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冰类玉
2022-05-30李欣灿吴卫
李欣灿 吴卫
摘 要:探究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传人申彬作品的艺术特征,对传承与发扬醴陵釉下五彩瓷技艺具有重要的意义。申彬釉下五彩瓷作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以点带线,分面处理”“以笔为骨,立意传神”和“以形传情,气韵生动”。申彬用自己的不懈研究和努力创作,向人们展现着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像她一样年轻的艺术家们不断带来新理念、新思维,中国陶瓷艺术市场才能蓬勃发展,迎来一个多彩、灿烂的新时代。
关键词:申彬;醴陵釉下五彩;薄施淡染;线面结合;以形传情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重点课题“湖南传统手工艺的高校传承与创新研究”(XJK20ATW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背景
湖南醴陵是我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地之一,民国时期,醴陵就以首创釉下五彩瓷而闻名世界。醴陵瓷釉色晶莹淡雅,集胎质美、釉色美、器形美于一体,在陶瓷行业中独领风骚[1]。醴陵瓷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在烧制时所要求的温度较高,在1380C°以上,因此它的硬度很高,现如今1380已成为醴陵瓷的代名词;二是在它所用的原料中,铁含量很低,这是醴陵瓷呈现出莹白色泽的关键原因。由此,醴陵瓷便有了“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誉[2]。
在醴陵陶瓷企业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陈扬龙窑,这里有目前醴陵瓷中最核心的技艺——“薄施淡染”工艺,这项工艺是在传统釉下彩平填收水法的基础上创新的釉下绘制秘技。通过用极淡的茶水分层渲染,使作品达到润丽丰富的效果,从而解决了釉下五彩瓷层次感不强的问题。这一技法目前在醴陵陶瓷界中得到全面推广,并形成了釉下五彩新时代的主流风格,陈扬龙窑也因此成为醴陵唯一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在醴陵陶瓷工作者們的不懈努力下,醴陵釉下五彩瓷艺术日渐发展成熟,不仅带动了湖南陶瓷产业的发展,还吸引了更多专家、学者和陶瓷爱好者的关注[3]。其中,作为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市级传承人的申彬就是这些青年陶瓷艺术家中的杰出代表,她在前人总结出的“薄施淡染”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摸索、创新,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了一系列别具匠心的釉下五彩瓷作品,为发展陶瓷艺术、宣传醴陵釉下五彩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申彬学艺的成长之路
申彬(1979— ),籍贯湖南娄底,毕业于湖南省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现长沙理工大学)。尽管她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不是绘画专业,但申彬从小就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了素描、色彩等基础技能。婚后,她与丈夫陈志峰回到醴陵,在公公陈扬龙大师的引导下,她接触到了关于醴陵釉下五彩的知识。23岁时,申彬正式跟随师父陈扬龙开始从事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学习和创作。在入门阶段,陈扬龙大师带申彬参观了全国大量的优秀陶瓷作品,提高她的审美和鉴赏能力,这为她之后的学习和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陈扬龙大师指导申彬从最基本的白描开始练习,使申彬获益颇多。她还自己总结出了一条练习的秘诀——“一门深入,长时熏习”。通过对一门基础课程的长时间练习,对每一张白描稿都进行反复修改,把画面中的元素“熏习吃透”,最终达到对陶瓷基本功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的目的。在这样的学习中,她摒弃了浮躁的心态,磨练出了极强的韧性和耐力,性格沉稳了不少,这也为她之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
经过几年的基础训练后,申彬进入了创作阶段。创作的过程刚开始是十分艰苦的,需要对画面不断进行结构、布局上的分析和再创作,一个构思有时需要几个月才能转化成一张可用的线稿。申彬以她不懈的探索和钻研精神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她在2010年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展”;2011年参加文化部举办的“薪火相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2012年应邀赴台湾参加“楚风湘韵·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展”;2017年参加文化部举办的“第六届成都国际非遗节”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薄施淡染——陈扬龙醴陵釉下五彩瓷技艺传承展”;2018年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2019年参加文化部举办的“中国艺术节”和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时代新章——国家博物馆工艺美术作品邀请展”;2021年再次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申彬目前是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她创作的《小神仙》《移富贵于平安》《蒲塘妙趣》《富贵寿考》《福禄寿》等多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三、申彬作品的艺术特征
纵观申彬的釉下五彩作品,可以概括为“以点带线,分面处理”“以笔为骨,立意传神”“以形传情,气韵生动”等三个特点。在“以点带线,分面处理”方面,她灵活运用点线面的构成原理,将画面分割为三面处理,使画面富有层次感;“以笔为骨,立意传神”方面,她通过轻重缓急的笔法运用和浓淡不同的色彩,营造出虚实相生的效果;在“以形传情,气韵生动”方面,她将写生与创作相结合,将自身对艺术、对生活的情感融入画面之中,讲述对生活与人生的思考。
(一)以点带线,分面处理
点、线、面在陶瓷设计中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4],它们作为平面的构成元素,若进行有机结合,应用到陶瓷设计中,经过一定的艺术处理便可以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给人以美的感受[5]。这种点、线、面关系的结合在申彬的釉下五彩作品《小神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图1)。
《小神仙》这件作品选用了水仙题材和薄胎小器型相结合的设计方案,这样能更好地表现出水仙的灵气。在《小神仙》中,水仙花瓣的瓣尖构成了整体画面中的“点”,但以往在画水仙时,创作者通常不去表达这一部分。因为瓷器在绘制勾线时,通常采用墨线,经过高温烧制后,墨线则会完全挥发,留下胎骨的白色线条,使得花瓣瓣尖的颜色与白色十分接近,整个花型看上去不完整,失去了点的感受。为了能够看到植物花瓣完整的轮廓,申彬运用了套色的工艺,在瓣尖上用色线进行点绘,色线在烧制后产生的变化比较微弱,能使瓣尖很好地显现出来。套色工艺对于色线颜色深浅的把握程度要求很高,如果颜色过深,就与整个画面不匹配。因此,套色时既要精准,又要把握好颜色,最终才能达到似有若无的效果。在《小神仙》中,申彬用深色在花瓣瓣尖上进行点缀,将它与水仙花瓣本身的绿色融合起来,并与背景产生一定的区分,虚实相生,使整个画面鲜活起来。
《小神仙》中的水仙共有三株,造型姿态各异,由叶片带出的“线”的动态也集中舒展。但这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真实水仙的动态,需要在创作过程中根据需要对画面进行取舍和艺术加工。在水仙叶片动态的创作中,既要符合植物的生长规律,又要注意画面的艺术表达。在这件作品中,水仙叶片通过人为处理后,改变了叶片自身形态的扭转和叶片之间的穿插关系,通过富有变化的“线”的构成,打破了画面的平静,使画面具有极强的动感。
同时,为了更好地传达水仙多角度的美,申彬将瓶身分为三个面来表现,这是她从公公陈扬龙绘制的同器型作品上得来的灵感。陶瓷在观赏时需要旋转,每一个面都有其不同的精彩部分,《小神仙》使用的小巧器型结合多个面来表现,使得水仙既具有恬静舒缓的气质,又因点、线、面的结合而富有动感、活力与别致的意趣,在灯光下愈发小巧玲珑,体现出材质的润、透之美,产生“如冰类玉”的效果。
(二)以笔为骨,立意传神
对于中国写意花鸟的创作而言,笔法十分重要。由于工艺、表现内容等方面的不同,创作者往往会选择不同的笔法来构建画面的意境。要想呈现出作品的意境,创作者应深入分析表现对象,即所绘花鸟的形态,力求使画面具备高雅的气质,通过情景交融,使作品意境更加浑然天成[6]。
这种对艺术中情景融合的追求在申彬的釉下五彩作品《移富贵于平安》中可见一斑(如图2)。作品中的牡丹代表富贵,瓶谐音为“平”,把富贵置于瓶子上,故名“移富贵于平安”。这件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师父陈扬龙。陈扬龙大师认为,牡丹除了具有富贵、华丽的特点,还富有意境与情感。因此,在创作时最重要的就是把牡丹蕴含的情感描绘出来。
为了使牡丹的叶片富有变化、更加柔和,又能将叶片区别于花瓣的硬度表现出来,使叶片真正为花服务,申彬在绘画时,对牡丹的叶片和花瓣在笔法上进行了不同的处理。申彬画的叶片和花瓣具有自己的特色符号,这在作品中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颜色的选用上,叶片的明度都比花的明度低,使叶片整体变暗,从而把花衬托出来;二是在笔法的使用技巧上,通过运笔的轻重缓急,将花瓣与叶片两种材质进行区分和表达,这也是勾线中最重要的一点。通过这些技巧性的处理,最终呈现出的花瓣仿佛一按就会弹回,飘逸柔软,叶片则十分坚挺且富有韧性。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申彬描绘得利落的线条、畅快的行笔以及蓬勃的生命力,以笔为骨来传达花的神韵,这种能力正是申彬日复一日练习白描所积累习得的。
除此之外,申彬在瓶身中间加了少量叶片把空间拉开,同时对瓶身进行部分留白,既产生了虚化的效果,加强了画面的主次关系,又不失透气感与空间感,使观者欣赏起来更为舒适。申彬说:“在瓶身上进行创作时,最难的往往不是绘画对象本身,而是主次画面之间的衔接。”几个画面之间需要一个过渡的连接,处理得不好,整体就会显得突兀。一件作品要想真正做到耐人寻味、传达神韵,是需要潜心经营和研究的。
(三)以形传情,气韵生动
以形传情,即以生动的外在形象来传达作者内心的情怀,这是我国山水画中写意手法的精髓所在。写意是一种追求天地之美的情怀,其凝结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精神,是对传统审美理想的升华[7]。写意精神建立在“观物取象”“心师造化”的基础上,展现了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与艺术追求。创作者在对天地的观察与对内心世界的观照中,与自然产生共鸣,“度物象而取其真”,通过审美创造,造意境于象外,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6]。
在申彬的佳作《蒲塘妙趣》中(如图3),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件作品造型宽厚,胚体轻薄,具有一定的现代感。申彬由此联想到造型同样舒展的荷叶,再结合荷花与荷叶的内涵,最终确定了这件作品的题材——“蒲塘妙趣”。为了使作品在颜色上更加简单纯粹,申彬使用了橄榄绿和墨绿这两种相近的色彩。申彬将瓶身正面的荷叶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夸张,使它几乎铺满了瓷器的整个正面,产生引人注目、扑面而来的效果。荷叶上伫立着一只蜻蜓,在构图上颇具意趣。
除了构图、颜色上的趣味之外,《蒲塘妙趣》体现的更是一种精神之趣。整件作品展现出一幅在风中飘摇的荷花与荷叶的画面。荷叶有大片荷叶和残叶,残叶虽残,其中却蕴含着生命,一只含苞待放的小荷花从残叶上冲出,它最为俏皮,也最富有生命力,将稍稍平静的场景一下破开了。“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虽然它很小,但同样需要绽放出来。申彬在创作时最中意这一朵小荷花,据她所说,在她的心中,这只小荷花与她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关。尽管在创作、宣传釉下五彩时遇到了困难,但申彬依然积极地自我开解、摆脱困境。通过对这个画面生动而细致的描繪,她向观者传达出一种奋发向上、永不低头的精神。但申彬的意图并不止于此,她还通过画面中部分留白和虚化的处理,给予了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大概就与这件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申彬通过别致的设计,向观者传递了莫大的希望与力量,残叶、小荷、蜻蜓,这些意象通过精妙的布局结合在一起,以形传情,成就了蒲塘之“趣”的气韵。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物质需求逐渐向精神需求发生转变,作为代表醴陵陶瓷的釉下五彩瓷更是备受关注。申彬在继承了公公陈扬龙薄施淡染传统工艺的同时,在整体构思和设计上大胆创新,设计出了一件件构思精巧、风格淡雅而又内涵丰富的作品。在画面的点线面构成中,她将自然的植物形态进行艺术化处理,使作品灵动鲜活;在绘画的笔法运用上,她以笔为骨,将叶片的生命力寓于线条之中,凝聚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东方美学;在传达画面情感时,她将自身感悟融于作品之中,传递了釉下五彩瓷的风貌与气韵。申彬用自己的不懈研究和努力创作,向观者们展现着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正是因为有了像她一样的年轻的艺术家们不断带来新理念、新思维,中国陶瓷艺术市场才能蓬勃发展,迎来一个多彩灿烂的新时代。探究申彬的陶瓷艺术作品特点,不仅能够为发掘与研究当代湖湘陶瓷的艺术家提供良好的视角,也对继续传承与发扬醴陵釉下五彩瓷技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红波.醴陵瓷器[J].中国标准导报,2017(3):70-75.
[2]刘勤翰,柳思雨.醴陵釉下五彩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J].新湘评论,2019(5):54-56.
[3]王焕.薄施淡彩——醴陵陈扬龙釉下五彩的艺术成就[J].艺术评论,2016(12):109-112.
[4]黄蓉.浅析点、线、面在陶瓷绘画设计中的运用[J].景德镇陶瓷,2014(4):35-36.
[5]汪勇,徐访华,梁德华.浅论现代陶瓷装饰技法[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0(2):114-115.
[6]刘静芝.浅谈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发展及技法变化[J].美术教育研究,2020(18):30-31.
作者简介:
李欣灿,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吴卫,博士,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媒体视觉传达理论及应用、非遗数字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包装设计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