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技术联盟+知识联盟”的职业本科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经验探究

2022-05-30李光雷崔亚辉王晓勇杨海波施渊吉

职业时空 2022年4期
关键词:职业本科技能型人才产教融合

李光雷 崔亚辉 王晓勇 杨海波 施渊吉

摘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打通了现代职业教育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有利于构建纵向贯通、横向交汇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学生技能水平和岗位素养双重提升。当前,职业本科教育发展尚处起步阶段,与之相关的各关键制度要素尚处于摸索阶段。结合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机械电子工程技术本科专业建设实际,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构建“递进交替式”的能力导向课程体系;专业对接产业,打造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校企混编,打造结构化、专家型、教练型教学创新团队;构建“技术联盟+知识联盟”协同育人机制,探索职业本科产教融合育人模式。

关键词:职业本科;产教融合;多元育人;技能型人才;技术联盟;知识联盟

引   言

202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将职业本科纳入学士学位工作体系。[1]“意见”进一步完善了学位体系,给职业本科教育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同时要求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应制定符合相关要求的学士学位授予标准。职业本科学位授予标准要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水平[2]。

2021年出台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要求: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体现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坚持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定位。[3]2022年5月出台的《职业教育法》[4]明确了职业教育是和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明确要求职业教育要提升认可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此前1996年頒布的《职业教育法》中,首次提出“产教结合”这一概念,“企业”一词在该法律文本中共出现15次,首次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与产业相结合,共同探讨适应产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2022版的《职业教育法》中“产教融合”出现了13次,“企业”一词共出现47次,新版《职业教育法》明确要求职业教育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适应产业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或现场工程师。新版《职业教育法》在提及产业与职业教育融合时出现多次出现“鼓励”“引导”“采取措施”等字样,说明现阶段产教融合的概念还有待厘清,路径和体系还有待明确,还需要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共同探索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实现模式[5]。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是第一所公办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该校的学士学位授予标准除需满足常规的学分绩点、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外,学校还突出职业教育特色,要求被授予学位者取得专业能力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本文从该校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专业正在开展的职业本科教育试点工作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育人模式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开拓职业教育研究的思路,丰富并推进关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一、坚持产教融合,构建“递进交替式”的能力导向课程体系

通过研究德国“产教融合”特点,分析其对职业本科育人模式的借鉴意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的实现基于在共同目标下,来自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利益相关者通过交互行动生成的层级构造机制、功能耦合机制、多元共育机制。该机制跨越产教、校企和不同学科的边界,实施行业领先的教学、培训、研究或社会服务,促进了产教、校企研之间的人员流动、知识共享、能力提升,以及技术创新与知识迁移等,形成基于上述相关者的多元主体深度交流合作的育人机制,实现学校与企业两类主体目标并置、两种育人体系综合、两条方法路径转化。通过研究发现为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需要以能力培养构建育人体系;以工业生产强化校企合作;以良性循环促进多元主体协同育人。

课程逐层递进,校企融合授课。根据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标准,结合学生能力培养内在规律和产业对专业素养的要求,建构由公共基础必修及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专业方向限选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课程组建的“递进交替式”能力导向课程体系。公共基础必修及选修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理论基础,主要以学校教师为主授课,地点以学校教室为主;专业课程以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在工程技术训练中心进行,以技术训练中心混编教学团队教师为主进行授课与进行技术技能训练;专业实践课程主要为面向岗位的企业素质课程、技术技能训练专项课程以及岗位实践课程。

构建模块化课程结构,实施分类培养。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模块、专业模块、素质拓展模块和集中实践模块组成。对接国家“1+X”证书制度,根据不同企业对于准员工的培养需求进行灵活组合,理论课程、专业技术课程、企业实践环节灵活组合实施。

建设本科层次职业教学资源,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建设面向职业本科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资源,结合企业工程项目、生产案例,开发新的本科层次课程教学资源。满足职业本科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企业员工技术培训和社会人员继续教育的需求。利用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开放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动态融入产业最新技术,建好核心课程。根据产业技术发展,把产业最新技术动态融入教学内容,抓好系列综合实训,完成从单向能力到综合应用创新能力的训练。强化理实一体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建设8门左右的核心课程,其中4门专业基础课程,4门专业核心课程。使整个课程体系具有科学性、前瞻性、规范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二、专业对接产业,打造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

教育的目标是实现社会本位价值和人本主义价值的有机统一。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使求学者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包括技能和知识等),提供通向某一职业的道路。因此,普通本科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是学科知识,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是工作岗位需要的素质和能力。由高职专科到职业本科是职业教育的层次升级,其对应的岗位群的能力层次也要同步提升,其技术领域的集成度和复杂性也要有所体现[6]。因此,职业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不是传统高职专科的学时延伸,其专业建设必须更紧密结合产业升级和行业规范,主动对接“高端产业、产业高端”的需求,探索有职教特色的育人机制[7][8]。实践教学是职业本科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抓手和途径。著名职业教育先贤黄炎培先生在《黄炎培日记》[9]里也提出了“手脑并与,双手万能”的实践教学观。

建设国家级职业本科实践教学基地。为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依托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服务智能装备、智能控制、智能制造领域的设计、建模与仿真等技术技能训练与项目开发。完善“智能制造中心”实践教学平台,使得该中心成为企业服务、人才培训与产品研发三位一体的共享共建平台,并将其建成国家级示范性实训基地,服务区域中小型制造企业,为其提供技术与人才支撑。

建设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连接技术链与产业链。聚焦智能制造领域,以发改委产教融合项目“江苏现代机电技术公共实训基地”、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协同制造公共实训平台”、“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智能制造产教融合集成平台”为基础,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打造优势教学资源,建成国家级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大学生技术技能培养平台,形成递进式技术技能培养体系和职业素养和能力培养体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参与人才培养。通过统筹多方资源,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开展产学研战略合作,建设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投入3000平米实训场地和教学团队,北京精雕集团投入价值千万元五轴加工中心及专业技术人员该平台聚焦精密加工,通过基地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技术共研整合校企优质资源,带动专业发展,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双方在面向多轴精密加工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合作制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职教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共同推进五轴高精密加工技术应用,培养五轴高精密加工应用人才,促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落地。针对产品工艺规划、工业机器人编程、机电设备集成、智能控制等技术链,对应智能车间“控制系统集成应用岗—工艺设计与数控编程岗—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控制岗—成套装备集成与维护岗”等关键岗位链。

三、 校企混编,打造结构化、专家型、教练型教学创新团队

师资队伍是职业本科院校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基本保障。做好职业本科教育,需要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他们不仅需要掌握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的技术技能,更要在职业素养上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技术理论上具有持续研究的能力,同时要不断扩大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在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参与深度和广度,形成校企混编教师团队,把企业新的技术和工艺带到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去[10]。

分层分类,培育精英型教学创新团队。专业建设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重大科研项目为支撑,重点聚焦行业带动性强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着眼于打造结构化、专家型、教练型团队,培养行业领军人物和专职运行团队,选派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工作,在服务学校教育教学的同时,解决企业实际创新项目需求。通过把握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三大核心要素即以人为本、知行合一、全面发展,构建机械电子工程技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路径,从培养体系、评定制度、动力机制和运行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建立博士教师进企业开展职前培训和在职研修体系,制定科学的机械电子工程技术教师认定和聘用标准,搭建相互激励的教师实践共同体平台。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称层次、不同能力层次的教师,制定不同培养方案,实行分类递进式的培养,把青年教师培养成为骨干教师,把骨干教师培养成省级名师,把省级名师培养成全国名师,把实践能手培养成技能大师,逐步培育出结构优化、能力突出、会教学、能科研的精英型教学创新团队。

校企混编,建设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依托于公共实训基地,选拔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教师等组建具有双重身份混编研发团队。通过科技项目联合攻关等方式,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項目合作,实现合作内涵的跨越,提升协同团队的科研服务能力。打造一支专业知识扎实、工程应用能力强、技术精湛的科技研发团队,持续服务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并经过持续建设与投入,建成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11]。

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进海外有影响力学者教学、讲学等交流活动,同时选派骨干教师境外交流、研修,输出技术服务。落实学校人才国际化需要,鼓励青年教师一年以上的海外知名大学境外研修或留学,利用和拓展境外合作高校资源,有针对性选派团队境外研修、培训,有海外工作和学习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

四、构建“技术联盟+知识联盟”协同育人机制

在深刻理解职业本科不能关起门来办教育这一职业本科的必然要求后,学校构建了 “技术联盟+知识联盟” 协同育人平台,实施“能力导向”教学方法改革,校企融合培养机电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12]。

“技术联盟”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基础上,引进国际教学标准,根据需求链、价值链和知识链的内在要求,对“现代学徒制”中的企业和学校进行细分、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创新、对既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国际一流企业共同构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递进交替式”课程体系,探索出一种新型的具有师资混编化、课程模块化、管理柔性化、评价多元化等特点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通过需求链分析,实施需求链接、校企联合,与机电领域掌握最新技术的领军型企业合作构建了技术联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组织保障;通过技术链分析,实施技术连接、团队融合,把岗位最新关键技术融入专业核心课程,建立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提升的内在关联,校企共同构建嵌入岗位生产情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组建校企混编教学团队、共建实训基地,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技术保障和师资保障,保障了新技术传授路径;通过标准化分析,实施标准对接、育训结合,建立了课证融通、多元参与的考评体系,为新技术内容的传授提供了质量保障。

结盟知名企业,构建以“技术联盟+知识联盟”为特征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现有紧密合作的国际一流技术型企业的基础上,由职业本科院校、技术输出型企业、技术应用型企业结成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技术联盟+知识联盟”协同育人平台。在这一体系下,职业本科院校负责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负责核心技术培养,行业龙头企业负责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同时,职业本科院校教师在整个人才培养周期由专家型教师团队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优化技术型和生产型企业生产流程和产品品质,切实提高企业效益,协助企业申报专利,协助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知识支撑,解决企业在传统产教融合过程中融而不合,校企合作两张皮等弊端,实现多方利益共赢,共同搭建基于“技术联盟+知识联盟”的人才培育平台。构建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技术攻关、共建共享共同体,跨界整合政校企行资源,着眼长远发展和价值提升,形成基地共建、团队共融、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技术共研的育人机制,扭转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难以落实、校企合作以社会关系和短期经济利益为纽带,缺少可持续动力的被动局面。

依托联盟优势,服务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由于人才需求的动态性,中小型企业难于与学校直接进行订单式培养,学校依托“技术+知识联盟”的技术和知识优势,联合生产型企业,通过项目化教学,共同培养具备“金的人格、铁的纪律、美的形象、强的技能、创的精神”特质和“复合性、精深性、创新性”特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地方中小型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优秀人才支持。同时,以能力为导向、技术技能培养为主线,学校、技术联盟、知识联盟、生产型企业联合为每位学生指定校内指导教师、技术培训师傅和企业教练。三方组成混编教学团队,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共同实施教学,学校主要负责理论教学和基础技能训练、技术培训中心负责专业技能培养,生产型企业负责职业素质与岗位能力培养并参与专业技术技能培养。通过产教融合,产才融合两种方式深度将企业引进来,同时将学校优势资源引进企业。职业本科院校通过组建优秀博士团队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开展企业实践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助力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其提供知识服务并进行技术攻关与改造。同时,以优秀教师组成的技术团队加入地方政府科技镇长团,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相关高科技企业、技能大师与校内专家、博士的对接牵线搭桥,以实际行动践行企业引进来,教师走出去策略。职业本科院校还利用在应用性科研方面的优势,将职业本科学校教师的科研定位在小规模、个性化、工程化方面,解决企业生产、服务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针对技术链、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或部分要素进行攻坚克难,或者对数字化、智能化环境下的工艺流程、商业模式进行改造,并在这一过程中帮助企业实现技术技能的积累和产品附加值的提升,继而实现课程体系中知识和技能的再生产,帮助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进而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构建完整的产教融合生态闭环。

总   结

职业本科是个新生事物,其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求培养的学生较之于学术型本科有更高的技能型和岗位素质要求,相较于高职专科有更复杂的知识、更精深的技能、更高的创新性要求。职业本科的育人目标要求其必须在育人全过程坚持产教融合,培育大国工匠更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我们只有把持续创新作为人才培养提质增效的动力源,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培养理念的持续更新与改进。相信在全社会的关注下,在各行各业的支持下,在广大职业教育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下,职业本科教育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职业教育必将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

[2] 梁艳艳,刘晓.新时代职业本科教育的现实逻辑与发展定位——基于知乎相关话题和评论的文本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2):13-17+33.

[3]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5] 赵鹏飞,刘武军,罗涛,张志,蒋中午.职业教育学徒人力资本投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0):27-35.

[6] 吴学敏.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基于技术本质视角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52-57.

[7] 井文,匡瑛.我国本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逻辑机理与管理机制——基于类型教育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5):13-20.

[8] 井文,匡瑛.我國本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逻辑机理与管理机制——基于类型教育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5):13-20.

[9] 佚名. 《黄炎培日记》[J]. 中国统一战线, 2008(11):1.

[10] 余宏涛,胡斌武.生态学视角下职业教育办学多样性:特征、价值及发展路径研究[J].河北职业教育,2022,6(02):5-10.

[11] 邓小华.论职业本科院校的职能定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0):5-12.

[12] 王晓勇,卢兵,秦咏红.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技术联盟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02):45-48+52.

收稿日期:2022-06-22

基金项目:202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职业本科智能制造专业复合型人才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2021JSJG156);教育部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研究项目“基于‘技术联盟的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专业创新团队建设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ZH 2021020401)

作者简介:李光雷(1984-),男,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技术、高等教育研究;崔亚辉(1963-),男,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

猜你喜欢

职业本科技能型人才产教融合
新时代下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潘懋元职业教育思想研究
职业本科和普通本科就业实证研究
面向职业岗位群的测绘工程职业本科培养模式探索
西安高职旅游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谈高校动画专业将理论引向实践教学方法研究
从人力资源需求的视觉浅谈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