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悟:《西游记》名著阅读课
2022-05-30邱晓云
邱晓云
在进行《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时,学生对孙悟空最感兴趣的地方多集中在“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情节,缺少对孙悟空人物形象的整体认识,因此对“孙悟空是不是英雄”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决定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围绕“孙悟空是不是英雄”的话题,分析孙悟空的形象,形成对经典名著的认识。
一、线上课堂,教师引领,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为了让学生能随时且充分地发表见解,在课前进行初步的交流和讨论,教师在学生初读《西游记》时,开设线上讨论室,布置“孙悟空是不是英雄”网络投票以及“观点理由说明”的任务,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并认识孙悟空的形象。学生对“孙悟空”讨论非常热烈,观点差异比较大。其中有27人认为孙悟空是英雄,有15人认为孙悟空不是英雄(其中有4人是从对方阵营倒戈加入的),两方观点各有根据和分析。
借助“线上课堂”的讨论,教师将“线下课堂”教学目标确定如下。①引导学生结合原著多角度分析孙悟空形象,感受经典文学形象的独特魅力。②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阐释自己的观点,力争让全体学生掌握概述和引述的方法;对高水平的学生,鼓励他们学会借助《西游记》研究资料或其他文学作品来佐证自己的观点。③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培养学生辩证思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形成个性见解。
对于“孙悟空是不是英雄”的话题,学生分为了正反两方的阵营,于是本节课便设计为“辩论”的形式,“线上课堂”属于“亮牌网辩”,借助网络平台开放性、即时性、交互性的特点,正反方都可以看到对方的证据以及分析。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在线下课前就能对孙悟空的故事有比较详尽的了解,掌握名著中具体和细致的依据,避免线下课堂辩论中大量进行故事叙述,造成低级的时间消耗,提高线下辩论课的起点和效率,让辩论更有广度和深度。
二、线下课堂,教师主导,加强学生讨论力度
1. 正反双方对辩
对辩采用群口辩论,任何人都可以起立为己方作战。教师对学生发言提出要求:①言之有据:概述原文或引述原文(基础标准);②由此及彼:联系《西游记》相关研究资料或其他文学作品(高级标准)。
教师以演唱歌曲《悟空》《猴哥》引出对孙悟空是不是英雄的争论,然后进入辩论环节。
师:首先,我们请正方把三个主要观点一起陈述完毕,然后请反方同学批驳。
正方生1:首先,我们认为孙悟空的本领是非常高强的。第一次大闹天宫的时候,巨灵神与孙悟空战斗,大概也就几十个回合,巨灵神输了。
正方生2:我们还认为孙悟空嫉恶如仇,除恶务尽。他在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路上,遇到好多不以吃唐僧为目的的妖怪,比如,狮犼精抢走了国王的金圣宫娘娘,跟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没有关系,但孙悟空还是要捉妖怪。
师:就是说只要是恶,孙悟空就要除尽。
正方生3:在第二十五回中,镇元大仙要惩罚唐僧的时候,原文是这么说的:“他忍不住,开言道:‘先生差了,偷果子是我,吃果子是我,推倒树也是我。怎么不先打我,打他做甚?”孙悟空没有推卸责任,能证明他敢做敢当。
师:正方陈述完毕,现在请反方反驳。
反方生1:其实孙悟空本领不是那么高强,一路打妖怪,没几次是自己打下来的,基本都是这儿请个神,那儿请个仙的。而且他大闹天宫的时候,连那几个佛的坐骑都打不过,所以他的本领并不是那么高。
师:咱们之前做过统计,取经路上打妖降魔2/3以上是请的外援。
反方生2:我从“太好杀生”来说。第二十一回写道:“二人撞入里面,把那一窝狡兔、妖狐、香獐、角鹿,一顿钉耙铁棒,尽情打死,却往后园拜救师父。”我认为要吃唐僧的都是妖怪大王,那些小妖只能盲目地服从大王,所以说小妖本身不一定是恶的。孙悟空把那些小妖都打死了不属于“除恶务尽”,有点滥杀无辜,所以我认为孙悟空不是英雄。
反方生3:第十四回中,孙悟空想把唐僧打死,这样就完事了,结果唐僧一念紧箍咒,他说“我服了,我跟着你一块取经”。第一百回中讲到,孙悟空到了西天被封了佛,却还不忘这一路上唐僧念紧箍咒折磨他的事,说明他取经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把金箍摘了。
反方生4:书中第174页说,“原来这猴子一生受不得人气,他见三藏只管絮絮叨叨”,就跑了。后来观音菩萨给了唐僧紧箍,给孙悟空戴上之后,孙悟空觉得痛才说:“不敢了!”说明他只是怕那个紧箍,所以才听唐僧教诲。他其实并不想跟着唐僧一起去取经。
师:后两位同学的反驳,没有针对正方第三个同学所说的“敢作敢当”,跑偏了。
反方生5:我想反驳对方敢作敢当这一点,第二十五回孙悟空偷镇元大仙的人参果,他们被关起来之后,他想逃跑。我觉得一个英雄做小偷小摸的勾当,这个有点不太合适。
师:下面请正方就反方的反驳进行批驳。
正方生4:刚才对方同学说,孙悟空取经只是为了摘掉箍,我想反驳一下。在第二十七回,有一段话说唐僧要赶孙悟空走,孙悟空说:“师父,我也是跟你一场,又蒙菩萨指教,今日半途而废,不曾成得功果,你请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这次是唐僧要赶孙悟空走,如果孙悟空取经只是为了摘掉箍的话,他没必要再拜唐僧。但他还是拜了,说明他还是对唐僧有忠心,他还是一心想保唐僧取经的。
正方生5:第三十一回,在猪八戒把孙悟空从花果山请回去的路上,孙悟空跟猪八戒说:“兄弟,你且在此慢行,等我下海去净净身子。”原因是“这几日弄得身上有些妖精气了。师父是个爱干净的,恐怕嫌我”,“八戒于此始识得行者是片真心”,就是说孙悟空是真想保护唐僧,普度众生。
正方生6:他小偷小摸是为了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这是一个大善;小偷小摸是一个小恶,以小恶来换大善,我觉得应该是值的。
正方生7:首先我想说的是,一个人有50个缺点,不能说他不是英雄;有50個优点,他也不一定是英雄。要结合时代大势来论英雄,然后再说他忠不忠于师父。他本事特别大,每个本事大的人都认为自己是特别厉害的,有些自恋或自负,但不见得不忠诚。所以我认为孙悟空是一个英雄。
师:反方不进行反驳吗?正方已经连续四个同学发言了。
反方生6:我要反驳正方以上所有观点。(生鼓掌)第一,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孙悟空平时小偷小摸的小恶积累起来,滥杀无辜也有过多次,不就成为大恶了吗?第二,黑水河那一回,唐僧被困在水下,沙僧和八戒也都被困,孙悟空必须和他们一起才能取经,这是菩萨早定好的规矩,所以说他是被逼无奈不得不救唐僧。第三,我再对对方说的勇于反抗精神做一个批评。勇于反抗主要是体现在他大闹天宫的一回。他对玉帝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说明他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称王称霸的私心,并没有建立新制度的愿望。
师:太厉害了。《西游记》读得很熟,不愧是我们班的大师。辩论暂到这里。
2. 探究孙悟空英雄形象的成因
线下课堂中辩论环节并不评比输赢,教师将话题一转,请正反方同学一起来探究“为什么人们更倾向于认为孙悟空是英雄”这个问题。
师:那么,我想问一下大家,大多数人都比较愿意把孙悟空看成英雄。离开名著本身,你觉得有什么背后的原因吗?现在没有正反方了,都来讨论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把孙悟空看作英雄。
生1:封建社会到明朝已经上千年了,所以人们已经厌恶了封建社会,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正是充当了一个反对封建制度的角色。
生2:很多人是通过电视剧《西游记》了解孙悟空的,电视剧里把孙悟空表现得缺点很少,展示的都是孙悟空非常积极向上的一面,所以让大多数人觉得孙悟空是一个英雄。
生3:作者吴承恩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以卖文为生,在贫困中过世。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与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恨,所以他构造出一个英雄的形象来反抗压迫。
师:很好,大家的基本功都非常好。我在这里稍微总结一下,希望我们以后在研究或者阅读的时候能够做到有理有据(板书)。首先要联系书里面,然后还要联系书外面,这就涉及形象演变、作者生平、时代背景、读者基因等诸多因素。往往越好的作品越像拆不开的积木(展示课件,见图1),意味无穷。
师:我发现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下前后“判若两猴”。孙悟空以前那么能打能杀,后来看起来好像没有那么大本领了,总是请外援,到底是怎么回事?老师结合音乐术语做出了自己对孙悟空形象的四句解读。
渐强说:他由一个狂妄的叛逆者变为一个遵守秩序的隐忍者,他成长,从幼稚走向成熟。
渐弱说:他由一个不羁的反抗者变为一个循规蹈矩的执行者,他堕落,从英雄走向庸俗。
强强说:他由一个无畏的反抗者变为一个隐忍智慧的反抗者,他坚守,从英雄走向英雄。
弱弱说:他由一个实际的失败者变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妥协者。他无奈,从失败走向庸俗。
同学们,以上是老师的解读,你可以有你自己心中的孙悟空。
3. 强调阅读名著方法
师:你们进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后学的第一个专题是什么?
生1:阅读清华。
师:陈寅恪先生说的那句话,是否还有同学能记得?
生2:“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师:当你读名著的时候,心里不要总想着去答题,总想着标准答案。你要对名著的情节、人物、主题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但这种思考不能是胡思乱想,要建立在有理有据的基础上,这样才算留下了你自己的孙悟空。在课快结束的时候,请允许我再次用歌曲来表达我的心声。(生鼓掌,师一边唱一边展示阅读名著的要求,见图2~图6)
4. 回归名著内容,布置创意作业
师:同学们,本月末我们班要召开《西游记》阅读总结会。为把我们的阅读成果迁移到具体实践中,丰富我们的校园生活,请你为总结会设计一个小游戏,用来活跃气氛。要求:①给游戏命名,并自荐或推荐该游戏的主持人。②游戏内容健康向上、活泼有趣;游戏规则精简明晰、科学合理。③角色设定和角色关系符合《西游记》。④游戏开展适合教室的环境。⑤时长10分鐘。期待大家的创意,期待前无古人的总结会!
5. 跨媒介解读多元人物形象
师:孙悟空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呢?我们开始可能会觉得自己对孙悟空这个形象已经很了解了,就像牛顿色盘没有转动的时候,每种颜色都是清晰可见的。但是慢慢你会发现孙悟空的形象很复杂、很饱满,各种性格特点交织融合成了一个立体鲜活的悟空。(展示教学道具,打开物理实验器材“牛顿色盘”的开关,随着色盘转速加快,原来明显区分的不同色彩渐渐分辨不清,最后成为白色。见图8)
当丰富的性格交织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形象在我们的脑海里化成了一片白,也就是所有颜色的融合,此时其实你更懂他了。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是被压在五行山下的一只心猿。我们要问自己是否对名著真的潜心阅读了,是否用高于普通动物的人类思维认真地思考了。只有这样读名著、读原著,我们才不是功利的。我希望这个物理实验能够开启我们以后阅读名著的美好之旅。
(作者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