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人文教学组织策略
2022-05-30刘艳
刘艳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也有了新的教学要求。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从情感和精神两个层面强化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将人文素养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简单来说,人文素养是由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构成的。人文知识是人类文化知识的统称,而人文精神则是指对人文知识的认识,以及学习期间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之后,全民素质有了显著的提升,所以对学校的人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开展思想教育的重要渠道,无疑在人文教育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因此,教师应该准确把握人文素养的内涵,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断探索实施人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从而逐步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为此,本文将具体阐述人文教育的意义,并探索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组织人文教学。人文教育是指一种旨在促进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人性境界提升以及社会价值观念实现的教育。在人文教育過程中,需要有意识地融入人文素养。
一、人文教育的定位
第一,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是一种强调保护人的尊严,反对歧视与暴力,提倡平等自由的思想和价值观。在现代教育中,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是,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人文主义中的部分理念也出现了一定的局限性以及脱离现实的倾向,所以需要在教育活动中认真加以分辨。
第二,人文学科教育。人文学科教育更加重视学习者的心智训练以及对学习者的情操陶冶。这一定位无疑十分契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要求,但是,在传统教育背景下,人文教育根本目的往往受到文化视野的局限,使教育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从而使人文教育脱离了初衷。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需要注意这一问题。
第三,关于“人”的教育。这一价值定位强调学生的个性价值,只将学生当作“工具”,或者过于关注学生的片面发展。人文教育应将全人教育视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
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新时期的教学活动强调寓教于乐,这就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知识内容。人文知识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体现出特有的文化魅力,所以有利于使学生从中品味人生,并陶冶学生的情趣。
第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的人文知识是产生和形成思维理论的重要前提。一方面,人文教育能优化学生的情感态度,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人文教育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更加完善与合理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如此一来,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三,有利于塑造深厚的家国情怀。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亲身体验生活,学生有话说、有情抒,激发自主感悟,能真正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培养家国情怀。
第四,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往往更加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对文化修养、道德情操、审美能力等人文素养的培养则有所忽视,这种情况容易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而人文教育的开展,则有利于培养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要求的综合人才。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人文教学组织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树立人文思想
人文素养是一种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的总和。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人文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而优化其思想道德品质。而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暂时比较薄弱,而模仿通常是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人文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一来,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为了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修养。人文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的知识修养,主要包括政治学、历史、经济学、文学、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所以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教师需要广泛涉猎,以此来提升自身修养。第二,注重以身作则。人文素养可以体现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中。所以在和学生的交往中,教师需要严格约束自身的言谈举止。同时,当学生出现错误行为时,可以通过示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一来,更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人文素养的内涵。
(二)钻研课程内容,挖掘人文资源
道德与法治课程在人文教育中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蕴涵十分丰富的人文资源。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钻研,并以此为基础对人文资源加以提炼,初步把握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从而为人文教育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人文教育主要包含三个维度,即学科知识、文化与人类意识。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同样需要着眼于这三个层面,以此进行知识的梳理,如社会意识、公民意识、国际意识、法制意识、生态意识等,均属于人类意识的范畴。之后,还需要结合教材内容进一步对不同的人类意识进行解读。比如,在公民意识的培养中,需要引导学生充分感知自己在国家与社会中的身份,并形成认同感。以“我们是公民”为例,通过对这一章节内容的整合,能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由此可见,通过对教材中人文资源的挖掘,不但可以突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还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步构建知识结构。
(三)开展情感教学,营造人文氛围
人文教育强调学生是知、情、意并重的个体,所以开展人文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善、求得真,还要使学生感受美。因此,在人文教育的组织过程中,除了要关注道德教育的内容之外,还要适当融入审美教育。通过对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的认识,促进学生高尚审美观的形成,进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实际情况来看,这是帮助学生塑造完美人格,促使学生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从本质来讲,感受美的过程就是一种情感升华的过程。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运用情感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首先,要改变以往比较枯燥的教学语言。语言讲授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手段,而直白、枯燥的语言必然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情绪。为此,教师需要运用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语言渲染学生的情绪。其次,要创设良好的人际情景。为此,教师需要利用恰当的方式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激励,以此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尝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一种温馨、融洽的氛围中,更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后,情感教育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是说,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开发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人文教育价值,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四)优化教学情境,构建人文课堂
无论何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态度都会对最终的学习效果产生直接影响。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人文教育中,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尚未完善,且人文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此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这样有利于使人文知识以一种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构建人文课堂氛围。以“骄人祖先,灿烂文化”为例,这一章节从文字、科技、传统美德等不同角度向学生展示了传统文化内容,这些内容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素材。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传统文化时间久远,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为了使教学情境更加契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需求,笔者通常会采用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手段,增强人文教育活动的直观性与趣味性。如展示多媒体视频“汉字五千年”“古代科技”“家风”等,通过鲜活的画面和生动的讲述,使学生直观地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利用这种方式,能逐步在课堂中营造一种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五)开展案例教学,丰富人文素材
单一的人文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并且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可以利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简单来说,案例教学是一种互动式、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合理使用案例不但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种更加鲜活的人文教育资源,还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与交流,从而促进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理解。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人文教学中,案例的选择首先要契合人文教育的主题以及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主要教育目标。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出教学案例的价值。其次,案例的内容要体现出鲜明的问题意识,以使案例能充分引起学生的思考和争论,从而在交流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同时,案例中的争论点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特征,使学生的思考活动具有更加广阔的空间。最后,所选的案例要更好地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一方面,案例的复杂程度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符;另一方面,案例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其思维活力。
(六)尊重学生主体,促进人文体验
人文素养的形成更多地依赖于主观的体验,仅仅通过外部影响很难使学生准确理解人文知识。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充分重视学生主观的体验感悟。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需要利用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恰当的点拨与指导,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人文体验。以“我们神圣的国土”为例,这节课中最主要的人文教育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的山水之美,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为了使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适时提出问题,不断追问,激发和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合作探究。如:1.关于祖国的领土,需要了解哪些信息?2.我国的行政区划是怎样的?3.阅读我国的地形图,我国大江大河与主要山脉的分布特点是怎样的?为什么长江黄河都是自西向东流动?4.从自然遗产分布图来看,为什么我国有这么多景区能够入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呢?5.阅读我国疆域图和地形图,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学生结合问题对相关的图文资料展开深入有效的探究。相对于教师的直接讲述,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进行自主探究,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祖国的山水之美,明白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七)丰富课堂活动,构建人文理念
人文教育需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除了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之外,还需要利用恰当的方式拓展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深度。为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这样一来,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从而深化学生的学习感悟,促使其建构人文理念。以“同学相伴”为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角色扮演的课堂活动。具体来讲,学生可以自由分组,然后讨论并设计一个集体生活中的场景,并在这个场景中进行表演。同时,这个场景要包含与同学相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表演的方式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利用表演的方式,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联系了起来,并在表演中加深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这不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形成了乐于交际,悦纳他人的意识,而这种意识无疑是一种良好的人文理念。
(八)组织实践活动,掌握人文精髓
从学科特点来看,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聯系十分紧密。所以,除了在课堂中进行人文知识的渗透,还需要适时地引导践行和落实人文素养的理念。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课堂中人文教学的主题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从而使学生掌握人文素养的精髓。以“地球—我们的家园”为例,通过课内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人类的不当行为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笔者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带着问题对身边环境进行细致观察,全面深入了解身边有破坏环境的行为,思考作为一名小学生在环境保护中要承担起怎样的责任,既做好观察记录,又深入挖掘环境污染的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议,形成调查报告。这样组织教学,学生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通过自己的体验感悟,进一步深化环保意识,初步培养生态文明理念。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逐渐成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有意识地挖掘人文资源,打造人文课堂,从而逐步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培养学生深厚的家国情怀。
(刘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