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案例研究
2022-05-30赵红
摘 要:新时期,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分析国情,并能有效读懂家国情怀的本质,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培养任务。基于此,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展开探究,根据相关案例提出具体的培养路径,以期为历史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提供帮助,并增强高中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促进学生高质量、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家国情怀
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有效开展家国情怀教育不仅仅是严格践行立德树人教学任务的重要要求,同时也是有效践行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理念的关键途径[1]。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针对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出明确指示,要求教学中注重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2]。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开展家国情怀教育,通过知识内容、历史事件及相关案例向学生传达家国情怀的内涵和本质。此外,教师还需要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深入探究教学的方法和路径,进而在实践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前瞻性地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价值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历史课程,不仅仅需要了解历史上的相关人物,认知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还需要正确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现实问题,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三观”,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3]。我国在漫长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家国情怀也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具体来说,家国情怀主要强调的是个人对家庭、社会、国家的热爱与认可,同时也传达着人们对家庭幸福、和谐,民族兴旺、昌盛,国家富强、繁荣的美好愿望与追求。家国情怀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类型,并且在其他的传统文化中也得到呈现。例如,儒家文化中就有涉及家国情怀的内容,其所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对家国情怀的有效表达。再如,我国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也是家国情怀的一种反映。这些内容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有着良好的教育价值,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能让学生深入体会爱国情怀的内涵与本质。因此,教师应当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实践课堂,促使学生深入了解和正确认知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并积极弘扬与传承相应的内容和精神,从而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思想波动、情绪变化相对较快[4]。同时,高中阶段学习任务较重,如果教师、家长对其教育引导不当,将会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完成学习任务,甚至走入歧途。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当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学习状况,有效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形成爱家、爱国、爱校的责任意识。高中生学习的质量和成效将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高中阶段,教师不仅应当帮助学生培养独立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还需要促使学生构建认知世界的方法和思维,更需要学生培养勇于承担重任的精神和意识。而开展家国情怀教育能够有效满足上述需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取得进步。
(三)利于德育的开展
历史学科是让学生从过去已发生的事件了解其中的历史思想和人类社会文明,在促进其成长学习及发展进步过程中形成健全人格,这既符合当前的素质教育理念,贯彻落实德育,又是高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教学目标。家国情怀素养是构成我国高校历史核心素养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将历史家国情怀素养知识渗透到历史课程教学中,不仅能够使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深度学习,牢记历史。学生具备优秀的家国情怀素养,是成为时代新人的必备条件,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挖掘历史事件背后蕴含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意识往往会因为受到自身周围环境影响而发生某些变化。教育大环境必然是其中之一。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三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注重结合教材内容加以讲解,深化学生的社会认知,拓宽学生的视野,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社会和历史责任感,使之能够真正负责任,进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思想,从而为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做好铺垫。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培养方式探究
(一)积极转变教学思路,提升家國情怀的渗透力
为了提升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成效,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思路和理念,即摒弃传统教育理念中应试教育的方法与模式。众所周知,应试教育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由此将会产生高分低能、高耗低效的负面影响,并导致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家国情怀教育收效甚微。因此,新时期需要新模式,新理念需要新方法,教师应当在历史教学中积极寻求变革与创新,在深度结合历史课程知识点的同时,向学生有效传递家国情怀知识内容,促使学生正确认知家国情怀,形成爱国主义情感,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高质量完成成长过程中的各项任务,勇于面对各种挑战。
例如,在教学“商周青铜铸造业”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商朝时期的青铜器呈现给学生,带领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相应的内容,正确认知平雕、浮雕的艺术元素,从而有效了解这些元素的出现标志着青铜器在当时达到了艺术巅峰。同时,学生通过多媒体视频能够有效发现这些青铜器除了作为容器使用外,还扮演着“礼器”的角色。教师可以以鼎为例,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商朝时期青铜器被赋予的更多宗教和政治含义。
再如,在教学“唐朝的对外交往”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以以丝绸之路的有关内容引入课堂。在唐朝,丝绸之路作为沟通中外文明的重要渠道,其也象征着唐朝进入鼎盛时期。联系汉朝时张骞出使西域,教师可以呈现出丝绸之路上沿途遗址的视频、相关的诗歌等,引导学生感受这条神秘之路,并体会无数的商人、士兵、使者等在该条路途中传递着文明、交流着思想。通过此类知识点教学,教师运用历史素材向学生更好地传达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并将民族归属感、爱国情怀等要素形象化呈现,从而提升了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学科中的渗透程度。
(二)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家国情怀教育力
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科学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从而更为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帮助学生轻松完成课程知识的学习。同时,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不能仅仅依靠口头说教,而需要大量的事实、案例作为支撑。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学生学习需求等设定明确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入历史、触摸历史,深切地感受和理解家国情怀。
例如,在教学“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经济危机的相关视频播放给学生,学生通过极具震撼力的视频可以有效认识到经济危机将会给国家带来何种影响。同时,学生还将清晰地认识到经济危机不仅仅会导致国家经济出现衰退,甚至还会连累其他的国家。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场有关经济危机的谈判,划分小组,让不同的小组代表不同的国家,引导小组通过谈判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再如,学习“辛亥革命”课程内容时,在学生朗读结束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的情感变化以及内心收获。以林觉民的《禀父书》为例,学生通过朗读将会得出以下结论:在林觉民烈士的身上真正体现了家国情怀,其将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关联,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英勇奋斗,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此种教学情境下,学生能够深刻感悟历史事件,并有效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以及认同感。
(三)开阔视野,提升家国情怀影响力
近年来,各个国家尽管文化、民俗、宗教、语言等并不相同,但逐渐达成了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国家之间只有团结合作、相互支撑才能有效渡过难关。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相关内容引入课堂,帮助学生以国际化的视野有效认知历史课程知识,提升家国情怀。
例如,在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课程内容时,虽然这场战争已经过去几十年,但是仍给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带来巨大伤痛,值得后人深省。教师可以统计二战时期的相关数据,如参战人数、死亡人数、经济损失等,同时搜集一些反映二战的视频和图片,将其制作成学习资料,带领学生观看,促使学生有效认知战争的残酷。同时,在视频的末尾,教师可以引用英国首相丘吉尔“不需要的战争”的著名论断,最终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各个国家利益存在高度的融合性,不同国家的责任彼此交织,只有齐心协力、团结合作才能有效渡过危机,进而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的重要意义。
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帮助学生构建国际视野,树立全球化的意识,从而引导学生对国际内容深度观察,了解世界变化,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公正、客观地对待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并尊重文化的差异。当学生以家国情怀为支撑,以历史学识为基础分析国际变化,了解时事内容时,其历史学科素养也同时会得到有效提升,家国情怀教育也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了解历史文化内涵,凸显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内容较多,蕴含的家国情怀素材也较为丰富,所以为确保学生能够提高家国情怀素养,教师需要主动投入教材研究中,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在教学中不能浮于表面,要以教材内容为主,拓展知识窗口,以此提高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学生形成国家认同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推动下,教师可以借此开展历史教学,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首先,需要挖掘教材内容,查找重要史学信息;其次,借助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如音频、视频,为学生立体呈现相关历史事件;最后,进一步将家国情怀素养教育渗透其中,全方位、系统化地提高青年学生的道德品质。
如在学习“抗日战争”时,这一节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系统了解日本侵华期间日军的滔天罪行,理解开展全民族团结抗战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客观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地位。我国关于抗日战争题材的视频资源种类较多,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相关电影片段,让学生从电影中感受这一重大特殊历史事件的爆发、性质和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团结一致的精神以及爱国意识。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抗日战争对于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历史意义吗?”以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使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形成家国情怀素养。
(五)体会历史人物精神,培养家国情怀
现代高中历史课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会将日常学习重心放在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运用方面,忽略了平时对相关历史人物的基本认识,教师可以适当以历史事件人物为课例,深度分析、挖掘古今中外优秀历史人物的事迹,让学生全面了解历史人物及其相关政治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以及对我国史学发展方面的借鉴意义,使学生对历史人物形成深刻的整体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例如,“朝鲜战争”知识内容的学习,这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主要学习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战争的形成原因和结果,以及战争对我们国家所造成的影响等。教学内容较多,知识点也比较复杂,学生在学习这一节知识时,虽然有一定的知识概念,但难以深入理解,进而也就无法从中感受到家国情怀。为此,教师就可以以这一章节的具体内容为基础,在为学生讲解相关历史事件的同时,对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与朝鲜战争相关的英雄人物吗?”以此激发学生思维和思考,让学生在个人认知范围内回答。这一环节后,教师再借助互联网设备,为学生普及抗美援朝历史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如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并为学生講解这些英雄的重要事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整合网上视频资源,播放英雄人物史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些了不起的人物为我们国家所做出的一切,以此形成共鸣,从而促进家国情怀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学科中,家国情怀是学科重要的核心素养,也是组成历史知识体系的关键内容。高中历史教学需要以课堂为阵地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历史场景,体会课程知识细节,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深刻体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基于历史课程知识引导学生有效认知家国情怀的内涵,深刻体会家国情怀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能够将爱家、爱校、爱国有效融合起来,形成正确的“三观”。在实践教学中,高中历史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课堂教学的思路和模式,创设教学情境,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从而有效提升家国情怀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促使学生通过学习有效建立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以及仁爱之情,提升个人修养,增强班级、学校、民族、国家的凝聚力,推动家国情怀培养在实践中的有效落实,在学生成长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晓卫.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路径的策略性探究:以“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历史现象解析为例[J].新课程导学,2022(8):88-90.
[2]张锋.立足核心素养,培育家国情怀:依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资源,拓展“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育新途径[J].新课程,2022(10):2-3.
[3]王红.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渗透:以统编教材《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为例[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2(1):46-47.
[4]李慧.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融入家国情怀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1):151-152.
[5]李林虎.核心素养背景下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培养探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12):25-26.
作者简介:赵红(1970—),女,汉族,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