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寒论》六气辨证治疗便秘分析

2022-05-30许涛

健康之家 2022年6期
关键词:阳明病厥阴太阴

许涛

摘要:本文以《伤寒论》六气辨证为纲,以条文为主,分析便秘的治疗用药特点。六气异常,化为六病,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病皆可以出现便秘,阴阳属性不同,气血偏颇有异,气机升降顺逆参差,病机不同,治疗方法、遣方用药迥异,先就《伤寒论》中关于便秘的阐述条文按照六气变化进行分类辨析,对正确使用经方治疗便秘具有一定的参考应用价值。

关键词:伤寒论;六气定位;太阳之气;少阳之气;阳明之气;太阴之气;少阴之气;厥阴之气

《伤寒论》以六病立论,此六者不但可以解释疾病变化,亦可以对“平人”如何预防疾病、调养身体等有很强的保健指导意义,正常状态称之为“气”,发生异常则称之为“病”,故六病称之为“六气”更为稳妥。六气既然可以指导各种疾病的防治,便秘亦在其中。

欲辨析六气的病位,先要明析正常的阴阳循行顺序,太阳顺传少阳、阳明;太阴顺传少阴、厥阴;阳明不降,便秘多生,此为便秘的常见病因。但六气异常,皆可以导致便秘,非独“阳明”,试述如下。

1太阳之气为病

1.1 太阳伤寒

《伤寒论》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轻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外感伤寒,太阳病家,气机上行外散。然不大便者,多为气机上泛则头痛,外散则有热,釜底抽薪,予以承气汤,通大便而解太阳。本条以大小便辨析病位在表、在里;在表者,仍续用桂枝汤。

1.2 太阳寒水

《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本条为太阳病发汗不得法,发汗过多导致中焦津液大虚。口渴欲饮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脾为胃行其津液,津液四布则病愈。太阳寒邪未解,邪入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于中,则升降失常,小便不利,本方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效,水湿不化,津液输布异常,大便或为干结不畅,易为便秘,本方利小便以通大便。刘氏认为,五苓散可治因湿气过重,湿阻大肠气机之便秘[1]。

1.3 太阳兼证

《伤寒论》第137条:“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本证因“重发汗而复下之”,加重津液的耗伤,邪热内陷,与水饮之邪相结于胸膈,导致腑气不通,故五六日不大便,故选用大陷胸汤以通泻阳明。本方由大黄、芒硝、甘遂组成,方中大黄泄热导滞,荡涤实结,芒硝清热软坚散结,甘遂性竣而泻下逐饮,三药相合共奏泻热逐水,通便破结之效。此为太阳兼夹阳明类型的便秘。

2阳明之气为病

2.1 阳明腑实证

《伤寒论》第238条:“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此为阳明腑实重证,痞、满、燥、实俱备,腑气不通,苔黄、脉实,上中下三焦气机壅塞不畅,用大承气汤攻之。方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助大黄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散结,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四药相合,共成泻下攻积,荡涤热结之剂。

《伤寒论》第213条:“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阳明病里热炽盛,迫津外泄,导致胃肠内津亏燥结者,以小承气汤轻下热结,消滞除满;大黄、厚朴、枳实合用,不用芒硝,且厚朴、枳实用量亦减,泻热攻下力减,主治痞满,实而不燥之阳明热结轻证。故柯韵伯曰:“若小承气汤三物同煮,不分次第,而服只四合,此求地道之通,故不用芒硝之峻,且远大黄之锐矣,故称为微和之剂”[2]。

《伤寒论》第207条:“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各种原因导致津液虚胃中干,为阳明腑实证的重要病机,也是便秘实秘的主要病因。腑气不通,燥热初结者,以调胃承气汤取之。调胃承气汤不用枳实、厚朴,芒硝后入,淡大黄与甘草同用,泻热攻下之力较大小承气汤缓和,有“下而去实结,缓而不伤正”之效,可泄无形热结,使津液得输,大便通畅。主治阳明热结,燥实在下,而无痞满之证。

2.2 阳明兼证

《伤寒论》第233条:“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发汗或利小便等治療之后,津液耗伤,肠道干燥而阳明内结,阴虚失于濡养所致的便结难出,故单用一味蜂蜜为导,甘平润滑,有滋阴润燥通便之效。该病证属于“胃家实”的一种,但又与承气汤的表现不同,蜜煎导、土瓜根、猪胆汁这类治法开创了外治肛门纳药、直肠给药的先河。此条文中可以看出,病虽已转入阳明,发汗过重,导致津液亏乏,加上小便自利,进而肠道失去濡养,以至艰涩难出。这种类型的便秘本以津液亏虚为主,无承气汤中明显的阳明热结之症,腹痛拒按,神昏、潮热、身热汗出等实热症候,所以虽然大便秘结,但不能用峻下热结承气类方剂,必须使得胃中津液逐渐恢复,欲行大便,而大便硬结不畅,采用“导法”导便而出[3]。

3少阳之气为病

3.1 少阳相火本证

《伤寒论》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本条证既有表证,又有里证,从表及里,予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从阳明而下,“得屎而解”。方中柴胡苦平,疏泄少阳气机之郁滞,《神农本草经》称之为“主心腹胃肠间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故为君药;黄芩苦寒,可清泄少阳相火、半表半里之郁热,为臣药;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从阳入阴,燮理柴胡之升散、黄芩之降泄,三者配伍,可使阴阳和合,少阳之气顺畅而行,不至逆变;生姜辛甘健胃,助黄芩降阳明之气;少阳为病,太阳无以顺传阳明,厥阴无以顺传太阴,时见正气不足,后天乏力,太阴不足,故佐以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健脾,滋养太阴。太阴气足,则阳明可降,大便自通。

3.2 少阳兼证

《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本证属少阳病于阳明病合病,少阳枢机不利,无以顺传阳明,阳明气滞,少阳可见郁热,阳明并见里实,少腹满,腹胀痛,大便坚而不可下,而阳明里实,下法为正法。本条未见太阴虚,故小柴胡去人参、甘草,仿小承气,加味大黄、枳实,另予以芍药协降阳明,此处应以白芍为佳,合方而成大柴胡汤,和解与通下并行,并解少阳、阳明之邪。诸药合用,共解少阳阳明合病所致胸胁苦满、腹痛热结之症。

4太阴之气为病

4.1 太阴湿土本病

《伤寒论》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这两条缘于太阴气虚,中阳不足,太阴阳明以降为顺,气虚阳弱,肠胃通降之气不足,可致便秘。太阴之气弱,所成之太阴病,多属里寒证,治则应为:“虚者补之”“寒者温之”,治法应为温中祛寒,补气健脾。脾虚便秘,“脾以升则健,太阴湿土得阳始运”,故方用理中汤。方中干姜辛热为君,温暖中焦,振奋太阴,祛除里寒;臣以人参大补元气,助运化而正升降,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益气和中,并为佐使,四药合用,脾阳得运,寒湿得去,津液得行,则气机升降正常,大便自通。

4.2 太阴兼证

《伤寒论》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本条所述,本为太阳病,然病人太阴本来就虚弱,更反用下法,太阴虚之更甚,腹满时痛,予以芍药缓急止痛,滋阴润燥降阳明;脾虚运化无力,外有太阳未解,内有“大实痛”的太阴里实证,这种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阴实证”,与阳明病的“阳实证”有本质的区别,当外解太阳之表,内运太阴之里,实太阴之气,行太阴入少阴,故予以桂枝加芍药汤;若病见太阴气结明显,则予以桂枝加大黄汤荡涤而下。

5少阴之气为病

《伤寒论》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本证属脾肾阳虚,温煦无权,不能蒸化津液,津气不布,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推动无力所致便秘。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暖土,重补少阴元阳之火为君;水湿过盛,抑制元阳之火,故欲助元阳,须利湿下行,白术、茯苓利湿为臣。少阴之气,分为元阴、元阳,元阴乃太阴之气所化,白术可健脾燥湿助太阴;元阳乃阳明之气所生,元阳之火偏弱,下焦虚寒,腹满时痛,故予以芍药降阳明,导阳明入少阴;生姜一味,入阳明温胃健胃,更助阳明散寒,外散可以助白术补太阴之气,下行可以助附子温阳驱寒,配伍茯苓温散水气。故本方为脾肾阳虚、寒湿下注的有效方剂,凡阳虚秘结,少阴不利的便秘可参考用之。

6厥阴之气为病

《伤寒论》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本证乃寒热错杂型,热则出现消渴,饮水自救的证候,表明机体阴虚的症状特点,阴液相对不足,肠道失于津液的濡润,则大便秘结;寒则出现寒凝,气机阻滞,肠道失与蠕动,阳气虚弱,推动无力,导致糟粕停留肠道,形成大便秘结。而厥阴之气内敛则多赖以乌梅酸收之性;本方中烏梅主药,味酸性收敛,当归补厥阴之血,附子辛热助少阴元阳之火,细辛开关通窍,皆使厥阴血行,助君火上明,桂枝外发散以太阳之气,人参补太阴之气,川椒、干姜温太阴散寒湿,黄连、黄柏降阳明下行。本方虽仅十味药,为安厥阴,用力已经十分全面了,从厥阴到太阳、少阴、阳明、太阴,遣方用药尽显仲景先师用药稳妥、精准、恰当。厥阴之气内敛、升发之性得安,则前述所致便秘则安。

综上所述,便秘虽然是一个疾病,但其病机变化可能十分复杂,牵扯到六经六气,阴阳六气顺逆变化,无论哪个环节的气机逆乱,均有可能出现便秘。非独阳明病才会出现此症,非独“大黄、芒硝、番泻叶”唯解此症,非独只求便通而治之。要求溯源,在六气病位上兼顾前后左右而治之,通过对部分《伤寒论》条文的阐述,了解便秘的各种发病倾向,以求更好、更快缓解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 刘启鸿,张凯玲,蔡华珠.六经便秘证治辨析[J].世界中医药,2016,11(11):2236-2239.

[2] 王庆国.伤寒论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21-123.

[3] 王庆国.伤寒论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28-129.

猜你喜欢

阳明病厥阴太阴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非“胃家实”者不可以阳明病论治
从“欲解时”论乌梅丸治厥阴病
浅论厥阴病之实质❋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柴胡使用规律探讨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解读阳明病辨证论治体系※
武威西夏墓出土太阳、太阴图像考论
朝医规范化治疗太阴人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