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22-05-30顾金华
【摘 要】当下的素质教育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真正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文章基于目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况,详细阐述问题意识的概念界定及其培养意义,并从预习教学、课堂教学两个角度提出几点教学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2)24-0205-03
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数学综合实践能力。在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意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并从知识传授、情感教育等多种角度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探究思維、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做铺垫。
1 问题意识的概念界定及培养意义
顾名思义,问题意识是一种能够敏锐察觉出令人疑惑、令人难以理解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且伴随着怀疑、困惑、探索等情绪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的内涵不只包括发现问题的敏锐度,还包括持续探究问题的科学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第一,满足当下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充分贯彻生本教学理念,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得到提升。第二,促进学生对比分析思维能力、逻辑推理思维能力、抽象探究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能够从课堂上、生活中发现问题,通过问题获得数学学习的“养料”,学习渠道得到拓宽,数学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培养。第三,使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够从科学创新的角度思考实际问题,理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发展[1]。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路径
2.1 预习导学引发疑惑,初步形成问题意识
预习导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充分发挥导学案、预习微课等导学内容的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新知内容,发现导学案中存在的疑点和难点,使其主动提出质疑。课堂导入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分享预习中发现的问题、产生的疑惑,使其主动与教师、同学讨论自己发现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发现问题的成就感,促进其问题意识的形成。
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预习导学中,教师可以先使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回顾过去所学知识:口算40+70、300+600、200+700、30+50。在回顾旧知的过程中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使其将新知与旧知联系在一起。教师准备导学微课,在其中融入动画内容:我们学校今年组织了一次秋游行动,你想参加吗?参加活动必须乘坐大巴车,我们班一共有41人,隔壁班一共有42人,一辆大巴车可以坐17人,要怎么租车才能让两个班的学生都去秋游呢?以微课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仔细观看导学微课,发现以下问题:①参加秋游的学生一共有多少名?②一共要租几辆大巴车?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课堂学习,引导其在课堂导入阶段提出问题,并适时表扬学生,让学生体会发现问题的成就感。接着,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其学会用数学手段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初步形成问题意识。
2.2 情境教学加深思考,激发问题探究意识
2.2.1 创设趣味情境,调动提问兴趣
枯燥无味的小学数学课堂只会降低学生思维的敏锐度,使其产生逃避学习、厌倦学习的心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探究意识,就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地参与新知学习、问题探究。在课堂上创设趣味化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在听故事、做游戏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探究数学问题,发表不同见解,提升其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形成问题探究意识奠定基础。
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顺口溜接力大赛,先由教师起头:“1只蛤蟆2只眼睛4条腿啊,扑通1声跳下水啊;2只蛤蟆4只眼睛8条腿啊,扑通2声跳下水啊……”让学生进行接力,完成游戏情境的创设。在情境中,学生继续接顺口溜,却频频出错,如“5只蛤蟆8只眼睛16条腿啊,扑通5声跳下水啊”。学生逐渐产生疑惑:老师是怎么接得又快又正确的?这时,学生对顺口溜中不同数字信息产生疑惑,提出问题:“蛤蟆眼睛的数量、腿的数量和蛤蟆的只数有什么关系吗?”学生提问后,教师进行细致的剖析:1只蛤蟆有2只眼睛,2只蛤蟆有4只眼睛,2只蛤蟆眼睛的数量是1只蛤蟆眼睛的数量的2倍,并列出2×1=2和2×2=4这两个数学关系式。在深度分析蛤蟆眼睛倍数的问题时,引导学生再次提出问题:“为什么蛤蟆的腿的数量的倍数是4?”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加深其对“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的印象,使其在深入分析和对比探究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形成问题探究意识。
2.2.2 创设生活情境,深化问题思想
现实生活中不缺乏数学问题,而是缺乏发现数学问题的眼睛。小学数学教师要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数学问题,促进其生成基本的问题意识。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引入合适的图片、视频、文字等素材,在描述的过程中为学生再现生活场景,让其在聆听的过程中感知数学问题,深化其问题思想。
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测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描述生活场景:“小明在妈妈的指导下做西红柿炒鸡蛋,妈妈让他放一撮盐,结果炒出来的菜非常咸,这是为什么呢?”由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构建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提问:“小明的盐放得很多吗?”“小明妈妈说放一撮盐是多少呢?”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引入“质量单位”与“进率换算”这两个知识点,让学生对克、千克、吨等概念形成初步感知。接着,展示“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让学生理解。联系教学内容,学生对情境中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会用精准的质量单位描述放盐的问题:“一撮可能是1克。”这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呈现生活中常见的问题:①在下面的括号内填入合适的数字。
2吨=( )千克;( )克=3千克。②在下面的括号内填入合适的单位。卡车载重8( );三年级学生重30( );一张白纸约重3( );一头大象约重2( );一个西瓜约重4( )。教师要在情境中引入更多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将数学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数学学习中感悟生活问题,促使其深化问题思想。
2.3 故意出错引发质疑,培养科学质疑精神
让学生学会问“为什么”是问题意识培养的关键。然而,受传统填鸭式教育的影响,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不敢对教师所讲内容提出质疑的观念。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教师应在课堂上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顾虑。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故意出错,讓学生发现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其质疑的积极性,使其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
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中,教师出示例题12×3=36的竖式计算步骤,根据例题计算过程总结算法:①竖式计算时要末位对齐,乘号随便写在第二行的任意位置。
②先用个位上的2乘3等于6,写在积的个位上,再用十位上的1乘3,十位上的1表示十,1乘3等于3写在十位上。接着师生共同检验算法时,学生发现步骤①中的描述存在问题,小范围讨论后提出质疑:“老师,竖式计算时乘号应该写在第二行的前面吧?”教师故意出错让学生纠正,能够使学生在质疑、探究的过程中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2.4 开放问题引发提问,提升问题设计能力
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主要形式,过分强调标准答案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思维活跃度不够,自然无法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对此,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提问方式,出示具体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根据信息编写问题并回答,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信息总结能力与问题设计能力。这样,学生能够学会从提问者的角度看待数学信息,其问题意识也会得到增强。
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数学问题:小明有15.78元,小丽有20.56元,小明和小丽去商店购物,已知一支钢笔3.75元,一盒水彩笔10.68元,一块橡皮0.75元,一根跳绳2.28元,一本漫画书11.32元,________?由此让学生根据上述条件设计问题并解答。期间,教师可先设计简单的问题作为示范:“小丽比小明多带了多少钱?”“小丽和小明一共有多少钱?”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开动脑筋设计问题:①一盒水彩笔比一支钢笔贵多少钱?②一本漫画书比一块橡皮贵多少钱?③一支钢笔、一盒水彩笔、一块橡皮一共多少钱?④一根跳绳、一本漫画书一共多少钱?⑤小明的钱够买一盒水彩笔、一块橡皮和一本漫画书吗?如果不够,他还应准备多少钱?⑥小明和小丽一起最多可以买几本漫画书?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知识点以及教师给出的素材自由设计数学问题,能够使其学会从出题者的角度看待数学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提问意识。
2.5 开展练习探究本质,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2.5.1 开展计算习题训练,提升数学运算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问题意识的内容。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光要引导学生发现学习中、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还要使其掌握扎实的计算基本功,使其学会运用数学手段解决问题。对此,开展有效的计算习题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设置好口算练习、笔算练习的题目,充分锻炼学生的口算、估算、简算能力,使其掌握高效的验算技巧。
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练习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的数学题目。首先,口算题目。口算80×40、100÷50、60÷20、120÷40。其次,估算题目。估算89÷30、63÷30、82÷40、104÷20。再次,笔算题目。列竖式计算430÷62、578÷29、305÷71、495÷48。最后,应用题。植树节学校组织了种树活动,一共有300棵树苗,每行种36棵,可以种多少行?还剩多少棵?由此循序渐进地提升练习题目的难度,可以加深学生对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笔算除法的试商方法的理解,使其能够得心应手地应用具体知识,解决具体的除法问题。
2.5.2 开展实践应用训练,提升解题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教师要意识到培养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有效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阅读探究、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梳理问题解决思路,形成基本的逻辑分析思维与对比分析思维。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课堂上组织实践应用练习,引导学生在应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解题思维。
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的教学中,教师先将实际生活中的方程案例引入课堂:“老张买了一颗420克的白菜,买了一串比白菜重270克的葡萄,葡萄重多少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探究这道典型例题:“第一,我们要确定本题目要求的是什么,结合题目中的具体信息,假设未知数,用a代表葡萄的重量。第二,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数学关系,探索白菜与葡萄重量的等量关系,列出a-270=420这一简单方程,并求解。第三,求出方程解a=690后,将a=690代入原方程,得出a-420=690-420,验算方程的解是否正确。”在学生掌握基本的方程推理逻辑后,教师让学生独立探究问题:“有一瓶酱油,用了600毫升,还剩300毫升,这瓶酱油原来有多少毫升?”让学生按照上述问题的解题思路进行求解并验算,使其在规范训练中形成基本的逻辑推理观念。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问题意识的养成非一日之功,教师需坚持做好启发教学,引导学生在课上、课下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做好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学会使用具体方法解决数学难题,使其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魏域欣.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新课程,2021(10).
【作者简介】
顾金华(1969~),女,汉族,江苏如皋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