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未成年人医美打好“安全补丁”(等4篇)

2022-05-30李英锋张立美郑桂灵龙敏飞

师道 2022年4期
关键词:考研生育医疗

李英锋 张立美 郑桂灵 龙敏飞

在北京市海淀区某高中读高二的明慧(化名)有着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在同学眼中,这是“天生丽质”,但她自己知道,这是“埋线双眼皮”加“开眼角”的“功劳”。这两项整容手术是明慧在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偷偷和朋友去一家医美诊所做的。……当前,像明慧这样的未成年人整容者并不鲜见。容貌焦虑早已侵入未成年人的世界,整容低龄化现象日益凸显,由此带来的医疗风险和纠纷不断增加。(3月1日《法治日报》)

医美低龄化的问题令人担忧。整容手术的风险很高,未成年人的身体正处在发育阶段,整容手术很可能会造成难以逆转的身体伤害。有些整容手术甚至会演变成医疗事故,侵犯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益。医美整形也会引发未成年人的虚荣攀比心理,分散未成年人的学习注意力,影响未成年人健康价值观的养成。有些未成年人还可能会遭遇套路贷陷阱,陷入多重纠纷。

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给未成年人医美打好“安全补丁”。去年11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明确了“医疗美容”“医疗美容广告”“医疗美容服务信息”相关概念,把医疗美容广告归入医疗广告范畴,并划出了医美广告的边界和底线,拉出了医美广告的负面清单,确定了打击违法医美广告的九项重点。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应以此为指引,加强对医美广告乱象的整治,规范医美广告市场秩序,消减医美广告给消费者尤其是未成年消费者造成的容貌焦虑。卫健、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也有必要加强对医美机构的排查、监管,全面取缔“假机构、假器械、假医生”。

有专家建议把未成年人整容区分为“医疗需要型整形”和“非医疗需要型整形”,并设定不同的门槛,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这一建议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前者指向某些因先天缺陷或事故等导致的必要性医疗整形,具有刚需属性,对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益,可以在监护人同意的前提下实施;后者属于美容需要型整形,可以设定严苛的条件,甚至考虑划出全面禁止的红线。

未成年人爱美没有错,但爱美要有度,爱美不等于医美。社会各界应该共担责任,引领未成年人走出医美误区,为未成年人筑牢安全墙,消减医美侵权隐患,营造健康、安全的医美消费环境。

考研改为申请审核制,大学生为何不买账

(山东)张立美

记者从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校长徐景坤处了解到,他为今年两会准备的提案中有多件涉及到教育招生考试改革,包括建议实行高校本科生跨校转学考试制度,改革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模式为申请审核制。(3月6日《澎湃新闻》)

不可否认,当下考研确实存在比较明显的应试倾向,特别是在日益严重的院校歧视现实面前,一些普通高校大学生为改变院校出身,呈现考研低年级化趋势,甚至有不少大学生从大一入学就开始准备考研,重复着高中的学习模式,刷题、上辅导班。

考研改为申请审核制,不再看考生分数,而是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显而易见,这能够斩断考研的应试倾向,有助于选拔更适合读研的大学毕业生读研,有利于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研究生人才。而且,从世界研究生教育来看,欧美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招生普遍采用申请审核制,有经验可循。

但是,从大学生网友的反映来看,他们对考研改为申请审核制的良苦用心明显不买账,普遍持反对意见。究其原因,主要是担心申请审核制无法保障公平,将使普通高校大学生失去读研机会。因为申请审核制的主观性太强,完全由导师说了算,不得不让人对其公平性产生怀疑。

近年来,考研非常火热,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考研的报考人数达457万,较去年猛增了80万人,仅仅过去5年,国内考研人数竟翻了一番。由于考研院校歧视现象的客观存在,若全面推行考研申请审核制,一些名校导师面对成千上万的申请者,极有可能直接按照院校出身的标准进行第一轮筛选和淘汰,根本不给二三本院校毕业生进入复试的机会。如此,考研的公平性将荡然无存。

在“考研热”没有明显降温及无法确保公平公正的现实背景下,考研不宜全面推行申请审核制,只能对现有的考研制度动小手术,在复试环节提高综合素质考查比例等,缓解、遏制考研的应试倾向,发挥考研选拔优秀考生的功能作用。

“第三孩免费上幼儿园”必要且可行

河南(郑桂灵)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张俊廷对三孩政策背景下如何提高生育意愿十分关切。目前国家放开三孩,但是很多年轻人生育率还是不高。他建议各地因地制宜地出台相关政策,降低生育成本,倡导第三孩免费上幼儿园,同时鼓励一些大企业、单位提供免费的托育服务。(3月6日《北京青年报》)

为应对愈来愈深度的老龄化发展趋势,国家已放开三胎生育政策,但生育率却并未出现预期中的增长,反而呈下降趋势。去年我国人口净增长仅为48万,自然增长率为0.34‰。本次全国“两会”,政协委员张俊廷提出“第三孩免费上幼儿园”建议,契合国情、反映民声,不失为接地气的可行建议。

剖析生育率下滑的成因,固然有育龄妇女规模下降、年轻人追求个人生活方式等因素,但由职场竞争、生活压力和子女养育成本等多方掣肘而导致的生育愿望低迷,却是关键性内因。激发年轻人生儿育女的愿望,就应当统筹考量包括婚嫁、生育、养育、教育、就业、安居等在内多个方面的支持举措,以提升人们的生育愿望、养育能力和幸福指数。

就孩子的养育教育成本而言,婴幼儿时期的管护负担相对较重。这不仅缘于婴幼儿需要精心和专业的呵护,还在于其对人力监护成本的特别需求,比如雇请月嫂、保姆,送孩子入托、进幼儿园等。张俊廷委员在调研中发现,很多民营幼儿园费用相对较高,导致很多家庭顾念经济支出而不愿多要孩子。尤其是那些双职工家庭,大多是把老人接过来带孩子,带一个尚可,若带两个、三个,老人就很辛苦。就算为了双方父母的健康与幸福,年轻人也不愿意再继续生子。如果由政府出面给生育三孩的家庭予以经济补贴,抑或是让第三孩免费上托儿所、幼儿园,既可减轻年轻人的育儿成本,也可缓解祖辈带孙的负担,这就会让生育者消除顾虑。

“第三孩免费上幼儿园”,对于生育第三孩家庭有着财力和人力的双重减负意义。当然,鉴于各地经济发展状态的不平衡,推行此项优惠政策还須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黑榜警告”教师,激励机制“跑偏”了

(云南)龙敏飞

近日,网传云南某县宣传部官方微信号疑似发布一条“黑榜警告”的推送,内容是对在2021年秋季学期全县期末统测中,任教学科排名倒数三名的8名教师(初中3名、小学5名)给予黑榜警告,还给倒数的老师发黑榜警告牌。……该县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则称,不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3月17日《潇湘晨报》)

很多行业都有“红黑榜”,这能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只可惜,某些地方把这一奖惩机制“用错了”。上述“红黑榜”评价的标准简单粗暴,仅仅根据成绩来发榜,排名靠前的就是“红榜”,排名靠后的就是“黑榜”,这样单一维度的操作,也是引发诸多批评与质疑的原因所在。

早在2012年,教育部就下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严禁简单用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评价中小学教师。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也明确,不能简单用升学率、学生考试成绩等评价教师。2019年,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也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这些规定,都传递出教师评价不能唯学习成绩论的要求。

可见,有些地方公然以单一成绩来评价老师的好坏,甚至还出台“红黑榜”,的确是“越轨”了。当地想用激励机制来提升老师们的积极性,这没有问题,但任何激励机制本身都应该是科学合理的,而不能走偏走歪。只有合理的激励机制,才能有效地促进老师通过自身的专业成长推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形成良性的循环。否则,只会适得其反,甚至导致恶性循环。

猜你喜欢

考研生育医疗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应对生育潮需早做准备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不能生育导致家庭破裂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医改和生育 两大重点有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