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锋精神融入高校创新路径研究

2022-05-30王馨悦

客联 2022年6期
关键词:雷锋精神创新路径

王馨悦

摘 要:雷锋精神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大学生仍具有鲜明的榜样示范作用。为宣传雷锋精神的精神内核,我们要在拓展雷锋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其表现形式,通过新的传播路径提高雷锋精神的传播效果,给高校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关键词:雷锋精神;创新路径;高校文化传播

一、雷锋精神的含义及意义

(一)雷锋精神的含义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名字命名,以雷锋精神为基本内涵,在实践中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2013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辽宁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信念的力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雷锋精神作为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它承接于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与发展,雷锋精神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內涵,其主要含义包括爱国主义精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积极创业精神等。

(二)雷锋精神的意义

雷锋精神对当代大学生仍具有鲜明的榜样示范作用,尤其能够引导、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他们的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1.学习雷锋精神,有利于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

2012年中共教育部印发《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实施方案》中指出:“青少年学生是学雷锋活动的主体,新形势下在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学习雷锋精神能够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雷锋精神所包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等对于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就如雷锋本人所说的那样,一个人只有与集体紧密结合,才能获得最大的力量。

2.学习雷锋精神,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延伸,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注定这个民族具有许许多多的传统美德。[2]如重视整体利益,强调无私奉献的“夙夜在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等。如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需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进行继承创新,雷锋精神也不例外,虽然雷锋精神的含义不断发展与丰富,但雷锋精神的“初心”与内核永远不变,它始终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本质体现。

3.学习雷锋精神,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构建健全人格、实现德行与德性的协调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合格公民的前提。

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学校分不同专业对其进行教育教学,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不仅仅具有专业技能,而应该是德才兼备的人才。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吸毒、迷恋网络、校园暴力、自杀等现象,我们应当坚持将雷锋精神作为指导,使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标,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二、雷锋精神传播所面临的问题

(一)传播内容过于传统

如今,人们惯以贴标签的方式为某个时代、某种精神或是某个人寻找快速检索的途径,尤其是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这种方式更是屡试不爽。雷锋精神内容我们将它脸谱化地固定在某个时代中,只记得雷锋同志助人为乐、勤俭节约、忠于人民,以为这就是雷锋精神的全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演进,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

(二)传播方式有待改善

雷锋精神是上世纪60年代的产物,当时社会各项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有平民化的价值观引领人们思想和文化的进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思想教育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如果不对其进行生活化、常态化的传播,雷锋精神就难以吸引年轻人的兴趣。

(三)传播渠道有待拓展

雷锋精神仅仅依靠传统媒体传播,会使传播渠道缺少深度,难以引发受众思考。一直以来,雷锋精神都是通过纸媒、电视媒体进行宣传,导致传播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传播效果并不理想。传统媒体的互动性不足,使得传播者对受众需求不够了解,难以深入传播雷锋精神的理念与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核心价值观的普及。虽然也有部分新媒体尝试传播雷锋精神,但传播计划不够严谨,导致雷锋精神难以实现精准传播。例如一些部门机关在传播雷锋精神的过程中,媒体使用度不够,缺乏耐心,不注意与基层群众的沟通交流,无法形成良好的可持续传播。

(四)高校雷锋精神培育效果有待提升

目前我国高校能够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以及教育部的规定,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宣传雷锋精神。但是大部分高校在雷锋精神教育方面存在教育资源整合乏力、方法途径单一、长效机制缺失等原因,这样导致雷锋精神在宣传时被碎片化、形式化的现象。另外,思想政治理论教材中没有雷锋精神的专门内容,加之教师在缺乏情感教育理论指导的前提下没有意识到处于人格系统核心的情绪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对雷锋精神的教育停留在概念的、知性的道德教育层次,难以引起大学生的情感认同。

三、雷锋精神传播模式的创新

(一)对雷锋精神内容进行新时代的解读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社会主体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如高尚的道德水准,雷锋将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努力实践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雷锋精神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以善待他人为快乐,以奉献社会为己任的无私奉献精神。比如自己家的老人重病卧床不管,天天跑去邻居家问寒问暖,这能说是学习雷锋的毫不利已专门利人吗?所以,在保证个人利益的同时,尽最大可能去帮助别人获得利益;损失个人相对小的利益,使集体和国家获得更大利益才是比较现实的。

(二)打造雷锋精神大众化传播方式

新媒体为雷锋精神传播提供了技术优势,但在海量的信息里要让受众乐于接受并内化于心,必须在内容上下功夫,使得“雷锋精神”生活化、常态化、接地气,新媒体向民众立体展现雷锋精神的内容,能够对民众形成全方位的认知刺激。对于高校而言,可以创作体现雷锋精神的内容,通过身边的榜样塑造当代“雷锋”典型,借助新媒体在高校师生当中最大范围、最为立体多样地展现雷锋精神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的双重品格。

(三)借助新媒体渠道开创传播雷锋精神新模式

雷锋精神传播不应局限于橱窗,口述的形式,更应基于网络宣传的形式。[3]其中当下网络宣传最有效的形式为微信公众号宣传。高校可将雷锋精神事迹短视频发送至微信公众号供学生自行审阅,借助微信后台自带的留言功能,筛选有价值回复,也使得雷锋精神的宣传能够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师生间的交互性也得到显著提升,教师根据后台反馈的数据,开展雷锋精神培育也能更有针对性,择取学生更乐于参与的形式,如情景模拟、视频媒体、微博自媒体的方式等。

(四)发挥教师与课程合力作用,促进雷锋精神培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雷锋精神与课程体系融合在一起,不应该是灌输式教育,而是要注重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教师应对雷锋精神有正确的理解,不应简单地将雷锋精神等同于志愿服务精神,教师应深刻剖析雷锋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创新雷锋精神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雷锋精神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应针对当前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对雷锋精神过时论和无用论的观点进行纠正,杜绝完成任务式的灌输式教育,积极探索出雷锋精神教育的长效化机制。

参考文献:

[1]鞠宏一.90后大学生群体中雷锋精神培养的路径分析[J].宏观经济理,2017(S1):282.

[2]路芳.融合视角的雷锋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9):78-79.

[3]胡启明.“雷锋精神”新媒体传播的异化倾向及对策[J].青年记者,2019(35):23-24.

猜你喜欢

雷锋精神创新路径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浅谈雷锋精神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高职院校如何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发扬党员干部求真务实精神做好雷锋精神的研究与弘扬工作
雷锋精神与中国梦:三个理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