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演讲”的内涵及价值

2022-05-30赵春芸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汉字笔者活动

赵春芸

“微语文”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有效注意的时间,将整个课堂分解成若干个教学微板块;或者将相对复杂、繁难的语文知识讲授分解成若干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微型语文活动,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复杂、繁难的语文知识。笔者仅从“微语文”中的“微演讲”的角度谈谈具体做法。

一、“微演讲”的内涵及其操作方式

“微演讲”语文活动指学生围绕某一语文主题,在3分钟之内甚至几十秒的时间里进行一场内容集中、观点鲜明、语言简洁的微型演讲。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和初中学段主要的语文要素,指导学生进行了以“汉字那些事”为主题的“微演讲”语文活动。

“微演讲”语文活动的具体做法是,利用每天第一节语文课前的3分钟,指名一名学生作演讲者。这名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汉字,自选角度进行演讲,或讲其含义,或讲其用法,或讲其渊源,或讲其文化内涵,或讲一个与这个汉字有关的小故事。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全员参与,每天进行。学生通过汉字演讲,一方面能领悟汉字的博大精深,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另一方面,能积累语文知识,训练听、说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为了让“微演讲”持续进行下去,让学生从“微演讲”活动中获得成就感,笔者专门申请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取名“微演讲·汉字那些事”,并坚持每天把前一天学生的演讲内容整理出来,配上学生演讲时的照片或视频,上传到公众号上,供其他学生阅读、借鉴。学生在公众号上看到自己的“风采”,演讲积极性更高了,学习语文的热情也大大增强了。

为了提高“微演讲”语文活动的效果,笔者结合“微演讲”的实际和初中学段必须掌握的重点汉字,给部分学生的“微演讲”增加了一个二轮演讲的环节。第二轮“微演讲”建立在第一轮“微演讲”的基础上,与第一轮“微演讲”在形式上略有不同。第二轮“微演讲”的主题是“再讲这个字”,要求演讲者对第一轮“微演讲”的内容进行补充、完善,以加深学生对这个汉字的印象。

学生詹晨曦在结束第二轮演讲后,说道:“我很高兴能再次走上讲台讲述‘宿字,在第一轮演讲中,我只讲了它是个多音字,在这次演讲前,我花了很长时间收集资料,深入研究‘宿这个汉字的‘前世今生,明确了‘宿还可以指星座、年长等含义。同时,在这轮演讲中,我不仅声音洪亮了,而且能脱稿演讲了,当我讲出‘古人的星座观是对天空的分区,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而我们青少年追捧的星座运势其实是另一种迷信,我们千万不要相信,请大家谨记——成功是奋斗出来的 ,不是星座给予的这个独特体会时,大家的掌声那么热烈,我很受鼓舞。我发现小小汉字真不简单,能在汉字演讲中成长的我们也很不简单。下次再讲汉字,我更有底气了。”

学生进行“微演讲”之后,笔者都要给予及时的评价。评价也分两轮:第一轮主要是笔者简短点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演讲内容、结构、语言表达、肢体动作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第二轮评价则由语文课代表主持,演讲者演讲完毕,由课代表指名一名学生现场点评,点评对象主要有演讲内容、结构安排、解读角度、现场表现力等。在第一轮点评中,学生代乐乐演讲“素”后,笔者的点评是“以问设疑,层层解读,一片‘素心显真情”;学生张紫悦演讲“家”后,笔者的点评是“讲述‘家的渊源,娓娓道来,深入浅出,让我认识到‘家最初的样子,重新审视‘家的重要性”;学生陈天灿讲“盐”后,笔者的点评是“汉字在你的演讲中有了生命,有了温度”。这些点评既调动了学生演讲的积极性,又具有针对性,避免了学生随意发挥。

二、“微演讲”活動的价值和意义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主要经过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阶段。汉字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字义、用法也在不断发展,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良师益友、精神家园,对于身处异国他乡的中国人来说,汉字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笔者在教学中举办的以“汉字那些事”为主题的“微演讲”语文活动,帮助学生增强了文化自信。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笔者指导学生进行的语文活动以汉字为“抓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学生在对汉字的演讲中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在语文学习中植入了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了中华优秀文化。从学生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的角度看,这样的演讲是一条高效、易操作、契合中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途径,因为以“汉字那些事”为主题的“微演讲”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演讲来增强其爱汉字、爱祖国的情感。

除了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汉字那些事”主题“微演讲”语文活动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微演讲”语文活动中,学生不但可以训练口头语言,学会流畅地交际与表达,还可以通过写演讲稿训练书面表达。为配合学生的演讲,笔者每周指导学生学习如何收集、整理知识,如何写作演讲稿,如何创新解读汉字,为学生的课前3分钟演讲奠定基础。这在客观上培养了学生搜集写作素材、多角度分析写作对象、写作实用类作文的能力。另外,学生通过“微演讲”语文活动,积累了语文知识,学会了规范、准确地运用汉字。

除了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以“汉字那些事”为主题的“微演讲”语文活动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微演讲”语文活动中,笔者鼓励学生举一反三,运用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创新理解汉字。对于创新解读汉字的演讲材料,笔者不仅将其上传到“微演讲·汉字那些事”的公众号上,还在教室后的黑板上张贴演讲稿全文,供其他学生学习,以此鼓励学生创新解读。比如,学生王静然在解读“企”时另辟蹊径,从神话传说的角度进行了创新解读:“甲骨文的‘企字,上半部像一个站立的人朝向左方,下半部是‘止字,整个字形就像一个人正踮起脚尖向左侧望。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以捕鱼为生的夫妻,丈夫勤劳朴实,妻子温柔美丽。一日,丈夫又出海打鱼了,可是他这一出门就音信全无了。妻子天天望着大海,每当看见有船靠岸,她都兴奋地跑过去,可是每次都让她大失所望。为了不错过丈夫,她就静静地站在码头上等着,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妻子就这样站着,面朝大海翘首企盼……很多年之后,她就变成甲骨文中的‘企形了,‘翘首企盼这个成语也由此诞生。”这样的解读很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且有新意,不但紧扣了汉字的特点和意义,而且体现了学生的个性思考和创新理解。

责任编辑  吴锋

猜你喜欢

汉字笔者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