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粮仓建筑形式变化分析

2022-05-30侯韧李恩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浚县粮仓

侯韧 李恩

摘 要:粮食是人民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障,粮仓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建筑类型。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基地,保证当地的粮食产后安全至关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河南省先后形成了多种粮仓类型。通过探究河南省浚县不同时期粮仓的形式、构造与材质变化,分析当地粮仓建筑特色与不同时期粮仓设计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浚县粮仓的设计方式不同,粮仓的形式、构造与材质均发生了改变。对浚县粮仓进行研究,有利于了解当地粮仓建筑的发展脉络,为今后的粮仓建设设计提供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粮仓;建筑形式;浚县

一、传统粮仓建筑研究背景与意义

粮食是人民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障,粮食储备与供给是否充足将会直接影响国民心理、社会稳定。粮食安全是保证人民生活稳定、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基础,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统治者始终把粮食安全视为“天下之大计”。正是因为历来的统治者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粮仓作为专门用于储藏粮食的建筑,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粮食生产大国与消费大国,截至2020年,我国粮食年产量已经超过6.6亿吨,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1]。巨大的人口压力和相对较少的耕地面积使得保证粮食安全格外重要,为了保证粮食安全,我国投入了巨额资金研发高产粮食品种,还重点关注粮食产后的储藏问题,提供高效安全的储粮环境,确保粮食储藏安全。然而,仅仅从现代科技的角度对粮仓展开研究是片面的,研究人员在发展科技水平的同时,还应注重传统智慧的应用,传统的建造经验可能会为未来的建筑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现阶段,大量研究学者针对传统的粮仓建筑形式等多方面展开了研究。学者Saa和Miguze等采用实地调研与测试的方法,对加利西亚传统粮仓进行研究,分析了粮仓的形式设计方法与结构构造方式[2];学者Valls和Garcia等通过实地挖掘与仪器扫描,分析地中海地区地下粮仓的开挖位置选择,获取该地区地下粮仓的构造并进行复原[3];学者Mobolade和Bunindro等总结分析了尼日利亚和印度传统的粮食储藏方法,并介绍了历史储藏建筑的构造与形式[4];学者Wang和Yi等对府河中下游的传统粮仓进行研究,介绍当地传统粮仓的发展,同时对传统粮仓的分类、建筑形式与建筑技术及效果进行研究,并利用模拟的方式评估传统粮仓建筑营造技术的有效性[5]。上述研究均对传统粮仓的形式与构造展开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粮仓形式、构造与营造策略的差异是十分巨大的,这与粮仓所处地区的气候环境密不可分。研究结果有利于人们了解不同粮仓建筑储粮环境的营造手法及其效果,探究传统粮仓建造技术,为未来的粮仓设计提供帮助。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粮仓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现阶段的研究多是针对单一粮仓进行的,未探究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粮仓形式与构造的变化。探究同一地区粮仓的变化是有必要的,其能从侧面反映出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劳动者对建筑的思考,反映出不同时期粮仓建造的技术水平与审美需求。探索历史粮仓的形式、构造、材质的变化,有利于梳理当地粮仓建筑的发展状况。

二、传统粮仓建筑的历史发展

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产生地下与地上两种粮仓类型。西周至秦汉时期兴建了霸上仓、神仓等典型地上粮仓,较为著名的有秦汉时期的敖仓等。隋唐时期,地上粮仓较少,地下粮仓成为当时主要的储粮建筑形式,含嘉仓、回洛仓、黎阳仓、子罗仓等均为该时期兴建的地下粮仓。而到了明清时期,地下粮仓逐渐没落,地上粮仓成为主要的储粮建筑形式,目前仍有大量粮仓遗存,如盈亿义仓、盛京旗仓、丰图义仓等[6-7]。1949年以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大型地上粮仓越来越多。我国两种传统的粮仓形式在不同时期的占比是不同的,随着朝代的更迭、技术的发展,粮仓主要形式逐步由早期两种粮仓形式并重,到隋唐时期以地下粮仓为主,后到明清时期以地上粮仓为主。

从我国粮仓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我国的粮仓形式并非一成不变,这与当时社会的经济、技术与文化都是密不可分的。此外,通过对粮仓的地理位置进行分析发现,大量粮仓位于华北平原。华北平原属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当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众多的河流流经此地,适宜的气候条件与地理环境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除此之外,历代帝王又开挖了大量运河,进一步方便了庄稼的灌溉、大宗货物的运输、人民的用水等。大量运河的开凿,促进了漕运、灌溉、商业交流的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仓的分布。

本文研究区域是位于华北平原的河南省浚县,当地拥有丰富的传统粮仓形式。其中,隋唐时期遗留下来的黎阳仓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的土圆仓分别作为两个不同时期的代表粮仓,其建筑形式与构造值得被关注。

三、浚县的气候环境

浚县位于我国河南省鹤壁市,地处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中部地势略高,两侧较平缓。由于地壳运动及古黄河频繁决口、改道,形成以平原为主,山岗、平原、河渠错落分布的微地貌格局。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相关气象数据显示,该地区年平均气温15.1℃,夏季白天最高气温可达39℃,冬季夜间最低温度低至-11.6℃,降雨集中于七八月份,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

四、传统粮仓的建筑设计

(一)黎阳仓

隋代黎阳仓遗址位于河南浚县东关大伾山北麓,东濒黄河故道,西距衛河(永济渠)约1.5千米。黎阳仓依山而建,平面近长方形,南北残长330余米,东西宽260米。目前已探明储粮仓窖90多座,皆口大底小,呈圆形[8]。

单体黎阳仓规格呈倒圆台形状,上部圆径大于下部圆径;仓窖的口径多在10米,平均深度2—3米,部分较深,达到5米。粮仓上部围护结构多为黄土建造的一次性结构,地上空间部分存在的意义主要有三点,即确定仓储位置,用于遮挡风雨,充当缓冲空间。粮食主要的储藏空间位于地下,粮盖层含有砂土,因此建筑储藏空间的气密性非常好。有学者针对黎阳仓进行研究并绘制了复原猜想图,黎阳仓遗址单体粮仓照片和复原猜想平面图与剖面图如图1所示。

黎阳地下仓充分利用了当地特有的建筑材质,如黄土、稻谷、草席、木头等。其中,仓窖底部铺设了木头与草席用以防潮,仓壁也采用了相似的结构。粮仓储藏空间与地上空间之间还存在一层粮盖层,粮盖层主要由稻壳、砂土、草席等材质构成,以保证粮食免受室外环境的影响。黎阳仓利用自然材质建造,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传统智慧,利用自然材质应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问题。

(二)土圆仓

浚县土圆仓始建于195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第一批建成的地方粮仓,是浚县地上粮仓形式的延续,它独特的形制也反映了时代特征。浚县土圆仓的遗留为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浚县粮食储存与粮仓建筑的时代特征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对其进行研究也有利于探索当地粮仓形式与构造的演变进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浚县古城北街建造的14座土圆粮仓现今只剩下4座。土圆粮仓的仓身为砖结构,整体呈圆柱形,设14个通风窗和1个仓门。仓顶为我国传统的攒尖灰瓦顶,仓内顶部为木梁架结构,梁架用圆木搭建。粮仓上连续四层的木梁架由数百根木头交织搭建,或横,或纵,或立,井然有序。土圆仓的外形、屋顶照片和平面、剖面图如图2所示。

土圆仓单体粮仓建筑高约8.8米,其中主体部分的高度约为5.8米,攒尖灰瓦屋顶高约3米。建筑主体围护结构由外到内为20毫米厚的抹灰、910毫米厚的砖墙、20毫米厚的抹灰。土圆粮仓墙体异常宽厚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第一,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与工业化程度有限,采用传统的砖木结构进行房屋建造,较厚墙体可以有效应对粮食装填后产生的侧推力,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第二,围护结构较厚有助于改善墙体的热惰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削减室外综合温度对仓内环境的影响,从而使粮仓内部温度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人在进入粮仓内部后,会明显感觉到较为凉爽。

土圆仓建筑墙体外围利用石膏进行了刷白处理,从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白色的外墙给人一种纯洁、肃穆的感觉,有利于建筑与环境的和谐;从建筑物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刷白处理可以有效增加围护结构的反射率,有利于削弱室外环境的影响。此外,建筑内部地坪与室外地坪并不在同一水平面,室内地坪约高出室外地坪30厘米。从我国传统建筑建造的角度进行分析可认为,这是对传统建筑的一种传承。传统建筑一般均由台基、梁柱和屋顶三个部分组成,土圆仓虽然作为一种储藏建筑,但仍可从它的建造形式中发现我国传统建筑对其构造方式的影响。从建筑技术的角度进行分析,粮仓的台基设计可以有效预防雨水倒灌,同时较厚的土层还可以有效削弱地表潮湿环境对仓内地面的影响。粮仓的屋顶为我国传统的单层攒尖灰瓦顶,结构由外到内依次为瓦片、土坯、芦苇席、木檩条与椽子。外门为木门,内侧墙体侧面有凹槽,可以保证室内良好的密封性能,防止粮食的外渗。通风口位置的窗户采用单层木框玻璃,外部有钢丝网,钢丝网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在通风时防止鸟雀进入粮仓内部,造成粮食的损失。

土圆仓在形式上继承了我国传统建筑的形式,包括台基、梁柱与屋顶三个部分。在建筑材质上,选择了传统自然材质,方便就地取材。建筑在色彩选择方面,使用了传统建筑当中较为常见的黑、白、灰三种颜色,實现粮仓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五、结语

通过对浚县粮仓建筑变化的梳理与分析,发现浚县粮仓建筑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地下粮仓形式转变为地上粮仓形式。除此之外,粮仓的构造与材质也发生较大变化。黎阳地下仓主要使用了常见的天然材质,如黄土、稻谷、木头、草席等,体现出了我国隋唐时期劳动人民的传统智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造的土圆仓则主要使用黏土砖与木材,与传统建筑一致。单体粮仓构造分别为台基、梁柱与屋顶,体现了对我国传统建筑的传承与发展。土圆仓通过厚重围护结构,保证储粮效果,同时还体现出我国传统建筑的建造特征。综合来看可以发现,浚县粮仓经历了千年的发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无论何时,粮仓都体现出与当地环境的呼应,利用了当地便于获取的自然材质,体现了粮仓这种独特建筑类型在当地的历史发展变化。

总之,在未来的粮仓建设当中,传统粮仓建筑设计手法可以为其提供一定的借鉴。只有在传承传统设计方式的基础上,将传统粮仓建筑元素灵活运用于新粮仓建筑当中,才能塑造出更加具有特色的粮仓类型,从而改变当前粮仓发展过程中建筑趋同化的弊端。

参考文献:

[1]樊非.新型粮食仓房围护墙体保温隔热、气密性构造措施研究[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2016.

[2]SAA C,MIGUEZ J L,MORAN JC,et al.A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solar radiation and humidity in a bioclimatic traditional Galician agricultural dry storage structure (horreo)[J].Energy and Buildings,2012(12):109-117.

[3]VALLS A,GARCIA F,RAMIREZ M,et al.Understanding subterranean grain storage heritage in the Mediterranean region: The Valencian silos (Spain)[J].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2015(8):178-188.

[4]MOBOLADE A J,BUNINDRO N,SAHOO D,et al.Traditional methods of food grains preservation and storage in Nigeria and India[J].Annal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9(2):196-205.

[5]WANG Y,YI Y,ZHANG N,et al.A Study of the Forms and Technology of Traditional Granary Building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Fu River[J].Journal of Asian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2018(2):175-182.

[6]刘青,薛铁军.深州盈亿义仓浅析[J].中外建筑,2003(5):109-110.

[7]石英,王雪.清代关中粮仓建筑设计研究:以丰图义仓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6):872-877.

[8]马晓建,刘海旺.河南浚县黎阳仓遗址6号仓窖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19(4):84-96.

作者简介:

侯韧,河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技术科学。

李恩,河南工业大学建筑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节能设计与被动式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浚县粮仓
浚县泥咕咕
好粮仓就是硬底气
金口河区:守护“粮仓”织牢监督网
浚县大平调演出
撂荒地变粮仓 有机种植出效益
挥毫泼墨
浚县
粮仓
树懒的粮仓
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