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思政课”的若干思考
2022-05-30梁钦杨慧梅
梁钦 杨慧梅
摘要:伟大抗疫精神与“大思政课”具有内在耦合性,伟大抗疫精神是开展“大思政课”的宝贵精神资源,“大思政课”是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重要路径与手段。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应坚持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等双重视角的逻辑思路;在具体实践中,应坚持全人员、全平台、全内容、全过程育人的有机结合,加强“大思政课”的队伍、内容、阵地与思想建设,发挥好“大思政课”在抗击疫情、培养人才与传递精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是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迫切要求,也是善用“大思政课”的必由之路。
關键词:伟大抗疫精神;大思政课;内在耦合性;双重视角;路径
DOI:10.15938/j.cnki.iper.2022.04.020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2)04-0113-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和现实结合起来”。[1]作为公共卫生事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国内乃至全球的公共卫生治理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凝炼和升华出“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2]的伟大抗疫精神。利用“大思政课”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提升高校思政课堂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探析伟大抗疫精神与“大思政课”的内在逻辑,回答“融入契机”“融入思路”和“融入路径”等问题,这既是满足青年成长成才需要的必然选择,也是优化新时代“大思政课”教育的重要举措。
一、伟大抗疫精神与“大思政课”的内在耦合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大思政课”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思政课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更应该置于社会生活之中,要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用于思政课建设,实现思政课堂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讲好讲活“大思政课”。伟大抗疫精神源自于抗疫斗争的伟大实践,蕴涵着马克思主义的丰富理论,是开展思政课教育鲜活生动的育人素材。伟大抗疫精神与“大思政课”具有内在耦合性,一方面,伟大抗疫精神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是开展“大思政课”的宝贵资源。另一方面,“大思政课”协调统一了课堂教学与社会教学,是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重要方法。
1.应有之义:伟大抗疫精神是开展“大思政课”的优质资源
“大思政课”所强调的不仅是理论的正确性,还有方式的贴合性,而精神品质以其强大的感染力与号召力,频频成为“大思政课”的鲜活素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驱动作用。伟大抗疫精神作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包含着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延,是“大思政课”的优质资源所在。从内涵上来看,将伟大抗疫精神背后蕴藏的精神代码与理想信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既在理论层面上强化了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化吸收,又在实践层面影响着新时代青年对现实世界的情感体验以及对自我认知的正确定位,有助于帮助学生坚定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理想信念。从外延来看,伟大抗疫精神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舍生忘死、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优秀道德品质,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和精神谱系的有力彰显,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赓续传承,将其融入思政课堂教育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型塑、实践品格的培养与精神家园的构筑具有重要意义。
2.知行合一:“大思政课”是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重要方法
思政课是通过传授知识、体验实践、引领价值、内化信念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3]相较于传统思政课,“大思政课”更加突出知行合一,具有更鲜明的实践特征、更强烈的问题意识与更浓厚的现实关怀。作为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重要方法,“大思政课”担负着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重要责任。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要有“学”,更要有“道”,其中术强调方法、学旨在学理支撑、道则突出教学规律。[4]伟大抗疫精神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动的现实,既满足“术”与“学”的要求,更为“道”提供指导。“大思政课”不仅要求理直气壮地把党的疫情防控方针政策讲好讲活,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建立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与价值认同。与此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自觉防疫抗疫。通过“大思政课”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将课堂教学与社会教学有机结合,不仅为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还以嵌入式实践使伟大抗疫精神成为学生们理论之源、信念之基、是非之度、情怀之根的行动指南。
二、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思政课”的双重视角
在“大思政课”教育中,应坚持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的双重视角,宣传新时代伟大抗疫精神的重要作用,激励当代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勇担时代大任。
1.宏观与微观交相呼应
实现伟大抗疫精神与“大思政课”的有效融合,首先必须理清伟大抗疫精神与中国精神的逻辑关联。从宏观层面看,中国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精神中蕴藏着丰富且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为“大思政课”的开展提供了精神密钥与鲜活素材。从微观层面看,伟大抗疫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成分,其丰富的内涵是中国精神的具象化表达,构成了“大思政课”的多元素材。伟大抗疫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写照,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的赓续传承,更是中国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升华发展。中国精神与伟大抗疫精神从宏观概括与微观切入两方面为“大思政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撑。
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堂,不仅要在宏观层面坚持中国精神的引领,还必须在微观层面把握伟大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并探寻出利用“大思政课”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践行机制与实现路径。事实证明,伟大抗疫精神必将成为新时代激发我们不断面对挑战、勇夺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所以,我们要以伟大抗疫精神抽象化概述与具象化行动为手段,以“大思政课”为载体,实现伟大抗疫精神的渗透与发展。
2.理论与实践交织交融
“大思政课”源于实践,汇于理论,再用于实践,既有理论支撑,也有实践支持,而艰苦卓绝的抗疫实践正是开展“大思政课”的重要资源。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抗疫具体实践的凝炼与升华。一方面,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或逆行出征、或捐资捐物、或自觉隔离,将爱国主义精神具象化为抗疫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新冠病毒的未知性与危害性给全世界人民造成巨大威胁,面对挑战,我国破除思维定式,在“守成”和“变革”两种思维中不断摸索前进,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伟大抗疫精神。
由此观之,伟大抗疫精神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故将其融入大思政课堂也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交融的基本原则。首先,需阐释伟大抗疫精神的发源之处,它是我国人民在严格自律、守望相助、舍生取义的实践中所形成的思想精神。其次,需深化对伟大抗疫精神的理论解读,通过理性认识抓住伟大抗疫精神的本质,引导学生领悟伟大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明确继承与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再次,需遵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准则,将所习得的理性认知用于指导未来的实践之中,帮助学生形成“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明真理和发展真理”[5]的行为模式,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自觉践行伟大抗疫精神。
3.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
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遇到了众多艰难险阻,而我们党能一次次化危为机、化险为夷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些史实为“大思政课”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育人资源以及广阔的育人舞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6]读史明智,鉴往知来,开展“大思政课”教育亟需强化当代青年的历史学习。由此观之,遵循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是“大思政课”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伟大抗疫精神积蕴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基因密码的当代体现,在抗击疫情中彰显出“越是危难之际,越是凝聚强大向心力”的当代价值,将其融入大思政课堂有助于当代学生掌握中华民族同舟共济的优秀文化,坚定“四个自信”,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伟大抗疫精神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制度保障。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无论是特大洪水、“非典”疫情还是汶川地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保障下,党中央坚持“全国一盘棋”的理念,带领中国人民屡次成功化解危难。抗疫之战再度彰显了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地解释了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以及马克思主义行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
三、利用“大思政课”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7]“大思政课”之所以为“大”,体现在更广范围、更多主体、更深层面上对学生进行思想疏导、政治教导和道德引导,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向学生传递伟大抗疫精神,引领学生真正领悟该精神的内涵,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而,其现实路径应当在全人员、全平台、全内容、全过程育人的有机结合下,加强“大思政课”的队伍、阵地、内容与思想建设,发挥好“大思政课”在抗击疫情、培养人才与传递精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是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设“大思政课”的必由之路。
1.着眼“全人员”,建设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育人队伍
“大思政课”的顺利开展,是校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打造全员参与机制,发挥多主体育人的合力作用。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高校教师是利用“大思政课”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主力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授课水平,丰富教学内容、发掘教学素材、创新教学方法,做到把理论讲懂、讲深、讲透。同时,还要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联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发挥好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此外,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社会各界人士的无私捐助、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学生志愿者的踊跃参与等,也都润物无声地影响着青年价值观的塑造与思想品德的养成。
“大思政课”育人队伍的多元化要求育人主体要延伸至社会领域,“大思政课”应放在社会生活的坐标系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做到铸魂育人,就必须发挥好“榜样示范”的重要作用,可以邀请社会各界抗疫代表人物走上思政课讲台,分享自己在疫情防控期间的所感所想与所作所为,以亲身经历作为大思政课堂的鲜活素材,激发青年的共情共感,從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参与度,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在疫情防控的过程中,从逆流而上、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到闻令而动、攻坚克难的人民解放军,从不辞辛劳、与时间赛跑的科研工作者到勇于担当、坚守一线的社区工作者,从穿梭城市、买药送菜的快递小哥到响应号召、共同抗疫的普通民众,他们是抗疫的亲历者,也是“大思政课”的讲授者。用抗疫者的实际行动带动学生,构建出全民同心的“大思政课”格局,可以引导学生自觉配合抗疫工作,内化学生形成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感召学生积极投身于疫情防控的志愿队伍中去。
2.坚持“全媒介”,构筑内容输出立体生动的育人平台
伟大抗疫精神的弘扬不仅着眼于课堂教学之中,更要放置于更广阔的社会中、聚焦于更加宽泛的领域,结合新兴媒介技术延伸“大思政课”的话语空间,从而培养更加全面的人才。网络新媒体具有传播迅速、覆盖面广、主体多元以及便捷性强的特征,在疫情防控期间,网络新媒体在防控数据统计、防疫动态更新、政策信息传播以及人们心理疏导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抗疫过程中,多个高校的新媒体平台围绕抗击疫情中涌现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持续推出战“疫”工作纪实,有序开展抗疫专题策划,生动讲述战“疫”工作故事,展现中国人民共克时艰、同心战“疫”的精神风貌,助力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与此同时,各院系也高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线上讲座、音乐创作、电台节目等形式,舒缓了学生在特殊时期的心理压力。
“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网站类、社交类、视频类平台等各类媒介都各具优势。”[8]一方面,各种传统媒介平台作为“大思政课”育人载体,具有内在相通性,要整合各平台优势,选取优质内容进行线上推广,拓宽宣传渠道,实现资源的有效衔接。以各平台独特的运营模式对抗疫素材进行事实还原与动态呈现,以数据支撑、画面渲染、情绪调动、细节升华,诠释伟大抗疫精神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应积极使用新型社交媒体、利用新媒体技术,发挥其在打造“沉浸式”“大思政课”中的独特优势[9]。利用社交媒体开发思政课教学资源,剖析抗疫英雄产生的历史条件、奔赴一线的人性驱动力以及行为选择背后的精神实质,从而总结伟大抗疫精神产生的历史逻辑、发展脉络以及时代意义,创新性地传递伟大抗疫精神的深刻意义,以此激励广大青年学子。
至关重要的是,在平台化驱动的新媒体传播格局下,新时代青年作为移动互联网原住民,他们尚在形成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参与能力势必深受互联网的影响。主流媒体是“大思政课”教育中的必然参与者,必须强化思政课阵地意识,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媒体矩阵,构筑思想政治教育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营造助推伟大抗疫精神赓续传承的良好文化氛围。
3.聚焦“全息化”,统筹涵盖视听说多种形式的育人资源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资源还面临着供给不到位、分配不合理、内容不均衡等问题,必须通过视听说等多种形式全面统筹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资源,创新表达方式,使思政课教学生动鲜活,更加贴合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协调联动作用。
伟大抗疫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聚焦到具体人物的行为是宣传学习伟大抗疫精神的有效方式之一。以典型人物承载的精神品质及其行为表现为中介,总结出伟大抗疫精神的具体内容,再利用视听说等多种手段将精神符号置于现实情境,以抽象精神具象化的方式,传递伟大抗疫精神,感召广大青年学子。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必须在把握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摸清当代青年的认知特点、兴趣倾向、行为逻辑与接收特征,以鲜活案例与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以视听说等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通过音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情境中,深切体会抗疫人员做出抉择的精神助动力,真正感受到抗疫过程的艰难以及抗疫人员的伟大,从而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构建价值认同与精神认同。
育人资源不仅仅局限于校园之中,社会中也具有深厚丰富的育人资源,如博物馆、名人故居、民俗文化等皆可以用作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素材。在伟大抗疫精神的弘扬中可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对话一线工作者、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等形式,磨炼精神品格、培养高尚情操,引导学生回溯伟大抗疫精神产生的历史情境,感受抗疫英雄的高尚品德,以面对面交流提升“大思政课”的参与度,增添社会大课堂的感染力。除此之外,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更宽的领域挖掘育人素材,不仅仅要深入挖掘国内抗疫典型人物与典型案例,还可以收集国外抗疫素材,通过国内外抗疫事实与抗疫成就的纵横比较,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中外抗疫对比,引导青年正确看待我国的抗疫成果,自觉抵制错误思想观点的侵蚀,从而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坚决遵循党的政策方针、勇敢投身抗疫第一线,自觉继承发扬伟大抗疫精神。
4.深化“全过程”,实现伟大抗疫精神的传播内化与丰富发展
伟大抗疫精神是特定时代条件下的产物,是人类在抗击疫情过程中萌发的重要精神品质,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创造、认同并遵循的中国精神的重要成分。在全球疫情防控的过程中,中国坚决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出重视生命、同心协力、肩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以及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社会凝聚力,以大国责任感和战“疫”显著成绩鼓舞青年、感召青年、影响青年,激发青年的民族责任感与自豪感。
疫情防控期间,党中央始终坚持将人民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坚决贯彻“生命至上”原则;从抗疫专项资金的财政支持、方舱医院的高效建立到兄弟省份的无私支援,均体现出“举国同心”的深刻内涵;一线工作者的火速到位与医疗人员的负重前行是“舍生忘死”的生动写照;科研工作者攻坚克难,实现了新冠疫苗的高速研发,彰显出“尊重科学”的卓越品质;各国人民紧密相连、同舟共济,坚持共同战“疫”是“命运与共”的鲜活诠释。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所有师生都是这场大考的亲历者,也是这堂大思政课的参与者,在抗疫过程中,身边人身边事给予他们最直观的教育,引领学生感受、传承、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要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现实维度与思想高度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将伟大抗疫精神深植于心,使伟大抗疫精神成为中华儿女薪火相传的精神火炬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
以精神引领学生、辐射学生、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凝聚战“疫”必胜的信心,锤炼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赓续精神血脉,涵养民族精神,实现抗疫“大思政课”的精神引领与价值认同,是实现伟大抗疫精神传播内化与丰富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抗疫事迹的传播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关注事件本身,更要关注其背后的生成逻辑,使学生真正理解伟大抗疫精神的实质意蕴,积极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树立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使命感与信念感,主动践行伟大抗疫精神,从而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
结语
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力量凝聚。“大思政课”要坚持思想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从理论层面讲清楚中国制度的优越性以及伟大抗疫精神的历史渊源,从实践层面深耕出在危难之际伟大抗疫精神萌发与传播的行为逻辑与动力支持。要开创多元方式普及与传达伟大抗疫精神的深刻内涵与核心实质,深化与领会伟大抗疫精神的内核成分,继承与发扬伟大抗疫精神,从而提升“大思政课”育人实效,培育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1).
[2]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2).
[3]高国希.试论关“大思政课”的几对范畴关系[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7):104-112.
[4]顾红亮.思政课教学的“术”“学”“道”与实践途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1):11-16.
[5]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
[6]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2021(4):4-11.
[7]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8]梁钦,蒲清平,肖国芳.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演进与经驗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6):147-151.
[9]许瑞芳,张宜萱.沉浸式“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及建构理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1):83-88.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教学媒介应用与媒介素养培育研究”(20JDSZK006);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0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发展研究”专项课题“‘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育人共同体建构研究”(2020FDYB13)
作者简介:梁钦(1986—),女,浙江丽水人,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博士;
杨慧梅(1996—),女,山西太原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