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校文化的含义、作用与建设原则
2022-05-30林毅林成策
林毅 林成策
学校管理的方式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转变,从经验管理阶段转变到科学管理阶段,再从科学管理阶段转变到文化管理阶段。三个阶段的管理方式不是相互取代和否定的关系,而是互相融合和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管理境界不断提高的过程。积极开展学校文化研究,对提升学校发展的内涵与层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学校文化的含义、作用与建设原则作扼要分析,以期对指导学校文化建设有所帮助。
一、学校文化的含义
1.文化的含义及其组成
讨论什么是学校文化,有必要先讨论什么是文化。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文化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我们认为,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与自然界相对应,经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一切事物均可称其为“文化”,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因此,“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关于文化的组成,也可说是文化的分类。首先,文化由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组成。其次,非物质文化又由制度文化和价值观文化组成,价值观文化也称精神文化、思想文化或理念文化。根据上述组成的分析,可以认为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部分组成,即所谓的“三分法”。再次,也有人将以物质文化为基础,在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引导和制约下,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行为方式称为“行为文化”,基于此,有人认为文化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部分组成,亦即所谓的“四分法”。
文化是有层次的,精神文化是整个文化的灵魂,居最高层次,或说居核心层次;制度文化是固化了的价值观文化,居第二层次;行为文化是在前二者的引领和制约下形成的,居第三层次;物质文化是基础,居最底层,或说居最表层。由于文化的分层,所以出现了文化分类上的三层次理论和四层次理论,分别与上述的三分法和四分法相对应。
2.学校文化的含义及其组成
学校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学校活动中产生的学校文化理应是人类活动产生的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可以把学校文化看成是一种亚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和非物质事物的总和,或者说学校一切存在方式的总和均可称为“学校文化”。
谈学校文化的含义,不得不提校园文化一词,不少人对“校园文化”与“学校文化”两个词语不加区分、混为一谈,甚至直接把“校园文化”说成是“学校文化”。虽然二者有较大部分的交叉和重叠,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学校和校园的差异上。首先,二者的概念属性不同。学校是一个社会组织,是社会学概念;校园是一个地理单元,是地理学概念。其次,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侧重点不同。谈学校文化,人们首先会关注学校的理念文化;而谈校园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则是校园环境文化。再次,二者的范畴不同。校园是具体的、封闭的,范围相对较小;学校是宽泛的、开放的,范围相对较大;也可以说学校文化涵盖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当然,有人把校园文化广义化,把它理解成学校文化的含义,用校园文化替代学校文化也无可厚非。为避免歧义,我们建议使用学校文化为好。
学校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和文化的组成或分类一样,也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或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但是,从学校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人们较为普遍地将学校文化分为理念文化、视觉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
其中,理念文化是学校最核心的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凝练出来的全体师生认同的用于指导学校一切活动的思想体系或价值观体系,是学校的意识形态,也是学校的上层建筑。视觉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视觉符号,是学校形象的视觉传递形式,也是学校文化最有效、最直接的表達。视觉文化把学校抽象的目标概念形象化、具体化,根据学校内部不同的功能要求,以校徽、标准字、标准色为主要内容,涉及办公、指示、公关等多个应用元素而构建的个性化、系统化的视觉传达体系,将学校的办学理念直观地呈现出来,以塑造出良好的学校品牌视觉形象。行为文化,是在学校理念文化和制度文化引导和制约下形成的外化于行的文化,行为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行为习惯及行为结果,反映了师生的所作所为,既是价值观念的体现,也是制度规范的结果,是学校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环境文化是反映学校形象的隐性教育工程,是通过对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来体现和传播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特色、历史底蕴等内在特质,坚持人文化、精细化、智能化的环境建设原则,促进人文与科学、文化与艺术的有机融合,巧借自然之物作为思想教育、精神陶冶的载体,营造科学、人文、美观、和谐的学校环境,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上述学校文化的四个部分各居其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其中,学校理念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有“学校之魂”之称;视觉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形象表现,有“学校之识”之称;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表征和体现,有“学校之化”之称;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基础工程,有“学校之韵”之称。
二、学校文化的特性与作用
1.学校文化的特性
学校文化具有很多特性,分析学校文化所具有的特性,有助于深刻认识其作用与意义,进而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时才能遵循科学规律。
(1)学校文化具有导向性。学校作为社会组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地方。学校文化具有明确的导向性。这种导向性要求学校文化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尊重教育发展规律。
(2)学校文化具有整体性。学校文化是由众多要素和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的一个系统性整体,因此学校文化也具有系统性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讨论学校文化时,要有系统性、整体性思维,要关注学校文化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而不能将学校文化碎片化、口号化或标语化。
(3)学校文化具有渗透性。学校文化的基本内容特别是学校理念文化渗透和融入学校广大师生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在潜移默化中被全校师生接受或认同,取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这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文化育人特点就是学校文化的渗透性。
(4)学校文化具有时代性。学校文化是动态的,既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只有反映时代特点的学校文化,才能引领学校向前发展。学校文化的时代性也可理解为学校文化的先进性,只有具有先进性的学校文化,才能指引学校发展的先进方向。
(5)学校文化具有继承性。前已述及,学校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是逐步积累而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文化形成以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会对学校发展持续发挥引领作用。可见,学校文化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也可认为学校文化具有长期性。学校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或长期性要求我们充分重视学校文化的继承性,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在学校文化的建设中,要坚持继承性,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6)学校文化具有规范性。一所学校,无论是何种管理境界,强化规范性是必需的。学校文化的规范性分为硬性规范和软性规范两个方面。硬性规范主要是指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具有强制性特点,学校每个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不能违反。软性规范主要是指学校的理念文化、道德氛围及舆论氛围,这种规范虽不是强制性的,但它对学校师生的思想、心理及行为都会产生较深远的影响。
(7)学校文化具有多样性与认同性。不同的学校,由于办学类型、办学特色、培养目标等不同,其学校文化是不同的,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与多样性。这就要求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时,要充分体现学校的特点,形成师生一致认同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校文化,而不是照搬照抄。只有建设具有自身特色而又被师生一致认同的学校文化,才能促进学校特色品牌的发展。
2.学校文化的作用
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学校文化在学校发展的很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择其主要作用进行分析。
(1)学校文化的导向作用。学校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决定着学校的未来,学校文化则对发展道路和方向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首先,学校文化引领学校的内涵发展。很多学校已完成了规模的扩张,亟须向内涵发展转变,但没有理念文化的引领,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为主要目标的内涵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其次,学校文化引领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学校课程体系是否完善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响。缺乏学校文化引领的课程体系特别是校本课程体系往往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缺乏主线贯穿,甚至是缺乏逻辑关系,这样的课程体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文化对教师发展、学生成长、课堂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学校文化的整合作用。整合作用也可理解为凝聚作用。学校作为社会组织,其内部结构是较为复杂的,特别是一些合并扩张的学校,多种关系交错,师生的归属感、认同感较差,师生的思想、情感、行为习惯与组织的契合度较低,学校的凝聚力较差,对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学校文化则具有较强的整合作用,学校文化通过培育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起师生与学校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相互依存关系,使个人的行为、思想、感情、习惯乃至沟通方式与学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氛围,凝聚成一种无形的合力,以此激发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为实现学校的教育发展目标而共同努力。
(3)学校文化的涵化作用。文化的涵化作用也可理解为文化的育人作用。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过程中,文化的育人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发挥着润物于无声的涵化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是无可替代的。首先,由于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性、思想性、导向性和约束性等,学校文化具有涵育学生品德的作用。其次,学校文化具有促進人文情感教育深入开展的作用,包括学生精神品格的培养、学生健全个性的发展、学生良好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第三,学校文化的涵化作用还体现在学校环境文化对学生情操发展所起的耳濡目染的作用。拥有良好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会使学生的心灵浸润在一个向美、向善、向上的氛围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成长与发展。学校视觉传达文化对学生审美观的发展也具有同样的作用。
(4)学校文化的创新作用。学校文化的创新作用,也可称作发展作用,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经过无数次的辐射、反馈和强化,会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更新和优化,推动着学校文化不断从一个高度向另一个高度迈进。这个不断更新和优化的作用就是学校文化的创新、发展作用。学校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推动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5)学校文化的传承作用。学校文化的传承作用建立在学校文化所具有的继承性、长期性和相对稳定性上。一方面,学校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养学生成长中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学校要传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自身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学校文化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作用。要深入研究学校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挖掘学校文化内涵,不断创新,培养学校个性与特色,为学校构建起更为美好的教育发展愿景。
(6)学校文化的约束作用。学校文化的约束作用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对个体成员的管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是强制性的。二是学校的精神文化、道德及舆论氛围对个体成员的软性约束作用,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持续不断的,比制度的硬性约束更为重要。积极营造良好的软性约束氛围,会对学校师生产生较强的约束力,以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7)学校文化打造特色品牌的作用。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是目前学校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特色”较为公认的含义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随着学校物质装备越来越好,学校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突出。硬件条件已不是特色品牌学校的标志性内容。通过文化建设来打造特色品牌学校就成为一条可行之路。由于学校文化具有的先进性、长期性和认同性等特性,与学校特色所要求的优质性、稳定性和内在性等特性有机结合,学校文化在打造学校特色品牌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学校文化的建设原则
1.坚持理念为先的原则
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时,要坚持理念为先的原则。要避免出现视觉文化和环境文化设计好了,再回过头来总结理念文化的现象。有些学校之所以出现学校文化缺乏主线贯穿甚至出现文化要素混乱的现象,主要是没有坚持理念文化为先的原则,不少学校的视觉文化(特别是校徽)和环境文化之所以缺乏内涵,主要原因是没有核心理念的引领。一些新建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特别要重视这一原则。在进行学校基本建设时,要同步考虑学校文化建设,而文化建设首先要重视的是理念文化的凝练,在理念文化体系没完善之前,不要急于进行视觉文化和环境文化的设计与建设,否则就会出现本末倒置、重复建设的后果。
2.坚持核心理念贯穿的原则
学校文化要有主线,该主线就是核心理念。缺乏核心理念引领的学校文化是没有灵魂的学校文化,难以起到引领学校教育发展的作用。在建设学校文化时,首先要考虑学校的核心理念,类似于写文章要确立主题一样,主题不明确的文章无疑不是好文章。明确一个满意的核心理念,是学校文化建設非常重要的一步。确定核心理念就是确定学校文化的灵魂与旗帜。在灵魂与旗帜的指引下,学校文化建设才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核心理念确定以后,学校理念文化的提炼,视觉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的设计,甚至道路、楼寓等的命名都要贯穿核心理念这一主线,形成主线清晰、层次分明、逻辑合理、内容丰富的学校文化体系。
3.坚持系统性与整体性原则
学校文化是一个系统性整体,系统和整体的力量才是强大的。学校文化建设要坚持系统性与整体性原则,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学校文化才能更好地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又好又快地发展。学校文化建设要避免碎片化、口号化乃至标语化现象的发生,不断完善学校文化体系。学校文化建设要深入研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以期建立起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紧密结合为一个系统性整体的学校文化格局。
4.坚持学校文化与学校教育相融合的原则
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其目的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推动学校特色品牌建设。当前一些学校出现了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教育特色发展相分离的现象,违背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初衷。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文化建设与教育发展相融合的原则,办学理念及办学特色的提炼都要和学校的核心理念文化紧密相关,理念文化特别是核心理念确定以后,要把它贯穿和渗透到学校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课程建设、课堂建设、学校管理、学科教学、德育教学、学校活动等等。只有文化之魂与教育之体紧密融合为一体,才能真正达到学校文化建设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目的。
5.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并被师生认同的文化成果。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时,不能为了标新立异就简单地否定过去的一切,动不动就推倒重来,这样会造成学校师生员工无所适从。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慎重对待前人的文化成果,继承优秀内容,以保持学校文化的相对稳定。假如原有的学校文化成果确实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了,该创新发展的一定要创新发展,以确保文化的先进性。学校文化只有具有先进性,才能引领学校教育教学不断创新与发展,才能打造出特色品牌学校。另外,在学校文化建设时,要坚持摒弃与传承相结合的原则,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6.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
学校文化建设应该是一个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的过程。自下而上是指要汇集吸收广大师生的智慧。自上而下是指学校文化确定以后,要向师生宣传贯彻,让他们入脑入心,获得师生的一致认同,做到知行合一,将理念文化转变为自觉行动。不少学校虽然也提炼了本校的理念文化,但没有被广大师生员工所熟知,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要求差距很大,难以发挥学校文化的引领与凝聚作用,离文化管理学校的境界更是相差甚远。
学校文化特别是学校理念文化要成为全校师生一致认同并自觉遵循的思想操守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实现这一目标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学校文化确定后,不能仅仅做到文化上墙,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学校文化进教研室、进课堂、进课程,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校文化成为师生一致认同并自觉遵循的思想操守。
(作者单位:林 毅 山东职业学院;林成策 齐鲁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闵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