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路径

2022-05-30肖宏杰刘燕芹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天门中华汉字

肖宏杰 刘燕芹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集中表现。学校开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课程,能帮助学生陶冶情操,进一步认识、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样的课程可以依托学科综合性学习来展开,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如何依托语文学科,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呢?本期我们推出天门外国语学校小学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课堂教学规律研究”的课题成果,探讨上述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的精神纽带和稳定的价值观念,是增进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宝贵资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其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育工作者的应然追求。

一、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资源

1.整合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资源

在“回归国学,崇尚经典”的教育潮流中,各种形式的中华经典诵读开始登上小学教育的舞台。为顺应教育需要,课题组结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及学校实际编写了《国学经典》校本教材,从浩如烟海的古诗文中精选出唐诗、宋词、元曲共460余篇,经典小古文50余篇;附录选取了毛泽东诗词20首以及笠翁对韵、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大学、论语等传世经典。

2.整合地方优秀文化课程资源

天门市文化底蕴厚重,文化特色鲜明,有填补历史空白的“石家河文化”、名扬海内外的陆羽茶文化、“敢為人先、敢闯天下”的侨乡文化、声名远播的“状元文化”,还有地方特色浓郁的天门民俗文化——天门蒸菜、天门曲艺、天门民歌、天门花鼓戏、天门渔鼓、天门皮影和天门糖塑等。天门市诞生了“茶圣”陆羽,楚国令尹子文,晚唐现实主义诗人皮日休,明代竟陵派文化创始人钟惺、谭元春,清朝状元蒋立庸等一批重要的历史人物。课题组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设计了“天门人物”“竟陵风光”“天门民俗”“茶文化”四大主题的校本课程。围绕四大主题,课题组选取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文化元素,通过故事、表演、演讲、参观等形式,引领学生走近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体验中深入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以经典诵读丰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诵读经典能让学生积淀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实施经典诵读。①朝读经典。每天早晨安排15分钟,师生共读《国学经典》校本教材,日积月累,积少成多。②课前诵读。每节课前2分钟,学生集体诵读经典,调整上课情绪,强化对经典词句的记忆。③午间吟唱。学校组织音乐教师利用午间5分钟时间教唱经典诗词。此举既活跃了学校的文化氛围,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④升旗仪式诵读。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负责升旗活动的班级展示经典诵读风采,每个班级以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形式进行经典诵读,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提高参与经典传承的积极性。⑤国学经典欣赏。每周一晚自习开展国学经典欣赏活动,观看蒙曼、康震等讲解古诗词的视频,观看《弟子规》《论语》解读的相关讲座;学校还安排了名师示范朗读培训,向学生传授古诗词的诵读方法和技巧。学生在多样化的吟诵活动中,将经典名篇积淀于心灵深处,丰厚了自身的人文底蕴。

三、以学科整合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题组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整合教学的有机结合的路径。语文教师特别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如在教学以“爱”为主题的课文时,将《三字经》中有关孝顺长辈、友爱兄弟的句子(如“为人子,方少时……”)与其整合,并组织学生分享交流;在教学《端午粽》时,组织学生画粽子、用粘土制作粽子模型、学唱端午节庆歌谣等,使学生在欢乐的节日氛围中了解传统节日风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北京的春节》的作者老舍先生用“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教学时,教师依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品读老北京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并以综合性语文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家乡过春节的习俗,以此带动学生探究民俗文化的兴趣,提升学生信息搜集与整理、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能力。

此外,课题组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以及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学进行了整合。如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神奇的中国汉字》不仅有汉字知识,还详细地总结了汉字的特点,教师将这些内容与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内容《遨游汉字王国》结合起来,邀请道德与法治教师走进语文课堂,为学生讲解丰富的汉字知识。新的学习模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课后积极编字谜、讲汉字故事,兴趣盎然地进行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五年级组举办了“遨游汉字王国”展,将创作的字谜、创编的汉字故事等在全校进行展示。低年级组借此机会举行了识字大赛,掀起了学汉字、爱汉字的高潮。音乐教学比较适合和语文教学整合并融入传统文化课程。端午节时,音乐教师教授歌曲《赛船》;中秋节时,音乐教师教授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经典诵读比赛时,音乐教师教学生用古筝伴奏……这样将音乐教学内容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充分渗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四、以活动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氛围

课题组通过以下四种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是传统节日隆重过。重大传统节日时,学校号召师生开展相应的活动:元宵节和家长吃汤圆、猜灯谜;清明节回家祭祖、植树;端午节学习包粽子;中秋节赏月、吟诗;重阳节为福利院老人包饺子等。活动结束后,语文教师组织学生以作文、手抄报等形式将学习所得图文并茂地展现出来。

二是翰墨飘香重传承。练习书法不仅能让学生写一手好字,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秉性。学校每天开设20分钟的写字课,每周开设两节书法课(低年级为硬笔书法,中、高年级为软笔书法),每个学期举行一次汉字书写比赛。

三是“七彩活动”伴成长。学校依托社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活动常态化。如社团组织举办了“经典诵读”擂台赛、校园诗词大赛、行为礼仪展示、演讲比赛、汉字书写大赛、手抄报比赛、“我与经典”征文比赛、亲子诵读比赛等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让学生成为文化传承的主体。

四是研学旅行悟精髓。学校利用周边丰富的教育资源,围绕“走进茶圣故里”“探寻《西游记》”“赤壁怀古”等学习主题实施研学旅行课程,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以成果展的方式外化学习所得。

猜你喜欢

天门中华汉字
洞开天门
天门
天门石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