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成《晴峦萧寺图》探析

2022-05-30邱艳敏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李成影响

摘 要:五代和北宋是中国山水画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山水画日趋成熟,风格多样,人才辈出,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其中,李成的山水画除了具有写实风格以外,其对自我情感的抒发及对自然之美的表现方面也极具特色,对后世了解宋代北方绘画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李成;《晴峦萧寺图》;影响

一、《晴峦萧寺图》形成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五代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战争频繁,致使许多文人墨客纷纷隐居山林。这些人大多追求心灵的满足,意在探寻内在的精神世界。在这样的环境下,大量表现隐逸山林和人物行旅活动等内容的绘画开始出现。到了宋代,社会稳定,统治者重视文人,所以大量文人更愿意出来实现自身的政治愿望,且在为政过程中,文人是具有较高审美水平的群体阶层,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山水画日渐呈现出审美意识高度觉醒、绘画风格不断创新的特点。因此,从五代到北宋,山水画逐渐成了具有独特意义的精神象征,以及具有独特风格特色的绘画主题。其间,李成在绘画方面学众人之所长,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在五代至北宋期间,山水画有了一个显著的发展特点,即地域艺术风格非常独特,出现了北方山水画派和南方山水画派。二者展现了不一样的审美观念。其中,北方山水画派以荆浩、关仝、李成、范宽等人为代表。本文从李成的绘画作品和艺术主张入手,研究北方山水画派的艺术风格。

(二)作者背景

李成,字咸熙,祖籍长安(今陕西西安),唐宗室后裔。其祖父李鼎曾担任苏州刺史,残唐五代变乱后,为躲避战事,举家迁居到营丘(今山东淄博临淄)。李成的父亲李瑜,曾任青州推官,以儒家文化和治史出名于地方。由于出身在这样一个士大夫家庭中,李成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且他非常有才华,也非常善于思考。李成广泛阅览经史典籍,擅长文辞歌赋,在吟诗作画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其擅画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并加以发展,终自成一家,具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李成的绘画作品中多是宽广平整的村庄和平整冷峻的山林,灵活运用淡墨,故有“惜墨如金”之称。米芾形容李成的画“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1]。在李成的画中,山石的画法尤为奇特,犹如卷动的云,故后人称此技法为“卷云皴”。这种“石如云动”的形象也成为后人效仿李成笔法作画时关注的重点。与此同时,李成在画寒林的过程中独创了“蟹爪”法,这种淡墨“树法”别具一格。李成性情豪迈旷达,做人光明磊落,也非常有志向,但五代政局动荡,李成一生又主要生活在战乱之中,所以这种不一样的人生经历造成了他心态上的变化。在很难施展自己的宏图志向、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的情况下,李成只能纵情于诗酒,寓兴于书画,将更多精力投入创作,年仅49岁就英年早逝。李成对北宋山水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在北宋时期被誉为“古今第一”,存世作品有《寒林平野图》《晴峦萧寺图》《茂林远岫图》等。

(三)画风背景

北方的自然风光使得北派画家的审美眼光不同于别的地方,其中,李成的北派山水画就独树一帜。北方画家认识到,山水创作要营造“山水之象,气势相生”的境界[2],在这种美学意识的指引下,他们尽力勾勒自然的山石、花草树木和其他物件,力图在画中创造一个完整的世界。李成山水画中“烟林平远”的画面构成与表现技法影响巨大,在承继五代风格的基础上推动了宋初山水画的发展与成熟,影响了宋初山水画的风格。其作品《晴峦萧寺图》构图恢宏,微妙地展现了北方山川雄奇壮丽的动人景致,突出深山冬日山寺寂寥深邃的意境。图中的萧寺由寺庙和佛塔两部分构成,均以界画技法勾勒。所谓萧寺,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有言:“梁武帝造寺,令萧子云飞白大书‘萧字,至今一‘萧字存焉。”故后代将佛教寺院称为萧寺。寺里的塔是楼阁式工程建筑。楼阁式塔融合了印度的窣堵波和中国的楼阁,是我国佛塔早期常见的设计风格。山西应县辽代木塔就是一座十分贴近《晴峦萧寺图》的楼阁式宝塔。在这幅画中,塔是六边形的,有飞檐,且宝塔上的相轮、宝盖、圆光、宝珠等清楚可见,屋檐的斗拱结构层也展现出来,给观众一种仰望的感觉。在这幅画中,壮丽的山峰耸立,下边掩藏着大峡谷,上半部两座高峰重叠,左右山峰低小淡远,当中一座楼阁突出,萧寺下及右侧有三四座小山,上面全是树。画的下边是山中流出的泉水形成的小溪,一木桥架其上。山下有几个亭子,人来人往。画面前景突然冒出一块大石头,一边平缓,一边险峻。萧寺立身中景山里,主要表现了场景中大梵天的庄重。大特写的山下有着丰富的生活元素:村舍、民宿客栈、河边的竹桥、来往的路人等[3]。《晴峦萧寺图》用笔铿锵有力,画山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勾勒而形极层迭,皴擦甚少而骨干自坚,都有李成画的特点。

二、《晴峦萧寺图》绘画风格

(一)图式

《晴峦萧寺图》的画面基于左下方的两条路线展开,一条在前,一条在后,一条横向,一条纵向。纵向道路与溪面相接,正中间是一条小溪,一座独木桥连接着上下两侧。右前方是一个小山坡,上边长满了枯树,花草树木交叠成一片郁郁葱葱的密林。坡后有山瀑,还有缓坡平台。左侧的坡路通过木桥与右侧的斜坡平台相接,上边有几座小房子。在坡台与溪水的交汇处,有一座沿水泛流的亭子。小房子后边是几座有亭子的小山。画面整体气象庄严肃穆。寺后是两座巍峨的山峰,笼罩在轻烟晨雾中,峰峦雄伟。上下有低远的山峰,在飞瀑和山泉之中时隐时现。在左下坡脚的小路上,有一个骑着毛驴的隐士,隐士的前后左右都有仆人,肩膀背着行李箱。右侧的茅草屋在楼台亭阁中间,百姓来来去去,或坐或站,十分热闹又悠闲自在。李成《晴峦萧寺图》采用平远构图,当由近到远看时,展现出的是一种淡化、静谧之意,产生的是“山随平视远”的感觉。这类构图法主要体现了一种宽广悠长的人生境界,营造的是一种静谧的氛围,是最易于表述平淡、平静人生境界的方法,如同看得很远,便豁达开朗,全部苦恼将化为乌有,情绪得以释放出来。平远构图总能给人一种宁静而致远的感觉,令人觉得轻松自在。李成山水画的一大特色就是其平远构图法,以此种构图有效地表现地形地貌,而平远构图法的形成也与他不得志的人生境遇密切联系,刚好有利于他宣泄郁郁不得志的愤懑。在平远的构图上更重幽远、平静之境,从而表现清远的人生境界,这是李成绘画的一大特色。这类构图设计风格能使观众以自由的视角和平静的心态赏析绘画作品。李成山水画中的平远构图风格影响很大,在承继唐五代风格的基础上,奠定了宋初山水画得以完善发展的基本条件,同时影响了宋初山水画整体的绘画风格。此外,《晴峦萧寺图》全景式的山水重染了中远景而减弱近景特写,这样人们在收观全景山水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见到窗外风景的感觉,看似景物都在面前。同时,人们也能感觉到这美丽的景色和自己中间有一段距离,使人沉溺于幸福的界面,与此同时又迫不得已重归实际。对现实世界的无可奈何,進一步激发了大家对眼里绘画场景的无尽憧憬和向往。在这类现实与理想的融合中,大家能够更好地感悟绘画场景的美。

(二)笔墨

李成特具笔墨功夫。李成的作品大多大气磅礴,用笔刚劲有力,墨色变化丰富多彩。其中,笔和墨的主要作用是不一样的,用笔捕获精神实质,用墨压韵;用笔勾勒绿水青山使之刚健,用墨显其貌使之内敛[4]。在用笔层面,米芾曾说李成的画树风格是向荆浩学的,但“师荆浩未见一笔相似,师关仝则叶树相似”。李成承继了荆浩的笔法,后代对李成笔法的点评是“木石瘦硬”“豪锋颖脱”。他在山石方面的用笔,下笔和运笔的动作会发生变化,给人以总体清新、劲挺、刺骨的感觉,其细致且强劲有力,充斥着力量感。同时,在画树的枝干时,其不但承继了关仝的鹿角画法,还仔细观察自然,呈现出蟹爪状的枝干。在用墨方面,李成以其居住地山东平原为创作对象,在绘画过程中展现云雾环绕的树林、高高低低的丘陵,这些都成为李成的写生对象。其山水画主要是继承了荆浩“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的一面,并进一步发挥了淡墨的作用[5]。在李成的画中,其对轮廓线与皴法的表现也不同,通常轮廓线用墨稍微有些重,皴法用墨则清淡秀丽,再加上以淡墨渲染,使得积墨法把皴隐藏起来,掩藏了肌理,使石头丰腴结实,笔酣墨饱,墨韵淋漓。李成在树木的刻画上用笔劲秀,描绘仔细,但主体物并没有跳脱,而是通过多次渲染和画面空间融为一体,不断地向观者的远方退去,隐藏在一片烟林清旷的雾气当中,把观者视线引入画中。李成以其独特的笔墨方法的使用,在描绘画面主体形象方面展示出自然的意蕴,使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得到了充分呈现,以高度统一的形式主要表现了勾勒形象的精神。

(三)意境

李成所画之树极富艺术魅力,具有气韵和艺术感,且他的画到今天仿佛还有生命,不会枯萎。在《晴峦萧寺图》中,前面的小枯树和旁边松树坚挺的树干树根形成强烈的对比,也体现了画家较高的艺术造诣。繁杂的树枝虽相互穿插但乱中有序,这充分说明了他的控笔能力和绘画水平。李成擅长画寒林的首要原因,是他更喜欢这类绘画主题所传递的淡泊、冷峻、忧郁、朴素的诗意,他的作品总是古色古香,又十分整洁,将寒林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李成把寒林山水推向了极致,其通过独到的观察和精妙的控笔,将浓淡干湿的关系控制得恰到好处。前树大,后一棵小,再往后更细直,直至最后一株墨色变淡,把景深向更深处推进,使观者有走进画面、走进寒林之感。寒林荒芜严寒,却又常与清爽、恬静、宽阔联系在一起,展现出一种萧瑟、洒脱、清新脱俗的境界。《晴峦萧寺图》通过水墨逐层渲染,得到微妙的墨色变化,进而使画面达到沧桑萧疏、烟林清旷的笔墨意境。《晴峦萧寺图》算是寒林主题中的代表作之一,给人的初感觉是高耸,林木统一,无多余枝叶,使人们从这里可知清秋放晴却还是丝丝寒冷。后山石块坚硬,山头用点点竖线来表现枯树,更显山苍劲裸露。虽有流泉点点生机,却势单力薄,无法挽回秋意袭人的荒寒。李成的“寒林清旷”表达的不仅仅是自然界中单纯的景色物象和空旷的天地,更是他对清静、豁达的精神世界的追求。李成的绘画作品中弥漫着若隐若现的风韵,既是对北方地区清冷的远处高耸山峰外貌的勾勒,又体现出寒意中的一种悠长诗意。《晴峦萧寺图》带有一种荒寒而远离世俗的味道,能够使得人们处于现实生活的喧闹中时,对画面中的静止不动与宁静拥有更深切的了解。在那样的融合中,大家的心也得到了磨练,会越来越宁静而幸福。

三、结语

五代宋初的北方地区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其以严肃、认真、写实性的手法勾勒了北方地区山水的独特面貌。其中,画家们对点景人物的应用突破了以往山水作为人物画配景的方式,使人物逐渐融进山水画面中,变成画家和观众的精神支柱。李成是我国山水画史上的关键人物,其以寒林为主题的创作既是对山水画方式和手法的创新,也是自身生活体会与大自然的融合。这些都深刻地体现了画家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也表达了画家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完美的心境,进而对传统山水画带来了重要影响。李成的文学涵养极高,绘画造诣也很高,这和他的生活环境有较大关系。李成的风格在宋代即已有广泛影响。当时全国画家皆以仿李成为荣,其绘画同样影响了许多后生晚辈。李成对宋朝山水画的发展影响非常大,师承者众多,如许道宁、李宗成、翟院深等。李成的山水画也影响了宋朝的宫廷画院和平民百姓,那时候学李成的人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

宋朝中期,慈圣光献皇后非常喜欢李成的画,所以购买了许多,并将它们贴在屏风隔断上。在李成的影响下,五代宋初的山水画慢慢形成了一种新的宫廷绘画风格,并散播到宫廷画院以外。李成的画在坊间也有较大的影响。据说当时有一家药店,双面墙壁上贴的全是李成的画。后代很多画家都受李成绘画风格的影响,他们继承了李成绘画的文化艺术特点,如豪爽、阳刚、沉寂、宁静。在李成烟林清旷、气象萧疏的审美观的影响下,后世很多画家不断研究寒林主题。同时,李成的绘画精神也十分受人们的青睐,其承上启下的作用不容忽视。根据对李成寒林清旷绘画风格的科学研究,我们能更为深入地认识到,一个艺术家不仅要有高超的绘画技艺,而且必须有较高的文学涵养,更要有一颗享受生活、感悟自然的心。李成的寒林清旷表现的不单单是自然界中的景色,也是其对宁静、豁达、大度的内心世界的追求[6]。

参考文献:

[1]米芾.画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68.

[2]荆浩.笔法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88.

[3]李弘尧.传世李成作品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9.

[4]董黎琼.论李成寒林意境的形成过程[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6.

[5]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102.

[6]李玲.浅析北宋时期山水画及形式美[J].美与时代(中),2016(2):50-51.

作者簡介:

邱艳敏,中国计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猜你喜欢

李成影响
怀念李成章教授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杜鹃
A New Historical Analysis of Punishment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庄玉庭先负李成蹊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如何影响他人
Effect of vegetation on flow structure and dispersion in strongly curved chann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