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学旅行:地理课程标准转化落地的途径

2022-05-30叶会芬刘芬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温泉研学课程标准

叶会芬 刘芬

研学实践契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有助于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本文聚焦咸宁淦河城区段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实施阶段的规划及评价的开展,探究课程标准转化落地的途径。

一、整合流域资源,将课标要求转化为研学目标

开展流域研学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了解流域的地理环境特征,探究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措施,进一步了解流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情况。

淦河是咸宁的母亲河,对当地的防洪、排涝、灌溉、生态环境平衡、居民用水等具有重要作用。淦河流域由多种人文地理资源(如工业、农业、交通、聚落、水利工程等)和自然地理资源(如气候、地形地貌、水资源、土壤、植被等)组成,研学资源丰富。本次研学线路为城区段“陈家湾—水文局”,长约6千米。选取淦河城区段作为研学目的地,有利于学生了解淦河的水文水系特征、河流地貌、河岸植被、水污染状况及洪涝灾害等,探究其橡皮坝的工作原理和状态,分析灾害治理措施。同时,城区段河岸防护设施完善,河道长度适中,且距学校近,有利于保证学生的安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有关流域方面的目标要求比较繁杂,笔者结合淦河城区段的地理要素,梳理出课程标准中与其相关的内容要求,并列出对应的地理素养(如右表),以此明确本次研学要达到的课程教学及素养培养目标。

二、关联素养培养,将研学目标细化为研学内容

本次研学旅行活动分为水质检测、地形成因、洪涝灾害三个探究项目,涉及温泉桥、月亮湾、金桂桥、银桂桥至丹桂桥河段、人民广场及咸宁市水文局6个研学地点。笔者结合每个研学地点的概况,对照上表中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将两者一一对应,设定了每个研学地点对应的研学要素和具体的活动内容,以此细化课程标准要求在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中得以落实的着力点。

以月亮湾研学地点为例。这里是淦河在进入温泉城区的潜山脚下时,突然大转弯而形成的一处近似半月形的河湾。该河段河道中形成了较大的江心洲,是温泉地热田的集中分布区,常年有上升泉排泄于河床和岸边。与该研学地点契合的课标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对应地形、地质等研究要素,该研学地点的活动内容包括5项:①观察曲流兩岸在冲刷作用下的差异,推测其沉积物的差异,并分析原因;②探寻泉水出露点,收集泉水,测量并感受水温,结合“温泉形成示意图”推测温泉的形成过程;③说明温泉对咸宁经济发展的作用;④观察并记录河床质地、颜色,河水透光度、颜色和气味;⑤说明江心洲成因,比较洲头、两翼、洲尾沉积颗粒的差异,并分析原因。这样设计,利用了学生身边真实的环境资源,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识别、描述、解释、探究等学习活动,了解流域特征,分析流域发展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促进了学生人地协调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三、依托评价体系,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研学旅行课程评价应贯穿前期准备、具体实施和成果展示的全过程。笔者利用课程标准中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表”,设计了淦河城区段研学评价表,用评价引导学生思考与行动,助推课程标准要求的落地。

淦河城区段研学评价表包含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部分。过程性评价包含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四个评价指标,每个评价指标下划分出四个水平等级,分别赋分值1、2、3、4;终结性评价包含研学报告完成情况和小组成果展示情况两个方面。其中,研学报告完成情况以完整性、真实性、创新性、可借鉴性为评价指标;小组成果展示情况以形式及效果、可借鉴性为评价指标。两者都采取等第赋分,按不合格、一般、良好、优秀分别赋分值0、1、2、3。不论是过程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其评价形式都有三种: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前,教师和学生要提前查阅资料,如搜集与淦河流域相关的水文、植被、水利工程、洪涝灾害等信息,作为研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支撑。教师还要提前走访淦河流域管理局、咸宁市水文局等管理单位,与相关专家交流,实地搜集信息,对流域资源优势进行分析、整合,在此基础上设计徒步研学线路、研学时间、研学内容及安全预案等。上述行动和材料都要作为评价对象,以保障课程顺利实施。

研学课程活动中,学生要携带指南针、绳子、塑料瓶、塑料桶、温度计,下载“百度地图”APP等研学工具,按照研学报告要求的6个研学地点,依次进行研学。以咸宁市水文局研学地点为例,学生首先和专家一起用仪器现场检测水文局河段水体和其他研学地点取得的水体样品的水质,发现检测结果均为Ш类;然后,学生利用专家提供的相关资料,对比淦河不同时期和不同河段水质的差异,并分析原因;最后,学生根据专家提供的信息和自己查阅的相关资料,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和治理措施,感悟流域内协调发展的意义。此阶段,学生的具体表现是评价的重点。学生、小组和教师根据过程性评价指标开展相应评价,以评价促进研学成果的生成。

研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成果展示评价。以第一组为例,该小组学生利用PPT展示小组研学报告内容。该小组的PPT,插入了大量研学活动的图片和视频。小组成员汇报思路清晰,汇报内容完整。在小组评分环节,其“完整性”和“真实性”均获得3分。该小组在总结月亮湾露天温泉的研学成果时,从网上下载了温泉形成的解说短片和有关温泉知识的测试题,并结合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分析、总结了温泉的成因及影响。这样的学习过程具有探究性和创新性,值得其他小组借鉴。因此,该小组的汇报在“创新性”和“可借鉴性”上也均获得3分。最终,第一组的研学报告完成情况在小组评分中共计获得12分。小组评价得分是其他小组评价的结果,体现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公平性。该小组学生在制作和展示成果汇报PPT的过程中,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各小组通过交流、探讨达成了共识,组员依托研学旅行达到了课标要求,提升了核心素养。

[组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转化途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0JB345]

责任编辑  刘佳

猜你喜欢

温泉研学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KAI BEPPU温泉酒店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