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深读”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2022-05-30陈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2年4期

陈锐

[摘   要]在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科学合理地设计总体任务目标,设置能推动学生深度阅读的环节,运用多元化的阅读评价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反思等,以激发学生的深度阅读兴趣,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深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王安石传》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10-0006-03

整本书阅读教学是指根据学情,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与思考一整本书,最后通过展示、评价、反思等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的教学过程。高中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是,目前一些教师开展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局限于浅层阅读指导,表现为探究内容的综合性不强、能力培养的力度不够、学生的阅读获得感不强等。这影响了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在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中,以促进学生深度阅读为目标,对总体任务目标的设定、阅读环节的设置、多元化评价方式的运用等进行了探索,同时还积极思考了引导学生反思阅读方法、内容的方式,致力于达到促使学生内化知识、升华思想的目的。

下面以梁启超先生《王安石传》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如何设计历史人物传记类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才能达到使学生“深读”的目标,从而服务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笔者所任教的是历史选考班,故特意选取梁启超先生《王安石传》这部作品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在教学中,笔者围绕“‘深读王安石”这个中心,通过设置新颖的阅读环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积累阅读历史人物传记的方法与经验,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遵循课标精神,科学确立整本书阅读总体任务目标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强调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思辨能力及思维品质;主张把“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等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

遵循课标精神科学合理地设计整本书阅读总体任务目标,可以使整本书阅读变成任务驱动下的学习活动,从而推进学生的深度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以下是笔者设计的《王安石传》整本书阅读总体任务目标:

1.读前准备:根据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整理出王安石的生平简介,初步了解传主王安石;搜集梁启超写作《王安石传》的时代背景资料,了解其写作的目的。

2.“神遇”传主:运用评点式阅读法,勤做读书笔记,梳理王安石的人生遭遇,体会其心路历程。

3.读中体验:就书中自己感兴趣的某一问题或情景,拟写“跨时空采访提纲”,并模拟王安石的口吻回答,想象其气质神态。

4.语用积累:通过“白话文翻译为文言文”环节,融入真实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境,积累言语活动经验,感知作品的文化意蕴。

5.思维发展:回顾《乡土中国》(已完成整本书阅读)中关于“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的论述,联系王安石所推行的“青苗法”的具体内容,探究“青苗法”在乡村遭遇强烈抵制的各方面原因,并给王安石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

二、根据学生阅读特点,设置能推进学生深度阅读的整本书阅读环节

(一)阐释阅读的意义与目的,引导“深读”方向

解释选择某书作为整本书阅读对象的目的及意义,是非常重要的阅读前动员环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简明扼要地阐释阅读该书的意义和目的,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其阅读期待感,推动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

在阅读《王安石传》前,笔者告诉学生:王安石是一个被争议了近千年的重要人物,为什么王安石维持了近千年的“热度”?我们在文学层面了解的苏轼、司马光等人和王安石有着怎样的交集?我们该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和王安石其人?近代名人梁启超以他独特的视角,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为我们展示王安石及其变法的全貌;富有洞见的辩诬、丝丝入扣的翻案、常带感情的评价令人拍案叫绝。阅读这本书,我们会对改革和改革者有新的思考。

(二)创设代入感强的阅读情境,调动“深读”积极性

创設代入感强的阅读情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助推学生理解整本书的情节,深入探究思考书籍内容。比如,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阅读《王安石传》,笔者创设了一个语言运用情境:如果能跨越时空跟王安石做一次面对面访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准备采访提纲?如果需要推选一位同学化身王安石来接受采访,又该做哪些方面的准备?以小组合作形式拟写采访提纲并在小组内推选同学扮演王安石。

拟写跨时空访谈提纲、角色扮演都是以情境化的设计来激发学生深度阅读兴趣、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在相应的情境下,要想拟写合理的采访提纲,学生就要开展充分的小组合作,相对系统地梳理王安石改革的情况以及王安石为人为官的表现,并基于梁启超对王安石的评价,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评价。被推选出来扮演王安石的学生,则要综合了解王安石这个人,设身处地地揣摩其在复杂境况下的言行举止、气度脾性和心路历程。这两个活动都要求学生细读作品,时时思考,勤做归纳,对促进学生深度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大有益处。

(三)设置个性化阅读环节,推进“深读”开展

个性化阅读环节的设置须基于实际学情。比如,在指导阅读《王安石传》时,考虑到历史选考班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较高,笔者特意设置了一个评价历史人物环节。评价王安石及其变法是历史选考班学生的一项重要学习任务,但他们目前接触到的史料有限,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判断。笔者设置评价历史人物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阅读《王安石传》,更多地了解王安石,为全面、深层次评价作为政治改革家的王安石奠定基础。在这过程中,历史选考班学生能锻炼辩证思维能力,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四)设置语言文字运用环节,引导感知文化意蕴

在教学中设置语言文字运用环节,能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累语言文字的使用经验,进而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水平,促使学生感知语段中的文化意蕴,深入理解作品内容。《王安石传》是解玺璋编译的。解玺璋将梁启超半文半白的评述及引用的文言文段落翻译成了白话文,这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逆向练习范例。故此,笔者设置了“白话文翻译为文言文”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先挑选出書中自己感兴趣的白话文(给定挑选范围),再结合上下文语境,将其译为文言文,最后与相对应的文言文原文进行对比,找出自己“翻译” 的差距和问题,以进一步感悟王安石作品的气韵,体会其创作浩气充沛而又朴实干练的特点。语言文字“重组”训练能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表面,感知深层次的文化意蕴。

(五)设置知识迁移环节,推动“深读”的实现

在教学中设置知识迁移环节,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对新问题进行批判性理解和思考,进而实现知识的迁移。笔者在《王安石传》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设置了“《乡土中国》再阅读”环节,先引导学生结合《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理论探究“青苗法”在乡村遭遇强烈抵制的社会性原因,进而分析“青苗法”失败的深层次文化因素;再在此基础上,结合书中的相关批评,对“青苗法”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设置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解决新的阅读环境下遇到的新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加深学生对《王安石传》的理解。

三、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点,设计多元化的整本书阅读评价方式

整本书阅读评价属于阅读能力评价,是运用一定的尺度和标准,基于收集到的资料,对学生阅读过程中各种基本技能的应用情况及通过阅读获得的学习和应用能力进行评估与判断的过程。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保持阅读能力标准与学业评价的一致性,设计具体的评价环节和方式。笔者开展的《王安石传》整本书阅读教学始终围绕“‘深读王安石”这个中心。考虑到相关的评价原则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点,笔者设计了多元化的阅读评价方式。

(一)合作小组内成员互评

笔者作为阅读活动的设计者,在活动过程中充当观察员,发挥辅助作用。小组成员两两配对,对照学习目标,结合彼此的阅读表现情况进行互评。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内驱力。

(二)作品展示

各小组分别汇报本组的整本书阅读成果,并对其他小组成果的形成过程、质量等进行评价。这样做可以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和说服力,提高阅读成果的质量,提升学生的自我评价效度。

(三)教师评价

笔者主要对学生阅读的速度、所查阅的阅读辅助资料的丰富程度、提取的观点和语言表达的准确度等进行评价。基于学生的发展性,笔者主要开展的是过程性评价、鼓励性评价,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会、观点持兼容并包的态度。

(四) “大众”评价

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扩大评价学生阅读成果的群体范围,让不同的思想观点互相交融,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其阅读水平和质量持续提高有重要作用。笔者将学生所作的阅读心得、录制的访谈视频等上传至班级微信公众号,请其他班级的学生和家长点评,并引导相应学生采用其中的合理建议,不断改进、优化自身的阅读行为。

四、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

从某个方面来看,阅读其实是一种个性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整本书阅读教学是强调学生、文本、教师等多方互动的“教学相长”的复杂过程,而学生的主体性阅读体验,能助推这一过程获得最佳效果。在引导学生反思的过程中,教师不应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真实阅读感受。引导学生不断反思是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尊重学生阅读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和成果,以使学生在与阅读内容“共情”的过程中,获得思想启迪,深化对生活与人生的认识。在《王安石传》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书评、阶段性读书心得中有很多具有个性的观点。例如,有学生认为王安石改革失败与其执拗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其性格过于执拗,致使其不能和潜在的政治盟友搞好团结。从学术角度看,这个观点有可商榷之处。笔者没有执着于这个观点正确与否的探讨,而是引导学生寻找一些相关资料,以深入探讨“个人性格与人生成败”这个话题。这位学生在阅读了一些心理学著作和名人传记类书籍的基础上,结合同学的观点看法,写出了这样的心得体会:“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其性格和处世风格的形成都受先天因素和后天生活环境的影响。虽然人生成败并不完全取决于性格,但是通过探究那些成功人士的性格,还是能发现一些共性特征的。因此,人在成长过程中一定要努力‘修炼,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这心得体会实际上体现了学生辩证观点、升华感悟的阅读反思历程。

整本书深度阅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科学合理地确立总体任务目标、设置个性化的阅读环节、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及阅读反思的有效落实。要想促使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形成深度阅读能力,有效评价学生个体的阅读成果和表现,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实践和总结。

[   参   考   文   献   ]

[1]  梁启超.王安石传[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