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2022-05-30刘慧娟

南方农业·下旬 2022年7期
关键词:发展理念乡村振兴战略

刘慧娟.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南方农业,2022,16(14):-132.

摘 要 乡村文化建设在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乡村治理效力、改变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和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分析鄉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及现状的基础上,从全面加强党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夯实发展乡村文化建设的经济基础、筑牢乡村文化建设的文化根基等方面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G249.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4.042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总结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而提出的新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乡村振兴的总目标,即产业振兴、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延伸和升级[1-2]。在这个升华的过程中,乡风文明一直是党和国家不变的目标和方向。乡村文化建设是乡风文明的载体,所以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一定要顺应时代变迁,把握意识核心,在实现乡村文化自身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提供精神引领和重要保障。

1 重要性

1.1 促进乡村优势产业发展

乡村优势产业是在当地农业农村固有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的前提下,由农民自己创办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是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是产业兴旺的载体。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绿色产业和文化产业是乡村优势产业发展的主要类型和方向。通过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发展,创新乡村文化赋予乡村旅游时代内涵,可以实现由商品消费型旅游向体验、休闲、寻找心灵归宿的情感型旅游模式的转变;通过引进有志于农村建设的专业人才和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可以解决农业现代化和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可以营造重诚信、明法理、守规矩的营商环境。

1.2 优化乡村人居环境

我国追求的现代化不是用生态环境作为代价换取的,我国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先利用再治理的发展老路,而应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之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这种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在乡村文化建设中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理念,重塑农民节约、环保意识,利用自然规律实现无废物循环生产生活,可以保持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改变以往农村的“脏乱差”,建成“山更青、水更绿、村更美”的美丽乡村。乡村文化建设十分重视乡村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建设,科学设计乡村和谐地域空间环境,通过和谐地域空间规划促进乡村人居环境的空间合理布局,扩大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民生产生活协调发展。

1.3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城市是各种生产要素、生活要素相碰撞、相融合的地方,这注定了城市文化具有融合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相较于城市文明,乡村文化则更多展现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比较纯粹的历史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一种民族品格,通过意识形态、思想观念、民俗村规来约束、适应村民的文化产品[3]。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勤劳务实、开拓创新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优秀农耕文明的精髓,也是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根”和“魂”。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团结乡村振兴力量,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1.4 提高乡村治理效力

和谐社会是乡村社会治理的理想目标。以“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就是为“德治”“法治”注入民俗村规、以德治村、乡贤自治等乡村传统自治文化的精髓内涵,使乡村治理体系能更好地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效力,推动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发展。随着农民民主意识的增强,乡村治理要创新民主管理方式,充分调动农民自治的主动性,鼓励、组织农民参与乡村治理工作中;还要加大“送法下乡”的宣传力度,在农村社会形成学法、用法的宣传氛围,加快实现乡村治理法治化进程。

1.5 改变农村传统生活方式

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劳动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其中有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现代化不相适应。因此,要改变农民时间观念淡薄、工作纪律松懈、组织秩序混乱等陋习,使其树立时间观念,形成遵守契约的现代化生活观念,形成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法律意识,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生活水平。例如,通过组建各种农民文艺团体和趣味性体育竞技,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让农民主动摒弃赌博迷信等低俗娱乐活动;通过建立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如文化小广场、老年活动中心、公共图书馆等,宣传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让农民坚定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信心;利用新媒体技术、自媒体平台,引进先进的文化活动载体,吸引青年人加入乡村文化建设中,为实现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1.6 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奋斗目标,这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利益诉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告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我国突出的主要矛盾表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和收入差距日益拉大,解决这3个主要矛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做好“三农”工作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点任务。在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不断缩小差距、补齐短板,让更多的农民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不断提高农民的幸福感、满意度,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 内涵及取得的成就

2.1 内涵

乡村文化的时代内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农村社会的变革、乡民对乡村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乡村文化的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乡村文化建设既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又要挖掘、融入当地的乡村特色文化,将乡村传统文化融入特色产业中,助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这一理论指导人们运用乡村文化调节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不仅为乡村文化建设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為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村文化建设开辟了新思路[4]。

2.2 取得的成就

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我国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日益重视和农民对乡村文化的逐渐认可,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1)改善了农村教育条件,提高了农民受教育的水平。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才,农民也意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下一代受教育程度得到很大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2)形成了良好家风。随着农民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民日常关注的不再仅限于衣食住行,而是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邻里和谐、知荣明耻、孝老敬亲的良好家风在农村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3)改善了乡村生态环境,促进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村生态环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走中国特色的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在对乡村特色传统民俗文化、特定农业生产方式和独特建筑风格的保护和开发中,融入历史韵味的乡村文化和现代气息的城市文化相互交融,吸引更多的城市人口来享受乡间美景,体验农村生活,从而实现乡村生态、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3 发展路径

乡村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同时对提高农民在共建共享中获得的满足感、幸福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全面强化党的组织领导

要想改善和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必须全面强化党的领导作用。党的基层组织要按照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依法依规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广大基层干部要深刻认识到乡村文化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基层组织要做好以下工作:1)着眼整个新农村建设,根据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因地制宜提供制度保障;2)充分调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这种政策支撑引导更多的农民投身到乡村文化建设中;3)设立政府监督反馈机制,避免党组织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缺位。

3.2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

乡村文明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要深刻认识到农民既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实施者和受益者,又是考核乡风文明建设水平的评价者,要充分激发农民的内在动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挖掘和培养当地文化带头人,让他们带领当地农民自发融入农村文化建设中去。利用美景和乡愁吸引社会力量,如退休干部、文化名人、新型职业农民和大学生村官等群体投入乡村文化建设,以“景”留人、以“情”感人,使他们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光和热,同时实现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5]。

3.3 夯实发展乡村文化建设的经济基础

当前农村社会出现了很多不文明、不和谐问题,这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乡村文化建设必须积极扩宽农村经济的发展道路,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1)因地制宜依靠政府主导发展特色经济,通过招商引资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活力,合理规划打造文化旅游景点和农业观光基地。2)有针对性地对农民开展实用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致富。3)鼓励引导金融部门出台特色金融产品,如中国农业银行试推行的农户“白名单”,改变以往的贷款模式,试行有条件的农户纯信用贷款。

3.4 筑牢乡村文化建设的文化根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求经济基础达到一定的水平,能够给农民创造、积累更多的财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强调人与物的关系,还要追求精神文明建设,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发展乡村文化,要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1)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依靠新举措新思路不断推动乡村文化向高质量发展。坚持以创新理念为指引提升乡村文化水平;以协调理念为指引汇通乡村文化领域;以绿色理念为指引永续乡村文化生机;以开放理念为指引融合乡村文化要素;以共享理念为指引互惠乡村文化主体。2)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通过党的基层干部引导乡村文化队伍建设,让党的理论和政策融入农村文化中,创新乡村文化活动载体,完善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3)重点保护、合理开发当代农耕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 结语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要按照乡村振兴顶层设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既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移风易俗培育良好民风,又要发挥农民自觉主动性,加大农民自治力度,不断在继承和弘扬乡村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让乡村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评论员.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重要讲话[N].新华每日电讯,2020-12-31(2).

[2] 闫秀丽.社会主义新农村视域下的乡风文明建设[D].杭州:浙江大学,2013.

[3] 张敬燕.乡村振兴背景下优秀乡土文化传承的路径探索[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7(6):75-79.

[4] 任仲平.文化“为人民”的历史跨越:从延安文艺座谈会到十七届六中全会[J].理论导报,2012(6):11-13.

[5] 解柯杨.重建乡村文化共同体:从乡土、乡邻、乡贤、乡愁看乡愁振兴[J].人文天下,2018(10):74-76.

收稿日期:2022-06-15

作者简介:刘慧娟(1981—),女,河南周口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E-mail:88225427@qq.com。

猜你喜欢

发展理念乡村振兴战略
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
他山之石,来自日本的“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创新发展的三重视阈
关于福建自由贸易区发展理念和辐射带动海西产业升级模式的探究
我国发展理念的演变与创新
习近平经济思想: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