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人文地理学角度看湾区文艺的意义

2022-05-30高建平

粤海风 2022年5期
关键词:文学艺术文艺深圳

高建平

近年来,出现了众多将人文地理学用于文学艺术史研究的成果。这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思路,许多过去被归结于时间的现象,实际上可用基于空间的理论来解释。纵向的历史发展,与横向的地区间差异的形成和相互影响,是交织在一起的。一些过去呈现出的历时性线性发展图式,在进入到历史细部时,却发现亦具有共时性的网状互动图式的存在。世界文化就像一张网,历史变迁常常呈现为网上各文化结点的相互作用。

一、人文地理学与文艺的关系

文学艺术与地域有着密切的关系。世界文化是多样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语言,也就形成不同的文学艺术。中国也是如此,南方与北方,东部沿海和西北黄土高原,都各不相同。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也养一方的文艺。

然而,过去对文学艺术的历史研究,都具有线性特征,主要对文学的体裁和风格,艺术的门类和样式的历史沿革,及其与时代、社会和政治关系的描述。

中国是一个地理多元、幅员辽阔,地区间有很大差异的国家。不同地域有着自己的传统、气候和发展状况。与欧洲相比,中国古代是统一的中央王权下的王朝更叠,地方特点常常被遮蔽。尽管有时也有南北之分,但这种地方的差异,常常被忽视,或者被编织进线性的历史发展线索之中。

与此不同,在欧洲,早期的地中海沿岸的文明,与当地的气候、物产,也与海上文明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跨海迁移中形成的希腊商业文明,与其他早期的大河流域农业文明,其特点有明显不同。此后,尽管欧洲在中世纪也呈现出一种基于基督教和拉丁文的“普世性”,但也有地方差异。到了近代,随着各民族国家的兴起,各国的文学艺术的特点得到彰显,我们看到了英、法、德、意、荷兰等欧洲各国在文化和文学艺术各自发展,风格特点各异的现象。

19世纪,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写作《艺术哲学》一书,以种族、时代和环境三要素来论述不同地区文艺差异的原因。在这本书中,丹纳以植物为例,说明文学艺术发展受着三个因素,即“种族”“环境”和“时代”的影响。一棵树的生长,受三个因素影响:树种、土壤和气候。橘子树苗长出的是橘子,蘋果树苗长出的是苹果。种什么树苗,就长出什么树。一个树种要有适合自己的土壤,才能长好。“首先土壤不能太松太贫瘠;否则根长得不深固,一阵风吹过,树就会倒下。其次土地不能太干燥;否则缺少流水的灌溉,树会枯死的。”[1] 第三是气候。足够长的夏天,温和的冬天,足量的雨水和充沛的阳光,这些都有利于一棵果树的生长。

丹纳所采用的树的比喻清晰简明,成为许多艺术史家便捷的分析工具。这本书也由于傅雷优美的翻译,在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本书的优点是明显的,种族、环境和时代三因素,可鲜明地展现出艺术形成的物质性因素。这种思想可成为当代人文地理学的源头。但是,这本书的缺点也很明显:文化在这里是被动的。树的生长依赖于它的生物学特性和它所处的外在的环境,它的生存仅是被动地被环境所选择,然而,文化则不是如此。

文化是人活动的结果,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人的主动性必然会体现出来。在评论丹纳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普列汉诺夫则指出了问题的另一面:“泰纳(即丹纳)所举的例子也正好谈的是我们对于自然界在我们身上所引起的印象的态度。但是问题也正在这里:这些印象对我们的影响是随着我们自己对自然界的态度的改变而改变的,而我们自己对自然界的态度是由我们的(即社会的)文化的发展进程决定的。”[2] 普列汉诺夫指出了问题的症结。人与环境的关系,和树与环境的关系不同。人是社会的人,是从事着物质性生产的人。人的社会发展决定了人对环境的态度,也从本质上定义着人与环境的关系。同样一条河,过去是阻隔人的天堑,而架了桥之后,就可以来往自如。同样一座山,过去是荒山秃岭,人可以去改造它,可以使山上长满果树。环境被改造后,人对环境的感觉也会发生变化。原来要翻山越岭几天才能到的距离,现在通了高铁,进入到一小时生活圈,距离感、时间感就发生了变化。在新的经验基础上会建立起新的文化来。

20世纪70年代所出现的人文地理学,对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精细的辨析。过去讲自然环境,实际上只是讲外在于人的自然。在这种话语语境下,研究者只是满足于讲述这种自然是“人化的”还是“非人化的”。人文地理学不追究是否人化,而是从环境的性质及人对环境的想象说起。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有三种:一是荒野,二是田园,三是城市。三种环境构成三种美的理想。“荒野既可以代表混沌、代表鬼怪出没,也可以代表纯净。花园和农场代表着质朴平和的生活,但即便是伊甸园里也有蛇存在,乡间的房子会产生阴郁感,而农场只适合于农夫。城市代表着秩序、自由和荣耀,但也代表着世俗,代表着自然美德的崩坏,还有压迫感。”[3] 这三种环境,与人的关系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其中,人的创造的成分,所展现的人所创造物的发展程度,均呈现递增。新的环境就会产生新的经验,而文艺也正是在这种新的经验基础上生长起来的。

二、以深圳为例看文艺的人文地理特点

过去四十多年来,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发展引人注目,成为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取得耀眼的经济成就的同时,文艺方面也有一些不俗的表现,需要认真总结。深圳的文学、音乐、戏剧、美术等许多方面,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就有了丰厚的积累,更为重要的是,深圳走出了一条文艺发展的新路。深圳文艺的发展,可以给我们以启发。传统的文化特点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深圳的文艺有着自己的地理特点,它的发展离不开沿海的环境,但又绝非仅靠一方水土养活。

我们前面讲到,环境有三个层次,一是荒野,二是田园,三是城市。

原始人所生活的环境是荒野。荒野带来的,不仅是质朴,也带来神奇。对他们来说,荒野是神灵鬼怪所在,是当时的人想象的对象。马克思在解释神话时说,神话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4] 希腊神话正是在这种荒野中产生的。到了今天,荒野所起的则是另一种作用。对于当代人来说,荒野意味着探险,也表示对人世纷扰的逃避。

农耕时代,自然就成了花园和农场。人们对田园精耕细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将荒野变成田园,产生农夫的经验,也造就农夫的理想。“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成为典型的田园环境。乡村中蕴含着农家的快乐,当然也意味着保守、落后、宗法制和贫困。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田园就是家园,是到外面闯荡不如意时可以退守的地方。“那故乡的风,故乡的云,为我抺去创痕”,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解释什么是理想时,段义孚说,是去掉弱点和缺陷之后的现实。人们进城后离开了土地,淡化了对乡村的弱点和缺陷的记忆,却使家园美好的印象变更愈加鲜明。这时,就有了乡愁,乡村成了梦想中的家园。

城市与田园不同,城市是人创建的。城是政治军事的中心,而市是贸易中心,合在一起,就成了城市。城市代表着因乡村狭隘的视野发展机会的缺乏,而导致的贫困和落后,以及乡村族群宗法制度的摆脱。城市带来自由发展机会的多样,以及因生活在中心城市而带来的荣耀。城市也带来生活的不稳定,生活在陌生人之中具有不安全感,以及在困难时无所依靠而产生的无根的感觉。

城市的兴起,形成了人的城市生活的经验,也在此基础上生长出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以及作为这种文化组成部分的城市文艺。过去40年的经济发展,使中国的人口分布从以农村居多,到以城市占据着主体。这是城市文艺发展的基础。在全国各地,城市文艺正在迅速兴起。在这个大潮中,深圳的文艺有着其独特的特点:

第一,这是一种新的都市文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文艺,特别是小说,以乡村题材为主体,只是到了最近的一些年,城市题材的小说才越来越多。深圳的都市文艺,有着其独特的特点。深圳的都市文艺,与19世纪法国和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即像巴尔扎克和狄更斯这些人笔下的都市文艺不一样。巴尔扎克与狄更斯笔下所描绘的,是贵族的衰亡和新生的资产阶级的兴起所带来的城市社会阶层的变化,展示旧有秩序和道德如何消亡,历史如何以恶为自己开辟道路。深圳的都市文艺,也与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都市文艺不同。那一时代的都市文艺,有像茅盾的《子夜》那样反映民族资本家与官僚买办资本家之间的争斗,也有反映都市底层人所受的压迫和反抗的故事。深圳的文学和艺术不同于这些都市文艺之处在于,有着对生活、对多方面的反映,有打工文艺、有底层生活,也有工商业的矛盾,展现出的是一个城市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这里有创业的艰难,有历史变迁的沧桑感,有对城市迅速成长的赞美。

第二,这是一种移民文艺。深圳人来自四面八方,每一个来到深圳的人,都带着自己原有的文化积累而来。这不是各地方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各地文化相互吸收,又相互激发。深圳有一个口号:“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口号看似简单,却内涵丰富。作为移民城市,没有内外之分,也没有主客之分,大家都是为建设这座城市而来。这种心态,使这里成为文化的熔炉,在熔炉中提炼出新文化来。

第三,这是一种处于各种文化交汇处的文艺。深圳紧临香港,是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香港文艺对内地有很大的影响。金庸的小说家喻户晓,香港歌星走上央视春晚的舞台。对于一河之隔的深圳来说,两地人员往来密切,互动频繁。各方人士都常来深圳,中国几乎所有的著名作家、艺术家、节目主持人,都有着自己的深圳故事。来往的人多,文化信息多,需求也多样,形成这个地方文化的独特的土壤。

四十多年来,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一个大都市,城市的发展可以用经济数字来表示,但比数字更重要的,是改革开放所赋予这块土地的强大创新活力。这种活力对于深圳的文艺来说,才是更为根本的东西。

深圳的文艺,有希望并正在形成一个新的有活力的中心,形成一种文化的力量,在内部形成原创力,向周边幅射。正如前面所说,文学艺术的历史,从来都不是线性发展的。中心与边缘会互动,边缘有边缘的活力,边缘也会形成新的中心。在历史上,文学艺术的中心在不断移动,这种移动会成为文学艺术发展巨大动力。一部纵向与横向结合的对文学艺术历史的描述,才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对于当下的学人和文艺评论家来说,应该关注这一现象,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去助推,尽自己的最大的力量。

三、文艺中心的作用与湾区文艺新中心的形成

对文艺的人文地理学研究,需要依照从自然到人,再到文艺这一顺序研究。从荒野到田园,再到城市,人的活动及其積累的因素不断增加。人文地理学重视从地理到人文的研究思路。

最近一些年,一些研究中国文学史的学者,兴起了一股从人文地理的角度研究文学史的热潮。确实,在上古时,北有《诗经》,南有《楚辞》,在中古时,北朝的刚劲与南朝的柔美,都是特色鲜明。在中国众多的地方,形成了众多的诗派、画派、乐派和地方剧种,这些都与地方文化的特点联系在一起。

明代的董其昌讲画分南、北,称为南、北宗,各自形成不同的发展线索。到了清代,在绘画上北有北京的“四王”,南有扬州的四僧八怪,到了晚清又出现岭南画派。民国时期,北平和上海分别成为文学的中心,从而有京派、海派之分,此后,香港也成为一个新的中心。

文学艺术原本是依地域而区分,从人们的“在地”经验中生长出来。但是,文学艺术的生长是极其复杂的现象。文化是一张网,网上有结,以其结点为中心而相互连接。一些文艺的中心,并非是由于地方的自然特点形成,而是依托一些城市而形成文化上的中心。这些文化中心的形成,常常依赖于这些地方的经济、政治、交通情况,同时也有种种文化上的机缘。从事城市研究的人区分出两种大城市,一种是中心城市(central city),一种是巨型城市(megacity)。中心城市可以是巨型城市,但巨型城市并不等于中心城市。人口众多,城市规模大,只是巨型城市,并不等于文化上有创造力。只有在文化上有创造力的城市,才是中心城市,才能成为文学艺术的中心。

中心具有一种虹吸的力量,将周边的人才吸引而来,使地域的特征得到集中体现和发展。中心城市又是抚育人才成长之地。这里所具有的文艺氛围、竞争环境、市场机制、经济实力,形成了有利的条件,文艺的人才就在其中成长和成名,文艺之花就在这样的土壤上长成、开花、结果。

清中叶的“扬州八怪”,并非都是扬州人,但当时作为中心城市的扬州,却成为被称作“八怪”的一批艺术家活动的舞台,成就了他们在艺术史上的地位。民国时期的京派和海派作家,大都不是北平人或上海人。來自南方的朱自清、朱光潜、沈从文成为京派文人的代表,而来自东北的萧军、萧红,却到了上海,融入了海派的大潮之中。这些中心城市使他们各自得以成就。地方培育人才,人才使地方扬名,这种现象在世界上屡见不鲜。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佛罗伦萨,此后的巴黎、伦敦,20世纪的纽约,都是如此。一些欧美的都市成为文学艺术的中心,各国艺术家奔向这些地方,交流、学习,也进一步扩大了这些城市的名声。

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广东城市群崛起,为当今的大湾区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这一区域在近代以来开埠较早,有岭南文化的传统。如果说,晚清的士大夫感受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话,那么,这里是最早感受到这个变局的地方。经过最近这四十多年的发展,积聚了强大的经济实力,也培育了文化上生机勃勃的活力。湾区各城市的文化多元,有着各自的特色,香港、澳门、广州、深圳,还有惠州、东莞、中山、佛山等各个城市在文化上各不相同。随着交通网络的持续发展,会逐渐融合成一个交流更为便利,各自特色得以保持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形成的文化力量将是巨大的。作为全国和全世界文化网络上的一个结点,这里是新的文学艺术的生长点,又能对更大的范围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结语:中心的形成及其力量

人与地是联系在一起的。人从属于地,但又不是像树一样,只是被地域所选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一方的文化,但文化的聚集会形成中心。中心会具有吸引和提升人才的力量,这种力量又会进一步向更大的区域幅射。

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化上具有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活力,曾对全国的文学艺术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这种地缘优势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区域的有效整合,会进一步发挥出来,也有希望在国内和国际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

注释:

[1] [法] 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初版,1983年第3次印刷,第33页。

[2] [俄] 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曹葆华译,引自《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一集,第333页。这里曹译泰纳,即傅译丹纳。

[3] [美] 段义孚:《恋地情结》,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372页。

[4] [德] 卡尔·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6卷上册,第48-49页。

猜你喜欢

文学艺术文艺深圳
1942,文艺之春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文艺范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谈文学艺术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
宁夏文学艺术上的本土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