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2022-05-30郭永

客联 2022年5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对策发展

郭永

摘 要: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在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实现的。通过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对策

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是在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通过整合区域资源,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从而实现长期的繁荣发展。区域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在区域之间的竞争中,有些区域可能陷入衰落,而有些区域会迅速的崛起。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Eisenhardt和Martin认为非静态发展能力是一种组织过程或战略惯例,企业通过获取、释放、整合或重组自己的资源来适应或创造市场变化,或者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资源配置,来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董俊武等认为知识形成与演化的动态过程就是非静态发展能力演化的过程。Nelson和Winter提出企业动态技术能力就是非静态发展能力。Winter指出非静态发展能力决定着一般能力的变化率。Zahra和George指出,非静态发展能力可以帮助企业重构资源基础来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需要。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

区域竞争力的强弱已成为衡量一個地区是否具有现实的和潜在的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成为是否具有可持续动态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张辉(2001)构建了区域竞争力三维模型,并推导出区域静态和动态最优竞争力均衡点。本文主要借鉴区域竞争力的方法来研究区域动态发展能力的变化,认为区域动态发展能力可分解为五种能力:经济与金融发展能力、科技发展能力、教育发展能力、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环境发展能力[1]。另外,吸取和借鉴国际竞争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研究的经验和方法,针对区域经济发展呈现的特点,对区域综合竞争力构成分解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辅助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区域内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和金融实力的体现,也是综合竞争力的最重要部分[2]。对区域动态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的设计,本文将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区域动态发展能力,第二个层次包括经济与金融发展能力、科技发展能力、教育发展能力、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生态环境发展能力五个方面,第三个层次包括:人均GDP、GDP总量、金融机构存款、金融机构贷款、科技人员数、R&D经费占总产值的比例、高校在校学生数、高校专任教师数量、高等学校数量、教育支出、城镇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收入、居民恩格尔系数、森林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三废”利用等等[3]。

1.用AHP方法对各层次变量系统赋权[4]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记AHP)是建立指标体系定量模型的常用方法。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能有效地处理决策问题的实用方法。应用AHP法的主要步骤为:建构区域竞争力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分析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确定权重;计算综合分值。

2.利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5]

在区域经济分析中,常用主成分方法(PCA)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梯度差异。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是将分散在一组变量上的信息集中到某几个综合指标(主成分)上的探索性统计分析方法。

三、区域发展能力分析

本文以河南省为例,河南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具有区位优势、基础优势、文化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粮食优势、后发优势等。

(一)优势

1.人力资源优势。河南是全国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消费市场巨大。2021年末全省常住人口988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579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30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45%。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人力资源,是河南的优势所在,在促进中原崛起、推动河南高质量发展中起着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2.区位优势。河南位居天地之中,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河南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全国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交通枢纽。2021年全省货物运输总量25.46亿吨,机场货邮吞吐量70.65万吨。年末全省铁路营业里程6134.02公里,其中高铁1998.02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216公里。国际铁路枢纽地位持续巩固,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大格局基本形成,普铁、高铁形成“双十字”交汇,郑州东站是全国最大的高铁站之一。2021年全省货物进出口总值8208.07亿元,其中,出口5024.06亿元,进口3184.02亿元。

3.资源和市场优势。资源较为丰富,河南是全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和矿业大省,矿业产值连续多年位于全国前5位。全省已发现的矿种144种,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10种,已开发利用的矿种93种。灵宝、栾川、桐柏、叶县分别被命名为“中国金城”“中国钼都”“中国天然碱之都”和“中国岩盐之都”。

4.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202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58887.41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20.8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4331.6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8934.9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9.5:41.3:49.1。年末全省共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315个,其中国家级99个。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082个,其中国家级49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82个,省重点实验室242个,重大新型研发机构16家,高新技术企业838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145家。

5.深厚的文化底蕴。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5000年中华文明史中,河南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就有4个,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商都郑州。有“天下第一名刹”嵩山少林寺和闻名中外的大相国寺,等等。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二)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发展能力

主成分分析是通过对原始变量相关矩阵或协方差矩阵内部结构关系的研究,利用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形成几个综合指标(主成分),在保留原始变量主要信息的前提下起到降维和简化问题的作用,使得在研究复杂问题时更容易抓住主要矛盾[6]。本文通过国家统计局网站、《河南统计年鉴》等获取了指标数据,并进行了汇总整理作为实证研究的原始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到河南的动态发展情况,得出经济与金融发展能力、科技发展能力、教育发展能力、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生态环境发展能力这五种能力都在逐步提高。

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重視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瞄准前沿技术,力争攻克一批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大关键和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通过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争取在优势领域实现战略性突破,增强攻克技术难题能力,提高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推动数字化智能化产品研发及产业化,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有效应对国际分工调整和全球产业链日益复杂的趋势,统筹发展和安全。

(二)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

积极构建产学研系统创新集群,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引导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采取多种形式进入经济建设领域,逐步把企业的动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活力、市场的引导力以及政府的支持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科技成果向经济领域的转化。搭建产学研良性互动平台,积极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

(三)重视人才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要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重视发展教育,增加教育资金投入,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培养人才质量,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对接;用政策和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海内外高技术人才,在实践中用好人才,给人才创造发展空间,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为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研发环境、成长进步环境。

(四)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加快构建相对完善的交通、通讯、邮政、排水、能源、治污、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体系。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施城市大脑工程,推进环境、能源、交通、物流、防灾等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形成智慧城市需要的基础设施体系,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7]。

参考文献:

[1]张为付,张二震.对提高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若干问题的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1,(S2)

[2]周振华,陈维,汤静波等.国内若干大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1,(01)

[3]左继宏,胡树华.关于区域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04, 26(4):64-67

[4]王连月,韩立红.AHP法在区域竞争力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企业经济, 2004, (6):112

[5]张为付,吴进红.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2,(06)

[6]欧俊豪,马逢时,姬孟祥. 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主成份分析[J]. 数理统计与管理,1999,(03)

[7]赵作斌,孙睦优.刍议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实践[J].经济问题, 2008,(03):114-116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对策发展
诊错因 知对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