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应、律动与共振:需求导向下图书出版节奏把控分析
2022-05-30张红光金强
张红光 金强
【摘要】产业竞争的激烈性与产业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其同时出现给出版机构策划和营销增加了操作难度。已有的增加数量、扩充品种、开辟渠道、丰富平台等单向线性思维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出版机构需进一步过渡到资源整合、产品延伸及服务升级等多向复合思维。在过渡期间,出版机构应把控好节奏和时机,明确新的时代要义、技术逻辑和市场需求,明晰自身的产品类型和产业定位,合理把握出版时机、有效掌控出版节奏、实现产业同频共振,进而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智慧和商业进路。
【关键词】出版 节奏 周期 时机 把控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22)7-032-06
【DOI】 10. 13786/j. cnki. cn14-1066/g2. 2022.7.005
基金项目:2021年河北省博士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CXZZBS2021002)
作者信息:张红光(1987— ),男,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北大学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讲师,河北大学伊合组织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网络新媒体、舆论学、跨文化传播、编辑出版;金强(1980— ),男,河北河间人,博士,河北大学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北大学伊合组织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编辑出版、跨文化传播。
图书生产像其他商品生产一样,存在生产进度、生产快慢或曰生产周期的问题。生产节奏的把控与协调能力直接影响图书产品的市场表现和收益。不同出版企业对出版节奏的认识不同,同一企业对不同类型图书产品的节奏把控也多存在差异。统计近五年相关议题代表性研究,闫果红提出Gompertz模型同实际销售数据的拟合精度高,为畅销教辅图书判断重印时间、减少库存量、退出市场等销售战略决策提供了指导。[1]张维娣认为可以将图书生产流程的管理当作项目管理,想要缩短图书的生产流程则需要借助项目进度管理的相关措施。[2]黄璜认为随着图书生产节奏的加快,编辑绩效考核、库存压力、码洋规模、利润空间等几组矛盾则愈发突出,随着疫情形势的逐渐向好,书业当中出现了“报复性生产”的现象,不少出版机构的编辑们正处于“加班季”,上架新书数量大幅度上涨。[3]更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数字出版模式对于图书产品生命周期的影响、图书制作周期管理、“延迟”效应在图书出版发行中的应用,以及如何缩短图书生产周期等问题。此外,有学者注意到盲目缩短图书出版周期会造成乱象,尤其是可能导致选题扎堆,图书出版的火候不佳以至市场份额难以保证。还有学者从图书编辑专业操作角度,强调应加大策划编辑作用的发挥。综上,已有研究多基于企业管理角度和产业观察维度探讨图书生产流程的变化,对于“节奏”①一词的理解尚不深刻,对于节奏把控要点及操作建议也较为模糊。
作为一种趋势和倾向,技术性因素在改善出版节奏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如黑马校对软件、智能编校排软件等技术工具在出版流程中应用渐广,减少了普通意义上的人工消耗,但对实质性缩短出版周期的作用仍然有限。内容层面的审核以及整体出版政策调整仍是影响出版节奏的主要因素。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及“十四五”规划的布局与实施,出版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关理论阐释以及理论内涵挖掘也应与时俱进,对出版周期和出版流程的理论进行升华。结合最新的时代精神和市场诉求对“出版节奏”进行再探讨,正当其时。
一、需求导向下出版提质增效与出版节奏把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不平衡不充分”既与发展水平、结构布局有关,也与发展节奏相关。“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将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出版业也应审视一下行业的现状,以确定未来的健康走向,把握好出书的节奏显得甚为必要。”[4]可以预见,产业提质增效将会呈现为更高级别的商业律动。
聚焦到出版产业,图书在何时能够进入编辑出版的下一环节、何时推向市场、又在何时启动全媒体出版模式,都需综合多种出版因素加以考量。一份书稿如果其出版时间节点安排欠妥,则容易出现轻重缓急错位情况,造成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具体来说,一本时效性较强的图书,如果延缓上市,销售业绩就会大受影响。如教材、教辅,应急性出版物,工程或项目配套型出版物,政策阐释性出版物,以及配合外交和外事活动的出版物,一般具有较强的时令性和时效性,在策划、编辑、出版、发行方面都具有节点严谨性和不可推迟性。笔者认为,图书出版的最佳状态是“天时地利人和”,作为具有商品属性的图书,其出版周期受制于市场供求关系和变化规律,如同类书挑战、图书生存时空被挤压和机会成本增加等。对于出版机构来说,需要的是图书出版周期短、资金回笼速度快,基于此目的,则需要挤压“垃圾时间”和縮短“无应期”,让出版的完整市场行为跟得上市场变化的节奏。而在此过程中,在生产环节中挤压时间,不应以损伤图书质量和降低图书生产标准为代价,打造图书品牌把好质量关决不能放松。出版商难以把控市场何时做出何种反应,也无法完全预见各种不可控力和未知破坏性因素,但应该防止被刻意“带节奏”。不同类型的图书,其控制节奏的经验也很难简单复制。
尊重市场的规律性和复杂性,是把握好出版节奏的前提。正常情况下,一本图书的生产环节和工作流程是较为相似的,一个完整流程下来,经过三审三校,自稿件齐清定开始,到产品上市,大约需要三个月时间,这属于正常的“节奏”。一些规定性强且具有应急功能的图书,可以在出版周期方面呈现为“超快型”。一些图书因为题材重大或敏感,出版周期都会顺延,属于“节奏延缓型”。一般学术著作类,没有固定的节奏性和季节性的说法,一年四季都能出版,整体呈现为“细水长流型”。把控出版节奏,就要将一本书的生命周期看成活体,通过技术和技巧加以合理把控。德国出版界有一句名言,“出版的艺术就在于将合适作者的合适书稿在合适的时间带到合适的市场”。[5]“合适”,即出版所追求的最佳时机,做到适时到位的图书出版节奏把控,这就需要了解出版节奏的特性,弄清出版社、编辑和读者三者的时空对应关系和业务感应状态。
二、图书出版节奏三个基本内涵
1. 图书出版的时机性
出版时机在三个特性中是最重要的。出版物未在合适的时机推向市场,则意味着前期努力缺乏“临门一脚”的果断,甚至“不知何时起脚”。按照出版时机是否突发,一般分为突发性时机和常规性时机。
突发性时机,即指时机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料性,也可称为“事件性机遇”。如战争突然爆发,自然灾害突然来临,名人突然离世以及公众关注其他重大事件等。出版业强调把握突发性时机,其主要依据是新闻业和出版业间存在的必然而紧密的关系。新闻信息是出版业捕捉新颖且符合市场需求热点的重要渠道之一。相较而言,新闻揭示问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短匕首”和“快餐”,其无法实现对问题的全面深入探讨,而出版则为“武器组合”和“营养大餐”。当受众对突发性事件保持高度关注时,一本全面展示事件发生细节和深入剖析事件来龙去脉的图书则备受期待。这类图书多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在话题热度初现的时候,图书销售势头一般较好。但当热点人物或事件的性质以及趋势出现变化,图书关注度也将随之变化,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图书随着疫情波动而起伏。紧贴热点类的图书,其从策划设计到生产销售,过程较短,对节奏把控的精度和力度要求较高。
常规性时机,指的是针对按照规律必然发生的事件而产生的一般机会,如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节假日、纪念日、升学考试、年度盛典、常规例行活动等。常规性事件一般有迹可循,出版企业完全可以做到提前预热、全面部署。如国家一些重大政策、法律、法规的出台,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出版,确保正式发布时已有正式出版物上市。这种属于“超快型”出版,在出版物发布前一周左右,出版社就已经可以拿到定稿,整体出版周期只有七天左右。这样的出版“节奏”也同样适用于新冠肺炎疫情早期出版的诸多抗疫题材图书。再如出版业务相对集中的高校出版社,“教材的出版主要安排在每年的12月、1月和6—8月,以备春秋两季开学之用;教辅图书的出版时间一方面考虑为配合教材的使用,另一方面作为考辅之需,尽量提前一段时间推出,为学生和家长预留一定的选择时间和市场销售的空间。一般学术读物的销售时机则是基于对两个假期的考虑,学术专著的出版时间放在每年的5月和10月,主要考虑避开春季、秋季教材的出版高峰;工具书主要考虑工具书营销的季节性,基本确定在年中和年末推出。”[6]
2. 图书出版的时令性
从宏观市场角度看,一些图书的出版节奏应随时令发生同步变化。大部分出版商不会选择在一年中的任何时间无差异地推出新书,经验丰富的出版商对不同种类图书的出版时间会设计针对性方案,对于重点图书的运作可采用“嵌入式”“引领式”“接应式”等多种方式。较常规性时机而言,时令性更体现为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也多与政令有关,体现出更长时段的更新迭代特征,这种现象在农事、医事等出版领域尤为突出。
如与农事相关的图书,会体现出相应的时令性。针对一些节律性的专题或主题活动进行图书策划,均应较上个周期有所改进和超越。再如,少儿类图书一般应安排在寒暑假期间推出,做好“带节奏”的准备。出版企业基于对营销方式和促销平台的选择,出于对宣传机会和消费者购买模式的考量,都应力求将节奏把控好,争取“本量利”的最佳组合。但需要注意的是,专业性较强的图书较少受时令性因素影响。
综合上市图书销售情况,时令性波动背后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其零售市场份额一般也具有稳定性。例如,教育类图书受学校运行周期的影响较大,图书零售行业普遍受节假日(包括购物节)安排影响较大等,其中影响教育类图书市场销售淡旺季的主要因素是师生的学习模式和时间精力分配。学生是现今中国主动阅读和被动阅读最积极的人群,同时也是阅读率最高、最稳定的人群。“全国图书零售市场每年会出现两个销售旺季:年初的销售旺季一般会从1月底开始持续到3月上旬。随着每年中小学春节放假和开学时间的不定,这个旺季的时间在不同年份也会有细微的变化;每年的暑期旺季往往从7月初开始一直持续到9月份的上半月,很多大书店的单日销售纪录都是在9月份的第一个周末创造出来的。”[7]这样一个马鞍形销售态势,为相关图书出版提供了最基本的工作节奏和商业图谱。
在传统销售旺季推出图书尤其要注重铺货和营销,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打好“时间差”,确保不出现“扎堆儿过独木桥”。此外,还要善于在图书铺货方面打“组合拳”,兼顾线上线下市场的多种消费需求,最大限度拓宽市场供应渠道。在淡季推出图书,出版企业则要充分利用淡季更宽松的市场竞争态势,做足做透展示空间,制造话题、营造热点引导读者。
3. 图书出版的时新性
时新性主要是用来形容客观事实发生的新近性和事实内容的新鲜性、新颖性。新版书和再版书都应考虑其所能够带来的新鲜性,即在多大程度上创新。如纸质地图出版就会经常遇到时新性的问题,“交通地圖数据的现势性是交通地图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决定了交通地图出版要讲求时效性,需要提高地图编制出版效率,把握出版时机”。[8]所谓新颖化或新奇性,则是对图书出版中的内容同质化和恶劣跟风的有力反击。恶劣跟风就是要带乱节奏,既伤及版权也制造“垃圾”,犹如“打乱仗”。如目前不同出版机构的图书,存在内容相似度较高,甚至相互抄袭、拼凑拼接的情况。图书出版的新颖性,就是要引领图书出版新风尚,实现图书出版新跨越,通过增效益来上台阶。
图书出版的新鲜性是出版企业能够在行业内获得认可和尊重的重要考量。图书是传递知识信息的主要载体,内容陈旧的图书无法跟上时代步伐,也无法拥有市场。出版机构应从行业规制和政策导向两方面出发,把握产业升级趋势和国家发展目标,站在带领新节奏的前沿。
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持续加大,出版结构调整和产业政策革新也在加速进行,内政外交和国家方略经常产生新提法,也常遇到新问题,这都需要出版业呈现出新气象,并能够在产业内部形成共识,做好协调。特别是在思想意识形态斗争和国家文化建设方面,出版要“勇立潮头”,在空白领域迅速补白,在欠缺领域迅速增强,已有市场要不断提质,紧跟国家各个行业的发展节奏,在国家建设和发展征途上发挥出版业的“谱曲”功能,展现出版业的责任担当。
三、上中下游相应节奏变化带来的出版风险与难题
1. 下游:读者阅读节奏提速带来的出版风险与难题
近年来,出版品牌建设在业内获得了越来越高的认可,读者对于出版品牌的认知也更加清晰。品牌图书、系列图书、丛书套书、专配图书等作为打造图书品牌化的有力武器,应该旨在培养出读者的阅读节奏。“当代一些图书营销的成功案例中,营销人员进行操作时可能并没有读者价值意识,但实际已不自觉地运用了读者价值概念等理论。”[9]出版社应加强揣摩和研判读者的阅读规律,跟随受众的阅读需要和情感变化适时开发新书或补充再版,忽冷忽热或者快慢失调都会影响读者的接受度。读者的阅读节奏和图书出版节奏间应是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图书出版节奏充分尊重并引领读者的阅读节奏,从阅读节奏中提炼出版节奏技巧;另一方面,尽力发挥出版节奏的主动性,實现两种节奏的共振。尊重读者阅读节奏,就要做好基础性和有针对性的市场调研,了解读者的阅读要求和改进建议,并给各类图书评论以充裕的发表机会,实现图书宣传的“闭环式”传播;发挥出版节奏的强势带动效应,专注作品含金量和吸引力,尽量集合多方出版资源与力量,打造“交响曲”式的节奏效果。以哈利·波特的创意产业链为例,众多哈迷多年对这部作品不离不弃,除了作品自身特色和水平的原因,也与作品系统全面的推广方式以及图书、影视的全方位打造有一定关系,这即呈现出系列作品的“互助效应”和“加温”节奏。
此外,数字阅读给传统出版带来了节奏风险与难题,特别是“浅阅读”强行提升了读者的认知节奏,阅读需求量出现几何式倍增,在此情况下,出版企业应准确认知和理解这种新节奏,尤其是在网络共享和群组分发风行的今天,应保持好严肃作品的出版阵地与文化品格,尽量延长市场感应期和作用期。
2. 中游:知识更新节奏提速带来的出版风险与难题
市场对于图书旧书的淘汰率和对新书的市场检验率都在加快,这就对出版企业的生产节奏把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不能够引领出版节奏的情况下,出版企业应尽可能做到配合节奏,在频率共振中获得一个相对满意的市场表现。如果没有相关的战略规划和产品布局,只紧盯提速,则会带来市场风险。产品先面世,就意味着有可能成为“先入为主”的畅销书,如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出版方面,提前“押宝”是一种实质意义上的出版提速。普通图书缩短生产周期是必要且可行的,但对于一些学术专著和工具书来说,则要“慢工出细活儿”。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缩短图书出版流程,不应以牺牲图书质量为代价,只有内容和形式精益求精的图书才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缩短图书流程,应当缩短的是图书流程各环节间等待的时间,即停滞期,将一些可并行的工作安排同步操作,改变单向线性工作业务流程,在不同的图书产品间调节产品线进展节奏。出版企业在收稿之前,应确保书稿质量基本过关,迅速达到齐、清、定,为书稿后续快速规范处理奠定基础。而一个完备的图书策划案,提前布置好的完整而系统的出版业务组配,如合理的人员梯队和财力、物力支持,都是加快出版节奏的基础和保障。
3. 上游:作者创作节奏变化带来的出版风险与难题
随着习惯网络阅读的青少年逐渐成长为阅读主体人群,他们的创作动机、表达方式与发布平台都在发生变化,这些指标异动都指向了创作节奏的变化。“从可以自由地控制写作节奏的那一天起,我才觉得自己是一个作家了,它是一种尊严,也是对读者和对写作本身的责任心……不受到任何外界干扰,比如读者、出版商、媒体等,是一个作家起码的尊严。”[10]一直以来,组稿约稿方易对作者的创作节奏进行调控,以配合后续的商业活动。因此,出版机构与作者的合拍至关重要,出版企业需要与作者在各环节通力合作,其中编辑与作者的节奏合拍,是出版优秀作品的关键。首先,出版企业在与作者签订的出版合约中,必须严格标明交稿日期,如存在违约现象,需违约方承担相应责任。其次,编辑应加强与作者的沟通,对作者是否能按时完成写作任务表达关切,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如帮助修改图书纲要、搜寻写作素材、订立写作规划等。编辑和作者要有良好的业务沟通和情感交流,同时也要关注由于作者在网络平台提前发布作品带来的版权风险,以及在作品出版后有可能出现的传播侵权行为。
影响作者创作节奏的因素日益复杂,技术助力手段日益丰富,作者创作节奏多呈现明显加速状态,也为出版带来一定风险和难题。青年作者对于传统出版领域的关注度和理解力也在发生变化,并部分呈现减慢变弱趋势,即对传统出版的依赖度进一步降低,指向传统出版的创作意愿趋于减弱。两种影响作者创作节奏的作用力反向拉伸,势必带来出版上的相应诉求,导致对现实出版力的消解和扭曲。
四、以增强编辑出版掌控力来促进出版节奏和谐
1. 激发多场域编辑协调力,主动因应阅读节奏,促进出版“节奏”和鸣
选题策划环节,出版企业应充分考虑受众的年龄变迁、家庭生命周期调整及消费转向,将目光更多投向社交媒体领域,通过大数据和算法推荐,锁定目标受众,实现线上与线下阅读和出版节奏的“和鸣”。阅读节奏应更好地映射到出版节奏上,做好图书出版周期的提前量设定,绘制专门的“行动日历”。阅读节奏也要考虑代际传承,不断考虑读者群体发生的改变,让出版节奏主动适应读者的阅读节奏变化。
出版市场节奏性律动的原动力,部分来自读者群体性阅读行为的调整或变迁。读书日、读书节、阅读季、文化月、交流年等,多是官方根据某种主客观诉求进行的活动策划。这些以阅读为题的节日或准节日活动,同时也是出版借力宣传造势的好时机,相关活动中编辑可以是绝对的主角。编辑可利用线上线下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形成有效的舆论圈层,促进其聚合成为“时代印记”和“文化景观”,赋予其明显的节奏感。此外,编辑还可通过读者的参与和共建活动,启动读者群、俱乐部、书友会等组织,促进自出版和众筹出版实践,策划具有较高人气的热爱阅读的流量明星参与活动,在短视频平台“带节奏”。
2. 提升全流程知识服务力,合理掌控市场节奏,实现出版“节奏”引领
编辑对市场的把控,主要体现为编辑的业务敏感和超前意识。超前意识有两种理解,既可是先于同行,也可是超脱于现有存在。只有先于同行,才能占据市场制高点,在没有竞争对手或竞争对手很少的情况下推出自己的产品。超前意识,也就是对图书出版节奏时机性的主动把握。只有编辑具有远见卓识,对社会各方面的现象、问题、趋势等有敏锐的观察和独到的分析,才能“发人之所未有”,推出填补空白的产品。优秀的编辑能够对选题进行超前策划,在获取选题来源和通路方面占有优势。因此,编辑要在平时注重保持好与特定作者的交往节奏,将交流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际作品。
编辑的市场策划能力体现为编辑对市场节奏的把控能力,以及选题策划的撰写功力。编辑的选题策划行为,需要基于对同类图书市場的整体出版节奏把控,对于作者的写作节奏、编辑部门的编校节奏、印刷部门的印制节奏,以及销售发行部门的推广节奏的熟悉与把控,均包涵于整个选题策划能力中。编辑优秀的策划能力和节奏把控能力,对于提升出版社的竞争实力十分重要。
出版企业知识服务的节奏感把控,就是对知识生产流程时间表进行符合市场规律的操作。节奏感的有与无、强与弱、多与寡、虚与实,体现着一个出版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水准,并贯穿出版生产和知识服务的全流程。引领图书出版的节奏感,如同射击移动靶时对其移动速度与方向的提前预估,给图书全流程装配了GPS定位和导航系统。在业务操作方面,应培养全流程PK的观念,以提升知识服务能力为目标,努力实现产品双效的“共振”。
3. 提高优质资源检出率,适度干预创作节奏,促进出版“节奏”共振
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作者创作的“短平快”现象愈发明显,“十年磨一剑”的现象愈发少见。创作节奏加快,与出书质量降低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在书号控制的大背景下,出版机构引领新的出版节奏,尤其要努力提升有限出版资源的运行绩效,应鼓励和培养作者继续“坐冷板凳”和磨练硬功夫,将有限的出版资源运用到优秀出版物上。作者的创作处于出版工作的上游,上游的“源头活水”不断促进下游“蓄水池”的水位提升,这个“开源节流”工作可由图书出版单位主动加以干预。
网络时代,出版资源的线上化和数字化趋势明显,但优质资源也因此更容易被埋没。优秀的编辑应该主动介入对新作者的培养和对写作动向的早期把握。作者能够主动因应时代变革和发展脉搏,主动结识优秀的专业编辑,形成良好的互动,其作品主旨和精神也会自然体现出一定的“节奏感”。出版单位要对更多的自投稿选题加以筛选和过滤,对可以促生“流派”和形成“气候”的作品助推一把。自然生长的网络写手无疑是可观的出版资源,作者成长的沉淀与编辑实践的积累是同步的,共同良性互动才能够促进优质出版资源的生成,并进一步提高优质出版资源的检出率和新作者的可培养价值。
结语
出版单位应加强对出版经济动向的把握,引导全员深入认识文化产业全局和国家各项重要出版工程实施的大局,要有深度的参与意识和崇高的职业使命感,深入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对“从业初心”的反思与追寻,实现思想状态的“共振”。出版单位应对已有的出版行为进行规律总结,对于节奏失控导致的失败案例进行专业反思。应该提炼“节奏”共识,积极组织员工学习最新的政策文件,通过单位内部的媒体,营造团结奋进的和谐局面,实现人心节奏的“共振”。
随着全球网络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任更加凸显,出版“走出去”的呼声亦越来越高,但国际出版和文化交往中难题和障碍空前增多。在挑战和机遇面前,“但愿还有人肯十年磨剑地磨书,但愿编辑依旧以为人作嫁的出版人为荣……当商业化的浪潮不可避免的时候,编辑切不可乱了方寸,而应调整好出书的节奏,该快则快,需要放慢速度的时候还是该慢下来,踏实些,再踏实些”。出版机构应该即时调整从业心态,强化专业内功,把控市场脉搏,在产业激流中培育更有含金量和影响力的作品和企业。
参考文献:
[1] 闫果红. 产品生命周期Gompertz模型在畅销型教辅图书营销预测中的应用[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11-14.
[2] 张维娣. 浅谈实施项目进度管理优化图书编辑出版生产流程[J]. 新闻研究导刊,2018(3):215,234.
[3] 黄璜. 书业迎来报复性生产[J]. 出版人,2020(10):28-29.
[4] 李旻. 出书的节奏[J]. 科技与出版,2005(5):8.
[5] 尹建国. 论电子出版选题策划机制的建立及实施[J]. 中国电子与网络出版,2003(8):62.
[6] 周茹茹. 论出版周期的缩短与出版质量的提升[J]. 出版与印刷,2005(3):9.
[7] 杨毅. 暑期图书零售市场热点分析[EB/OL].[2011-08-16]. http://www. openbook. com. cn/Information/0/1553_0. html.
[8] 席少楠. 缩短交通地图出版周期方法[J]. 北京测绘,2012(1):73.
[9] 吴平,梁超. 从价值到读者价值:一个图书营销概念的明晰化[J]. 编辑之友,2021(5):59.
[10] 张悦然. 不学郭敬明 控制出版节奏是尊严[EB/OL].[2017-11-21].https://www. sohu. com/a/205675790_99971698.
Response, Rhythm and Resonance: An Analysis on the Rhythm Control of Book Publishing in the Context of Demand Orientation
ZHANG Hong-guang1,2, JIN Qiang1,2(1.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Hebei University,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0, China; 2.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Centre,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0, China)
Abstract: The intense industrial competition and the uncertain industrial economic growth emerge at the same time, which makes it more difficult for publishing institutions to make plan and do marketing. The existing one-way linear thinking, such as increasing quantity, expanding varieties, opening channels and enriching platforms, has been difficult to meet the market demands. Publishing institutions need to further transition to multi-dimensional compound thinking, such as resource integration, product extension and service upgrading.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publishing institutions should control the pace and timing, make clear the essence of the new era's technical logic and market demands, clarify their own product types and industrial positioning, reasonably grasp the publishing timing,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publishing pace, and realize the same frequency resonance of the industry so as to form an industrial wisdom and business approach suitable for their own development.
Key words: publishing; rhythm; cycle; opportunity; cont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