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的最大利益为重
2022-05-30曹小旭
曹小旭
记得有一次,一位任教小学六年级语文课的教师朋友打来电话向我抱怨,说领导观摩他的课堂,他再次主讲毛主席的《七律·长征》,这节课他又失败了。他在电话里很无奈地说,每次讲公开课,不同的领导都会提出不同的改进意见。第一次观摩这节课的领导说整体讲解太笼统,学生不易弄懂,之后进行第二次讲课时,他便调整了讲课方式,改用逐句详解的方式进行;哪知,第二次的观摩领导又说逐句讲解破坏了诗的整体性,随后他再一次调整了讲课方式,将整体讲解与逐句讲解相结合;谁料,第三次观摩领导又对其授课方式提出了质疑,认为这种讲解过于细致和繁琐,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想象。这位朋友说,三次课下来,他都不知道该如何讲课了……那么,什么样的课才算是一节“好”课呢?
我不禁想起了美国作家安奈特·L·布鲁肖曾在《给教师的101条建议》中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必须以学生的最大利益为重。”意思是说教师的一切教学和管理行为,都要指向学生的最大利益。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必有其自身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接纳与拒绝、适应或不适,而作为一名工作兢兢业业、教学经验较为丰富且与学生有着良好感情基础的教师,其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定是以学生的最大利益为重。因此,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只要把课堂充分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最大限度的收获,就应当认为这节课是好的。然而,在日常听评课中,听评者们往往根据个人的主观经验,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反应做出个人的主观评判,提出一些看似合理,却不一定适合这个教师教学风格或不适合这个班级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建议,从而造成部分教师在诸多意见中茫然四顾不知所措,而学生则沦为教师改进教学的“实验品”。在这个过程中,听评者和教师都忽视了最为重要的问题——学生的利益是否得到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良好?或许教师并未忽视这些问题,只是面对上级领导或专家的意见,不得不低头。
诚然,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的确需要认真听取优秀教师或专家学者的意见或建议,以便促進自身的专业成长。但“一千个读者眼里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便是优秀教师、专家学者的建议也不一定就是“金玉良言”,教师无须为迎合谁的口味而随意改动。当教师们为了得到某些荣誉而采取“标新立异”的教学时;当教师们为迎合当下某些流行的讲课模式而“邯郸学步”时;当教师们因众说纷纭的意见或建议“无所适从”时,实际上都忽视了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保证学生的最大利益,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学生的最大利益为重,要求教师在教学手段及方法上做到不盲从、不跟风,时刻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最大发展区,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量身打造适合他们的教学模式,探寻能够使学生获得最大发展且符合个人教学风格的方式,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此外,教学经验尚不丰富的青年教师,在听取别人的意见时,首先要带着谦虚的态度,然后还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质疑和反思,最后将反思的结果与自身的教学方式相结合,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这个过程中,受益的不仅仅是教师本身,还有学生群体。比起听评课的教师和领导,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教师们才是真正了解学生的人,知道自己的学生欠缺什么、需要什么,因此,质疑与反思这一环节绝不能少。
以学生的最大利益为重,要求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也要做到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正如每个人成功的模式都具有不可复制性一样,每一名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同样具有不可复制性,因为它受到教师个人性格特征、学生差异以及班集体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身为青年教师,在努力汲取优秀教师成功经验的同时,切不可全盘照搬,将别人的方法直接移植到自己的班级管理中来,还应结合具体情况,用学生能够接纳的方式,在确保学生的最大利益的前提下调整教学。
以学生的最大利益为重,不仅要求教师时刻都能够清楚地知道什么才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什么是教学和管理中应该保持和避免的,还要求教师懂得,哪些建议是需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审视与质疑的,哪些建议是真正值得采纳的。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同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