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渗透情感教育,建构魅力化学课堂

2022-05-30黄正华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化学课堂魅力情感教育

黄正华

摘要:化学作为初中教育体系中的课程之一,在新一轮教育改革背景下也受到了高度重视,教学目标由单纯的传授知识与技能升级为三维目标,加入了情感教育目标。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借此建构魅力化学课堂,促使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

关键词:情感教育;魅力;化学课堂

情感是构成非智力因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体验客观事物时会因情感形成态度,从而展现对现实的非常态化反应,所以,其产生取决于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们需求。在新时期下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除做好知识的讲授与技能的传授外,还要积极渗透情感教育,让化学课堂更有魅力,吸引学生参与到化学探索活动中,推动他们健康、全面地发展。

1    借助理论知识教学,巧妙渗透情感教育

1.1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化学作为初中教育阶段最后一个学年才开设的科目,对于学生来说有一些陌生,畏难情绪与惧怕心理也就随之产生。要想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就要坚持寓教于乐原则,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其自觉踊跃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可围绕具体教学内容将一些趣味性元素引入课堂,丰富教学资源,也可以创新教学方式,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学习化学知识,促使其逐渐喜欢上化学学科,进而渗透积极的情感教育。

比如,在进行“燃烧和灭火”的教学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关于燃烧的视频,提出问题:物质的燃烧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将这些共同点概括起来就能得出燃烧的概念,那什么是燃烧?要求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再结合课本知识得出燃烧的概念,以此活跃课堂气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对新课充满期待。接着,教师设置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够燃烧?如何才能使酒精、蜡烛、木条等燃烧?如果将正在燃烧的蜡烛用烧杯罩住,它还能一直燃烧吗?组织学生合作探讨这些问题,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让他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结合实验结果分析燃烧需要的条件,即物质自身必须是可以燃烧的物质,要达到一定的温度,离不开氧气。让学生归纳知识、总结规律,加深印象,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教师在课件中展示一些物质图片,如火柴、木头、沙子、石块、水等,让学生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学生思考后发现不是所有物质都能够燃烧。教师追问:有可燃物与氧气,燃烧是不是就一定能发生?引导他们在有趣的推导中继续学习新知识。

1.2运用以情施教策略,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受以往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将教学当成一项硬性任务来看待,为教学而教学,以至于教学模式较为老套、单一,教学内容更是毫无新意,主要目的就是应对考试,并没有考虑到學生的情感态度,导致他们学习效率低下。面对这种局面,初中化学教师应运用以情施教的策略,注重思想情感的融入,在教学中投入更多激情,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使其将更多情感投入知识学习与研究中。

在“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复习知识的形式提出问题:质量守恒定律有哪些内容?为何在反应前、反应后均会产生质量守恒?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回忆了旧知识,然后教师继续提问:大家还知道哪些化学反应?引导学生调动知识经验,当学生说出所了解的化学反应后可继续提问:化学反应可以通过有声语言表达,那么该如何运用无声的符号、文字来表达化呢?然后让学生写出碳与氧气反应的化学表达式,即为碳+氧气=二氧化碳。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化学方程式C+O2=CO2,告诉学生上述两种表达式都能直接表述氧气与碳的反应,若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是否可以通过观察文字描述来判断是哪种化学反应?指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明确生成物、反应物以及相关反应条件,教师借机指出第二种是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代替物质名称,使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化学方程式的优势,感受简约之美。之后,教师出示化学方程式2H2+O2=2H2O,由学生说出这个化学方程式体现的信息,从微观与宏观及各物质的质量关系等不同视角展开分析与讨论,这样多角度的讨论有助于他们加深对化学方程式意义的理解,使其情感得到发展。

1.3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建立激情化学课堂

在传统初中化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通常采用“灌输”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致使他们的学习激情不足,表现得较为被动,不仅知识水平很难提高,情感因素更没有得到激发。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初中化学教师应该科学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建立充满激情的化学课堂,根据实际教学需求,灵活运用情境教学、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先学后教等方法,引领学生在化学课堂中主动思考与交流,帮助他们高效学习新知识。

在“原子的结构”教学中,教师采用谈话引入:有人认为原子为无法分割的小型实心球体,请问大家同意这种观点吗?随即让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相关知识探究原子的构成、原子中核电荷数、电子分布情况、金属与非金属原子外层电子数量分布规律以及在化学反应中电子的获取和失去,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这些基础的原子知识。接着,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内容,之后合作讨论以下问题:原子由哪些部分构成?哪些粒子构成原子?各种构成原子及其原子核的粒子自身是否携带电流?若携带,属于正电还是负电?用框图式表示原子的构成情况,同时把各类微粒的带电情况标出来。原子核的正电荷是怎么来的?核电荷数是什么?原子很大吗?基于原子视角来看,原子核的体积怎样?让学生在小组内一起讨论和交流这些问题,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答案,并给予实时点拨。随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课本中的图表对原子的相关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其中涵盖不同原子的中子、质子与核外电子是否有着相同的数量?有何规律?有哪些原因导致原子不显电性以及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等,使学生充满激情地继续研究原子结构。

2    把握实验教学契机,刻意渗透情感教育

2.1注重演示实验教学,引发学生探究欲望

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亚于理论知识。实验教学还是渗透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把握好实验教学契机,有意识地渗透情感教育,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初中化学教学中安排的实验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初中化学教师应注重演示实验教学,借助实验渗透情感教育,并发挥实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启发思维与智慧、培养观察能力与辨析能力等优势作用。

例如,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先以语言导入:“想必大家都知道,化学知识的探究离不开实验,通过实验能够看到直观的化学现象,在分析与记录实验时能够明确化学原理,了解知识形成过程。那么化学实验探究的步骤有哪些呢?”教师引领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或者实例讨论,整理化学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随即教师提问,“在实验前、中、后三个不同阶段应该重点观察哪些内容?描述实验现象时该从哪些方面着手?”之后教师演示用打火机点燃蜡烛,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蜡烛在实验前、中、后不同阶段的状态与现象,重点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火焰的颜色。接下来,教师快速拿出一根火柴梗放到火焰之中,停顿2秒左右,再把一个干燥的玻璃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半分钟后将烧杯取下放正,往里面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并搅拌,观察玻璃杯中出现的现象,让学生以表格形式加以整理、归纳。随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蜡烛燃烧时状态有无变化?迅速放置于蜡烛火焰中的火柴再取出并长时间放置会产生什么现象?为何蜡烛在燃烧时会冒出黑烟,熄灭后则冒出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满足他们的探究欲望。

2.2制造更多实验机会,推动学生情感生成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以做好演示实验为前提,将操作实验的机会交给学生,使其拥有更多亲自设计、操作与完成实验的机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生成情感,实现情感教育的渗透。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知识讲授过程中,要为学生制造与提供更多的实验机会,根据所要研究的知识点,鼓励他们独立或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大胆提出猜想,制订合理的实验方案,使其体会到实验的严谨性以及完成实验的成就感与喜悦之情。

例如,在开展“溶解度”的教学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回忆溶液、溶液的组成等相关知识,设计导语:大家都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不过在一杯水中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食盐?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产生想要继续探索的渴望,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接着,教师以氯化钠与硝酸钾为例深入探究这一问题,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先取一个烧杯,往里面注入20毫升水,加入5克氯化钠,搅拌至完全溶解,再加入5克氯化钠,继续搅拌至完全溶解,重复上述操作,直至氯化钠不会溶解为止,然后加水重复操作;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当硝酸钾不能溶解时对溶液加热,继续加入硝酸钾,搅拌直至溶解。然后,教师随机挑选一组学生讲述实验现象和结论,其他小组的同学提出不同见解或者加以补充,使其得出以下结论:在水的质量一定的情况下,氯化钠不会无限溶于水,当无法溶解时可以加入水,就会接着溶解;在一定温度下,硝酸钾也不会无限溶解于水,当无法溶解时可以加热,温度升高后也会继续溶解。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利用实验判断某种溶液是否饱和。

3    善于结合实際生活,培养学生正确情感

3.1引入生活化学素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初中化学属于化学教育的基础阶段,所学的知识相对简单、易懂,从分子、原子、离子层面研究常见的物质以及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等,这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不仅教材中有不少生活化元素,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更是广泛存在。因此,为了通过渗透情感教育建构魅力初中化学课堂,教师可以围绕具体知识点有的放矢地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化学素材,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他们的正确情感,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优化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空气”的过程中,当讲到“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要保护空气”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蓝天白云与汽车排放尾气、工厂烟囱排放废气的对比画面,并出示一张当天空气质量指数的图片,让学生望一望窗外的天空,简单评价空气质量如何,初步思考该如何保护空气不被污染,激发他们的感性认知,激起思想情感。接着,教师提出问题:空气中主要有哪些成分?他们分别有什么性质和用途?让学生阅读课本知识后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其结合生活常识共同交流氧气、氮气以及几种常见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让他们体会到生活与化学之间的紧密联系。之后,教师设问:当前,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大家知道怎么防止或控制空气污染吗?引导学生结合社会实践加以总结:常见的空气污染物有烟尘、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源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工厂废气、化石燃料的燃烧等;空气污染会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与人体健康,导致酸雨、臭氧层被破坏和温室效应等现象的出现;治理方法有大量种树、种草,使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3.2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情感认知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想通过渗透情感教育建构魅力化学课堂,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有限的课内时间与空间,而是要适当拓展教学范围,结合课内主题积极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借此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他们的情感认知。具体来说,初中化学教师可以根据知识主题有针对性地设计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将课内所学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使其学会分析一些化学现象或者处理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真正意识到化学的重要性与实用性。

比如,在实施“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教学时,课内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带领学生回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说一说铁是怎样的一种金属?铁制农具为什么不能雨淋?自行车在什么时候容易锈蚀,该怎么保护?引发他们的原有认知,使其结合课本知识初步了解导致钢铁锈蚀的因素以及减缓钢铁锈蚀的办法。之后,教师可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身边的金属资源浪费、腐蚀现象,拍摄照片记录下来,进一步分析钢铁锈蚀的条件,对环境产生的危害,使其根据生活现象共同探讨,制定一系列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措施,如为防止金属制品锈蚀,可回收利用废旧金属,还可以能够节省能源、节约原料;合理开采矿产资源;利用其他材料代替金属,减少金属的使用等。促使他们了解防止金属制品锈蚀的原理是保持干燥与洁净,改变金属结构与在表面增加防护层等几个方面。如此,让学生意识到废旧金属会污染环境,回收和利用废旧金属对保护环境及金属资源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积极情感。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应当想方设法把情感教育同认知教育巧妙结合起来,注重知识讲授与情感渗透的有机统一,充分展现化学学科的育人功能与价值,从多个方面与不同途径渗透情感教育,全力构建魅力化学课堂,促进学生在情感驱动下更好地学习、理解和运用化学,使其切实体会到化学的魅力与精彩,提高学生的化学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顾红兵.例谈基于情感文明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J].化学教与学,2018(01):32-33,38.

猜你喜欢

化学课堂魅力情感教育
独特魅力——MINI JOHN COOPER WORKS CLUBMAN
《东方欲晓》的魅力
化学实验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初中化学课堂中问题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尝试
如何让化学史在化学课堂中焕发独特的魅力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谈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