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技术环境下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利用研究

2022-05-30费建梅

北京档案 2022年7期
关键词:工业遗产

费建梅

摘要:该文在概述工业遗产档案含义与价值基础上,分析我国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着开发利用意识薄弱、开发方式落后单一、资源分散以及传播共享不便等问题与障碍,进而依托新媒体、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手段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加强宣传,新媒体技术助力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创新方式,立足多样化开发路径;整合资源,建立工业遗产档案数据库;促进共享,打造工业遗产档案资源传播平台。

关键词:工业遗产 工业遗产档案 新兴技术 档案开发与利用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outlining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industrial heritage archives, the article an? alyzes the problems and obstacles in the develop? ment and utiliz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archives in my country, such as weak awareness of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backward and single development methods, scattered resources, and inconvenient com? munication and sharing. Then, relying on new media, big date, cloud computing and other emerging tech? nologies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 strength? en publicity, new media technology to help develop in? dustrial heritage archives; innovate methods, based on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paths; integrate resources, establish industrial heritage archives database; pro? mote sharing, create a dissemination platform for in? dustrial heritage archives resources.

Keywords: Industrial heritage; Industrial heritage archives; Emerging technologies; Archives develop? ment and utilization

開发利用工业遗产档案,是传承社会记忆、弘扬社会文化的重要方式,可以展现工业企业的历史,对今后工业发展具有一定借鉴作用。2006年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通过《无锡建议》首次将档案作为工业遗产的重要内容。[1]2017年工信部开始评选国家级工业遗产,截至目前已公布五批,共计195项,其中包含大量工业遗产档案,为日后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利用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

以“工业遗产档案”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中进行检索,去除重复和无关文献后,共得到有关文献60余篇,其中涉及主题包括概念辨析、价值研究、收集整理、抢救保护、开发利用、国外研究六个方面,可见档案界对工业遗产档案这一专题的研究有所关注并呈现主题多样化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档案界对于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利用的技术研究存在缺口,技术是档案开发利用的关键所在,应该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文章以目前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利用困境为背景,着重探索新技术环境下的开发利用策略,希望能够弥补档案界在该领域的研究不足。

一、工业遗产档案的概念与价值

(一)工业遗产档案的概念

“工业遗产档案”一词来源于工业遗产。2018年工信部颁布《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提出“国家工业遗产指在中国工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遗存”,其中将档案作为工业遗产的重要物项之一。[2]工业遗产档案是兼具档案特殊性与普遍性的集合体,尚海永将工业遗产档案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部分,狭义概念指以文字、图表、影像等方式保存下来的有价值的工业文件资料;广义概念包含的范围更广,不仅包括企业存续时形成的各种资料、实物档案、无形资产,还有整理和保护等过程中形成的档案材料。[3]

本文引用工业遗产档案的广义概念,即工业遗产档案主要由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是工业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档案,包括人事档案、科技档案等各种资料,厂房、设备等实物档案及企业文化等无形资产;另一方面是企业在转型、改制或者破产后对其收集整理、保护开发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资料,如《国家工业遗产申请书》。

(二)工业遗产档案的价值

我国档案学者在美国档案学家谢伦伯格“文件双重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档案双重价值理论”,认为档案具有两种价值,一种是对于档案形成机构的原始价值,另一种是对于档案形成机构以外的其他利用者的从属价值。[4]工业遗产档案是工业企业在从事生产以及与企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特殊的档案类型,是档案大家族的重要成员,因此工业遗产档案也包含两种价值,一种是在工业企业存续时,档案对该企业管理活动产生的原始价值;另一种是企业在转型、改制甚至破产之后,档案对工业遗产保护开发及社会其他利用者具有的从属价值。工业遗产档案的价值具备多样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历史文化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和教育研究价值等。工业遗产档案的价值是档案及各相关部门对其进行保护和开发的重要原因,也是社会大众对其进行利用的关键。

二、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一)开发利用意识薄弱

在开发意识上,企业档案部门主动开发意向薄弱。由于工业遗产档案稀缺性的特点,企业档案馆(室)一般将其“封闭管理”“秘不示人”,导致工业遗产档案多元价值不能有效发挥。此外,有些工业企业在倒闭破产后其档案由当地综合档案馆接收,但是由于综合档案馆有其特定的业务范畴及对工业遗产档案开发的忽视,使其不可能从事太多该方面的开发工作。《无锡建议》之后,社会各界才逐步重视工业遗产,但其开发只局限在老厂房、建筑等工业遗址上,对于工业遗产档案涉及较少。因此,工业遗产档案与工业遗产的开发尚未有机融合,且工业遗产档案的开发落后于工业遗产的开发。[5]

在利用意识上,公众对于工业遗产档案的价值和作用缺乏深入了解。由于工业遗产档案与日常生活联系并不密切且普及度不高,公众对该档案的认知与民生档案等传统档案类型相比不够清晰透彻。企业倒闭破产后,工业遗产档案的显性价值基本消失,更多的是对社会历史、文化等产生的隐性价值,隐性价值的实现需要时间沉淀,因此在短时间内并不会增加公众对工业遗产档案价值的领悟程度。对工业遗产档案及其价值认识不足,导致公众没有强烈的利用需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开发主体对其进行开发的意向。

(二)开发方式简单落后

当下工业遗产档案的开发手段较传统,即档案部门收集整理、举办简单的档案展览或形成编研成果,虽然投入成本较低,目标易于实现,但会出现开发深度不足、影响力不够等问题。由于我国很多工业遗产档案并未实现数字化,而是停留在对纸质文件、实物档案的开发之上,这种落后的开发方式难以在数字化时代为用户提供个性、多样的档案利用服务。在开发路径上,我国很多地方对工业遗产档案开发的路径选择基本相似,即为档案附加商业创意,形成商业艺术馆、博物馆等。发展旅游业,片面注重经济价值,忽视地方特色及档案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容易形成开发同质化现象,缺乏创新性。这种千篇一律的商业开发,会导致用户审美疲劳,难以引起利用兴趣,也会造成档案资源浪费,不能体现出各地区工业遗产的独特性。

(三)档案资源分散

工业遗产档案资源的分散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地域分散性。我国工业遗产分布十分广泛,从工信部发布的国家级工业遗产名单看,涉及21个省、4个直辖市及2个自治区,可见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均有工业遗产留存,而工业遗产的地域分散性是造成工业遗产档案资源分散性的重要原因。二是保存机构的分散性。由于工业遗产档案的形成主体多数是已经被改制、兼并甚至是倒闭破产的企业,其在生产经营以及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档案经过长时间的留存转换,有的已经进入当地的综合档案馆、城建档案馆,如汉冶萍公司档案被湖北省档案馆保存;有的留存在公司档案馆(室)或者由接管机构管理,如首钢北京厂区停产搬迁后档案由公司档案馆接收;有的则散落民间被个人收藏;而有的甚至流入国外或者已经被销毁。分散性是开发利用工业遗产档案的关键障碍,增加了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收集整理和保护开发的难度。

(四)档案资源传播共享不便

传播是为用户更好地了解工业遗产档案,增加工业遗产档案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共享是为方便用户查询获取,减少工业遗产档案利用受限的壁垒。分散性特点及各自为政的管理方式,使工业遗产档案跨地域传播共享困难,“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一方面,开发主体对受众的信息需求掌握不足,难以针对需要及时提供工业遗产档案利用服务;另一方面,当用户出现档案利用需求后,不知如何获取以及从何地获取相关档案。因工业遗产档案所有者对资源共享重视程度较弱以及大部分工业遗产档案并未实现数字化等原因,用户需要某种工业遗产档案时,必须到相关档案馆(室)进行实地查询,由于馆藏限制、资源分散的原因,用户档案需求未必能得到及时满足,反而浪费时间和精力。受制于查档困难、多跑腿等因素,导致民众对工业遗产档案的利用率较低。

三、新技术环境下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利用策略

技术赋能是实现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利用的重要思路之一,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开展,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以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的不断出现和发展,这些新兴技术的产生为工业遗产档案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运用新技术助力工业遗产档案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可以提高开发意识,创新开发方式,增加工业遗产档案的知晓度和利用率。

(一)加强宣传,新媒体技术助力工业遗产档案开发

充分认识工业遗产档案价值,树立正确的开发利用观念,是进行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前提,也是宣传工业遗产档案的主要目的。对企业档案部门而言,要树立主动开发意识,明确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对企业生产和品牌宣传带来的经济价值,主动与档案馆进行合作,寻找正确的传播渠道,为用户创造良好的利用条件。对综合档案馆而言,要树立责任意识,将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列入“国家记忆”工程之中,积极配合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工作。同时,档案部门应该注重对社会大众进行工业遗产档案的普及宣传,增强其利用意愿。

新媒体的出现为工业遗产档案宣传普及提供了便利。根据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發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0.32亿,即时通信、网络视频、短视频用户规模分别为10.07亿、9.75亿和9.34亿。[6]当前以微信、微博等为主的移动新媒体不断涌现,传播态势逐渐形成,这些新型媒体形式可以成为宣传工业遗产档案、提高公众工业遗产档案观的重要阵地。

各综合档案馆、企业档案馆(室)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账号,以定期发布推文的形式宣传工业遗产档案。推文可以采取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的方式,简单直观,便于用户阅读。例如,苏州工商档案管理中心微信公众号中专门设置“记忆留痕”板块,讲述苏州老牌丝绸企业的历史,并通过公众号提供网上查档服务,便于用户查询丝绸档案。也可以运用抖音、快手等平台,以短视频的方式向公众发布工业遗产档案资讯。同时,可以在宣传平台中增加互动环节,用户在阅读完推文或者看完视频后可以进行评论、留言。档案部门通过留言能够搜集用户的反馈信息,明确用户档案需求,形成“宣传工业遗产档案—搜集用户反馈和明确用户偏好—进一步宣传推广”的良性循环。

(二)创新方式,立足多样化开发路径

1.网上展览。展览是开发利用档案最直接、最方便的一种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上展览逐渐受到用户欢迎,可以采用网上展览的方式对工业遗产档案进行开发利用。在展览主题上,以发挥工业遗产档案价值为目标,展现工业企业发展史,传播与弘扬企业文化精神。在展览内容上,以企业纸质、照片、音视频档案以及机器、设备等实体档案为主体,例如可分为“企业史料展”“企业大事记”“企业特色馆藏”“魅力企业人”等几大板块。在展览形式上,依托3D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生成档案3D模型并与虚拟环境结合,建立网上展厅,用户可以在不同板块和场景之间随意切换,给人带来沉浸式观展体验。

2.数字出版产品。数字出版产品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一种新形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不断变化,数字化阅读逐渐受到欢迎。阅读方式的改变引发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变革。在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实践中,各综合档案馆及企业档案馆(室)也应充分认识到用户从“读纸”到“读屏”的转变,积极开发数字化工业遗产档案文献,主要包括传统纸质档案文献数字化转型以及编撰数字化出版物,即实现“存量数字化”和“增量电子化”。档案馆(室)要在收集、整理工业遗产档案的前提下,深度挖掘档案内容,确定编撰主题,进而与相关技术部门开展合作,完成工业遗产档案数字化出版物的设计、编排、出版工作。

3.工业企业时光机。2013年,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和威尼斯大学合作启动了“威尼斯时光机”项目,以国家档案馆丰富的档案资源为依托,利用数字人文技术,以求展现威尼斯这座古老名城近2000年来的历史演变。[7]这一项目的成功给开发工业遗产档案提供了思路——打造“工业企业时光机”。以青岛啤酒厂为例,开发步骤分为前端、中端、后端三个环节。前端即收集档案资源,如青岛啤酒厂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档案,为打造“青岛啤酒时光机”提供了档案数据基础;中端为档案数据集成,完成工业遗产档案的数字化扫描工作,形成计算机可识别的电子数据,利用数据预处理技术和资源组织、关联技术,深度挖掘档案数据,进行内容细颗粒度关联,建立员工关系网络、产品关系网络等数据知识网络;后端即数据展示,利用可视化工具、3D建模等技术,通过知识网络展现青岛啤酒厂的演变历程,还原员工工作的真实场景。

(三)整合资源,建立工业遗产档案数据库

《“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指出,推进重点地区、重点单位建立专题档案数据库,建设国家级专题档案记忆库,开展国家记忆工程。[8]工业遗产档案是构建国家记忆的重要载体之一,建立该数据库不仅是整合记忆资源、促进开发利用的要求,更是展现国家记忆、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数字化是建立数据库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工业遗产档案之间的关联性,按形成时间、地理空间、工业遗产级别以及工业遗产类型建立专题数据库。数据库要有一定的扩充能力,以便根据工业遗产档案的扩展增添新的信息。

1.按形成时间生成数据库。工业遗产档案按照形成时间可以分成三种类型,即古代、近代和现代工业遗产档案。古代工业遗产档案指鸦片战争之前我国工业企业形成的档案,如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遗址档案;近代工业遗产档案指鸦片战争之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工业企业形成的档案,如山海关桥梁厂档案;现代工业遗产档案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形成的工业遗产档案,如杭州炼油厂档案。将工业遗产档案数字化后,按照形成时间建立古代、近代和现代工业遗产档案子库。

2.按地理空间生成数据库。我国工业遗产具有分散性的特点,可以按其所处地理空间位置建立数据库,以展现我国各地区工业遗产档案的分布状况。将工业遗产档案按照其档案所有权人所处地理位置划分为不同地区。将各地区工业遗产档案数字化后,建立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工业遗产档案子库,子库下按不同省份进行细分。

3.按工业遗产级别生成数据库。我国正在探索建立国家、省、市三级工业遗产目录体系,因此可以按照工业遗产所属级别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工业遗产档案数据子库。国家级工业遗产档案数据子库包含所有入选国家级工业遗产名录的工业遗产档案;省级工业遗产档案数据子库包含入选各省工业遗产名录的工业遗产档案;市级工业遗产档案数据子库包含入选各市工业遗产名录的工业遗产档案。

4.按工业遗产类型生成数据库。工业遗产类型数据库下可分为轻工业企业档案子库和重工业企业档案子库。轻工业企业主要包括纺织业、木材加工、食品饮料加工等,如天津第三棉纺厂、张家口沙城酒厂;重工业企业包括能源开采、金属冶炼等,如湖北汉冶萍公司、鞍山钢铁厂。

(四)促进共享,打造工业遗产档案资源传播平台

依托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建立工业遗产档案资源共享平台,不仅能满足用户“异地查档”“在线查档”的需求,打破地区、行业工业遗产档案信息壁垒,还能充分保护档案原件。从内容建设、界面设置、应用方式以及安全保障四个方面探索工业遗产档案共享传播平台的创建方式,不断提高平台的安全性、智能性和服务水平。

平台内容建设面向數据资源层,为平台提供数据基础。工业遗产档案共享平台的数据内容主要依托后台数据库,建设共享平台时,要注重数据内容的独特性,充分展示地方特色、企业特色,防止平台建设出现同质化现象;平台界面设置面向用户服务层,是联系用户和数据资源的桥梁。共享平台应保证检索界面友好,提供多样化的检索方式,满足用户按时间、空间、档案类型等不同的检索需求,利用特色化导航栏,帮助普通用户快速找到所需档案信息;平台应用方式面向应用层,以档案数据为基础为用户提供资源应用服务。工业遗产档案共享平台的应用方式主要基于各地区综合档案馆、专业档案馆以及企业档案馆网站,同时借助“互联网+”模式,利用移动APP、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技术传播和互动优势,打造更加智能的共享平台。平台安全保障主要负责工业遗产档案共享平台的安全运行,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在档案领域的广泛应用,给保障工业遗产档案共享平台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如利用区块链数字签名、时间戳等技术,能够确保工业遗产档案的安全完整,通过在共享平台上建立公有云和私有云,又能解决工业遗产档案公开和保密之间的矛盾。

工业遗产档案是构建社会记忆、城市记忆的重要工具,是研究工业企业演变历程的关键凭证,做好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利用工作具有深远意义。然而,我国针对工业遗产档案这一资源的研究尚不深入,不少档案因未被及时保护和开发而濒临消亡,因此档案部门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使命。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有效开展工业遗产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使其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实现共建共享,是档案工作者关注的重要方向。

注释及参考文献:

[1]无锡建议——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J].建筑创作,2006(8):195-196.

[2]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EB/OL].(2018-11-19)[2022- 03- 15].https://www.miit.gov.cn/zwgk/zcwj/wjfb/ zh/art/2020/art_05d14559c5604815b5ebc473d96a799f.html.

[3]尚海永.工业遗产与工业遗产档案概念辨析及关系梳理[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3(10):24-27.

[4]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2.

[5]归吉官,罗婷婷.文化基因重塑语境下我国工业遗产档案开发的障碍分析与对策思考[J].北京档案,2020(5):10-14.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2- 02- 25)[2022- 03- 20].http:// 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202/ t20220225_71727.htm.

[7]翟姗姗,张纯,许鑫.文化遗产数字化长期保存策略研究——以“威尼斯时光机”项目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11):140-148.

[8]国家档案局.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EB/OL].(2021-06-09)[2022-03-23].https://www.saac.gov.cn/ daj/toutiao/202106/ecca2de5bce44a0eb55c890762868683.shtml.

作者單位: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工业遗产
城市更新下工业遗产的文化重塑
老房子新建筑