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2022-05-30田明杰
【摘要】 “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哲学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在孔子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忠恕之道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儒家的一种道德规范,同时也是践行“仁”的方法和途径。在当今时代,孔子的忠恕之道仍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孔子;忠恕;仁;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45-005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45.018
一、忠恕之道之內涵
(一)“忠”
“忠”在《论语》中共提及18次,主要是指用来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忠”为形声字,从心,中声。本义为“忠诚无私,尽心竭力”。《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忠,敬也。从心中声。”[1]264从这两种解释中可以看出,“忠”具有尽心之意。
孔子虽然没有明确地解释“忠”,但其含义却蕴含在《论语》之中。《论语·雍也》篇中记载,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2]93这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践行仁的方法,同时也就是所谓的“忠”,即自己想要成功也要使别人能够成功,自己要想通达也要使别人能够通达。由此看出,“忠”有推己及人,尽心为人的意思。
《论语·学而》篇中记载,曾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4“为人谋而不忠乎”意思是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力了呢?这里的“忠”也就是“尽”之意。《论语·八佾》中还记载,鲁定公曾问孔子:“君使巨,臣事君,如之何?”[2]41孔子答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2]41孔子说在处理君臣关系时,臣下要做到“忠”,即“忠心尽力”。《论语·为政》篇中记载,一次季康子向孔子问道:“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2]27孔子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7孔子是说在处理君民关系时,君主要做到孝顺父母,疼爱幼小,这样就能够获得百姓的忠心相待。这里的“忠”是“忠诚,尽忠”之意。
综上,“忠”也就是利人,即竭尽自己所能为他人办事。具有尽力、尽心、忠心地对待别人的意思,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将心比心之意。“忠”需要有能力才能做到,是从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来说的。
(二)“恕”
“恕”为形声字,从心,如声。本义为“恕道,体谅”。《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恕,仁也,从心如声。”[1]264从这两种解释中可以看出“恕”具有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体谅他人之意。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中明确地解释了“恕”。一次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2]237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237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思想,即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所说的意思是人应该用对待自己的态度来对待他人,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学会换位思考,对他人多一些理解和包容。《论语·颜渊》篇中说道:“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2]182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正好相反。君子对待别人总是“推其所长,避其所短。”推广传扬别人的长处,回避谈及别人的短处。《论语·里仁》篇也记载,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55看到贤德的人就要向他看齐,看到不贤德的人自己内心明白就是了,而不会去传扬。这些都是恕道的体现。
综上,所谓恕道,是以自己为衡量标准,自己不想遭遇的,也不要施加给别人。“恕”要求首先要尊重和理解自己,然后推己及人,进而去尊重和理解他人,“恕”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所以,恕道可以理解为用自己的心去理解别人的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自己都厌恶的,也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的“恕”要求不害人,如果做不到利人那也绝对不能害人,恕不需要有能力就能做到。“恕”的核心思想就是尊重、理解、体谅他人,是从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来说的。
(三)忠恕之道
孔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论语》是研究孔子哲学思想最主要的著作。忠恕之道是孔子非常重要的一个哲学思想,语出《论语·里仁》篇中的一段对话。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2]54这里的“贯”是“贯穿、贯通”之意,孔子说有一个基本思想贯穿了其整个学说,学生曾子将之总结为忠恕之道。也就是说,孔子“一以贯之”的践行之道即是“忠恕”,忠恕之道是对贯穿孔子学说始终的思想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所以,最早将“忠”和“恕”联系起来的是孔子的弟子曾参,“忠恕”二字并非由孔子本人直接提出。
《中庸章句》中说道:“尽几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3]25《论语集注》中也说:“尽几之谓忠,推己之谓恕。”[3]71这两种解释都是在说“忠”是指自己尽心竭力地为他人做事,“恕”是指把自己的心推及他人。《孟子集注》中指出:“尽几之谓忠,以实之谓信。”[3]192意思是说竭尽自己所能叫作“忠”,用真实对待他人叫作“恕”。《中庸》中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3]25“忠恕”是说心中不喜欢别人怎样对待你,你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一个人能够做到“忠”和“恕”,也就接近中庸之道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忠”是指尽己之心,是隐而未发,为“中”。“恕”是指理解、体谅他人,是追求自己与他人的和谐,是“和”,所以二者合起来就是中庸。
“忠”是指对待他人能够做到真诚无私、坦诚相待、始终如一,尽心竭力地为他人办事。“恕”是指对待他人要理解、体谅和宽容,体恤别人的不易,不计较别人的过错。忠恕之道就是要以仁爱之心待人,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面对自己进而面对他人,是仁的具体体现。总之,忠恕之道是贯穿孔子哲学思想的主线,是孔子待人接物的重要法则,也是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规范。
二、忠恕之道与仁的关系
(一)“仁”
《论语》中关于仁的论述有很多,其中“仁”字出现了一百多次,足以看出仁学思想在孔子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在《论语》中,孔子的学生多次向孔子询问“仁”的含义,孔子也一一做出了回答。下面将选取几个典型的解答进行分析。
《论语》中记载,樊迟曾多次向孔子问仁,孔子一次回答说:“爱人。”[2]185这里的“爱人”就是关怀人、尊重人、善待人之意,是指没有功利目的且发自内心的喜爱他人,但是孔子的“爱人”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指爱所有人。另一次孔子回答说:“仁者先难而后获。”[2]88孔子认为仁人在付出努力后才能有所收获,这就是仁德。还有一次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2]197这次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以恭、敬、忠三种美德为基本内涵的,即在家恭敬有礼,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厚诚实三种美德。
在《论语·颜渊》篇中,颜渊问孔子何为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2]174颜渊进一步追问具体的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2]174在孔子看来,让自己的言行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做到了仁,仁是礼的内在约束,践行仁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司马牛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讱。”[2]175孔子说仁人要言出必行,话不要轻易说出口。仲弓也曾问仁于孔子,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175这其实是说仁人需要对别人尊重,毫无怨言地尽心为他人办事。在《论语·阳货》篇中,子张也曾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2]260子张继续追问是哪五种品德,孔子回答说“恭,宽,信,敏,慧。” [2]260在这里,孔子说具有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慧五种品德便是仁人。
通过以上孔子对不同学生关于“仁”的解答,可以分析总结出“仁”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观念,是孔子及其弟子培植品德的最高目标,孔子认为具备了仁的道德品德,就不会做违法乱纪的事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仁”的解释是:“仁,亲也,从人,从二。”在这里许慎把“仁”解释为“两个人”,可以把它的扩展含义解释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的“仁”就是指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需要遵循的最高的道德规范。
(二)忠恕之道—为仁之方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孔子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实现仁的简易方法就是推己及人,践行忠恕之道。“忠恕之道”是实践“仁”的具体方法,二者有着紧密联系。
仁是孔子对自己理念的一个高度概括,是孔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仁的基本精神就是“爱人”,也就是关怀他人、尊重他人。但是孔子“爱人”的程度是有差异的,“爱”的程度最深的是与自己最亲近的人,其次是有一定接触的人,最后是完全的陌生人。孔子“仁”的内涵丰富,是最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也是所有人都应该努力践行的基本理念。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曾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2]109孔子说,讲到圣和仁,我怎么敢当呢?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仁是很难达到的。但是孔子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2]107他说仁德离大家并不远,只要通过自己努力,就可以拥有仁德。孔子的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需要深刻体会到他人心理,并为他人着想,接近于人的本心和本性。孔子的“仁”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至于如何去践行仁,如何才能达到“仁”的要求,孔子提出了“忠恕”的方法。
所谓“忠”就是尽力为人,是一种负责任、真诚的为人处世态度。所谓“恕”就是尊重、理解、体恤、宽容他人,体现了一种包容的心态。忠恕之道是指用对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他人,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将心比心,既包括“忠”的积极道德要求,也包括“恕”的消极道德限制,体现了推己及人的两个方面。“忠”和“恕”是相互补充、不可分割的关系。只做到“忠”,做不到“恕”,人就会变得锱铢必较、得理不饶人。只做到“恕”,做不到“忠”,人就会丢掉责任和真诚。“忠”和“恕”合在一起,就是忠恕之道。忠恕之道是贯穿孔子学说的重要内容,是仁学思想的具体运用,是达到“仁”的重要途径,做到了忠恕也就做到了仁。
三、忠恕之道的當代价值
(一)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
孔子忠恕之道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对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孔子的“忠”是指尽己为人的一种奉献状态和坦诚待人的一种珍贵品质,这在当今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是非常重要、非常珍贵的。以真心换真心,这是建立友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另外,孔子的“恕”要求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尊重、理解和体谅他人。这就要求在人际交往中,人们要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比如,人人都不想被孤立,因为被孤立的感觉让人很不舒服,所以生活中也不要去孤立别人。再比如,每个人都不想被欺骗,因为被欺骗的滋味很不好受,那么对待别人就要绝对的真诚,不欺骗别人。如果人人都能以“忠恕”的道德要求来规范自己,在与人相处时将心比心,善待他人,那么人们将会拥有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生活也自然会变得更加美好。
(二)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社会和谐稳定至关重要,只有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孔子的“忠恕”思想要求人们真诚待人,推己及人。如果人人都能够践行忠恕之道,做到彬彬有礼、待人友好,那么这个社会将更加稳定和谐。除此之外,如果人人都用忠恕之道来要求自己,做事情就不会铤而走险,社会上的犯罪分子也会大大减少,人人都能安心过好自己的日子,这样就会出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离不开人心的稳定,人心不稳定,社会就会动荡不安。稳定人心,重要的就是人们自己能够注重“修心”,而“忠恕”思想正是内圣之道,具有很强的道德约束力。因此,“忠恕之道”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三)有利于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不公平竞争的现象也逐渐暴露出来,破坏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这样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就是因为人们渐渐丢掉了内在约束,对自己的道德要求越来越低。而孔子的忠恕之道正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如果人人都能够践行孔子的忠恕之道,就会严格要求自己,讲究诚信,不做违法违规之事,尽力去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即使做不到有利于他人,也绝不会去做伤害他人之事。这样,就能够减少不正当竞争现象的出现。因此,孔子的忠恕之道有利于从道德层面上约束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
(四)有利于加强现代国际合作
“忠恕”思想对于发展现代国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加强现代国际合作。首先,孔子的“忠”要求利人,尽己所能为他人办事,这一思想也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要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各国之间的互帮互助以谋求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全世界的呼声,有利于加强现代国际合作。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思想也要求在国际合作过程中,尊重其他国家,不把本国所厌恶的强加给他国,要真诚、讲诚信,要想自己的国家利益不被侵害就不要侵害他国的国家利益,这对于国际合作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总之,孔子的“忠恕”思想对于加强现代国际合作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結语
孔子的哲学思想内涵丰富,忠恕之道是其学说中的重要内容。所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尽己为人、利人的思想。所谓“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尊重、理解和体谅他人的思想,“恕”要求不害人。孔子的忠恕之道体现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精神内涵,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规范。仁学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忠恕之道是实现仁、达到仁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孔子的忠恕之道不仅在孔子时代对于实现“仁”、恢复“礼”有着积极作用,在当今时代,在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的维护、现代国际合作的加强等方面的价值仍不容小觑。因此,对于孔子的忠恕之道,应该采取借鉴、吸收、发扬的态度,让古人的哲学智慧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社会。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7.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作者简介:
田明杰,女,满族,河北唐山人,现就读于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