (美)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M].王晓毅,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6:462.

[15] 韦大宇.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瓶颈与突破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17):45-49.

收稿日期:2022-06-16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天津职业教育定位研究”(TJJX18-026)

作者简介:郭奎芳(1987- ),女,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学;牛金成(1973- ),男,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德国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专业群建设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专业”走向“专业群”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向专业群建设转变的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