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与教研

2022-05-30傅华强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新课标育人

傅华强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数学等16个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并进一步优化了课程设置,强调育人为本,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课标”新在哪里?我们如何理解、落实其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建议?本期,我们从不同角度尝试探讨上述问题。

随着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颁布,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这必将是教育领域一次影响更深刻、任务更艰巨的新征程。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一线校长、教师以及教研员对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行动上的理性回应。特别是要全面把握新课程方案的主旨,正确处理新课标与“旧课标、旧教材”,以及新课标与“新教学、新评价”的关系,发挥“新教研”的引领、指导作用,确保教学改革方向正确、路径清晰、措施有力、目标畅达。

一、准确理解新课标的素养立意

我们要准确理解新课标的素养立意,立足于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助推学生生命成长。

新课标的“新”主要体现在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细化为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同时,新课标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注重学科之间的关联,强化了实践性要求,特别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为“教、学、考”一致性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在教学实施方面为教师教学深度、广度和难度的把握给出了指导建议。新课标将素养导向贯穿于课程编制、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引导教师进一步转变育人理念,推动了育人方式的改革,从根本上保证了育人方向。

教师如何适应上述新变化和新要求呢?一是要彻底摒弃学科知识本位思维。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铸魂育人,细化培养目标并将之落实到学科课程和教学中,让课程教学服务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二是要细化学科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师要摒弃孤立的、碎片化的知识传授方式,树立素养意识,坚持能力导向,将教学内容中的“学业要求”及“学业质量”要求付诸具体实践,使核心素养变成学生真实习得的能力、品格和价值观。三是要全面关注学生生命要素的健康发展。教师要关注和呵护学生生命的全要素,保证价值引领的贯通性、系统性和一致性,使教育教学能够引领学生的生涯发展,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基,从根本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全面践行新教学的实践导向

实践中,我们要全面构建课堂教学新生态,优化教学结构和内容,通过主题性、项目化和情景式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中获得的。” “新课程”需要建立新的课堂生态,能否调动学生更多感官参与新知的学习与构建,是生态课堂的显著标志。阅读与思维、情境与问题一直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抓手,也是新课标促进教学改革的着力点。新课标下的“新教学”必须改变过去以知识点和课时作为教学组织逻辑起点的做法,从关注知识、技能的点状传输自觉转变为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这要求教师重视教学的关联性、整体性,以结构化的方式(如主题、项目、任务等)组织教学内容,改变知识、技能等的线性排列方式,强化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凸显学科本质、学科思想方法,以及学生对知识内在逻辑的理解。具体如何做呢?

一是要正确处理新课标与“旧教材”的关系。新课标只是在原有课标基础上的优化,不是推倒重来,新教材的编写、出版尚需一个周期,“旧教材”自然在一段时间内仍被继续使用。教师要明确教材只是达成课程标准的媒介,我们要依教材而教,而不只是教教材。在使用“新教材”之前,教师要充分利用现行教材中与课程标准一致的内容進行教学,同时,可以选用省编地方教材、校本教材和自选的教学资源作为补充,以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二是要积极尝试基于大观念的主题性教学、项目化学习。教师要用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课程内容结构单位和教学单元组织形态,作为学习内容的聚合机制和学习动机的激发机制,有效归纳、整合学科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同时,教师要更加关注学习任务的落实与学习过程的真实性,以及学习的广度和深度,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意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构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真实情境中的“做中学”“学中做”,完成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通过学生学习成果分享,实现学习结果的产品化、共享化,促进学习结果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学业成就感;通过反思、评价,包括生生、师生评价,促进学生对学习活动、学习结果的成就体认与问题分析,进而改进学习行为。

三是要大胆探索跨学科教学。教育场景的深刻变化和学科知识要素的多样化呈现,是当今教育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需要打破分科教学的壁垒,将不同学科内容整合在一起,呈现出整体的、全景化的知识内容体系。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多个领域的知识进行现实问题的观察、发现、分析与解决,自然而然地把创新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发展其创新思维和能力。当然,跨学科首先要基于学科,要坚持学科立场,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学好学科内容,才能具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会借助其他学科工具解决学科内的问题。有条件的学校应该积极进行跨学科教学探索,把观察、实验、操作、设计、策划、制作、观赏、阅读、创作等实践性活动落到实处,用跨学科思维培养学生整体认知世界的能力。

三、科学利用新评价的育人功能

我们应利用评价的育人功能,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评价。

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和考试命题建议,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素养立意的命题思想,旨在从根本上突破传统考試评价专注于考查“知识点”的局限,引导教师关注试题的结构性、整体性、情境性,并基于真实问题命题。这样的考试评价注重学习任务的价值导向,追求用基于真实情境的实践任务考查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探究水平,更关注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激发,以及思维结果、探究结果的价值和意义。具体而言,笔者建议从以下三点切入评价研究。

首先,优化考试评价的侧重点和落脚点。在研制考试评价工具和试题时,我们一方面要强化对学生思维过程、探究过程和做事(实验)过程的测量和评价,从注重考查学生记忆、理解的结果转向注重考查学生思考过程、探究过程和做事过程所反映的思维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体现试题的开放度和综合性,注重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解决方案和评价问题解决策略的素养。总的来说,我们要把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素养的培养作为教与考的重要内容。其次,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实践中,我们要促进“教—学—评”的有机衔接,依据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结合教与学的真实情况,设计具有整体性的结构化测试。最后,结合学科特点实施综合评价。在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的基础上,我们要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关注学生典型的行为表现,推进表现性评价,开展综合素质评价,以科学评定学生的学业表现,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推动新课程高质量实施。

四、充分发挥新教研的引领作用

教育主管部门、教研部门要组织建设教学研究共同体,及时解决新课标下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矛盾、新问题,确保改革实践富有成效,行稳致远。

新课标的落地必然会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必须要有新理念、新方式和新方法的支撑。省、市、区(县)三级教研部门的工作将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充分发挥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和综合育人价值?如何既做到纵向贯通,处理好幼小衔接和初中、高中衔接的问题,又做到横向关联,体现学科融合与渗透?如何在“双减”背景下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提高课程实施的实效性?如何优化育人环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课程实施的有效机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有新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教学研究的跟进与支撑。

第一,及时组织分级专题培训、研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需尽快拟定省、市、区(县)三级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全员培训,帮助教师缩短新课标实施的迷茫期、彷徨期,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内涵和目标要求,特别是要使教师在教材内容处理、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学业质量标准”解读、“学业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等方面形成统一认识,明确具体要求,协调落实节奏,进而有序实施新课标下的课程教学。

第二,大力倡导学校教学共同体建设。教研部门一方面要指导学校以学科组或年级组为组织单元,结合师资水平的结构特点,大力推进集体备课和“合作上课”,保证教学在基本同步的前提下做到优质、均衡;另一方面,要指导学校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组织开展主题鲜明、问题真实的跨学科研讨活动,引领教师聚焦教学重点和难点,深入研究核心素养的学科、学段特点及要求,进而打破学科界限,深入探究核心素养由静态知识向动态实践转化的内在机理,将学科目标、学科内容转化为学生认知和能力的影响因素、培养路径。

第三,及时总结、推介课程改革经验。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既是验证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效度的过程,又是催生课程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各级教研部门必须通力合作、整体联动,及时解决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不平衡的问题;通过总结各市(州)考试命题经验,实现成果分享;指导教师将课堂教学调查研究、教师教学行动研究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运用并发展已有课程理论和思想,发现、总结可供借鉴的课程实施精品案例,提炼、推广课程实施经验,进而形成以专业化研究为引领、以学校实践性教学研究为基础、以学科教师个体实证研究为支撑的教研格局,提升教育教学改革成效,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新课标育人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