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创原:陕西创新高地强势崛起

2022-05-30陈小玮

新西部 2022年6期
关键词:高新区陕西西安

陈小玮

2021年,陕西举全省之力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全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199家,总数达到8397家,同比增长35.48%;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11189家,同比增长38.67%;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7家;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2343.44亿元,同比增长33.23%;全省3760家高新技术企业报国家备案,总数超过8200家,同比增长32.3%……秦创原不仅是各方人才创新创业的一片热土,更是陕西高质量发展的一张耀眼名片。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启动一年之际,秦创原(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简称)亮相于世界舞台。

2022年,美国当地时间3月21日,秦创原总窗口的主题海报亮相于美国纽约时代广场。

3月22日,全球通讯社联盟发布的文章《资源聚集、政策利好——陕西西咸新区打造中国西部科创高地》,吸引法新社、日本共同社、韩联社、英国卫报、德国新闻网等全球400余家媒体关注,短短数日总浏览量便突破2.5亿人次。

《人民日报》要闻版、新华社旗下《经济参考报》《英文电讯稿》、《陕西日报》头版等,亦相继刊文,聚焦西咸新区全力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

4月27日,被“科技蓝”装饰的开往秦创原的地铁专列驶进沣河森林公园站,车厢内,“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等标语醒目,如果扫描车厢的二维码,就可以了解秦创原的政策等资讯。秦创原专列将西安与咸阳连接在了一起,还以这种亲民方式让乘客与秦创原相遇。

短短一年间,秦创原发生着怎样的精彩故事?

秦创原的初心

我们把时间倒回到2021年。

3月16日,陕西省委书记刘国中到西咸新区调研时提出,要以西部科技创新港等创新平台为基础,建好政府和高校、院所、企业、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市场化进行的开放共享创新平台,统筹线上和线下、虚拟和现实、现在和未来、国内和国外,为陕西省创新驱动发展和西安咸阳一体化提供有力支撑。这次调研被视为对“秦创原”的一次预热。

3月30日,陕西省委、省政府在西咸新区召开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大会,标志着秦创原建设的全面启动。

秦创原,从字面上解读,“秦”是陕西的简称,自秦汉至今未变;“创”代表创新、创造、创优、创业;“原”的意象有遼阔、宽广以及黄土高原的高度,暗喻“创”的起点的高度、宽度,不是几个孤立的高峰,而是遍布秦地连绵不绝的一片高原。在这片创新高地上,创新成果将源源不断走出陕西,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作为科教资源大省,陕西聚集了100多所高校、1500多家科研机构、20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才,其中在陕两院院士有72人,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同时,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5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8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6家,国家级园区平台324家,国际创新合作平台71个。据陕西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陕西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已连续多年保持较快增长。2020年全省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632.33亿元,增长8.2%。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排名全国第七位,领先全国平均水平。

2020年,陕西省实现生产总值2.62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同时,陕西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2%,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68.39%。陕西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758.95亿元,全国排名第六。

“十三五”时期,积极利用创新赋能经济增长,陕西省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人均GDP大幅攀升,科技创新成为陕西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对陕西发展做出追赶超越新定位,提出了“五个扎实”的新要求。针对科技创新工作,总书记指出:“陕西是科教大省,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基地,科教资源富集,创新综合实力雄厚。要把这些资源充分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前列。”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考察时强调,“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陕西科教资源,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前列”“迈出更大步伐”,为推动陕西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引擎,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建设秦创原。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实现国内大循环的关键要素,推动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已被确定是“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推手之一。要真正实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全过程循环流动,就是要把高科技产业作为重点来抓。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最后一公里”,就成了各区域发展角力的“新战场”。

从目前的发展阶段看,陕西正处在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跨越的关键时期,如何让科教大省的“势”能转化为追赶超越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这就是秦创原将要完成的历史使命。

一总两带 连点成网

秦创原的新,集中体现在其共享性,跨越了行政区域的限制,聚合了大学、科研院所、各地高新区等众多创新群体。

秦创原的核是“一总两带”。一总指总窗口,由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和西咸新区组成;两带指秦创原科技创新示范带和秦创原先进制造业示范带,前者由高新区、长安大学城、航天基地组成,后者由经开区、渭北新城、阎良区组成。

秦创原总窗口是陕西省破题“两链”融合、强化科技战略支撑、谋求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短短一年时间,秦创原“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平台框架基本建立。

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其职能是推动“政产学研金”结合,建设科技经纪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促进政策兑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由各地市组织建设,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其中,总窗口创新促进中心设有商事服务等五大类18个服务窗口,整合链接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知识产权局等省市区三级20多项业务。

秦创原网络平台,其功能定位是贯通省、市(区)创新资源,统筹各类创新要素,打造秦创原“一张网”,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供给需求高效对接、数据分析支撑决策。该平台建立了成果、项目、企业等7个数据库,梳理数据300余万条,其中,“两链”融合“促进器”模块,围绕陕西实施的23条产业链,逐链条梳理形成了6张清单,开发了关联图谱,为促进强链补链科学配置资源提供了数据支撑,并与各地市创新资源对接联通。据统计,网络平台应用以来,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541个,研发服务交易金额超过2.8亿元。

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构建创新要素全方位运营服务、创投基金全周期布局和科技金融全链条协同“三个体系”,发挥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服务的连接器、科技活动与经济成果的转化器、面向科技前沿的传感器“三个作用”,由陕投集团、西咸新区共同发起设立,实行市场化运营。

自2021年10月组建以来,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省内科技创新项目15个,推动50余家优选服务机构入原,建立了约30亿元规模的全周期股权产品集群,并首批上线以“链”定贷、以“智”定贷、以“补”定贷等债权产品共20个。

一年来,总窗口梳理凝练省级70条政策包并制定相应配套细则;制定发布了西咸新区优化营商环境18条、宜居环境10条、支持秦创原总窗口建设15条,较为完善的秦创原政策体系逐步形成。

西咸新区全年引进科技型企业633家,其中,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20家、产业链重点企业60家、科技中小微企业251家,春种基金项目注册公司202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901家,是去年的1.6倍;227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省科技厅评审,是去年的1.9倍;签约中国电子西部数字经济产业基地等产业项目255个,投资额1964亿元;新登记市场主体20.53万户,总量实现了翻倍,达41.29万户;各类金融机构在总窗口设立分支机构65家,发行科技金融产品42款;技術合同交易额实现107.04亿元;全年引进孵化器20家;设立10支基金,总规模46亿元。西咸新区“科创中国”试点建设综合排名居全国65个试点单位第一名。

2021年11月,负有“秦创原科技创新示范带”使命的西安高新区,出台《关于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发展意见》,将其定位为秦创原的使命践行区、核心引擎区和示范样板区,让“四个高新”与秦创原建设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从整体布局来看,西安高新区建设有秦创原·西安高新区高能级创新平台、秦创原·西安高新区产业孵化转化平台和秦创原·西安高新区服务支撑平台。其中,已建成的秦创原·西安高新区服务支撑平台之一的秦创原西安科创基金园(丝路西安前海园),已完成了29家企业注册,前海金控西安分公司、世纪证券陕西公司、西高投等9家机构已入驻园区。

秦创原集成电路加速器项目,依托西安高新金控集团类金融服务优势及硬科技集团产业投资优势,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和服务链“四链”深度融合。该项目已入选省市首批秦创原“三器”示范平台重点项目,为全省打造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提供了示范样板。

西安高新区与区内高校科研院所就科技成果转化开展了诸多探索。西安高新区与西安工业大学成立了校地合作共建工作专班,全面推进三航小镇、空天动力研究院早日为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作用;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合作推进西电大学科技园建设,并试点开展科研人员停薪留职离岗创业,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出高校、走出实验室……

秦创原上市企业园的建设将发挥一批上市及拟上市重点企业辐射带动的龙头效应,逐步形成“基础研究-科研转化-集群培育-服务输出-智能制造”的融合体系,同时也将带动更多企业享受到金融活水的浇灌。

西安高新区还持续扩充硬科技创新要素交易市场服务功能,引进、培育认定技术经理人216人,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专业服务。值得一提的是,西安高新区探索出的技术经理人“1+3”特色服务体系被国务院办公厅列入推广的支持创新改革举措,入选国家发改委全面创新改革百佳案例。

西安高新区先后出台“科创九条”“上市十条”“人才十条”和推动秦创原建设相关实施方案,为各类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环境。

2021年,西安高新区共集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181个,培育新型研发机构203家,创建国际化平台37个。

2021年,西安高新区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一个接一个科技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中科微精承担的飞秒激光超精细微圆孔制造装备项目突破了光束扫描技术、自适应定位技术等七大关键技术,形成直接经济效益近2.11亿元;紫光国芯承担的高性能第四代DRAM存储器项目,撬动企业研发投入1亿元,新增营收达2亿元;中煤科工重大产业化项目助力实现税收超过3亿元……

2022年,西安高新区将全面推进182个秦创原重点项目建设,年度投资900亿元以上。

西安经开区作为西安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和顶梁柱,肩负着引领打造秦创原先进制造业示范带的重要使命,协同西安东北部区县,全力推动秦创原建设做实见效成势,全面打造西安市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西安经开区发布《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3年)》,系统整合科技资源和产业优势,聚焦育链、补链、强链、延链和拓链,全面提升全区科技创新能力,着力打造秦创原重要承载区和全省先进制造业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示范区。

《实施方案》表明,西安经开区积极参与秦创原建设,融入全市“一总两带”总格局,引领横跨经开区、渭北新城等区域的“秦创原先进制造业示范带”建设,依托先进制造业产业优势,合理调配要素资源,充分激发内生动力,建设自主可控产品研发制造基地和国家绿色制造基地,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示范区。

西安经开区秉承“工业强区、产业兴区”理念,一体推进产业创新、企业创新、技术创新。2021年,全区生产总值跃上千亿台阶,规上工业总产值近2000亿元,技术合同交易额实现126亿元,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94%,在国家级经开区年度综合考评排名稳居第一方阵。

截至目前,西安经开区拥有各类创新平台和称号487个,培育“五上”企业1302家,高新技术企业588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65家,“小巨人”企业169家,瞪羚企业39家,上市公司及新三板挂牌企业28家,经开区已成为西安市秦创原建设、数字经济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2022年2月,西安经开区5家单位入选西安市秦创原“三器”示范平台(首批),经开区坚持创新驱动、助推秦创原建设又取得阶段性进展。此前,西安经开区12个首批秦创原创新、研发、展示中心已成功创建并挂牌。

5月,西安经开区“三器”平台合作签约完成。西部超导与西北工业大学签订创新联合体(成果转化“加速器”)合作共建协议;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与陕钢集团签订“两链”融合“促进器”合作协议;中车永电与西安交通大学签订立体联动“孵化器”合作协议。

各地高新区构成了秦创原向陕西全域延伸的不可缺少的节点。

咸阳高新区紧抓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机遇,打造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形成了“筑梦·创享空间”“筑梦·创智空间”“咸阳高新锐境国际创新中心”等六大双创平台,不断提升承载能力。

2021年,咸阳高新区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5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家,市级瞪羚企业3家,省级瞪羚企业2家。

陕西鼓励各市在秦创原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探索“在港孵化+飞地转化”各具特色的孵化模式。

“两链”融合的叠加效应

陕西创新优势明显,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薄弱及转化体制机制不畅问题突出。

2021年5月21日,陕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了秦创原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行动计划强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升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人员创业。

随后,《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着力提升技术成果转化能力行动方案》《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等20余项省级层面政策文件及配套政策相继出台。

针对科技资源富集而产业发展不强的现实,陕西把推动“两链”深度融合作为秦创原建设的重中之重。

陕西省科技厅梳理凝练29个重点领域2662项关键核心技术需求,部署实施8个科技重大专项和272个重点产业链创新项目,由领军人才担任技术总师实施9个“两链”融合重点专项,发布19个“揭榜挂帅”重点攻关课题。

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提出推动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等14项重点任务,明确数控机床、光子等23条重点产业链,发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作用,重点支持转型升级、成果转化、产业培育和科技型企业落地,促进“两链”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宝鸡市聚焦汽车及零部件、先进结构材料等领域,谋划总投资152.6亿元的秦创原建设重点项目84个;延安市秦创原(延安)延长石油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延安碳中和研究院揭牌成立;榆林市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建设创新与金融研究院,积极推进西北大学碳中和学院和CCUS大科学装置等重点项目建设;韩城市依托陕汽集团新能源智能商用汽车创新中心,筹备建设西部新能源智能网联重工产业集团……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人才是创新的主力。

陕西发布的第一批“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入选名单共200支,其领域主要聚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能源化工、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生命健康、农业等,与陕西省组织实施的23条产业链的关联度高达77%。企业牵头的申报主体高达78%,反映出企业极高的创新意愿。2021年11月,省科技厅发布第一批项目征集通知,得到广泛关注,首次申请达到659项。

国企创新中心各平台深入挖掘高校技术成果,成立公司就地转化。延长石油、陕投集团等10家企业新设立技术转化孵化公司11家,研发投入3.35亿元,预计年产值达7.06亿元,贡献税收达1.37亿元;延长托普索催化剂公司可年产500立方米特种甲醇合成催化剂;陕西有色金属集团建成全球首台产业级全自动干湿法空气捕集二氧化碳设备;陕西电子电磁炮灭火消防车已完成样车试制;陕西水务年产5万块智能远传水表生产线正式投产;引汉济渭与西安交大张锦英教授团队合作开展氢动力无人机研发,实现引汉济渭工程巡检全程覆盖;陕药集团与西北大学郑晓晖教授合作研制IDHP创新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年来,围绕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建设目标,全省新增孵化器20个,孵化空间达到478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全省拥有國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7个、省级孵化器80个、市级孵化器43个,新增入孵企业1358家;孵化企业总产值达282亿元,带动就业9.2万余人。

为了鼓励科研人员积极转化科研成果,陕西出台了《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实施方案》,以推行职务科技成果单列、实施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允许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为突破口,破解“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的难题,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畅通成果转化渠道,鼓励科技成果向产品转化。

秦创原已成为陕西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高质量发展的代名词,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2021年,陕西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199家,总数达到8397家,同比增长35.48%;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11189家,同比增长38.67%;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7家;全省3760家高新技术企业报国家备案,总数超过8200家,同比增长32.3%;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2343.44亿元,同比增长33.23%;首次认定191家瞪羚企业和98家潜在瞪羚企业。

到2023年,在区域产业承载方面,秦创原要引进培育科技型企业20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00亿元;在“两链”融合方面,要建成“双创”服务平台30个以上,创新基金规模超100亿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志性创新模式;在人才聚集方面,在重点领域建设50个以上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及其他新型研发机构,攻克一批支撑产业和区域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

秦创原,作为承载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平台,正在以其强大的科创能量,助推陕西高质量发展跃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猜你喜欢

高新区陕西西安
西安2021
Oh 西安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遂宁高新区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