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城为何叫“长春”
2022-05-30
1948年10月16日,驻守长春东城区的国民党第60军起义;10月18日,驻守长春西城区的新7军投降;10月19日10时,我军从四面八方开入市区,长春全面解放。10月21日凌晨,据守在中央银行大楼的国民党司令部在几声象征性的枪响过后,宣布投降,长春彻底解放。
在《长春县志·沿革》中记载:“乾隆五十六年,郭尔罗斯札萨克公恭格拉布坦以前旗游牧之地,招农垦种,嘉庆五年于长春堡设理事通判,名曰长春厅。”
原本清政府为满族和蒙古族的居住区域划分了“分界线”,叫“柳条边”。今天的长春、农安、德惠、九台(部分)等地域都在边外,在当年归属郭尔罗斯前旗。但在康乾盛世的背景下,人口数量有点不受控制,关内的农民没有地种,只能开启“闯关东”模式。而郭尔罗斯前旗札萨克对违禁入境的垦荒者也来者不拒,就坐等着美滋滋地征收地租。
来的人越来越多。勤勤恳恳的破产农民,努力開拓着关内关外的土地,在清政府忍耐的边缘疯狂试探。终于在嘉庆五年,清政府决定“设官弹压”,在此地设置了长春厅,称之为“借地养民”。清政府在这里设置了一个与郭尔罗斯前旗平行的行政区域。设治之初,没有直接落一个“长春厅理事通判印”,采取迂回策略,突出“地”权,先制了“郭尔罗斯理事通判印”。观察四五年,看大家都没什么意见后,才正式称为长春厅。长春厅的地点在伊通河东岸一块平坦的开阔地上,因为距离“长春堡”很近,所以被命名为“长春厅”,而当地人则称其为“新立城”。
从长春厅的设治历史可见,“长春厅”名字的来源与“长春堡”密切相关。康熙三十年,清政府决定增加一个开边时段,每到春天,部落附近的伊通边门会放开一次贸易,这时,带着牲口的蒙古人,带着粮食的汉人,带着自己特产的满族人,可以在这道门互通有无。
但久而久之,有人开始不安分了,罔顾季节,就算是夏秋冬来了,依旧偷偷交易,希望与春天同行的市场越来越长。吉林将军见状也适当给大家放放水,用“明紧暗松”的办法来应付朝廷。“春天”在这里真的变“长了”,于是这个无名村落便被人们称为“长春堡”。
不过,也有人认为,长春就是个音译名。辽代,皇帝每年春天要到查干湖狩猎、射大雁、吃头鱼宴。他们在破冰捕鱼时祭天,“茶阿冲”便是他们的祭天口号,发音很像“长春”。也有研究认为“茶阿冲”并不止步于辽,而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的肃慎,也就是满族、女真的先祖。直到今天,“茶阿冲”依旧是长春的别名。(综合《国家人文历史》、中国吉林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