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第一学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研究
2022-05-30续雅雯
续雅雯
2017年新版教材的运用,让教师的教学理念与目标发生了改变。第一学段的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通过这些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常用词汇,加强读写与阅读能力。在此需要教师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丰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初始阅读能力。第一学段的学生受自身能力限制影响,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而现在的阅读教学中还存在问题,导致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变为无生气、无创造性的课堂活动。基于此,本文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对如何创建第一学段阅读教学情境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一、创建理解情境
1. 根据学生逻辑智能创建问题情境。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语文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此可借助逻辑数学智能的优势,创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进而获得成功体验。例如,在进行《四个太阳》教学的时候,教师先为学生展示关于春季美丽景色的图片,然后让其联想,对于春天的词句,让学生边联想边回答问题:春天中太阳应该是什么颜色呢?秋天、夏天、冬天呢?以此让学生联想到夏天的枝繁叶茂、秋天的满目金色、冬天的白雪和雪地的景色,进而进一步思考,到底每个季节中的太阳应该是什么颜色的呢?自此,学生自己就进入了情境,能够轻松理解课文中为什么太阳有四个不同的颜色。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时候,通过情境可以激发其求知兴趣,发挥课堂主题积极探究的精神。低年级学生的很多思维能力未被完全开发,所以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了解学生的逻辑智能情况,然后创建适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掌握课文知识的同时,培养逻辑能力。
2. 根据学生的运动智能特点创建游戏情境。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充满童趣、简短易读的故事,无论是童话故事还是神话、寓言故事,教师在开展相关阅读教学时都能运用构建情境的形式发展学生的运动智能。在此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积极挖掘课文中可使用的因素,创建动态性的情境,让学生有开展肢体动作的机会,达到全身心参与课堂学习的目的。例如,在进行《小壁虎借尾巴》阅读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肢体展示,感受课文中动物尾巴摇、摆、甩等动作,进而理解这些动词表达的意思。再如,进行《一分钟》学习的时候,可让学生模仿文中主角“元元”急匆匆往学校赶的动作,以此理解文中描述的元元自责与懊恼的心理。因为低年级学生好动、喜欢游戏,所以教师创建情境的时候还可增加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们在听、说、做等趣味性活动中,真正理解文章中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例如,《影子》一文中有一些现象,如“影子是黑色的”“影子的方向变化”等等,如果只是教师口述解释,学生可能还是难以全部理解。在此可借助手影游戏、影子表演等游戏,让学生在身体动作的实践下理解。借此学生就能更好的感受“影子”的特点。在学生们玩完影子游戏后,在回到课文进行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结合之前学习的内容,进行课文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增强观察力与记忆力,有效开展想象,发展运动智能,获得语文知识。
二、创建阅读情境
教无定法,小学第一学段的情境教学,不能局限于一个固定的模式,所以阅读情境的创建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适合的方法。例如,在《黄山奇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直接为学生播放黄山景色的视频,让学生在背景音乐与动态图画中感受文本内容。在“猴子观海”教学中,教师可请学生在讲台上,尝试表演“猴子观海”的动作,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借此通过情景表演与视频引入的形式创建情境,加大学生的阅读热情,能够快速融入课堂中。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被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让其在情境中感受文本语言的魅力,有效吸收文字语言。
详细来说,阅读情境的创建需要教师分析教材、学情,然后确定目标,创建情境。这几个环节一个都不可缺少。
1. 分析教材。新版教材中的选文,迎合“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准确反应自然界事物与社会生活。在此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深入解读其中的字、词、句、段等,把握阅读材料中的语文特色与呈现的思想,然后思考如何利用文本开展阅读教学,才能让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文本内容,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阅读方法。
2. 分析学情。教师要充分分析第一学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然后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创建适合的情境。
3. 确定情境目标。情境的创建是为阅读教学服务的,但是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教师一定要思考,创建情境是为了得到什么样的好效果,尽量得到“一情境一收获”。例如,在创建词语的学习情景时,教师就要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确定新旧词汇的比较,音形音义等内容的目标,思考使用哪种情境进行教学。
4. 紧扣目标创建情境。在此教师就可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在开展情境教学的时候,涉及哪些语文基础知识,要培养学生哪些阅读技巧,进一步确定如何发展学生的词汇,提升其思维能力与观察能力,进一步增强阅读能力,突出阅读教学的本质。然后结合学生在情境教学中的各种表现,给予适合的鼓励。在此教师还要多培养学生,让其能力都能达到高水平。
三、创建积累情境
1. 结合学生语言智能创建言语情境。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阅读让学生积累更多语言,而在语文课堂中通过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让学生在理解字詞基础上,积累语言,获得表达语言的信心。结合学生的语言智能,教师可借助课堂中的“组块教学”形式,发展学生言语智能,借此在课堂中创建的情境也以“板块”的活动形式,结合词语结构,抓住课文片段,文章间的内在联系,组成版块,然后在阅读课堂中开展语言训练。通过师生与生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完成倾听、讲述、提问、解答等等,去理解与感受语言,扩展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升阅读效率。低年级小学生是语言储存与发展的主要阶段,其对字词的逻辑记忆,在生活与学习中快速发展。所以在低年级阶段让学生积累词语与掌握不同结构的句子是教学重点。在此教师要善用生活创建语言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加深对词句的深刻理解,完成语言的积累。例如,结合课文的内容,可让学生对某一事件或者事物进行描述解释,或者是开展课文的对白表演,以多种语言性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智能同时,优化教学情境的创建。
例如,在《大禹治水》一课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此神话故事,感受大禹治水过程的艰辛,教师可以先展示词语“到处奔走”,让学生在理解下能够自己描述出大禹为了治水而“四处奔走”的情境,并说一说“到处奔走”的相关句子,让学生可以品味这个词的真正含义,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苦。对于大禹治水的过程,可让学生反复阅读这一段,重点思考其中表示数字的词语,如一次、三次、十三年,以这三个数字的词语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大禹治水的感人事迹。在理解文章后,以积累语言为目的创建的情境为“词语开花”活动,借助课件为学生展示六朵玫瑰花,在花朵的下面藏着六个成语,如千辛万险、千恩万谢、千秋万代、千难万险、千家万户、千言万语。然后让学生随意选择花朵,选到哪朵花,就对应说一句与大禹治水有关的话,如果谁对,玫瑰花就会绽放美丽的花瓣。在此情境的引导下,学生都跃跃欲试,尝试让玫瑰花开。于是同学们各抒己见,在造句的时候加深对大禹这一英雄形象的理解,积累更多语言。
2. 结合学生音乐智能创建朗读情境。阅读是小学第一学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阅读中从基础的认识字词,到理解课文含义,都离不开朗读。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创建情境,可将语文与音乐教学结合,充分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例如,在《树与喜鹊》阅读中可在导入环节中,为学生播放喜鵲在树上快乐歌唱的视频,让学生在倾听观看中知道树和喜鹊已经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然后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中,让学生自己配乐朗读,能够在身临情景中感受树和喜鹊,另外还能抑扬顿挫地朗读,体悟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让学生能够读长的句子,因为低年级学生受肺活量的影响,在阅读长句子的时候,可能一口气读不过来,所以会出现停顿位置不对、阅读断断续续的问题。例如,在《端午粽》一文中,“粽子是用青青的……”这句话一共有三十个字。为了让学生顺利、正确地阅读,可借助音乐的节奏,让学生感受停顿,然后教师告知学生可以在哪部分停顿。再结合音乐节奏,教师做阅读示范,学生跟读,学会长句子的停顿处理,这样阅读就不会出现问题了。
第一学段学生的阅读倾向于对文本的整体感悟,在此借助课文中内容的文质兼美,情感丰富,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利用音乐创建音乐情境,让学生朗读,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如,在《树与喜鹊》的阅读教学中播放轻音乐,在班级中创建一种忧伤的氛围,然后让学生轻轻阅读、慢慢阅读,能够读出“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的心情。接着换成轻松愉快的音乐,引导学生快乐地朗读,体现“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的情绪。在音乐节奏的变化下,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们体会课文情感。
对于第一学段语文教学中标点符号的教学,也可通过朗读教学完成。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音乐智能的优势,辅助其突破学习难点。例如,在《狐狸分奶酪》一文中有一句话“我们有块奶酪,不知道该怎么分。”学生们在阅读到此的时候会有疑问“为什么这句话不用问号?”因为在看到“怎么”两个字的时候,都应该是疑问句,所以要运用问号。此时教师可使用疑问的语气、陈述句的语气,朗读句子,让学生感受语句的节奏、语气然后再读一读这个句子,体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并思考这句话到底是疑问句还是肯定句。在朗读情境的构建下,让学生不但了解为什么这句话不用问号的道理,还可以进一步理解文本的内容。
四、创建扩展情境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生活阅历不丰富,对社会理解不深,所以通过创建扩展情境,可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在情境的驱动下,积极开展想象,进行反思,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扩展与迁移能力。
1. 结合学生自我认知创建联想情境。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然后创建联想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鼓励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开展想象。通过情境教学,为学生展示多种形象,更加深入地掌握文章情感。例如,在《明天要远足》教学中,先为学生展示远足的画面,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想象。教师提出“如果同学们知道明天就要远足了,今晚在睡觉前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对作者内心世界进行想象。再结合文中的“唉……睡不着!”这句话,让学生再依据问题进行想象“为什么睡不着?”“他在想什么?”“他的心情怎么样?”感受作者既无奈、又着急的心情。想象是第一学段学生进行语文学习中要具备的重要能力,在此教师创建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在学生们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还可创建联想情境,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掌握学习方法。对于刚接触语文不久的第一学段学生来说,建立学习语文的兴趣,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关键。语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入门”,在此教师可以利用“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是怎么想到的?”引导学生实践并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为阅读的扩展与迁移提供条件。
2. 结合学生交往智能构建生活情境。第一学段的学生人际交往形式比较单一,多是在同桌、邻桌之间进行,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在开展阅读情境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为其创建人际交往情境,让其在交际环境中训练与扩展语言,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高效沟通,学会运用语言,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在此可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互,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植物妈妈有办法》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成三组,分别是豌豆组、蒲公英组、苍耳组。然后分别讨论植物妈妈是如何传播种子的,最后在班级中展示讨论探究结果。在此借助小组合作的形式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学习新课内容。另外,教师还可依据角色游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创建模仿课文的情境,体现文本中的人际交往关系,让学生在角色模仿、实践活动中开展阅读。
综上所述,新版教材的使用,在第一阶段语文课堂中开展的阅读活动,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的。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也更倾向于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希望通过阅读活动,加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对第一阶段语文阅读内容分析,发现使用特定的情境开展教学,符合此阶段学生的智能特点,可以提升阅读教学效果。科学创建理解情境、积累情境、扩展情境,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升阅读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