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赏识教育的实践意义探索
2022-05-30殷子清
殷子清
对于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而言,将赏识教育与语文教学进行深入融合,可以使教师观察到学生自身的闪光点,做到真正地欣赏学生,树立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心。语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以及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想要全面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及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想,合理地利用评价方式,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情况有更好的掌握,保障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完成,使学生身心都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赏识教育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及成长有着关键的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赏识教育可以发掘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且内心较为脆弱,需要教师细致的呵护与关怀。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点学科,教师要对赏识教育有正确的认知,提高对赏识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自然适宜的赏识方式,使学生可以明确自身的优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提升语文课堂赏识教育的成功率,确保赏识教育发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可以自觉地学习语文知识。
一、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赏识教育主要是指教师通过适当的方法鼓励学生,使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此种方法有助于教师发掘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及学习品质,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实践探究。作为语文教师要更加关注教学的整体,根据学生的学情,对教学方案进行有针对性地整改与完善,为学生营造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可以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素养,使学生逐渐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自律性。小学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质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忽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及学习习惯的培养,由于错误的教学观念以及严格的教学要求,导致学生逐渐降低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中很少表扬以及欣赏学生的优点,这种氛围下会使课堂变得更加沉闷。在语文教学中融合赏识教育,教师需要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基于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差异性,正面地看待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学生耐心的指导与帮助,不吝啬对学生的褒扬与鼓励。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到自己,避免学生因过于关注自身优势出现骄傲的心理,或注重自身劣势而产生自卑的心理等现象。基于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有目的性地对自身进行完善,为其今后的学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开展赏识教育,使得师生间处于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状态,使双方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学生会更加乐于对教师敞开心扉,表达内心的实际想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落后的教学观念
根据实践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虽然已经意识到融合赏识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但是囿于传统教学理念,在实际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过程中,却无法真正把赏识教育很好地贯穿落实整个阶段。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過高,下意识中给自身塑造了较为威严的形象,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因此,这进一步疏远了师生关系,让学生不想或不敢和教师表达自身的想法,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甚至部分学生产生了学习障碍以及心理问题,这种情况下只会增加语文赏识教育的隐患问题。
(二)模糊的教学目标
由于小学生具备心理素质较低且心智尚未成熟等共性特点,如果在学习阶段中遇到某种挫折或者打击,极易出现自卑的心理状态,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自信心,甚至会出现厌学的心理。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教师合理地应用赏识教育,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主动地进行学习与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克服苦难的勇气,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及方法。但是在部分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时,缺少对教学的明确目标或者教学侧重点出现偏差,进而导致语文教学工作难以向前发展,而赏识教育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更加难以发挥其教学的实践价值与积极作用。
(三)单一的教学形式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赏识教育中,由于教学方式及内容过于单一化缺少创造性,而无法充分调动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比如,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所使用的语言较为固化,或者针对学生的应试成绩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奖励,而具体的奖励方式同样单一化。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对赏识教育的期待逐渐下降,不断削弱了赏识教育的实践价值,同样也打击了教师融合赏识教育的积极性。同时,由于语文教学长时间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得教师普遍通过强制性的教学措施维持课堂的纪律,改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及学习习惯,导致学生存在逆反心理,比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扰乱其他学生课堂学习、相互讲话等。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赏识教育的策略探究
(一)及时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发挥赏识教育的实践价值
语文教师想要充分将赏识教育的应用价值及积极作用在课堂中有所体现,必须要及时地转变自身的传统教育思想。在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以学生为核心,进一步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赏识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将教学工作趋向人性化方向发展,使教师能够坚持以“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在语文课堂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学的侧重点紧紧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未来的成长方向,有助于保障语文教学工作的合理性及整体性。比如在某次考试后,教师不仅要赏识成绩优异的学生,更要关注到班级中成绩进步的学生,并在班级学生的面前对其进行表扬与鼓励,给予学生相应的物质奖励,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同时,教师可以让成绩较优异以及进步的学生到讲台中间,为全体学生分享其学习技巧以及学习感想,鼓励其他学生向其学习,使赏识教育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教学作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在每一位学生身上都要寻找到其优点与缺点,并帮助学生进行耐心的帮助与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其加强对自身学习的督促,实现学生综合素养及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明确赏识教育核心目标,树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赏识教育,需要教师明确教学的目标。通过具体的目标,制定与其对应的教育方式,合理地运用赏识教育,提高语文教学的最终成果,保障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日常教学中很少发言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语言鼓励的方法,使其了解自身存在的优点,逐渐提高其课堂存在感、学习参与感以及成就获得感。对于课堂表现情况较差的学生,教师需要通过语言提高学生在课堂中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当学生受到教师的鼓励与支持时,会使学生内心形成强烈的满足感与喜悦感,使其逐渐将精力投入到课堂中,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此外,教师可以以加强学生自我认知作为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升自我认知以及了解,有助于实现综合素养的培养。教师在观察到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情况下,如果可以将批评的形式转为一个警告的眼神,当学生有良好表现时对其进行鼓励,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意识到正确的行为习惯及思想观念。所以教师在学生犯错后,不能急于对其进行批评,而应该采取更为温柔的语气与学生进行沟通,引导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改正错误;当学生表现优异的情况下,教师要给予学生实质性的奖励,使学生将此优点继续保持,有利于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三)创新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具备喜爱新鲜事物的特征,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这一共性对教学形式及内容进行创新,提高学生在课堂中表现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因此,教师在开展赏识教育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共性特点,促进教学过程的多样化,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期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掌握,对其中的角色进行扮演,最终评选出合作较为默契、优秀的小组。利用此种教学模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及学习欲望,又能够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使学生的交际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在评选阶段,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比如一组学生的合作最默契,二组学生课文内容的背诵更加完整,三组学生表演的动作比较丰富等。通过赏识教育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调动课堂的活跃性,为语文教学赏识教育工作注入更多的活力。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时间,促进学生独立分析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培养。但是部分学生由于害怕回答错误以及性格内向的原因,在课堂中很少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其分析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对此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引导学生间进行交流,共同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会受到整体环境的熏陶,将内心的想法很好地表达出来,此时教师要对学生明显的变化进行肯定与赞扬,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肯定与鼓励对其身心发展與未来的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使学生在内心中树立强大的学习动力。
结束语
综合分析,基于小学生尚未成熟的心智以及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应用赏识教育并丰富创新赏识教育的方式方法,以营造良性的教学氛围,打造正反馈式师生互动循环体。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同时又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