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供给侧改革思维优化新课标实施背景下的教育评价

2022-05-30彭宇文彭学琴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新课标素养

彭宇文 彭学琴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改进教育评价作为课程实施有效落实的关键环节,提出要“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推进评价观念、方式方法改革,提升考试评价质量”,并给予了针对性较强的评价建议。在此背景下,义务教育评价必須创新思路,以供给侧改革为着力点,用回归性思维、结构性思维、系统性思维优化各个评价环节的实施路径,以突破义务教育评价“目的导向性不够、内容针对性不够、方法科学性不够、结果帮助性不够”等现实难题。

一、以供给侧改革思维推进教育评价理念变革

与2001年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下简称“《实验方案》”)和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相比,新课标是在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与创新导向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体现出较强的思想性、学理性、现实性。新课标细化了实施要求和课程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在增强指导性的同时,明确了教育评价改革的重点。为对接新课标要求,教育评价应基于供给侧改革思维,以回归性思维、结构性思维、系统性思维推进新课标落实落细。

1.树立回归性思维,顺应教育目标

基于供给侧改革立场的回归性思维要求义务教育评价要正本清源,回归教育之本。一直以来,由于未形成正确的评价理念,教育评价存在唯分数导向问题。新课标强调强化素养导向,注重对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隐含着“向教育根本目标回归”的要求。具体地讲,其一,在育人导向下,义务教育评价要回归“以生为本”。“以生为本”一直以来都是新课改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重要理念。与《实验方案》相比,新课标将“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作为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义务教育评价也应时刻秉持“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为达成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而服务。其二,在素养导向下,义务教育评价要回归核心素养。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发布以来,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核心素养就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所关注的重点。新课标强调,要“强化素养导向,开展综合素质评价”,这无疑为义务教育评价的实施指明了方向,即应紧紧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统筹设计。其三,在“指导”导向下,义务教育评价要回归教育实践。“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是新课标指明的教育评价实施的重要目标。教育评价的“指挥棒”特性表明其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均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新课标倡导“评价促进学习”的理念,以“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帮助学生改进学习。这要求义务教育评价要基于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与学生学习情况,确保有效反馈,使评价结果充分发挥指导价值。

2.树立结构性思维,呼应教育现实

供给侧改革要求以优化供给侧结构为着力点,因此,结构性思维是教育评价推进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它要求教育评价既要关注义务教育课程内容整体设计的合理性,又要突出内容组织形式的优化,更要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与衔接。结构合理是此次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关键特征之一,促进知识结构化也是新课标规定的课程实施的主要任务之一。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课程内容结构的不断优化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基于此,我们应树立结构性思维,促进义务教育评价主动适应教育变革需求,提高教育评价与教育教学、学习实际的匹配度。一是义务教育评价应依据课程内容的安排调整自身结构。新课标针对“内容要求”细化了教育评价建议,并增加了评价案例,为教育评价的落实提供了明确且详细的指导。由此,我们应根据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内容的安排及时调整教育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乃至实施环节的规划,以确保义务教育评价内部结构的合理性。二是义务教育评价应依据组织形式的优化丰富自身内涵。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语文等学科课程评价不仅包括课堂评价,还包括作业评价、期终评价等;地理、科学等学科课程评价不仅包括过程性评价,还包括学业水平考试等;劳动等学科课程评价不仅包括平时表现评价,还包括阶段综合评价等。同时,新课程方案所展示出的评价内容,不仅包括日常教学时间内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还包括课后服务等课外学习时间内实施的各类活动。可见,义务教育评价的内涵应在原有基础上,依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双减”政策等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发展要义进行结构性改革。

3.树立系统性思维,回应教育需求

针对供给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协调发展”的理念。这指引我们要站在系统发展的角度考虑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教育评价的有效落实。系统性思维要求义务教育评价必须坚持整体意识、全局意识,提供全面、协调、科学、有效的评价,以有力的反促作用回应义务教育的发展需求。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注重义务教育评价内部的一体化。新课标的编制注重学段衔接与科目分工,加强了课程一体化设计。相应地,教材编写需要“强化内容间的内在联系”,课程实施需要“推进综合学习,整体理解与把握学习目标”。上述具体内容对义务教育评价产生了直接影响,要求评价内部具备系统性,评价目标、主体、内容、方法等要素之间应通过系统架构实现有效配合。如新课标要求基于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实现同一内容主题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结,带动课程的综合化实施。在这一趋势下,义务教育评价的内容选定与方法选择也应注重整体性。另一方面,要注重义务教育评价内外的衔接性。系统性思维所蕴含的整体意识与全局意识,不单是针对义务教育评价提出的。新课程方案中的“课程实施”部分包括“科学规划课程实施”“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育评价”“强化专业支持”“健全实施机制”等内容;具体到各学科课程标准中,“课程实施”部分包含“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等内容。可见,“评价”是课程实施必不可少的环节,探索教育评价与课程实施乃至义务教育整体发展的有效衔接,才能促进义务教育各阶段、各实施环节的协调发展。

二、以供给侧改革思维推进教育评价路径创新

在回归性思维、结构性思维、系统性思维等供给侧改革内在理念的指引下,新课标实施背景下的义务教育评价,应将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实施、评价结果等要素与新课标的内在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探索评价优化、升级的新路径,为新课标的落实提供高质量反馈。

1.教育评价目标应强调时代性与开放性

新课标如是描述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该目标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和突出的综合性。在义务教育培养目标指向下,义务教育评价目标既要突出鲜明的时代性,也应具备充分的开放性。其中,时代性要求义务教育评价目标的设置要结合新课标中“培养目标”与“课程实施”部分提出的时代特征,将时代理想、时代本领、时代担当作为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如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提出“引导教学顺应时代发展、技术创新和社会变革,推进教与学方式改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建议,以此在评价目标中融入时代特征。开放性要求义务教育评价目标在坚持五育并举的前提下,关注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学生素养等方面所体现出的独具特色的亮点,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在“求同”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实现“存异”,以开放、包容的态度确立教育评价具体目标,真正实现教育评价对核心素养培育的导向功能。

2.教育评价内容应突出一体化与多元化

一体化是新课标所具备的鲜明特色,不仅体现为课程内容的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对评价内容一体化的直接影响,还体现为对“教—学—评”一体化的反复强调;多元化则说明义务教育评价内容丰富且包容度高,评价实施的表现形式灵活多样、可选择性强。如艺术课程标准建议,教学评价应涉及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等方面,貫穿艺术学习的全过程和艺术教学的各个环节;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评价建议,对学生的校外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与校内的多种评价相结合,同时倡导跨学科评价、增值评价等;英语课程标准中教学评价的内容包括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单元评价与期末评价,涵盖英语教学与学习的各个方面,贯穿教与学的全过程。在吸取、采纳新课标评价建议的前提下,义务教育评价的具体实施应基于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详细考量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及内容之间的衔接性。

3.教育评价实施应兼顾标准化与灵活性

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评价的实施应因时、因事、因人选择评价方式和手段,推进评价方式方法的创新与改革。以劳动课程标准为例,其评价建议指出,劳动课程的评价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项目实践、交流对话、技能测试等,持续地反馈信息。同时,劳动课程标准为评价提供了劳动任务单、家庭劳动清单、阶段综合评价等详细示例,就评价内容的选择、评价方法的实施做出了相对明确的规定。可以看出,新课标既规定了教育评价实施的基本标准和要求,又在实施过程的科学性和灵活性上给出了相关建议。因此,义务教育评价应以确保多元评价主体参与为基本条件,结合各学科课程实施的特点,在做好标准化规定的基础上,给予教育评价实施以自由、灵活的“可操作空间”。

4.教育评价结果应提升指导性与反馈性

充分利用教育评价结果,是实现教育评价价值的关键。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完善评价结果运用,综合发挥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但就现实而言,教育评价往往陷入“评完即止”的误区,评价结果的运用不充分。为强化教育评价结果对义务教育发展的指导、反馈作用,无论是新课程方案还是新课程标准,均提出了极为明确的规定与建议。如课程方案要求“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改进学习”“把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作为评价课程实施质量的参考指标,强化反馈指导”,基于课程教学和义务教育发展等不同层面,对教育评价结果的有效应用提出要求;各学科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师教学”,“将评价结果应用到进一步改进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成效上”,“通过多样化的学习评价,促进学生达成课程目标,发展核心素养”等。可见,在义务教育评价的“最后一公里”,应以提升评价结果的指导性与反馈性为努力目标。

责任编辑  刘佳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新课标素养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