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学科限制 促进学科融合
2022-05-30毛晶晶
毛晶晶
跨界教学是一种学科间跨界、联动和交互的教学形态。跨界教学是中小学阶段教学的内在需要,是核心素养目标下的学科联动,是打破分科教学壁垒的学科融合。实施跨界教学应遵循“以本学科教学为主线、其他学科知识为辅助手段”的原则。实现学科跨界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智慧,具备学科借鉴、学科整合、学科联动、学科融合等意识,敢于打破或超越学科界限,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创新教学。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主要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年代、作者、画面内容及其历史价值。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结合文本实际,采用了跨学科教学的形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跨界美术学科,强化“名扬中外”原因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题目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咀嚼的话题。学生读题后,自然会把目光聚焦到“名扬中外”上。如何让学生理解一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呢?
笔者让学生阅读课文后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根据各小组的汇报情况,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能从这幅画的历史之久、描绘的人物之多、街市之热闹,以及画作之传神等方面理解画作“名扬中外”的原因。笔者提问:“除了这些,你认为还有什么原因能让这幅画名扬中外呢?”学生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笔者便在希沃白板上呈现浙美版美术教材中的《〈清明上河图〉(局部)》及文字说明,让学生从《〈清明上河图〉(局部)》中感受画作之美:一是画作幅面不同寻常,画作采用长卷形式,长528.7厘米、宽25.2厘米,这种幅面在中外绘画史上是很少见的;二是画作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大到广阔的原野,小到舟车上的铆钉、市招上的文字,都清晰可辨,这种构图法在当时是很先进的;三是画作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朱砂、青黛颜料,这些颜料可使画作历经八九百年仍能保持鲜艳。
学生了解了这些内容后,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课堂交流中,有学生回答“《清明上河图》之所以名扬中外,是因为这幅画把三百六十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能让现代人了解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荣景象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有学生回答“因为作者采用了散点透视构图法,画作里的每个人物都显得非常清晰,这是《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之一”,还有学生回答“《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是作者善于选择颜料,这些颜料能让这幅画历经八九百年而不变色,依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学生的多种理解都能紧扣课文内容与美术知识。
二、跨界音乐学科,感受画作意蕴
名画欣赏有多种形式,欣赏者可通过细心揣摩画作细节,从中获得美感;也可以借助前人的解读,进行个性化理解;还可以借助其他艺术形式举一反三,类比体会画作之美。对小学生而言,欣赏名画,既可以看画说画、就画论画,也可以借助与画作有关的音乐作品来辅助欣赏。视听结合式的画作欣赏有助于学生提高名画欣赏的兴趣,加深对画作之美的理解。
学生大体了解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主要内容后,笔者播放了著名歌手李玉刚演唱《清明上河图》的视频。这首歌曲运用现代元素演绎了八九百年前的《清明上河图》:“……古巷的忧郁,写下琵琶的旋律/飘逸的外衣,街上叫卖的小曲/仿佛隔空变换到那里,一切模糊又清晰/几秒钟的世界,感叹不平凡的意义/绫罗飘起遮住日落西……淡淡胭脂遮住了思绪,小酌几杯却有醉意/多少能人将相书画三千里,上河图雕琢的意义。”这首歌曲轻快、优美,学生非常喜欢,甚至有部分学生早就会唱了,播放视频的时候,就有不少学生跟唱。笔者抓住机会提问:“请同学们从歌词中找到与课文描写相似、相近的内容。”学生兴趣高涨,一些不会唱这首歌的学生还要求笔者再播放两遍。在李玉刚优美婉转的歌声中,学生一边看字幕,一边在书本中圈、点、勾、画。很快,有学生回答:“歌词内容与课文第二、三段内容相似。”还有学生解释:“歌词主要写了汴京的街市,充满了生活气息,与课文第三段内容非常相似。”更有学生补充:“歌词中‘飘逸的外衣对应课文中‘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街上叫卖的小曲对应课文中‘有摆小摊的摊贩;‘绫罗对应课文中的‘官吏;‘一切模糊又清晰对应课文中‘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学生赵晨希的想象更丰富:“在北宋都城汴京的‘古巷里,传来阵阵‘琵琶声;在汴京热闹的街市上,来来往往的人们穿着‘飘逸的外衣,‘绫罗绸缎也不是什么稀罕之物;‘街上叫卖的小曲充满了诱惑,让人感到‘模糊又清晰;爱美的女孩身上散发出‘淡谈胭脂味,‘小酌几杯即有醉意的汴京市民在街上漫步。我认为,歌词中的人物可以与课文中‘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对应,歌词中人物的情态反映出当时汴京的繁华。”
三、跨界信息科技学科,形象理解文本
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让抽象的语言直观化、形象化,让枯燥的文字具体化、生动化。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并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清明上河图》中街市的热闹景象,笔者请信息科技课教师用AI修复软件将《清明上河图》的街景放大10倍,并修复成高清图片。当笔者将这幅图片呈现在白板上时,学生立即找到了摊贩、官吏、读书人、长胡子的道士、医生等人物,还认出了“扇铺”“货行”“成衣”等店招。学生非常兴奋,对《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的“人物众多、街市热闹”等有了更直观、深刻的印象。
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清明上河图》,直观理解《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笔者从哔哩哔哩(bilibili)网站下载了《清明上河图》的3D动态立体视频,这段视频长达15分钟,动态展现了《清明上河图》的全部内容。视频制作者运用3D技术成功地“复活”了《清明上河图》,将画作中静态的人物、车轿、驴马、舟船等动态化了,汴京繁华热闹的景象因此而生动、鲜活起来。笔者播放完视频,学生都被震撼了:“八九百年前的汴京竟然这么繁华!这么热闹!”笔者趁机提问:“结合视频内容,请你谈谈《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学生从视频内容中回过神来,纷纷举手回答:“《清明上河图》再现了八九百年前繁华、热闹的汴京风貌!”“《清明上河图》让几百年后的人们看到了当时普通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情景”“《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内容震撼了八九百年后的现代人!”“《清明上河图》的幅面太大了,内容太丰富了,恐怕没有第二幅画能与之相媲美!”“《清明上河图》对人、物、景的描摹太真实了,纤毫毕现,生动传神,体现了大画家张择端的高超画技!”这些答案都很有见地,而且紧紧扣住了课文中的相关表述。笔者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分组交流,综合归纳画作名扬中外的原因。最后,学生这样归纳:《清明上河图》的作者用高超的画技真實描绘了八九百年前汴京的风貌和市民的生活情景,内容丰富,生动传神,令人震撼,这幅画名气很大,被世界人民所知晓,所以作者称其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