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咬文嚼字,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2022-05-30丁元清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易错题咬文嚼字思维品质

丁元清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同样要重视咬文嚼字。教学时,在知识建构时,让学生初次学习时就对概念、性质、规律等中的每一个字词咬文嚼字,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对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咬文嚼字,从而厘清条件与问题,明确条件与问题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正确解决问题打好基础,提升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在辨析易错题时咬文嚼字,关注和研究学生在解答哪些题目时容易出错,深入探析易错原因,提升学生思维的思辨性;在备课时咬文嚼字,注重教师自身教学用语的规范性、科学性、严谨性,让学生感悟在数学学习中将语言文字表述准确、理解到位的重要性,提升其思维的广阔性。

[关键词]概念;易错题;咬文嚼字;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4-0043-03

语言文字是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是思维的载体。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重视咬文嚼字,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严密性、精确性。下面,笔者通过教学案例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咬文嚼字的策略。

一、在知识建构时咬文嚼字,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中有很多的概念、性质、规律,其内涵丰富,用词精当,多一字不行,少一字不可,教学时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分析,让学生知道其内涵要义,了解其外延范围,抓住其含义本质,以学生的知识建构为支点,让学生初次学习时就能对其中的关键字词咬文嚼字,透过现象理解本质,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规律”时,上课伊始,教师先给学生讲“猴子分桃”故事:4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得几个?40个桃子分给20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得几个?400个桃子分给200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得几个?4000个桃子分给2000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得几个?然后提问:“在这个故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让学生通过浅显的故事初步知道桃子总数、分桃子的猴子数在变,但每只猴子分得的桃子数都是2个,不变。这是在认知起点向学生渗透咬文嚼字的重要作用,使其抓住要点,知晓“变”与“不变”的概念内涵。接着,教师让学生研究4÷2=2,8÷4=2,16÷8=2,28÷14=2这些算式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再让学生探究其中被除数、除数是怎样变化的(从前往后看)。这时学生模糊地意识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数,商不变”。教师问“真的是这样吗”,并举例子4÷2=2,(4×2)÷(2×2)=2,(4×8)÷(2×8)=?,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让学生弄清楚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的数应该是什么样的(凸显“相同的数”)。为学生构建商不变规律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的概念时,强调“两同”,即“同时”“相同”;再让学生从后往前看,看看有什么发现,弄清楚“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其实这时对规律的讲解还欠一点火候,可以进一步提问“这里的数可以是任何数吗”,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引向深度思考,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还要将“0除外”。最后则水到渠成地为学生构建完善的“商不变规律”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让学生厘清思路,使学生的认知从模糊走向清晰,数学思维得以提升。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很多概念、规律等的构建过程有着广阔性、逻辑性、深刻性,这不仅仅反映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更重要的是能折射出一个人的思维品质的优劣,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伴随其终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咬文嚼字要规范、科学,尽可能减少日常用语对严谨的数学思维的干扰,还要注意对如近义词、多义词等的词义进行辨析,更要注意对算术、代数、几何中的常用词,以及修饰关系语句进行深入分析。

二、在解决问题时咬文嚼字,提升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学生在学习知识后要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与学习内容、教材、题目等进行对话、产生交互作用的一种方式。在解决问题时咬文嚼字,是指对题目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分析,以深刻理解题意,找出条件与问题,厘清条件与问题的內在联系,使要解决的问题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印象,为解决问题打好基础。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读题边思考每句话的含义,理解每一个符号的意思、不同条件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边读题边思考的良好习惯,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提升思维的严谨性。

【例1】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5页练习题(如图1)教学情况

在笔者请学生阐述自己的理解时,两位学生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学生甲认为根第4天的长度为0 mm,第6天的长度为15 mm;芽第6天的长度为0 mm,第8天的长度为3 mm,所以小明是第6天看到根,第8天看到芽。学生乙认为虽然根第4天的长度为0 mm,第6天的长度为15 mm;芽第6天的长度为0 mm,第8天的长度为3 mm,但根不是第6天一下子长到15 mm的,线段图起始点在第4天,因此小明是第4天开始看到根。同样的道理,小明应该是第6天开始看到芽。其他学生随着他们两人的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时无法统一。

是直接说出答案,还是让他们继续找理由说服对方呢?笔者灵机一动,想到不妨让他们咬文嚼字,感悟一下,于是笔者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题目问的是什么?该怎么理解‘看到?或者对于问题‘小明是第几天开始看到根、第几天开始看到芽的?,你认为答案是什么?”有学生说,看到根,有可能根才长出一点点,量不出长度,看到芽,有可能是才发芽,同样量不出长度。

在学生进一步明确这些细节之后,笔者追发问:“看到根和看到根的长度是一回事吗?看到芽和看到芽的长度是一回事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是一回事。

通过这样的对比让学生主动咬文嚼字,理解“上升”是一种趋势,明白其从何时开始到何时结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咬文嚼字,不只是简单的动嘴的过程,更是一个动脑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是一个加深理解提升思维品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消化这些信息,进而完成知识的获取,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

三、在厘清易错题时咬文嚼字,提升学生思维的思辨性

学生在解决一些问题时容易出错,往往是因为没有对题目好好地咬文嚼字,把一些关键字、词、句弄混,造成低级错误。在厘清易错题时咬文嚼字,也就是要关注、研究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在解答时出错,要弄清楚错因,以此为支点,提升学生思维的思辨性。例如:

1.走楼梯问题

【例2】小冬和小亮同住在一幢大楼里,小冬住5楼,小亮住4楼,小冬每天回家要走80级台阶,小亮回家要走多少级台阶?

学生解答时很容易犯的错误是“80÷5=16(级),16×4=64(级)”。仔细分析这个错误,表面的原因是学生把实际走4层楼的台阶当成走5层楼的台阶去计算,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缺乏了解。如果有了对生活实际的了解,在读题目时对“小冬每天回家要走80级台阶”进行咬文嚼字,思考清楚第几层和几级台阶的意思,明白80级台阶是走了几层、每层有多少级台阶,解答时思路就不会出现错误了。思路清晰了,学生自然就不会做错题目了。

生活中,走楼梯问题就如同植树问题,楼层数相当于树的棵数,而走的台阶层数就相当于间隔数,解答时要多联系生活实际,或者画图辅助解答,才能少犯错误。让生活走进课堂、课堂呈现生活,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有效激发。

2.行程平均速度问题

【例3】李明上午上学时从家里去学校每分钟走60米,中午回来每分钟走40米。求:他从家到学校来回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会做出错误解答“60+40=100(米),100÷2=50(米)”。求来回的平均速度,應该用来回路程的总和除以来回用去的时间总和。学生解答错误显然是因为没有对“来回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进行咬文嚼字,想当然地把来回当成两次,把速度当成路程,直接用速度之和除以2。如果对“来回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进行咬文嚼字,抓住求平均速度的数量关系进行思考,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了。

3.分数中数率相混问题

【例4】有两根10米长的绳子,第一根先剪去1/5,第二根先剪去1/5米,哪根剩下的部分长?

对于这道题,学生容易犯的低级错误是:第一根剩下的部分长10- 1/5=9.8(米),第二根剩下的部分长10- 1/5=9.8(米)。究其原因,是因为原来两根绳子都长10米,第一根剪去的是10米的1/5,剪去2米,剩下8米;第二根剪去的是1/5米,即0.2米,剩下9.8米,学生没有对“剪去1/5”和“剪去1/5米”进行咬文嚼字,分析出“剪去1/5”表示剪去的长度与原来长度的关系,而“剪去1/5米”表示剪去的就是0.2米,没有思考比较1/5后面带单位和不带单位的不同。

实际教学中,像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如三年级时锯木料的段数和次数,四、五年级乘车问题中起步价和起步价外的收费标准,五、六年级有关用水、用电的分段计费等,在此仅举这三个例子加以粗浅说明,其中需要咬文嚼字的情况大同小异,就不再一一赘述。

四、在备课时咬文嚼字,提升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一些数学教师教学的班级学生总体成绩一般,教学效果总是处于中等水平,学生中优秀者偏少,深究其因,就是教师在教学中随意性比较大,没有做到咬文嚼字,最终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数学教师备课时要重视对教材相关文字的研究,深入理解教材编排的意图,通过咬文嚼字汲取编者的经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用好课本,认真研究课本上的每一个概念、性质、计算公式等。在备课时咬文嚼字,就是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更要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对概念、性质、计算公式、题目等认真地读、慢慢地品、细细地嚼。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平时练习,抑或与学生的交流过程都要咬文嚼字。

例如,对于“有红、黄、蓝10个除颜色外,外形都一样的球,从中任意摸一个球,要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最大,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次之,摸到蓝球的可能性最小,红、黄、蓝球各有几个?”这道题,正常情况下学生会有两种答案:其一(正确),7个红球,2个黄球,1个蓝球;其二(错误),9个红球,1个蓝球。如果仅从答案是正确还是错误的角度来考虑就很简单,但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引导学生思考第一种答案对在何处、第二种答案错在何处,正确答案是不是只有这一种情况,再总结:从“有红、黄、蓝10个除颜色外,外形都一样的球”可知,每种球至少有1个。结合“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最大,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次之,摸到蓝球的可能性最小”可以确定,第二种答案是错的;第一种答案只是正确答案中的一种,其实只要满足“红球个数+黄球个数+蓝球个数=10”,红球个数最多,蓝球个数最少,黄球个数介于两者之间即可。这样引导,让学生不是简单地只顾题目做得对或错,而是对每一道题都认真地咬文嚼字,使其思维从浅层次走向深层次,从习惯性思维走向发散性思维,从被动做题走向主动研究题目,从而实现思维品质的真正提升。

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咬文嚼字的观念,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严谨性、思辨性。教师紧扣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品质这一主旨,把握住以上教学案例所述的方法,对数学概念、性质中的核心词汇,以及题目中的词、短语和句子等进行咬文嚼字,做好字斟句酌的示范,做到严谨治学,尽量避免含糊和混淆,并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持之以恒,学生的思维品质必定会得到有效提升。

(责编 吴美玲)

猜你喜欢

易错题咬文嚼字思维品质
高中数学不等式易错题型及解题技巧分析
错题再现,发现本源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易错题错因分析及纠错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