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文言文教学研究

2022-05-30闫胜男

高考·下 2022年6期
关键词:渗透传统文化

闫胜男

摘 要:高中文言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文言文的深度学习,可以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及礼仪、习俗等内容,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高中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本文首先阐述了传统文化内涵在高中文言文中的呈现,然后就传统文化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文言文教学;渗透

我国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在此过程中积淀了光辉璀璨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和民族之魂。但是,目前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容易使学生在外来不良文化的冲击下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加强高中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已势在必行。

一、传统文化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价值呈现

(一)认知价值呈现

在我国古代,文言文是“观风”的重要工具,这里所说的“观风”,就是通过文言文深度观察和了解社会,并对社会上的负面行为进行讽喻和劝谏。一部中国文化史,与中国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一篇文言文都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其体现出了不同历史时期鲜明的时代气息,在一定程度上可谓是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精华。无论是为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还是要做好语文教材中的课程学习,我们都应当让高中生通过深度学习经典的文言文文本,学习文言文中蕴含的文学、历史和哲学知识,从中体验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把自己的综合文化素养全面地提升上去。针对文言文作者描写的内容,即文中描写的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可以体会那个时代的社会习俗和文化氛圍,文言文中的文化厚重感会给高中生的思想带来强烈冲击,大量与历史文化有关的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文学色彩。学生在学习这些文言文的过程中,能够从历史遗迹中深刻地体会到人文气息,对文言文中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体验。文言文中的生活场景与今天存在较大的差别,有些生活场景高中生并未经历,但并不能就此否定它对提高高中生认知能力的重要价值。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已经与古代有着较大的差距,也可以跟高中生自己的认知经验进行对比,使高中生的文化认知得到极大丰富[1]。我们从时间变化的视角来观看文言文中所写的内容,以今观古,对当时社会的生活形态进行体验,文言文中不仅有对客观物象的描写,也可以从历史题材和视角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学生在文言文中学习关于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的知识,可以对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深理解和认知,提升高中生的文化素养,让他们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更加充满自豪感。

(二)审美价值呈现

在高中语文新课标中,美育教育被提升到了更高的位置,并强调要通过美育教育促进德育和智育的发展,全面实现高中生的健康成长。新课标也强调了对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培育,关注培养高中生审美意识,并着力发挥语文教材中内容的美学价值。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行,把文言文教学与美育深度融合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这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追求之一。我们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可知,文言文审美的内在张力是十分鲜明和有力的,高中语文教学充分发挥了文言文的特点,其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三个方面,因此,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肩负着传承审美价值的使命,也可以激发高中生的审美意识,并把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念树立起来。文言文的审美价值首先是从语音和文法方面体现出来的,语音美主要体现在朗读过程中声音节奏的韵律美,文法之美则重在文言文的“炼字”、句法和篇章等方面。“炼字”就是推敲,用字的准确性体现语言运用的精妙,句法和篇章则强调的是文言文的整体架构[2]。文言文的意象美从审美视角来看是具备象征意义的,这种象征性是作者创作过程中主观感受的体现,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这些文言文中的意象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同和推崇。如果意象充满了成熟丰富的内涵,其民族性和传承性就会更加突出,其审美价值就会达到更高的水平。所谓意象,就是融入了文言文作者感情的客观事物,而意境就是从文言文描述的画面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言文中的意境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情景交融的审美对象,高中生通过体验文言文中的意境,可以把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融入高中生的精神世界,这种渗透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可以把高中生的审美能力全面提升上去。

(三)教育价值呈现

文言文是历史文化的精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涵养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情感。文学教育要实现“善”与“美”的结合,绝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美的渲染和熏陶。文言文在“情、志、理”三方面体现出了自己的教育价值,通过“文言文之情、之志和之理”涵养学生的思想情感世界。高中生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在思想、道德、情感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其中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理想境界,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情”在文言文中扮演着灵魂的角色,对高中生的心灵也起到陶冶作用。在当今时代,文言文中蕴含的精神世界,成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关注的问题。对处于成长阶段的高中生而言,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可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自然的能力,激发起学生追求美好事物和美好人生的纯正感情。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熏陶下,培养学生的博爱精神,从以自我为中心逐步发展为爱自然、爱社会。而且,文言文中的豪情壮志寄托着国家对于学生发展的期望,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把个人的个性追求与国家、社会的价值取向结合起来,形成高尚志向和正确价值观。这些富有哲理的文言文,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既能学懂,也能会用,为学生掌握正确的人生哲理开辟了捷径。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这些富有哲理的文言文是培养学生科学人生态度的重要资源,故文言文教学在发展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文言文中的哲理对培养学生的重要意义。

二、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见和建议

(一)了解文言文作者,加深文化渗透

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知人论世”是解读作品的重要目的。这里的“知人”说,就是要求高中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要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创作风格及性格特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知,这样才能够在学习作者的作品过程中与作者产生精神共鸣,深刻体会文言文中蕴含的主题思想。所谓“论世”就是要对作品创作的时代文化背景、时局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和把握,对同一个时代作者文言文的共性特征进行总结和归纳,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从中挖掘自己需要的传统文化信息。我们在解读文言文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探究文言文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这样才能读懂文章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及作者的创作目的,领略到其中的奥妙所在,在潜移默化中加深文化渗透[3]。

陶渊明是古代隐士中最杰出的代表,这在他的作品《归去来兮辞》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文学创作同当时社会历史背景有着密切关系,是当时社会政治的重要反映。陶渊明对于水深火热中的下层劳动人民,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对于昏聩腐败的官僚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他在迂腐的官场中反省,视功名利禄为尘土,毅然选择了归隐。归隐田园后的他亲自参与农作,享受恬淡自然的田园生活,体验其中无穷的乐趣。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梳理作者人生历程和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就如同找到了源头活水,可以让高中生更加透彻地理解文言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学生与原文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沟通和交流,站在更高的层次理解和认知这些文言文。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效果,也有利于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高中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同时教师在《归去来兮辞》的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对其中的文化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如题目中的“辞”就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文章《归去来兮辞》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序”,另一部分是“辞”,其中“辞”最早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辞”也被人们称作“楚辞”,“辞”是一种不同于诗歌、散文的独特文体。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时为其提供一些关于楚辞的文章,指导学生进行鉴赏品析,这样既能深化学生对“辞”这种文体的认识,又可以拓宽学生视野,能让学生更加深层次地感悟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水平。

(二)创新文言文教学模式,重视传统文化渗透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式往往是碎片化的,即逐字逐句对相关的字词和句子进行翻译,对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难以从整体上挖掘出来。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把文言文中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挥出来。所以,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已经迫在眉睫,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文言文中传统文化的内涵从宏观上加以把握,把文言文背后的历史沉淀及文化底蕴充分地挖掘出来。例如,在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我们要结合苏轼的心理状态,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把其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习情境营造出来。在学习《鸿门宴》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刘邦如何深谋远虑,面对险要局势可以及时应变,最后脱离险境。这也告诉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面对复杂的局面要敢于挑战,使问题得到最终解决。学习《诗经》两首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我国古代民风和风土人情,从中领略我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不断开阔学生的眼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能够对中国的道德精神进行深入学习领会。例如,在学习《醉翁亭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并向学生讲解欧阳修高尚的品格、伟大的政治抱负及与民同乐的精神,让学生能感受到作者的品质,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挖掘文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述作品中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华。

(三)多措并举,注重教学多元化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目前常见的教学方法是灌输法和问答法。这些方法在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长期使用这些教学方法也会打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也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多措并举,注重文言文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把传统文化多方渗透到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例如,讲《赤壁赋》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提前预习该课内容,结合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刁难,让学生知道淡漠是对刁难者最好的回应。在学习《鸿门宴》时,还可以选择电影《西楚霸王》中的片段,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再现当时的紧张情节,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学习《苏武传》时,教師可以组织学生到本地的革命历史遗址和教学基地参观,现场学习和体验。在现场体验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通过现场体验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中的主题思想和内涵。

(四)营造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高中生对于新鲜事物的探究欲望是比较强烈的,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抓住这一性格特点,想方设法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根据教学需求把合适的文言文氛围营造出来,鼓励高中生在学习中主动思考和探究。比如,在文言文教学开始之前,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把他们合理分组,针对文言文中的知识,在课堂上展开学习竞赛。在这样的氛围中,高中生不仅更愿意围绕竞赛主题搜集需要的文言文知识,而且还会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4]。比如,在贾谊《过秦论》一文的学习中,以历史上国家兴替为主题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辩论的形式展开竞赛,把课堂作为辩论平台,让学生对《过秦论》中秦朝灭亡的原因展开讨论,让高中生在激烈的讨论中深度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不同小组轮流选出代表讲述与国家兴亡有关的历史典故,体验其中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需要教师发挥好引导作用,如此,高中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就会被激发出来。这样的教学设计,其效果往往会超出教师的预设,教师一方面要做好宏观掌控,使教学目标可以更顺利地实现,另一方面把高中生自主探讨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出来。

结束语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必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和发扬下去。但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身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传承传统文化。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是对中华民族的血脉可以更好地延续下去的有力支持。因此,在高中文言文中渗透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汤隽永.基于传统文化渗透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11):156.

[2]张芩.掬古典之泉,濯蒙尘之心: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探微[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3):19-22.

[3]王养民.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2017(1):34-36.

[4]陈萌.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策略初探[J].文存阅刊,2017(8):24-26.

猜你喜欢

渗透传统文化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