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高效教学探析

2022-05-30周怡

高考·上 2022年6期
关键词:高效教学高中地理新课改

周怡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受到广泛重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传统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已不适用于现代教学。地理教学需要创新和改革,发挥课堂传授知识与技能优势,满足现代社会对地理学科提出的育人与发展要求。对此,本文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着手,从不同层面分析高中地理高效教学策略,望给予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高效教学;新课改;策略

高中地理是一门涉及科学、人文、社会等领域的基础课程,也是落实国家资源发展与环境保护政策的重要课程。正因学科的特殊性,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用于地理教学,需立足于时代发展强化对学生学习需求及状态等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所以,高中地理教师需在积极响应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尊重学生主体作用要求基础上创新教学,引领学生高效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问题分析,实现真正意义层面的高效教学。

一、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一)精心备课不足。大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未能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创新教学方式,存在明显的惯性教学痕迹。与此同时,部分教师未透彻研究新高考与课程标准,经常出现仅备知识内容,不备教学方法,或仅备学习内容,不备学生学情,未准确把握阶段性学科教学特征,在教学中紧抓重难点,模糊教学目标,知识归类一概而过。相关教学实践指出,多数教师唯恐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未能高效掌握知识,从而在教学中会不断阐述基础知识,潜意识认为知识点越多越好,导致学生未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影响教学效率。

(二)课堂生态不佳。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忽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一味为学生灌输知识,认为自身是课堂主体,学生只需执行指令即可。正因为学生思想意识不足,以至于未能足够开展教学活动。与此同时,部分地理教师因担心无法把控课堂,鲜少应用小组合作探究,更倾向于讲解教材知识内容。部分地理教师鲜少为学生创设情境,重说明轻分析,教师在小组讨论和回答问题时过多插话,对教学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也减缓高效地理课堂构建进程[2]。除此之外,部分地理教师的板书过于简单或基本没有板书,学生缺少巩固复习内容参考,或在教学中缺少层次性提问,常见现象为提问后挑选优等生回答,即使如此也很少追问,无法发挥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作用。

(三)缺乏教研意识。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缺乏教研意识,甚至依旧运用传统“灌输式”教学,即讲解教材章节知识,学生机械化记忆,未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观能动性发挥基本不知从何谈起。随着课程时间推移,学生需要记忆越来越多的知识点,但学生因未形成系统知识体系,较易遗忘。对高中学生而言,地理学科并非简单记忆知识,是需要结合实际情境综合运用知识,高中地理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需不断强化教研意识,提升专业素养,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高效教学策略

(一)教师转变思想观念

毫无疑问,正确的教学观念是引导地理教学高效开展的关键因素。高中地理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需树立全新教师观,改变以往单一执行课程标准的方式。与此同时,教师也要从知识传授者转至新课程开发者、参与者与研究者。现代经济社会强调创新,各个领域也渴求创新,教师需打破传统思想理念的限制,从单纯教书者轉至敢于推陈出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学生的引导者[3]。还要树立全新学生观,因为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教师则在此过程中发挥引导和指导作用,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学习现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教师在课余需不断强化专业知识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发展,教育内容也有所变化。地理教材和教参书完全不能满足学习要求,所以,地理教师需要补充专业知识,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在强化专业知识储备中主动和同事沟通交流疑惑之处。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倡导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需要做到举一反三,引领学生跨学科解决,如果教师仅有专业知识必然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综合型教师,所以,教师在强化专业知识过程中关注其他学科,寻求知识间的融合点[4]。以“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教学为例,教师采取师生互换方式,并提出以下问题:“请大家回顾上节所讲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有谁可阐述下其内涵有哪些?”有学生表示没记住,教师表示没有关系,大家一起回顾。教师询问学生是否还有其他,学生表示忘了。教师:“请说一下如何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学生表示不知。教师在上述教学中复刻学生在课堂中的不良习惯,学生也认识到自身错误并发现授课并非简单之事,进而改变对地理教师偏见。地理教师在学生讲解知识中明确学生思维形式并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学策略,做到真正意义层面教学相长。师生都在上述教学中发现自身不足之处,并做出调整和改进。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探究学习,所以,教师要在思维培养方面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地理教师可尝试通过动手操作指导学生探究,教具是课堂教学重要辅助工具,以形象具体呈现抽象事物,然而有时因缺少符合教学内容教具,需要师生共同启发思维和智慧制作教具[5]。以“三圈环流”教学为例,选取矿泉水瓶、胶带、地球仪作为材料,根据地球仪上0°-30°N宽度将矿泉水瓶剪成三个相等的中空粗圆环,同时按照地理教材中三圈环流图片,运用胶带在地球仪的0°-30°N,30°N-60°N,60°N-90°N,位置上粘贴圆环的一侧,气流与圆环运动形状基本一致,运用红彩笔标出暖气流,蓝彩笔标出冷气流运动方向。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师生动手制作的教具以直观立体方式呈现抽象复杂的三圈环流知识,简化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难度。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内容看似简单,然而很多新旧教材章节知识点高度整合,但很少有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对新旧教材知识融会贯通,尤其大气环境与地球运动等抽象性较强的知识,需要高中地理教师透彻理解教材,并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知识框架,提升学习效率。

(二)综合运用多种情境

相关课堂教学实践指出,综合运用多种情境可有效培养学生综合思维,促使学生在生动、愉悦氛围中掌握知识,提升地理教学效率。

基于问题和学生主体优化情境。高中地理创设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潜在问题意识,响应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能力的培养。高中人文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综合性,需要学生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结合知识内容创设科学合理问题情境可助力学生问题分析和解决[6]。以“农业区位因素”教学为例,地理教师设置以下问题:“何为农业区位?”“农业布局与区位有何关系?”“区位变化是否会对农业变换产生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东南地区农业种植变化为例,借此展现市场因素对农业布局产生的影响。然而地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注重考虑学生学情与兴趣点,使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以“农业区位因素”教学为例,教师可引入经典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想必大家很熟悉上述诗句,大家在感慨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时是否想过为何要从岭南运输荔枝?”挖掘诗句背后地理知识和问题。上述情境富有情调且具有思考性,可有效活跃课堂气氛,维持学生探究和思考地理问题兴趣。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情境。蓬勃发展的经济社会带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多媒体在现代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多媒体以直观形象的视频与图片展现抽象复杂的地理知识,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教学能力,还要具备地理信息技术能力。地图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高中地理教师在运用地图为学生传授知识时可巧用GIS技术与要素叠加分析。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例,教师运用GIS技术叠加长三角经济带的水系图、地形图与气候图等自然要素,在分析长三角自然社会背景基础上对学生要素思维进行培养,或在分析长三角具备的资源优势时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信息技术可以可视化方式呈现地理综合思维中的要素分析过程,促使学生对地理事物变化过程给予深刻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区域特征及区域分析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欲望。

基于地理概念优化认知。所谓概念认知即对地理概念认知,很多地理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过于简单,并迅速用文字为学生展现即将学习的新知地理概念。然而部分学生因课前未充分预习、知识储备不足等原因未准确理解和掌握地理概念,导致学生在构建综合思维时频出问题,凸显引领学生树立正确概念认知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人口迁移”知识为例,高中地理教师可有计划、有目的地改变传统直接为学生讲述知识方式,创设与地理概念有关的情境,针对上述知识内容可从划分人口迁移类别及判断人口迁移标准展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人口迁移情境,引领学生归纳总结人口迁移知识概念,理解和掌握概念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综合思维。此外,地理教师还需积极开发学科课程资源。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参与新教材有关培训活动,促使地理教师在培训中充分了解知识结构体系,以及反映自身在教学中运用新教材所遇问题,便于健全完善新教材。还可开发和利用与新教材相适配的教学辅导资料,围绕新课程标准开发与新教材相匹配的辅助教材,充实地理课堂教学内容,强化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指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不同层面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但此目标仅有教师付诸努力完全不足,还需要全体师生、学校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在高中地理课程落实培养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目标[7]。教师在地理课外活动教学中,其自身素质与教学中每个环节息息相关,故而,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掌握社会调查、野外考察、实地观测等与地理实践能力有着紧密联系的素质与技能,为高效开展多元化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奠定知识基础。

高中地理课外活动旨在提升学生地理综合素养与实践技能,然而在教学实践调查中显示,高中学生地理实地观测、课外读图用图,以及地理野外考察能力等相对薄弱。对此,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外活动教学时需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应用地理知识,独立思考课外活動,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问题意识。与此同时,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课外活动之前需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学情等设计活动方案,保证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趋于科学合理,提升课外活动教学效率。以“地球表面形态”教学为例,地理教师可指导学生参与收集与分析地貌景观图、野外观察等活动或开展地震与火山等常见地质灾害专题讲座等课外地理知识讲解活动。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与季节变化规律”教学为例,教师讲解知识后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制作实践活动,例如:在一块空地上(115.5°E,38.8°N,60m×40m)预计建设4栋40米高居民楼,在科学合理且充分对每一寸土地利用的基础上要求保证每一栋居民楼四季采光,请学生借助小刀、泡沫、胶棒等用具并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制作4栋楼模型。学生纷纷参与上述活动且取得显著成效。活动实践证明,科学合理且适当的实践活动可丰富地理课堂教学内容,调动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习自信心与兴趣,增强地理技能,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强化校间交流与资源共享。同一地区采用的教材基本相同,便于该地区教师合作与深入交流。教师通过交流合作可制订符合学生学情最优方案,并迅速在该地区开展同一章节内容课外实践活动教学,再相互探讨整个活动教学过程,同时相互交流分析活动教学中极有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活动结果,进一步健全完善课外活动实践方案,提升区域内地理活动教学质量。如果想要顺利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不仅需要学科教材支持,必要的财力、物力、人力等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可联合社区等相关部门寻求便于高效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支持与条件,尽可能降低学校对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设施、人力及资金等的投入,为地理课外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做好铺垫。

结束语

地理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教师需结合学科特征从不同层面创新教学,使学生高效吸纳、掌握、应用知识。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地理高效教学可有效强化学生立体思维,改变传统课堂生态不佳、学生学习能力薄弱等教学现状,提升学生学习成效与教学质量,实现预期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朝晖.新课改下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形象化和趣味性的探索[J].课堂内外(高中教研),2022(2):125-126.

[2]陈美秀.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生成性教学教师角色定位探讨[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9):40-41.

[3]熊梦婷.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2):184.

[4]胡伟.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1(3):9.

[5]顾引兰.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之我见[J].中学教学参考,2021(18):37-38.

[6]武玲珍.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融合:以地貌的观察为例[J].科学咨询,2021(35):216.

[7]徐佳.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品质课堂构建[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1(23):152.

猜你喜欢

高效教学高中地理新课改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