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体验式德育”的实施策略

2022-05-30闫素珍

中国教师 2022年7期
关键词:体验式德育小学生

闫素珍

“体验式德育”也被称为“沉浸式德育”。总体看,“体验式德育”以学生为发展主体,意在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日常、生活化的“广镜头式”的互动实践,以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内在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并维持一种螺旋上升型的“动态平衡”。“体验式德育”思想认为,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学习生活,还包括生活、社会等多层次的活动体验,要让学生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这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一、小学实施“体验式德育”的意义

1.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小学生的发展不是单向的,而是面向综合素养的多维度发展。小学阶段的教育,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强,教师单单依靠传统“说教式”教育模式,很难帮助学生将对知识的认知内化为综合素养。教师有目的性、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和引导,有利于其全面健康成长。

德育来源于生活,与社会生活相伴而生、相伴而行、相伴发展。基于德育和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体验式德育”能够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能够丰富情感、思维和认识,深化对知识的领悟,实现现代认知理论所倡导的“社会道德向个人品德的转化”,可以为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有助于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建构

教育部于2017年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是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其明确了德育实施途径,对活动育人和实践育人做了科学阐述。相对于初高中学生而言,小学生的自律性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这种情况下其道德行为的建构是难点也是重点。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识并非主体对客体简单的映射或者反映,而是需要学生依靠自我已有认知和经验主动构建的结果。学生的认知和经验来源极为广泛,其中“体验式德育”是重要路径,其本质上是活动育人和实践育人的高度凝练化和精练化。实施“体验式德育”可以帮助小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不同场景中获得体验中的内化、内化中的吸收,形成“体验—内化—吸收”的路径,从而有效促进情感、知识、道德三者的融合,实现“三位一体”的闭环“发酵”和发展融合,这对于潜移默化建构小学生道德品质有着积极意义。

二、“体验式德育”在实施中存在的难点

1. 主体性体验定位不准,为德育特色建设设置了难度

小学“体验式德育”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往往被忽视,存在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在日常的教育中仍然以“说教”为主,即按照传统的“命令与批评”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主管理能力有限,因此容易受教师思维左右,很难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教育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第二,“体验式德育”在实践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体验”。“体验”让德育有了吸引力,也有了有效性,学生可以在“体验”中转化知识,在“体验”中自我感悟。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在“体验设置”上没有进行换位思考,而是从教师自身角度出发进行“体验设置”,这就搞错了对象,致使将一些教师产生的主观“体验”感悟强加在学生身上,不仅导致学生对“体验”感受不深刻,甚至很难理解“体验”的真谛。体验是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催化剂,教师一定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体验设置”,保证体验的素材一定是学生感兴趣的、容易接受的、更生动的、更有说服力的。

2. 受传统教育习惯影响,体验活动针对性不足

“体验式德育”在开展的过程中,应该针对小学生需求培养道德素养,尤其是设置的“体验活动”要把针对性表现出来。但是,从目前小学的活动设置来看还存在一定的难点。首先,受传统教育习惯的影响,教师在涉及“体验式德育”活动的过程中存在书本化和教条化,甚至在“体验活动”设置的过程中存在固有思维,使得“体验活动”缺乏创新。有一些“体验活动”看似丰富多彩,但其实质内容都是重复的,导致小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例如,学校艺术节和体育节是“体验式德育”的重要内容,但这些节日中的很多项目每年都是重复的,可以说千篇一律,久而久之学生就有了“免疫力”,难以保障德育效果。其次,一些教师设计的“体验活动”主题立意太过精巧,太过复杂,刻意而为的痕迹过于明显,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甚至始终搞不清楚体验的主题是什么。最后,师生之间存在“隔膜”,情感交流在“体验活动”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教师与学生的信任交流原则没有得到有力贯彻,最终使得情感投入与情感“收益”不匹配,与“体验式德育”的“会自主、能参与、重体验、有感悟”的长链条认知过程格格不入。

3. 缺少社会实践,体验方法存在局限性

“体验式德育”的构成要素中涵盖了家庭体验、学校体验和社会体验三个部分的内容。从目前众多小学的“体验式德育”内容来看,基本上都是围绕学校和家庭进行的,实施模式是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很少与社会对接。然而,想要提升德育的基本水平,就要吸纳来自社会的丰富多彩的内容。社会资源是“海量”的,学校要主动和社区对接,积极过滤、筛选并充分利用有用的社会资源,拓展“体验式德育”的实现路径。但近年来,我国小学生的意外伤害事故频频发生,社会关注度高,反响大,学校从安全因素着想,想方设法压缩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空间。大部分小学一年有1~2次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已经很难得,个别学校甚至把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压缩为零,形成“真空地带”。从这个意义上说,缺乏社会实践的参与,小学实施的“体验式德育”方法过于机械简单,其局限性不言而喻。

三、“体验式德育”的实施策略

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因而在实施“体验式德育”过程中要讲策略、讲艺术、讲原则。根本性的原则是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主体,在设计体验活动时体现创新和引导原则。

1. 精准定位,夯实 “体验式德育”基础

首先,学校在德育特色建设的过程中要对“体验式德育”进行精准定位,从学校的角度出发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式多元化的体验平台。平台聚焦“自主参与—积极体验—内省感悟—思想升华”这一螺旋式上升的体验流程,将学习、反思、领悟、成长转化为内在道德素养,初步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其次,创建生活化的品德校园,校园即德育,德育即校园。校园,尤其是校园文化建设是實施“体验式德育”的主战场、主渠道,学生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参与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也是德育发生的过程。学校可以设计主题体验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通过情感的交流,更好地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

2. 构建多元化的体验活动,打造德育特色文化

第一,以文化氛围培养为基本切入点,打造坚实的德育发展基础。学校在日常教育中应该积极营造文化氛围,通过开展各项蕴含正能量的“体验活动”,用“小切口”开辟大格局,意在渗透德育文化和理念,使其在学生的思想中生根发芽,如组织板报宣传、组织兴趣结对交流、开展各类讲座等。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本身就是体验活动的一部分,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众多内容,以行为习惯为抓手,常抓不懈,积极设计多元化的体验活动,可以打破体验活动古板、重复的现象,在提升学生体验兴趣的同时,将德育融合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3. 强化“体验式德育”实施动力

德育是日常生活中衡量学生素质的一项标准,强制灌输的思想和硬性的要求虽然对德育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效果远远没有学生自发学习和渴望德育令人满意。因此,在以“体验式德育”培育小学德育特色的过程中,还应该不断强化“体验式德育”实施的动力。第一,用更加直观的形式表达体验活动的结果。例如,学校可以通过表格或者图画的形式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和美好品德进行描述,对于教学反馈会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第二,倡导书本和“体验活动”的深度融合,注重学生心灵成长。例如,在学校可以借助各个节日,让学生了解我国各个节日文化,设计各种形式的“体验活动”,从而形成德育良性循环模式。

4. 延伸“体验式德育”路径,推进小学德育发展

首先,在条件允许、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学校与社区、各相关部门、公安部门协同联动,考察论证并精心选择针对性强、现实性强、安全系数高的体验活动,增加社会体验活动的次数和频率,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提升学生对“体验式德育”的兴趣,彰显社会体验活动的意义;其次,在拓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将榜样人物的故事纳入“体验活动”中,结合多角度的学生自我体验评价活动,促进学生将所感悟的内容转化为内在行动。

“体验式德育”强调体验,但体验不是德育的全部,体验是为了吸收,即所谓“外化于形,内化于心”。体验注重过程,这个过程是由浅入深由外向内的“内化”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情感的自然选择的过程。体验兼顾了学生知识、心理、成长等多个层面。实践证明,教育的有效性来源于其适应、适合学生的发展,“体验式德育”是学生喜欢的德育形式,为小学的德育特色建设开拓了新的有效途径。虽然从现阶段看,“体验式德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难点,但是,只要学校精准定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本,根植于真实的活动,协同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有效融合,就能将“体验式德育”的核心作用源源不断地发挥出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建設水平。

(作者单位:山东省新泰市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孙昕

猜你喜欢

体验式德育小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