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解课时目标 落实语文要素

2022-05-30翁根姬

天津教育·中 2022年7期
关键词:生字要素文本

翁根姬

语文要素是教学的关键点,是全面培育语文素养的生长点,他是教学目标的落脚点,更是教学活动开展的策划点。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深入研究语文要素的内涵,有机地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文本特点、学生学习需求等将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实现语文要素分层推进,合理融入教学内容。合理划分课时目标,有序推进语文要素的精准落地,扎实有效地全面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目标达成,为培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供保障。

一、明确语文要素,确定教学基本流程

语文要素即语文实践与运用的基本要素,其涵盖了语文知识、語文能力以及语文学习方法与行为等。从统编教科书的编排来看,各单元以选文的方式,通过阅读活动、言语实践推进语文要素的落实。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高质、高效地落实语文要素,不仅要明确语文要素的基本内容及各个语文要素之间的关系,还要明确语文要素要如何借助文本教学内容(即语言文字的内容与形式)理解、感悟等,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语文学习方法与行为(语文学习习惯、语文学习情感等),从而实现学习内容与学习素养的同步丰富与提升,进而有效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其语文各种能力,还要基于学生既有的语文学习方法与行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取能力,形成“互促互助,彼此影响”的良好循环。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当教师面对教材时,要明确整册教材的语文要素内容及各单元语文要素之间的关系,还要思考这些语文要素在前后册教材的联系,做到“瞻前顾后”,明确语文要素及相关关系后,将各要素了然于心。这是从整体的宏观上观照语文要素。教师也要从微观上观照语文要素在单元阅读中如何有序推进,这就需要确定每课时的核心教学内容,借助核心教学内容的阅读活动,确定教学的基本流程,让语文要素无痕地历经认知、实践、生长过程。教师要精研教材,分析学情,确定课堂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流程的确定,让语文要素附着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逐步有效落实,为语文要素的落地生长搭建有效的支架和推进流程。例如,在《灰雀》(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通过教师导入,点明本节重点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然后通过品味列宁动作、语言的语句,猜想人物的心理活动,使“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语文要素得以落实;紧接着,通过借助相关重点语句的品读、想象、练笔,使学生能掌握更多的语文学习方法,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情感;第四,通过课堂习惯、课后练习等途径鼓励学生进行语文要素的实践应用,以此提升学生语文要素综合应用意识与能力。

二、精研教学目标,明确语文要素切入点

目前,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采用了相对独立的大单元设计,故其单元内容也明确地指明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明确语文要素以及教学流程后,还要从学生能高效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视角精研教学内容,进而才能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分解课时目标,为有效落实语文要素、提高学生阅读学习质量提供保障。

例如,在《小英雄雨来》阅读教学前,教师应对该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精研,进而才能做到“教有目标,学有收获”的目的。该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能准确辨识文中的13个生字(如晋、絮等);二是准确书写“晋、炕”等15个生字,准确读出“塞、吧、哇”等多音字以及“发愣、芦花”等词语;三是能自主、顺利地完成全文的阅读活动,了解小雨来掩护革命同志与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及其背景;四是可以利用列小标题的形式解读本文的主要内容;五是理解、掌握文本景色的写作作用与技巧。教师则可以从上述五个教学目标中,找出在阅读教学活动时的语文要素切入点。语文要素一:生字的识、读、写内容;语文要素二:准确、较快、顺利地完成本文的自主阅读;语文要素三:能利用列小标题的形式解读本文的主要内容。

另外,教师在精研教学目标,找准语文要素切入点后,还有利于帮助学生从容处理长文本(如《小英雄雨来》《我们家的男子汉》等)的阅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在较长的文本中自主地、高效地进行知识信息的梳理活动,最终为准确把握本文学习要点、文本的思想内涵奠定基础。教师在明确该文本阅读教学时的语文要素时,则可以合理地、科学地设计该阅读教学内容,并以相应的语文要素为教学切入点,使学生能在阅读学习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学习情感、知识获取能力以及阅读能力,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语文素养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分解课时目标,确定分层推进策略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对语文要素进行精确的分析与解构,并将各种语文要素转化成为学生在阅读学习活动时可以自主操作的知识内容,并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了解语言实践路径,可以帮助自己掌握更多的语文要素。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结合相关语文要素进行课时目标的分解活动,切实提升每一课时的教学质量与效率。

例如,在《小英雄雨来》阅读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将前文所述的五大语文要素合理地安排,既要保障语文要素在教学实践中得以高效落实,还可以保障阅读教学活动的合理性、高效性与科学性。由于《小英雄雨来》一文较长,对四年级小学生而言,多少会有一些压力。教师可以将该课文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在各个课时中合理地融入不同的语文要素,降低学生对语文要素理解的难度,有效地实现分层、分级实践。在第一课时,将语文要素主要集中在生字的识、读、写内容以及准确、较快、顺利地完成本文的自主阅读方面。鉴于学生在预习中基本完成对生字的识、读、写的目标,课堂教学时,则将重点放在多音字、词语的学习上,通过有效引导、鼓励学生完成全文的阅读活动,并初步了解小雨来掩护革命同志与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及其背景。在第二课时,语文要素主要集中在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以及小英雄雨来与日寇英勇斗争情感的深入理解,并指导、训练学生能利用列小标题的形式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并有效地利用小标题探究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促进深度解读本文的情感与内涵。

教师通过分解课时教学目标,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小英雄雨来》的效率,还可以令学生准确把握该文本的各个学习要点、重点,这对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学习效率以及语文素养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基于语文要素,开展精致教学活动

(一)紧扣课时目标,注意方法指导

《小英雄雨来》一文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容易唤起学生自主阅读的情感。教师要基于语文要素及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分解指导学生进行生字、词语的基础上,推进学生自主阅读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方法习得。

在第一课时教学时,教师应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就生字、词语学习方法及阅读方法进行指导,以提高学生学习效能,实现“激趣”“悦学”。如在生字教学时,教师则可以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记忆,形成阅读方法与技巧,以此增强学生生字、词语的记忆效果以及应用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很好地利用学生的阅读兴趣,将生字、词语与《小英雄雨来》的原文相结合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相应的生字与词语,增强学生对生字、词语的理解与记忆的效果,降低学生学习生字和词语时的无趣感、枯燥感,为提升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做好奠基服务。在自主完成全文的阅读活动中,教师通过“略读”“快速浏览”“借助小标题”等阅读策略、支架了解、概括本文的大概内容,并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或不解之处用铅笔或红笔加以标注;再通过“细读”活动全面分析该文本的背景以及描写小雨来掩护革命同志以及其与日寇英勇斗争的关键段落、写作技巧等,体会到小雨来的内心情感,有助于学生对小雨来与日寇英勇斗争的情感形成共鸣,进而提高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二)结合课时目标,搭建研读平台

教师在明确语文要素教学目标后,还要结合分解后的课题目标有效落实各个语文要素,使学生能在阅读学习活动中不断获取到更多的语文学习技巧、方法,使学生能通过课堂阅读学习活动逐步丰富自身的语文知识体系,知识技能以及学习情感,最终为改善、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奠定基础。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绝非是教师“教”的结果,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教”以及自身学习情感、学习方法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完成语文知识、能力的不断自主建构,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语文知识体系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在结合课时目标开展阅读教学时,还要为学生搭建一个研读、研讨的平台,促使学生能通过研读活动将教师“教”的内容与自身既有知识、情感加以自主融合,并形成自己的知识技能,进而才能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提供保障。促使学生能将自身阅读学习的收获、经验加以交流、讨论与分享,使学生能及时地将课堂学习内容、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学习情感加以内化与迁移,进而才能促使学生能及时地、高质量地将各个语文要素逐步转化成为自身的语文素养。

在《小英雄雨来》第二课时教学时,要让学生深入理解小雨来的英雄形象及其内心情感变化,教师可应将该课时划分为“研读”“研讨”两大部分。在“研读”部分教学活动时,因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完成了《小英雄雨来》全文的略读、细读活动,且对描写小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不畏日寇、坚贞不屈、舍己为人等词语、句子、段落有了全面了解,对小雨来的英雄形象有了整体的印象。在第二课时的“研读”部分中,教师则要引导学生要带着问题对该文进行精细化的“研读”,如“小雨来是怎样的孩子?”“文本中为什么要强调小雨来游泳本领高,这在文本中有什么具体的作用呢?”“小雨来在夜校里得到了怎样的教育?这种教育给小雨来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文章中为什么反复出现了‘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呢?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此时,学生则会带着具体的问题对该文本进行精细化的“研读”,同样,还会带着个人的情感对文本进行思考与解读。学生往往在“研读”的过程中则会逐步形成个性化的理解,这对强化学生对“民族小英雄”“热爱祖国”“坚贞不屈”等词语、概念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还会强化学生对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深度理解。

在“研讨”时,教师则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相对宽松、开放且自由的研讨与交流平台,研讨与交流的内容,既可以由教师为其拟定相关的主题,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发起的主题或话题,如“小雨来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应对敌人呢?如果是你,你怎样应对呢?”“小雨来的所作所为让你感动吗?为什么?”等,学生则会在教师搭建的“研讨”平台中就自己的阅读学习心得、情感、收获等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分享。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习情感、知识体系、应用技能等均会在彼此的交流、分享活动中得到改善或是提升,也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提供了保障。

(三)融汇语文要素,培养语文素养

教师通过分解课时目标可以有效落实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语文要素,使学生能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均能得到语文素养的培养与锻炼。但是,教师在完成各课时教学活动后,还要将分解的课时目标也加以整合、融汇,使学生能在即将结束的学习活動中能系统地完成该文本语文要素的整体性内化与建构,进而才能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效果。

例如,在《月是故乡明》这篇略读课文时,教师多采用一课时进行教学:先是生字、重点词语、自主阅读活动以及理清文章脉络:作者由月亮想到的一些往事;接着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感受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当完成以上教学活动后,则可以根据学生阅读学习情况、尚存在问题等进行总结性的教学,并有机地将语文要素加以融汇,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总结性教学活动中再次系统地、完整地就本文的主要语文要素进行回顾性学习,以此促进学生知识点的内化以及本组课文语文素养的形成。其一,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感悟出本文的抒情“线索”——月亮;课文常用的手法——对比、借景抒情、细节描写等。其二,教师可以通过“随堂练笔”的形式,鼓励学生记下自己对《月是故乡明》阅读学习的感受、个性化理解,甚至是质疑等(字数不限)。学生则会在语文要素的融汇教学过程中,再度完成本文阅读学习活动过程中与收获的自主归纳、内化与建构,还会通过“随堂练笔”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这对改善学生语文学习情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均具有良好的作用,也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五、结语

语文要素贯穿于整个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是阅读教学中有效落实语文要素,并通过合理分解课时目标,将语文要素渗透于各个教学环节中,进而促使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活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学习,促进语文要素的习得与生长,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快速形成及有效发展奠定基础。

(刘芸)

猜你喜欢

生字要素文本
读儿歌识生字
生字辨识大闯关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