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白的《大鹏赋》与庄子的《逍遥游》对比剖析

2022-05-30瞿梓萌

文学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逍遥游道教庄子

瞿梓萌

内容摘要:我国古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思想观念具有多样化,因受盛唐特定文化氛围的熏陶,崇道精神成为李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李白道教观念的是《大鹏赋》,本文试分析该作品的思想主题与艺术特色,并对比庄子的《逍遥游》,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逍遥哲学的开创者,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

关键词:李白 《大鹏赋》 道教 庄子 《逍遥游》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开放的时期,各种思潮相互碰撞交流,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文化盛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李白生活在这样一个民康物阜、日新月异的时代,他的思想观念受到社会时代环境的影响,融合了儒、道、佛、游侠等多个分支,呈现出多维度的特征,其中道教对他的影响颇深。纵览李白一生的经历,从弱冠之年接受道教的“灌顶”仪式,到天宝四年加入道士行列,崇道的思想自始至终都占据着他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李白一生创作了多篇道教相关的经典传世之作,除了大量体现道家元素的诗歌作品以外,其现存古赋八篇之一的《大鹏赋》集中体现了他的道教情结。通过逐层分析、解读文本,我们可以体察李白深厚的道缘,并探讨李白的道教观念在古今时空的不同意义。

一.李白与道教深厚的渊源

在唐朝时期,老庄道教思想曾受到以玄宗为代表的多位统治者的尊崇。玄宗曾大力扶持道教,极力神话老子,甚至追封其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促使道教的地位于其在位期间达到顶峰。特定的社会政治背景给予一批文人志士学道的机缘与途径,并且深刻影响了他们的思想主张,著名诗人李白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人物。

李白早年深受家乡蜀中地区厚重的道教氛围熏陶,老庄的道家思想贯穿了他精彩跌宕的人生轨迹。李白曾于《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中回忆道:“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1]紫云山是道家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圣地,相传老子就曾于此写成道家经典传世之作《道德经》。李白还曾到访青城山、峨眉山等弥漫浓郁仙风道气的名山,这些经历均为李白道教观念与信仰的形成奠定重要基础。不仅如此,他从小诵读道家经典书籍,“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1]此句中的“六甲”便是道教术数类书籍。成年后,李白广交道士、寻仙端游,并创作了数篇与道教相关的作品,例如《感兴八首》(其五)有言:“西山玉童子,使我炼金骨。”[1]

开元年间,李白被诏长安前曾于江陵与在当时声名远扬、数次被皇帝召见的道士司马子微相识,并受到司马子微“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2]的评价与夸赞。司马子微是让唐代几位帝王都礼遇有加的著名道士,他的名声曾在玄宗之际到达巅峰,与李白在江陵相识时已值其暮年。李白与司马子微一见如故,两人因道缘互相赏识,遂结成忘年交。两人分别之后,李白化用道家经典中的意象大鹏,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大鹏遇希有鸟赋》,简称《大鹏赋》。

二.《大鹏赋》作品分析

(一)思想内容

在《大鹏赋》中,李白继承了庄子赋予大鹏的基本精神品格,综合运用多种文学艺术手法,塑造了傲视群雄、瑰丽壮观的大鹏形象,并开拓辽阔无垠、雄浑奇特的艺术境界,展现作者的宽阔胸襟与远大理想,同时也体现了雄壮豪迈的气概和追求自由的个性。

大鹏在天地间的活动足迹作为行文的思路与线索,贯穿全文。文章首先提到庄子在漆园高谈阔论,谈及从《齐谐》中收集到的有关大鹏的故事,接着便开启了蓬勃奇特的想象。北冥天池中的巨鲲“质凝胚浑,脱鬐鬣于海岛”,遂化为大鹏,展翅高飞。它迅猛超过春天的海流,急骤胜于朝阳从树梢升起的速度。它于广袤的宇宙中翱翔,不但“蹶厚地,揭太清,”還“簸鸿蒙,扇雷霆。”烛龙衔宝物为它照明,闪电挥长鞭为它开路,就连庄子寓言故事中描写的善钓大鱼的任公子,见了它也只好暂弃鱼竿,被其强大气势所震撼。不仅如此,《史记》中记载的以善射而闻名的夏朝帝羿有穷氏,见了它也是不敢弯弓放箭。面对大鹏,任公子和有穷氏两人都放下了钓竿和弓箭,双双望之兴叹,甚至连盘古和羲和看见了也吓得瞠目结舌。

作者将大鹏置于浩渺壮阔的巨幅画卷之中,重点刻画其肆意横行、自由自在的情态,并极用侧面描写加之衬托,充分体现了作者本人努力挣脱现实的桎梏,坚定追求自由的信念。大鹏的形象正是作者李白独特个性和傲世人格的生动再现,也是其精神追求和理想愿望的形象化概括。

(二)意象分析

在文章中,李白运用了多个道家独特的经典意象,以下列举文中三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意象列举解析。

第一,“可与神游八极之表”中的“八极”。八极引自《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闚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4]八极,乃八方极远之地。神游八极之表突出了穷游地域的广阔,体现作者的豪情与壮志。与大鹏“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相呼应,以客观的广阔空间距离突出活动范围之广,体现了作者宏大的理想抱负,同时也呈现出雄奇壮阔的基调风格。

第二,赋名及“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中的“大鹏”。首先,《大鹏赋》直接以《庄子》中大鹏这一寓言意象为基本载体和出发点抒写,并赋予大鹏更加丰富的文学艺术内蕴。[3]大鹏出自《逍遥游》:“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4]希有鸟这一意象则出自《神异经》:“昆仑之山……有大鸟,名曰希有。其鸟铭曰:‘有鸟希有,绿赤煌煌。不鸣不食,东覆东王公,西覆西王母。”在《大鹏赋》中,“大鹏”指李白自己,而“希有鸟”则是指愿与之同游八极的司马子微。李白在这篇赋中将大鹏与自己融为一体,物我合一。李白笔下的大鹏“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与《逍遥游》有很明显的继承关系。其次,除了意象的借用之外,本文大大地拓展了文学意境,使大鹏不仅是描绘的客观对象,还延伸其审美空间。大鹏作为道家特有的意象符号,其本身象征着逍遥自由、狂放不羁,与李白的内在性格契合。庄子未以大鹏自喻,而李白却以大鹏自比,寄托自己的远大志向。李白大胆想象,生动描绘大鹏一鼓一舞、纵横回旋的翱翔姿态与怒无所搏、雄无所争的狂妄气魄,映衬了自己内心的人性自由精神。这样的自由精神涵盖诸多方面,包括乐观豁达、讴歌理想、蔑视权贵、针砭现实、隐逸寻仙等等。可以说,大鹏的哲学形象在庄子的文中诞生,在李白赋中逐渐成熟完善,李白为之增添了新的文学意义。此后,大鹏作为一个壮志凌云,扶摇直上万里的极具个性化特点的形象,彪炳文学史册。

第三,“任公见之而罢钓,有穷不敢以弯弧”中的“任公”。《庄子·外物篇》曾提到:“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馅没而下,鹜扬而奋髻,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4]庄子运用奇特的想象与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任公子的淡泊宁静。任公子即使随波逐流、静等无为,也能钓得大鱼,收获颇丰。李白巧妙借用任公子这一庄子寓言中的人物形象,描写钓鱼技术高超的任公子见到大鹏都掷下鱼竿、发出叹息声的情态,从侧面烘托出大鹏体势之广、动态之狂。

三.《大鹏赋》与道家经典文篇庄子《逍遥游》对比分析

(一)相同之处——继承与拓展

其一,运用大胆的夸张与想象,气势磅礴、汪洋恣肆。在《大鹏赋》中,大鹏展翅舞动之间,“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作者引入壮美河山的景象,极写大鹏的宏大姿态,意境恢宏远阔。文章中运用相类似的手法进行刻画的句子有很多,例如“背嶪太山之崔嵬,翼举长云之纵横。”此外,更有盘古开天辟地,羲和倚日而叹的奇特想象。作者通过大胆幻想,引入各种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大大拓展了文章的时空界限。

其二,用典,继承庄子的语典、事典。[5]语典如大鹏、南华老仙、漆园、斥鷃、汗漫、阊阖等,均为道教经典中常见的意象和典故。事典如“任公见之而罢钓”,内涵丰富,意蕴深刻。通过一个个精妙贴切的比喻,极写大鹏形态与动态之壮观。

其三,行文雄浑豪放,富于变化。《逍遥游》与《大鹏赋》均呈现雄健宏伟的文风,体现了作者磅礴大气的艺术风格。首先,用詞造句具有创新性,例如《逍遥游》中的“越俎代庖”凝练生动,后发展为常用的成语。其次,语言表现手法多元丰富,两篇文章均使用了大量反衬的手法,通过正反对比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

(二)不同之处——差异与个性

其一,审美风格不同。庄子文风更具神秘荒诞色彩,构建非现实的哲学与美学风格,神话特点明显;而李白在现实的基础上展开,抒发豪情壮志,建立了一个内蕴丰富的文学世界。

其二,文章所体现的处世态度不同。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倡纯粹绝对的自由观与出世观,主张逃离现实,追求“无所待”的理想状态;而李白则留恋现实,对于仕途仍然抱以期待与理想,文中抒发的“无为”只是一种受束于现实的无可奈何。《逍遥游》中的大鹏仅为意象符号,并非庄子自身所期待的理想人格的化身。[6]庄子赞赏的是“绝云气、御飞龙,游乎四海之外”[3]的神人,向往达到圣人“无己”的超脱境界。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倡“外去所待”,即个体从压迫紧张的社会关系中脱离。同时,他还主张“内去所执和能执”,即消除功名意识,建立自我独立的生命方式。[7]庄子的观念在强调个人绝对精神自由的同时,也具有复杂性,含有消极软弱的一面。实际而言,庄子愤世嫉俗且囿于内心,向现实妥协,缺少自觉作为的主动。而在《大鹏赋》中,李白借刻画大鹏的形象来表现自己对于自由精神的追求,但这不是“绝对自由”。这种自由是“有所待”的,包含其自身对于现实世界的执念与希望。道教的“出世观”于李白而言始终都是内心的信仰,在现实的处世中他依然怀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但现实社会的种种制度、现象却不令他满意,于是只好暂且逃离世俗,正如他在《赠蔡山人》中自嘲的那般:“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1]

其三,《庄子》更具哲学思辩性,运用形象、重言、卮言、寓言等多种论述方式,[8]生动形象地辅佐论证,思路条理清晰;李白发端无兴,重在表现自我,以“我”的主观感受为中心,更具个性与感性色彩。《逍遥游》说理性极强,作者善用例证法讲道理。例如文章写道“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4]作者列举鹪鹩和偃鼠的生活习性,意在说明解释有用与无用的关系,层层推进论述,步步为营。而《大鹏赋》更具文学抒情色彩,多绮丽张扬的铺排而少哲学思考与辩证,这体现了李白以“我”为主体的惯常创作思路,突显极具个性化的特点。

其四,语言特点不同。庄子更具怪诞意味,语言蕴意玄奥;李白则偏清俊飘逸,骈散句结合,韵律和谐、平仄有致。《逍遥游》中多举例论证,语义玄妙,兼具艺术技巧风格与哲学思考。而《大鹏赋》铺张扬厉,多使用对句,更加关注作品的文学性。例如:“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上摩苍苍,下覆漫漫”、“天鸡警晓于蟠桃,踆乌晰耀于太阳”等语句,均构思精巧,且对仗整齐,长短句错落有致。

四.李白道教思想的古今时代意义

(一)唐朝时期的社会意义

道教不仅给予李白一方短暂歇息的“出世”庇护所,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促使他“入世”的契机和原因。[9]一方面,蜀地浓厚的神仙道教文化传统给予李白道教的信仰,研读道经、神游山河使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道家思想观念,并创作了大量与道家相关的著名诗赋佳作。赋如《大鹏赋》,诗作如《对酒忆贺监二首》:“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1],又如《凤笙篇》:“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1]另一方面,李白曾在一段时间内以峨眉学仙之人的身份知名于世。在江陵等地的访道求仙并不是真正的隐逸,这些经历有助于李白日后成就“谪仙人”的美誉。此外,李白天宝初年被诏不仅仅是因为其在文学方面绝伦的造诣,更主要还是由于他广为人所知的隐居求道之名流的身份。[9]

(二)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首先,李白重现实与精神相结合的主张,在忙碌的现实社会生活中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短暂放松的思路。李白的道教观念相比于庄子更加温和,更具现实可行性。当今时代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群居性、社会性的特点愈发突显,人们无法完全脱离现实,不可能真正做到庄子理想中“不食五谷,吸风饮露”[4]的状态。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中日复一日地生存,疲惫厌倦在所难免,而这就要求以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断拓展精神世界,开阔人生视野。

其次,李白提出了一种较为协调的功名观:将追逐功名与精神自由相结合,既直面现实人生处境、不逃避社会,也不因遭到现实打击而感到沮丧颓靡,兼顾精神世界的发展,做到可进可退、张弛有度。

《大鹏赋》集中体现了李白的道教观念,具有超高的文学艺术性。李白在庄子的基础上继承并沿用其塑造的具有代表性意象——大鹏,并大大拓展其审美艺术空间。然而,李白也并非全盘继承和吸收老庄思想,他在追求精神自由的同时,也从未放弃对于世俗功名的追求,从未舍弃自己的远大理想。李白这种杂糅了儒家“入世观”的道教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本身在现实处境中遭遇的不公与失意。总而言之,李白的道教观在现今社会依然具有可借鉴性,为我们合理看待人生的得与失、浮与沉、顺境与逆境提供了颇有价值的观念指引。

参考文献

[1]李白.李太白全集[M].王琦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12

[2]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7

[3]徐小洁.李白《大鹏赋》的道家渊源初论[J].石家庄:河北学刊.2011,31(03):247-249

[4]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5]何易展.李白辞赋的哲理内蕴与庄骚情结[J].岳阳:云梦学刊.2013,34(03):47-62

[6]张瑞君.超越有限的图腾——论李白《大鹏赋》与庄子《逍遥游》的继承关系[J].太原: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69-71

[7]邓联合.“逍遥游”与自由[J].北京:中国哲学史.2009,(02):40-46

[8]何念龙.大鹏:从哲学意象到文学自我——庄子、李白文化符号类型比较[J].黄冈: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05):24-27

[9]钱志熙.李白与神仙道教关系新论[J].北京: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05):66-78+155-156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逍遥游道教庄子
西夏道教补议
《逍遥游》中“而”字的用法与读音
庄子的人生境界探析
大鱼海棠——中国动画的逍遥游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庄子说》(二十二)
宋荣子:《逍遥游》中不应被忽视的人物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