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程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格局、新方法

2022-05-30陆云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2年6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新方法新格局

陆云

[摘 要]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颁布。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明确了语文教育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出要以深化教学改革为突破,强化语文实践,变革学习方式。为此,教师应认真学习领会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理念新——系统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突出文化育人功能;格局新——围绕语文核心素养进行内容融合,第一次设置语文学习任务群;方法新——提出了过程性和整体性的教学评价以及学业质量测评、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的新方法,推动语文课程改革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新格局;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6-0001-04

第四、第五条是语言运用能力方面的要求。第四条提出语言学习、积累、梳理、运用方面的要求,第五条是阅读和表达方面的要求。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将阅读和表达整合在一起,体现了二者的有机联系。后面的语文学习任务群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进一步落实读写融合的目标。

第六、第七条是思维能力方面的要求。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对比较简单、笼统,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具体地提出“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等方面的要求,这是较高的思维能力要求。

第八、第九条是审美创造方面的要求。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比较简单、模糊,只提出“审美情趣”“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能借助不同的媒介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学习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方面的要求,其中的“思想内涵”“艺术价值”是对文字作品的深度理解和把握。不仅如此,还要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提出“审美是人类的最高生命活动”的导向与追求。

这九个目标分别搭建起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以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個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为骨架的文化育人的课程结构。

2.学段教学要求

同时,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课程总目标对不同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与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相比,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板块设置有较大变化。具体看表5。

新旧两个版语文课程标准相比,发现主要变化体现在下面几点。

(1)将旧版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改为“阅读与鉴赏”,明确了“鉴别、欣赏”的要求。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六级水平(如图3)。“鉴赏”包含“分析”“评价”“创造”这些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因此,增加“鉴赏”这一要求,提高了阅读要求的层次。它不仅要求学生了解文本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语言表达方法,还要知道为什么写这些、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好在哪里。

这样的要求,不仅提高了阅读的层次,而且阅读的内容也有了变化,如表6所示。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阅读内容的变化,主要是增加阅读整本书。第一学段是尝试阅读整本书,能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第二学段是阅读整本书,能初步理解内容,分享感受;第三学段是把握整本书的主要内容。这样的阅读要求是逐步提高的。

(2)将写话、习作、口语交际整合为“表达与交流”。“表达”是将思想、情感等表示出来,是一种单向行为;“交流”是互相交换信息,是双方或多方的交互行为。旧版语文课程标准将“表达与交流”分为写话、习作、口语交际,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则整合为“表达与交流”,这是从人的根本需求出发将两者进行统整,因为两者本是一体,是人类生活的常态,因此更加贴近生活与生命的本质。具体看表7(第4页)。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除了将写话、习作、口语交际整合为“表达与交流”,还有其他的变化,主要是“能主动参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活动,根据不同场合,尝试运用合适的音量和语气与人交流,有礼貌地请教、回应”,这强调了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运用的思想,体现了“课程理念”部分倡导的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特点和要求。

(3)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将“综合性学习”改为“梳理与探究”,要求学生注重梳理学过的知识,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8是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综合性学习”与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梳理与探究”的比较。

“梳理与探究”和后面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跨学科学习”是互相呼应的。如“跨学科学习”第二学段的学习内容是:

(1)尝试运用科学、艺术、信息科技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富有创意地设计并主动参与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等校园活动。

(2)参观物质文化遗产,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传统节日节气、民俗风情、民间工艺、历史和传说等;探寻日常生活中龙凤、松竹梅兰等中华文化意象。积极参加学校、社区举办的文化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获得多样的文化体验。

(3)选择自己发现和关心的日常语言、行为、校园卫生、交通安全、家庭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尝试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与同学交流。

跨学科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可见,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综合性学习”升级为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的“梳理与探究”和“跨学科学习”了。综合性学习强调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和生活的联系,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协调发展;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这比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和生活的联系的要求更复杂、更深入。跨学科学习注重真实情境中的活动与体验、问题与探究、设计与表达,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团队合作、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

(三)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三个层次6个学习任务群,包括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这是我们国家课程标准历史上首次明确呈现语文课程学习任务群的内容。

语文学习任务群改变了过去以阅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的主线,从以单元阅读为中心走向学习单元为中心,体现学习内容的变化。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单元的语文活动包括听、说、读、写、思等多种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能沟通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共同实现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此外,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学习要围绕特定的主题,开展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如图4所示)。

语文课程内容被划分为6个学习任务群。这6个学习任务群是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从低到高进行划分的。根据学段特点,第一学段侧重于基础型,第二学段侧重于发展型,第三、第四学段侧重于拓展型。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主要针对语言的学习,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主要针对阅读与表达的学习,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主要针对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具体看表9所述。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关注的是最普遍的和最基础的语言材料与现象,如常用字词、格言警句、儿歌、对联、古诗、精彩句段等,这些都是为进一步的语言运用打基础的。它以积累与梳理语言文字為学习任务,是相对简单的。统编语文教材低年级的识字单元、语文园地中的“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都是这一学习任务群中的具体内容。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三个学习任务群的内容整合程度要比“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复杂。这些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目标侧重对不同语篇类型文本的阅读理解、审美体验。“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因为整本书包含了不同的语篇类型(实用性、文学性、思辨性),其学习任务就必然整合了基础型和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所指向的学习内容。“跨学科学习”在这些基础上,还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其整合程度更高。

郑桂华教授认为,一项学习任务主要有目的性、真实性、过程性和整体性四个特征。在目前使用统编教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按照单元进行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这样能够真正实现大单元教学,实现语文教学的整合性、实践性、情境性,真正帮助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以语文核心素养为中心构建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奠定了新时代语文学习的新格局。

(未完,待续)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标准新方法新格局
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浅析现代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新方法
构建分级诊疗新格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培养学生的生活素养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改变课堂从目标制定开始
新机制 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